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人权法概论
原价:39.00元
作者:王孔祥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307097520
字数:254000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联合国将人权与和平、发展并列为其三大支柱,国际社会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等一系列的机制在世界范围加大了对各国人权状况的监督和对严重侵犯人权行为的惩治,作为其工作的组成部分,人权教育也在世界各地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内容提要
作为国际人权法的概论性教材读物,本书侧重于介绍一般性的人权知识,如基础理论、基本文件、重点案例,等等。在论述相关的问题时,在其后附录了若干资料,供读者研习;并有选择性地采纳一些英文内容,以帮助读者提高英语水平。总之,希望本书能够增强读者对国际人权法的总体性认识。
目录
第一章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际人权法的概念 一、国际人权的种类 二、“三代人权”的划分 第二节 二战之前的国际人权法 一、废除奴隶和禁止强迫劳动 二、保护少数者权利 三、保护难民和无国籍者权利 第三节 二战对国际人权法的影响, 第四节 联合国对国际人权保护的推动 一、《联合国宪章》 二、《联合国宪章》的意义第二章 核心国际人权文书概述 第一节 《世界人权宣言》 第二节 《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第三节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第四节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第五节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第六节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第七节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第八节 《儿童权利公约》 第九节 《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权利国际公约》 第十节 《残疾人权利公约》 第十一节 《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国际公约》第三章 国际人权保护与监督机制 第一节 根据《联合国宪章》建立的人权机制 一、承担人权保护职能的联合国机构 二、专门性人权机构 三、国际司法制度 第二节 根据国际人权条约建立的人权机制 一、国际人权条约体系下的监督机制 二、条约机构. 第三节 联合国人权会议 第四节 国家人权机构第四章 区域性人权机制 第一节 欧洲人权机制 一、欧洲理事会 二、欧洲联盟 三、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第二节 美洲人权机制 第三节 非洲人权机制第五章 国际人权法与国际法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第一节 国际人权法与国际人道法的关系 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与国际刑法的关系 第六章 国际人权法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人权与主权的争论 一、“人道主义干涉”(1I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二、“保护的责任”(Respoibility to Protect) 三、“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 第二节 非国家行为主体“ 一、全球化(Globalization) 二、私有化(Privatization) 三、国家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 ofStates) 四、女性主义(Feminization) 第三节 国际人权法的其他挑战 一、恐怖主义 二、贫困(Poverty) 三、环境恶化(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第七章 中国的人权主张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的人权主张 第二节 中国的人权实践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这部书,像一位沉默但无比智慧的导师,为我揭示了医疗环境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的领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气体供应的连续性与可靠性”的设计理念所打动。在医院这样一个争分夺秒的场所,医用气体的供应绝不能中断。本书在设计部分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例如,对于主供气源和备用供气源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的性能要求、以及压力波动范围的限制等等,都做了极为详细的规定。我了解到,医用气体系统需要有冗余设计,以应对突发故障或维护需求,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不间断的气体供给。这对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对“连续性”和“可靠性”的极致追求,恰恰体现了医用工程技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保障生命,不容一丝懈怠。
评分《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医院运行背后庞大工程体系的大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管道系统材料选择与连接”的章节。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管道材料的选择如此重要。书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医用气体适用的管道材质,例如铜管、不锈钢管等,并对材料的纯度、耐腐蚀性、机械强度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此外,连接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书中对焊接、卡套等连接工艺的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了确保连接的严密性和气密性,以防止气体泄露或污染。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管道接头这样的小细节,也可能成为影响整个系统安全和可靠性的关键点。
评分《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这本书,虽然标题略显枯燥,但它所蕴含的知识却是构建现代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我之所以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解决了我之前一直存在的疑问:为什么医院里的各种气体管线那么多,而且似乎从来不会出现问题?通过阅读本书,我才了解到,这背后有着一套极其完善和规范的体系。书中关于“医用气体系统的维护与管理”部分,让我看到了工程的生命力并不仅限于其建成之时,而在于其长期的运行和维护。它详细规定了定期检查、设备保养、气体监测、应急预案等内容,确保了医用气体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管道清洁、更换过滤器的频率以及气体纯度监测的频率等细节,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用户(即患者)的安全。它强调了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这与“防患于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对工程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建好”,更是“用好”和“长久”。
评分读完《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这部厚重的技术文献,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幅幅在医院幕后辛勤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画面。他们可能是普通读者不太会关注到的群体,但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却异常重大。书中关于“医用气体系统防火、防爆与安全防护”的章节,让我对隐藏在医疗环境中的潜在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用气体,特别是某些易燃易爆的气体,在特定的环境下,如储存、输送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书对此类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例如,对于氧气站房的通风要求、静电消除措施、以及不同气体储存区域的隔离要求,都展现了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气体泄露的报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流程,这些都让我感到,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着保障工程设施本身的安全,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这种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工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做法,让我肃然起敬。
评分当我翻阅《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时,我被书中蕴含的“系统化思维”所折服。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气体管道或设备,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进行考量。书中关于“气体集中供应与末端输送”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流程。它详细介绍了集中供气系统(如气瓶集束供气、医用气体汇流排、液态储罐等)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管道网络将气体安全、高效地输送到医院的各个科室和病房。书中对末端用气接口的设计,例如快速接头、气体终端插座等,也做了详细规定,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方便、安全地连接和使用气体。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性设计,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的严谨和周全。
评分最近阅读了《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我对其中关于“医用气体的分类与特性”的阐述印象深刻。我之前对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有所了解,但书中更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医用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在医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让我对它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例如,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医用气体,还探讨了它们在不同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比如笑气在麻醉中的应用,以及一些特殊气体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它还强调了不同气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兼容性问题,以及在储存和输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这些知识让我明白,医用气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气体,它们是构成现代医疗的重要元素,每一种气体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规矩”,需要工程师们去细致地了解和遵循。
评分《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的阅读过程,是一次与专业知识的深度对话。书中关于“气体压力、流量控制与监测”的部分,让我对精准医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了解到,医用气体并非“越多越好”或“压力越大越好”,而是需要精确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书中详细阐述了压力调节阀、流量计、报警装置等关键部件的选型和安装要求,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和反馈气体的压力和流量信息,一旦出现异常,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这种对“精准”的追求,直接体现在了对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保障上。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压力或流量偏差,也可能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产生影响,因此,对这些参数进行严格控制和实时监测是多么必要。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工程师,但作为一名对医疗安全和工程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内容依然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它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专业和严谨。翻开目录,就能看到诸如“术语和定义”、“总则”、“医用气体系统设计”等章节,每一个标题都透露出深厚的技术底蕴。我对其中关于“医用气体系统的设计”部分尤其感兴趣。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医疗场景、不同气体种类(如氧气、笑气、二氧化碳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例如,书中对管道材质的选择、连接方式、压力控制、流量监测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让我了解到,看似简单的医用气体输送,背后有着多么复杂精密的工程考量,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书中对于不同气体纯度、压力等级以及紧急供气措施的设计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疗安全并非仅限于医护人员的专业操作,更离不开背后强大的工程技术支撑。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气体站房、储气装置、气体分配系统等方面的设计要求,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医用气体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技术人员的参考手册,更是我理解现代医疗体系运行逻辑的重要窗口。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时,我被它所呈现的细致和周全深深吸引。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总觉得医疗环境中的各种设施是理所当然存在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科学智慧。尤其是在“医用气体系统安装、调试与验收”这一章,让我对工程的落地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设计,更包含了实操层面的严苛要求。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到现场的安装工艺、焊接标准,再到系统调试过程中的各项性能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于焊接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医用气体的纯度至关重要,让我意识到一个小小的焊接瑕疵都可能导致气体污染,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接着,关于调试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压力测试、气密性测试、流量校准等一系列专业流程,这让我看到了工程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严谨过程。最后,验收部分更是将安全性和合规性推到了顶峰,需要经过多方专业的审查和确认,才能最终投入使用。这种层层把关、不留死角的工程理念,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过的。
评分《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50751-2012)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安全与生命的工程教科书。我从书中对“气体报警系统与应急预案”的阐述中,深刻体会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它详细规定了气体泄漏监测的类型、报警阈值、报警信号的发布方式,以及在发生泄露、压力异常等紧急情况时的响应程序。书中还提到了不同气体泄露的应急处置措施,例如疏散人员、切断气源、通风排险等。这种“未雨绸缪”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的预案,是保障医用气体系统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也是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生命安全最负责任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