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体现了著作者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长期关注的某一专业方向或研究主题,历时动态地展现了著作者在这一专题中不断深化的研究路径和学术心得,从中不难体味治学道路之铢积寸累、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未有穷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学问有道之修养理论、注重实证、坚持真理、服务社会的学者责任。
作者简介
张海鹏,1939年5月出生,湖北汉川人,1964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中国近代史研究》(合著)、《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合著)、《张海鹏集》、《台湾简史》(主编)、《书生议政——中国近代史学者看台湾的历史与现实》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他文章两百余篇。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关于中国近代史若干重大热点问题的讨论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转折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当代中国历史科学鸟瞰
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论牟安世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60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讨论
中日关系的现实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反侵略问题——与一些流行的观点商榷
试论罗尔纲史学研究的新生命——《罗尔纲全集》出版前言
认识台湾历史的特点与对台工作的复杂性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蠡测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试论刘大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19世纪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
大国兴衰给中国提供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提高宏观史学研究水平——张海鹏研究员访谈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孙中山认识到,在那时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有助于资本成长与流通的新实业”。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办法在哪里?鉴于中国实业发展未久,大资本家还未出现,也还没有资本家垄断社会经济的现象,这就为孙中山设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战略提供了合适的客观环境。孙中山认为,只要实行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民生主义政策,就能够避免出现大资本家,就能防止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就能防止资本家专制。民生主义的出发点,是防止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反对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孙中山在革命之初制定的革命方略中就严正指出:“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即是为此。可见,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
民生主义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要限制大地主、大资本家对土地权的垄断。平均地权,通过地主自报地价、国家按价收税、按价收买以及涨价归公的办法来实现。这种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许多困难。在广大农村、山区,地价不可能很快增长,国家不可能从地主手中按价尽收土地,地主仍将相当牢固地控制着土地所有权。这种土地制度是事实上有限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换一个角度,是不完全的土地国有制。尽管如此,平均地权仍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严重冲击,其最大实效,可能正是造成农民和土地的分离,造成游离于土地之外的农村无产者,为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工业企业准备产业后备军。
实现平均地权,照孙中山看来,就算完成了民生主义的一半。完成另一半,就要靠发达资本。他说:“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振兴实业的办法,无非是发展铁路等交通事业、发展矿业、发展机器工业。发展的办法,就靠节制资本。节制资本,并不是节制资本主义生产,而是节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如果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资本发达起来,也要生出大富、大贫等阶级的不平。仅仅节制资本,也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唯一办法。
……
前言/序言
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演变: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考察 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这一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时期,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性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议题的深入剖析,勾勒出现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转型的复杂图景。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简单编年叙事,而是试图从微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到宏观的国家治理模式重塑等多个维度,系统考察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迈向现代性的。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力求展现历史的厚重感与思想的穿透力。 第一部分:帝国晚期的危机与社会重构 本部分着重探讨清朝晚期,在西方列强冲击与内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裂变。我们首先考察了 士绅阶层的角色变迁。传统意义上的精英群体如何应对新的权力格局与经济模式?他们是抵抗变革,还是积极参与到地方自治与现代化尝试中?通过对江南、华北等地乡村精英群体的个案分析,本书揭示了士绅在维护地方秩序与拥抱新式教育、实业间的矛盾心态与实践路径。 其次,我们深入研究了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层与流动。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与新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行会组织逐渐瓦解,新的工人阶级、买办阶层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涌现。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些新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利益诉求以及他们与传统社会残余势力之间的复杂互动,特别是关于劳资关系与城市治理的早期实践。 此外,对 民间信仰与社会动员 的考察,揭示了在国家权力衰弱之际,传统宗教与秘密会社如何在基层社会发挥其维系功能,并在特定历史节点(如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地方团练兴起)转化为重塑地方权力的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国家权力的重塑与法制观念的引入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特别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我们着重分析了 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自主性的增长。甲午战败后,中央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和军事需求,不得不授予地方督抚更大的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促成了“督抚政治”的形成。本书探讨了这种权力下放如何影响了国家现代化资源的调配效率与政治合法性基础。 在法律与司法改革方面,本书详细梳理了 近代法律观念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从条约体系下的治外法权挑战,到清末修律运动的艰难推进,我们考察了中国传统“德主刑辅”的司法理念如何与西方法治精神发生碰撞。特别是对公立司法机构的初步建立、陪审制度的尝试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的努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第三部分:思想领域的激荡与知识分子的觉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本部分深入探究了晚清民初思想界的“百科全书式”的探索与挣扎。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口号罗列,而是追溯了 西方思潮(如进化论、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具体路径、接受群体的差异以及在本土语境下的独特阐释。例如,对严复、梁启超等先行者译介思想的研究,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古典汉语资源来建构现代政治哲学的话语体系。 随后,本书关注了 知识分子群体与政治实践的结合。从维新派的改良主张到革命派的激进诉求,再到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我们观察到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使命感驱动下,如何不断校正其理论与行动。特别是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争论,揭示了当时社会在寻求政治现代化与科学理性化之间的深刻张力。 第四部分: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工业化的早期尝试 在经济史领域,本书探讨了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双重性。一方面,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特别是在轻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书通过对棉纺织业、面粉业等关键产业的考察,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困境,包括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以及官僚的干预与掠夺。 另一方面,本书也审视了 传统农业经济的调整与冲击。随着世界市场的深入渗透,传统的小农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土地兼并的加剧、赋税制度的改革(如摊丁入亩后的变异)以及新作物的引入对地域经济结构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农村金融的变迁,包括钱庄、票号的衰落与近代银行的兴起对乡村信贷体系的重塑。 第五部分:政治形态的迭代与国家认同的重构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帝制的终结,但国家形态的稳定却遥遥无期。本部分详细分析了 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态。从袁世凯时期的“假共和”到北洋军阀的割据,本书剖析了议会政治的失败原因,包括政党政治的脆弱性、军事强人的角色以及中央权威的碎片化。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 区域性的政治整合与社会动员。国民党在南方的崛起,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其在意识形态和组织动员上的成功。我们分析了国民政府在统一货币、建立现代官僚体系以及推行新生活运动中,试图构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努力与局限。 第六部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侧影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投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示现代化浪潮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我们考察了 家庭伦理与性别角色的变化。从缠足的废除、新式教育对女性的吸引,到知识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初步尝试,本书展现了传统宗法制度在面对新的个人主义思潮时的挣扎与松动。 此外,对 大众文化与消费模式 的研究,揭示了新的媒体(如报纸、电影)如何塑造了城市居民的审美趣味与政治认知。通过对流行语汇、服饰变迁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分析,本书勾勒出一种正在形成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城市文化景观。 全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复杂议题的交叉分析,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性的中国近现代史图景,强调历史进程中选择的艰难性、不同力量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现代化探索的长期性与非线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