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麦克·山下 著,胡宗香 译
图书标签:
  • 香格里拉
  • 茶马古道
  • 探险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藏地
  • 云南
  • 民俗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96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31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美国《国家地理》系列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74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蜿蜒在令人头晕目眩的高海拔山区,穿越澜沧江、长江等著名大川,途经寺庙与草原,自中国西南部的四川与云南省,逶迤通往西藏首府拉萨。其实,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独的路线,而是由道路、山径和公路形成的路网,延伸近3000公里。它曾是沟通强大的中原王朝和西藏游牧人的古老贸易通道,连接起遥远的村镇与民族。中原军队需要强健的马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信仰虔诚的西藏人为了佛教仪式与生活所需而渴求茶叶。茶叶在大约10世纪引入西藏后,需求与日俱增,很快成为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食品。藏民经常把茶叶与他们的另一种必备食品——牦牛酥油混合在一起,做成酥油茶。酥油茶可以说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在藏区的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在西藏极端的气温与高海拔下,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茶叶。茶马贸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到了11世纪已在茶马古道沿线发展得非常蓬勃,一直持续至20世纪50年代。但是要将这些珍贵的商品输往愈来愈大的市场绝非易事,需要数百名挑夫花费好几个月,穿越高山深谷、历尽艰险才能送达。
  尽管西藏地处偏远,有些地区可能数百年来外面的人都未能一睹真容,但如今现代生活正在对它施加自己的影响。茶马古道已成遗迹,新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政府正快速将原本的泥土路,铺设成汽车与卡车使用的公路,很快,这条旧时贸易要道的痕迹将不复存在。军队不再需要西藏的马匹,但那里有一种新的商品让内地人趋之若鹜。取代西藏马匹贸易的,是其貌不扬的冬虫夏草,由真菌寄生于蛾幼虫所形成,因具有一定疗效而被视为珍品。今天的西藏牧民采集出售这种比黄金还值钱的神奇菌类,赚得可观利润,他们的坐骑也从马匹换成了“陆地巡洋舰”(LandCruiser)越野车和摩托车。因此,尽管茶马贸易的遗迹愈来愈难见到,但其实贸易往来从不曾稍歇。《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作者兼摄影师麦可· 山下,花费多年追寻茶马古道,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捕捉这里的古老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空灵与现实,在茶马古道的传奇与神秘彻底消失于青藏高原的云雾中之前,留下珍贵纪录。
  
  海报:
  

内容简介

  从11 世纪的宋朝年间到20 世纪50 年代,茶马古道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贸易要道,因早年中原人与西藏游牧人之间的茶马互市而得名。而今,这片总长约3000 公里的庞大土路网已被一段段铺上柏油供车辆通行,沿途的千年遗迹很快将不复存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麦可·山下追寻茶马古道多年,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在茶马古道消失在西藏的云雾中之前,留下了古道的传奇与神秘。

作者简介

  麦可· 山下(Michael Yamashita),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超过30年的资深摄影师,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亚洲研究学系,之后曾在亚洲旅游、生活7年,能说流利的日语,曾居住在日本、曼谷和新加坡。
  麦可· 山下的作品曾获得过许多专业奖项,以关注亚洲地貌与传奇的史诗报道著称。他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过许多大型专题,包括追寻马可· 波罗与郑和等伟大探险家的旅程,以及追溯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生平。
  麦可· 山下的专业横跨平面影像及纪录片制作,其纪录片作品《幽灵舰队:郑和的史诗之旅》(TheGhost Fleet)在纽约独立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历史纪录片奖;他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纪录片《马可·波罗》,赢得两项亚洲电视电影奖,也是国家地理频道过去10年最受欢迎的20部纪录片之一。
  麦可· 山下已出版了9本摄影作品集,包括《长城:从开始到尽头》(The Great Wall: From Beginningto End)、《纽约上空》(New York: Flying High)、《郑和:追寻中国伟大探险家的史诗之旅》(Zheng He: Tracingthe Epic Voyages of China’s Greatest Explorer)、《马可·波罗:一个摄影师的旅程》(Marco Polo: APhotographer’s Journey)、《湄公河:母亲河之旅》(Mekong: A Journey on the Mother of Waters),以及《日本花园》(In the Japanese Garden)等。他也是摄影专业讲师,2011年受聘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教授。
  工作和旅行之余,麦可· 山下与家人住在美国新泽西州乡间,他同时还是一名消防义工。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蜿蜒在令人头晕目眩的高海拔山区,穿越澜沧江、长江等著名大川,途经寺庙与草原,自中国西南部的四川与云南省,逶迤通往西藏首府拉萨。其实,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独的路线,而是由道路、山径和公路形成的路网,延伸近3000 公里。它曾是沟通强大的中原王朝和西藏游牧人的古老贸易通道,连接起遥远的村镇与民族。中原军队需要强健的马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信仰虔诚的西藏人为了佛教仪式与生活所需而渴求茶叶。茶叶在大约10 世纪引入西藏后,需求与日俱增,很快成为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食品。藏民经常把茶叶与他们的另一种必备食品——牦牛酥油混合在一起,做成酥油茶。酥油茶可以说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在藏区的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在西藏极端的气温与高海拔下,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茶叶。茶马贸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到了11 世纪已在茶马古道沿线发展得非常蓬勃,一直持续至20 世纪50年代。但是要将这些珍贵的商品输往愈来愈大的市场绝非易事,需要数百名挑夫花费好几个月,穿越高山深谷、历尽艰险才能送达。


  尽管西藏地处偏远,有些地区可能数百年来外面的人都未能一睹真容,但如今现代生活正在对它施加自己的影响。茶马古道已成遗迹,新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政府正快速将原本的泥土路,铺设成汽车与卡车使用的公路,很快,这条旧时贸易要道的痕迹将不复存在。军队不再需要西藏的马匹,但那里有一种新的商品让内地人趋之若鹜。取代西藏马匹贸易的,是其貌不扬的冬虫夏草,由真菌寄生于蛾幼虫所形成,因具有一定疗效而被视为珍品。今天的西藏牧民采集出售这种比黄金还值钱的神奇菌类,赚得可观利润,他们的坐骑也从马匹换成了“陆地巡洋舰”(Land Cruiser)越野车和摩托车。因此,尽管茶马贸易的遗迹愈来愈难见到,但其实贸易往来从不曾稍歇。本书作者兼摄影师麦可? 山下,花费多年追寻茶马古道,贴近变迁中的西藏面貌,捕捉这里的古老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空灵与现实,在茶马古道的传奇与神秘彻底消失于青藏高原的云雾中之前,留下珍贵纪录。

目录

寻访天上人间(作者自序) 12
在那遥远的地方(伊丽莎白?毕博) 20
第一章 茶在中国 30
第二章 云雾间的高山与寺庙 58
第三章 文化的心脏与灵魂 94
第四章 游牧人之境 154
第五章 前往拉萨与世界的屋脊 206
第六章 飘渺的香格里拉 246
关于作者 270
参考书目 271
致谢 271

精彩书摘

  作者自序

  寻访天上人间


  这一切,都是从九寨沟开始的。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是中国最受欢迎、位置最偏远的国家公园。在这里,清澈的水自雪峰流泻而下,注入一连串翡翠般的湖泊、池塘和溪流,间或点缀着蓝绿色的瀑布和丰美的植物。传说西藏的天神用云和风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女神,但宝镜不慎被女神掉落,碎片散落到九寨沟,变成118 座晶莹剔透的湖泊。九寨沟于20 世纪60 年代被一群伐木工人意外发现,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不认识它,知道的外国人则更少,每天2 万名游客中有90% 是中国人。我在当地的摄影朋友都说,九寨沟是全中国最美的摄影之地。
  也是在九寨沟,我第一次听说了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起源于2500 多年前,当时,内地商人开始向西藏人出售茶叶来换取马匹,以抵御不时来犯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很快,这条道路就超越了茶与马的贸易,成为文化交流的通道。偏远地区的人们在西藏高原上星罗棋布的一条条山路沿线交换着物品与风俗。这一片路网,一部分蜿蜒于九寨沟,至今尚存。
  我深为这片犹如仙境般的美景所震撼,也为茶马古道的故事所吸引,于是就向已合作了32 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提出这个选题。我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季节来到九寨沟,在九寨沟度过了天堂般的四个星期。我惊叹于周遭那夸张到不可思议、几乎达到俗艳程度的绚烂色彩,这些色彩如此亮丽饱满,我甚至有点担心杂志读者会认为我这次修图修过了头。从那时起,九寨沟就成为我心目中的天堂,对一个摄影师而言,这里就是我的香格里拉──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如此。在九寨沟拍到的照片让我欲罢不能,想要进一步探索这条传奇的贸易路线。完成九寨沟的报道任务后(刊登于2009 年3 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我已准备好继续追寻茶马古道,这后来成就了我费时两年的一段旅程,也成为另一篇报道的主题。
  正如我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室与讲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摄影师的职责,也是他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一个主题拍出前所未有的新意。每次展开工作前我一定会做足功课,阅读能够找到的所有文章,也尽量找到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所有照片,力求在每一方面都能够成为这个主题的专家。但是在茶马古道的例子中,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却少得让人讶异。我找到几本从中文翻译过来的书籍,全都没有图片。还有一些旅游网站,只提供在西藏与周边地区(云南、四川与青海)的个性化旅游路线。茶马古道由三条纵横于青藏高原山脉、湖泊与河流间的主要道路组成。也许这个主题的篇幅与范围太大,使得策划与后勤工作超出了大部分杂志和图书出版商的预期。另一方面,这一片由山口、公路与步道所形成的网络向四面八方辐射,涵盖了形形色色的地形与文化,使得要找到一个中心焦点,或者一个叙事上的“连接点”,变得足具挑战性。但这并未使我望而却步,反而成为我展开茶马古道报道的最大动力。这正是我想要的主题:讲述一个在中国以外几乎无人知晓的崭新故事,其篇幅与复杂度都足以让《国家地理》杂志投入至少一年的时间。
  2008 年早春,距离北京奥运会只剩下几个月,我的计划已趋完善,准备从茶马古道北端、四川省雅安市的第一次采茶工作展开报道。那时整个中国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举国上下都忙着为中国在21 世纪以来最盛大的一次亮相做最后的准备。
  然而发生在西藏的3·14 骚乱,让我的计划暂时搁浅。因此,2008 年我在中国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拍摄──还兼品尝──大量的茶,等待进入西藏地区的许可。
“茶”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题目,要体验它,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因为所有的茶都源自中国。说这句话相当大胆,因为今天有太多不同种类的茶,更别提产茶的地区日益增多。尽管如此,通常的说法是,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云南省南部的热带地区。那里的海拔高度、气候和雨量都符合种植茶树的理想条件。我初次造访这个地区是在20 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正为《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从湄公河在青海的源头,一路追踪到它在越南的出海口。途经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普洱市,我拍下了中国最昂贵的茶叶采收与加工的照片。数百张照片涵盖了茶叶从整理、干燥、分级到包装的各个生产阶段,但只有一幅被刊登在杂志上,照片中,一对母女披着塑料布在雨中采茶。因此,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访这个主题的机会,毕竟,茶马古道有一半是因茶而起的。 

   ......

前言/序言

在那遥远的地方
伊丽莎白? 毕博(Elizabeth Bibb)



其时,香格里拉如此美好,带着些许存在于所有美好事物核心的那种神秘。
── 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消失的地平线》






当人们想象詹姆斯? 希尔顿在1933 年的小说中所描绘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时,心中总会油然而生一种神秘感。尽管希尔顿笔下男女和谐共处且青春不老的神奇国度纯属虚构,他留下的疑问却引发了无数书迷竞相猜测,持续至今。究竟希尔顿这个秘境王国是以何处为灵感的?其中最有可能的几个地方,都处于喜马拉雅山间。在中国的西藏和西部某些地区,数以百计的喇嘛寺或高悬在云雾飘渺的山峰,或坐落于强风吹拂的平原与田园山谷间,看起来与香格里拉的条件最为吻合。这片地区美丽、遥远;藏传佛教繁复的仪式,刻苦坚忍的高地民族,无一不增加了它的神秘感。这片土地似乎与时间无涉,一如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
尽管西藏地处偏远,却并非与世隔绝,因为早在公元7 世纪,甚至更久远以前,西藏与邻近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已展开。西藏与外界接触的通道之一,是基于神秘与传说的一种商品贸易,后来发展为利润可观且双方互蒙其惠的商业与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根植于Camellia sinensis(茶树的拉丁学名)——所有茶叶都源自这个品种,从云南的茶林到四川的茶园皆如此。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最早野生于地处亚热带的云南山区的茶,先是被发现具有药物的疗效,后又被发现是兼具营养与美味的饮品。茶确切的起源已不可考,然而最常被引用的故事是这么说的:从前,一片茶叶从茶树上掉入某位中国传奇人物杯中滚烫的沸水里,浸泡出美味又养生的饮品,让他大感惊奇。那位传奇人物,应该就是神农。
茶很快就成为贵族间备受珍视的贡品,也成为帮助佛家僧众长时间参禅的秘方。茶不再只是一种商品,甚至一度成为一种货币形式。
茶究竟如何来到不可能种植茶叶的遥远西藏,真相早已遗失在古老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中。经常被提起的是唐朝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在文成公主从中原带来的许多礼品与随身物品当中,最珍贵的就是茶叶和一尊释迦牟尼佛雕像。
不论茶是如何来到西藏的,在这里,它成为必备之物,这里的人们对其需求之强烈甚至超过了中国任何其他地方。西藏高原严酷的气候和高海拔让农业生产严重受限,当地的饮食几乎全是蛋白质和脂肪,没有什么蔬菜可言。茶,除了可口和暖身之外,也为西藏人提供了亟需的营养。对西藏人来说,茶不仅是饮料,也是食品。与牦牛酥油或青稞粉捏制的糌粑混合后,茶就成了让有限的食品种类多几种选择的好方法。茶含有咖啡因,能帮助僧人在参禅时保持清醒,却也容易让人上瘾。
饮茶习惯一旦在西藏落地生根之后──先是在贵族与僧人之间,后来普及至牧民与农夫,中原王朝意识到,要保护其边疆不受彪悍的游牧民族侵扰,茶可能就是解决之道。中原地区拥有西藏想要的东西,同样,西藏也有中原地区想要的东西──马。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 年),中国可供放牧马匹的环境有限,往北、往东又受限于外敌来犯的威胁,因此他们把目光转向西藏那些强壮而步履稳健、能耐受喜马拉雅气候与地形的良种马,寄望它们帮助中原王朝的军队防卫边疆。
贩茶换马的交易逐渐壮大,发展成为茶马古道,这片路网总计3000 公里,马队与成群结队的挑夫、赶骡人便沿着其中的道路与山口往返于中原地区和西藏之间。始于宋朝的茶马互市一直持续到20 世纪。经常被误称为“南方丝路”的茶马古道,对商业和文化交流的贡献绝不亚于“丝绸之路”。
到了宋朝中期,每年已有多达25000 匹藏马翻山越岭进入中原。11 世纪后半叶,几乎每年都有将近300 万公斤茶叶从四川运到西藏。时至1074 年,四川设置了茶马司,主管茶马贸易的推广、监管与税务。
茶马古道有两条主要道路:从四川省雅安开始,途经甘孜与德格的北路,以及南路。但所有的道路最后都通往西藏的心灵与精神之都—— 拉萨,商人、朝圣者和喇嘛在此交融杂处,祈祷、饮茶、言商。
尽管有藏马相助,宋人终究为蒙元征服,但茶马贸易一直持续到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清朝时,每年约有700 万公斤茶叶销往西藏,占四川收成总量的90%。
西藏人喜爱的茶与一般意义上中国人最珍视的茶有所不同,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希望饮品能提供自己日常饮食中所缺少的营养,并且能够搭配他们的主食—— 牦牛酥油、肉类与青稞。贩往西藏的茶叶被称为边茶或砖茶(指其为运输方便而压制与包装的方式),主要种植于四川省,但也有的来自云南省野生且高大的茶树。
砖茶除茶叶外还带有茶枝和叶梗,先经过蒸或烘,然后压制成长方形砖状,再加以陈化。这种制法可以让它经受住长途山路跋涉,也易于携带。砖茶装入方便运输的狭长竹筒,称为“包”,再放到挑夫或骡子背上。挑夫以运送货物的重量计酬,所以都会尽量多背几包。最强壮的挑夫一次可背负15 包,甚至更多,相当于180 公斤。
距离雅安20 分钟路程的地方有一座和实物一般大小的马帮雕像群,纪念那些踏上生死攸关痛苦旅程、翻山越岭地将茶叶运送到西藏的人们,这是所存不多的、能让人忆起茶马古道曲折历史的具体事物。当年的马帮当中只有几位仍然健在,还可以讲述他们惊险无比的冒险故事。马帮不仅要对抗严酷的气候以及让人屏息的高度,还要面对路途中不可预见的种种危险—— 盗贼与土匪,一面是峭壁悬崖,一面是万丈深渊,走在这样的狭窄山径上,踏错一步就必死无疑。生存下来的人,几乎人人都有穿越秘境与崎岖山路的神奇经历。
随着对茶叶与马匹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西藏精神与文化心脏的寺庙也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许多寺庙资助大型商队,僧人在旅途中的安全也受到保障。宗教与商业的融合让许多寺庙积累了大笔财富。世世代代以来,对西藏人而言唯一比茶叶还重要的,就是佛教信仰,而寺庙便主要通过茶叶贸易及相伴而生的许多旁支产业掌控权力与财富。商业与信仰的交融,今天仍可以从茶马古道上络绎于途、绕行圣山与寺庙的朝圣者身上看到踪影。尽管后来对马匹的需求减少了,但西藏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贸易始终没有中断,直到20 世纪中期,砖茶仍可作为货币使用。公路取代了过去马帮所使用的复杂道路网络,与此同时,另一种来自青藏高原、让内地人趋之若鹜的商品—— 冬虫夏草,取代了马匹的地位。
这种奇异的寄生真菌以昆虫的幼虫为宿主,吸取它们体内的养分生长,自从其神奇的疗效被发现以后,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开始发财了。但茶仍是重要的商品,藏族是全世界最爱喝茶的民族之一,而茶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饮品,还是社会的黏合剂,连结起家庭、族群与陌生人,也是藏传佛教仪典与传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们说香格里拉只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地方,蜿蜒的茶马古道同样如此。茶马古道不仅是曾经繁忙的贸易路线,也不仅是今日残存的鹅卵石小道,它让世界看到西藏的神秘,也把外面的世界带入西藏。穿越世上最美丽脱俗,却也最为艰难、险象环生的这条道路,其意义远不止于商业。它以世俗的财富吸引旅人,但对愿意睁大眼睛的人,它也拥有尘世以外的另一种财富。茶马古道就像神话中起源于香巴拉(香格里拉的别名,指希尔顿所虚构的那种世外桃源)的“天路”,它体现了直到今天仍可在这个地区看到的种种矛盾:世俗的与心灵的共生共处、交融碰撞,而沿着茶马古道旅行的人们,也踏上了自己的香格里拉追寻之旅。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 简介 这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古老文明与壮丽风光的深情致敬。作者以一颗虔诚的探索之心,沿着当年驼铃声声、马蹄阵阵的茶马古道,踏足了那个被无数人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空间上的行进,更是一次深入文化肌理、触碰历史灵魂的深度体验。 古老的茶马古道,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滇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承载着千年的商贸往来,连接着遥远的地域文化。它不仅仅是一条运输茶叶的商路,更是一条信仰、情感、智慧与生命交织的生命线。作者在这条路上行走,不是为了寻找一份遗失的地图,而是为了追寻一份失落的记忆,一段被岁月侵蚀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文明印记。 从云南古朴的边陲小镇出发,沿着险峻的山路盘旋而上,作者的脚步伴随着海拔的攀升,也伴随着对过往的思索。沿途,古老的村落如同镶嵌在绿色画布上的宝石,散发着淳朴而迷人的气息。这里的居民,世代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茶马古道上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者有幸与他们深入交流,聆听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感受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古道的每一段,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段令人扼腕的传说。作者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只为触摸那每一块饱经风霜的石板,感受那每一声回荡在山谷的驼铃。他寻访那些隐匿在深山中的古老寺庙,那里香火缭绕,经幡飘扬,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讲述着信仰的力量,诉说着高原人民虔诚的内心世界。他观察那些虔诚的朝拜者,他们的目光中闪烁着对生命超脱的渴望,他们的步伐中凝聚着对佛法的坚守。 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诗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作者在追寻茶马古道的过程中,也一步步接近了心中的“香格里拉”。然而,这里的香格里拉并非如传说中那般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存在于这里人民的心中,存在于那份古老而淳朴的生活方式之中。 他走访了那些曾经繁荣的驿站,虽然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熙攘的人群,马匹的嘶鸣,商贩的叫卖。他想象着当年的场景:来自内地的丝绸、瓷器,与来自藏区的药材、毛皮在此交换;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茶马古道,是不同文明的十字路口,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 作者深入了解了茶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性。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当时重要的贸易商品,是连接汉藏文化的重要纽带。他探访了古老的茶园,了解了传统茶叶的制作工艺,感受到了茶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高原的阳光,山泉的甘冽,以及辛勤劳作的人们的心血。 除了人文景观,作者也对沿途的壮丽自然风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巍峨的雪山,碧蓝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这一切都构成了香格里拉地区独特的地理画卷。他用生动的笔触,捕捉了高原作的阳光,感受了高原的风,聆听了高原作的声音。高原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这里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生命力。 在这段旅程中,作者并非孤身一人。他遇到了许多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他们热情好客,分享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智慧。他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尊重,理解了文化交流的意义。那些质朴的笑容,真诚的眼神,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失落的茶马古道”,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探索的魅力。它暗示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被边缘化的世界。作者的这次寻访,正是为了重新唤醒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茶马古道在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将这条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道路,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叙述,不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场记录。他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那些引发深刻思考的对话。他试图用一种温情而充满敬意的方式,展现茶马古道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自然与人性的多维探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到读者眼前。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思考,在感悟。 在追寻茶马古道的过程中,作者也反思了现代文明对古老传统的冲击。他看到了一些改变,一些被现代化的印记,但他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当地人民在守护自身文化方面的努力。这种思考,让本书的内容更加深刻,更具现实意义。 最终,作者在旅程的终点,不仅仅找到了物质意义上的香格里拉,更找到了精神层面的共鸣。他明白了,真正的香格里拉,不在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坐标,而在于一种宁静、和谐、充满善意的生活状态。茶马古道,正是孕育这种状态的摇篮。 《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行,一次发人深省的文化之旅。它将带你穿越时空,感受古老茶马古道的魅力,体验香格里拉的神秘与诗意,更将启发你对历史、文化、自然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西部文化、历史和壮丽风光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扇窗,让你得以窥见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它是一盏灯,照亮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宝贵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关于“连接”的宏大叙事。茶马古道,在我看来,就是古代中国连接外界、也连接自身内部的重要通道。作者通过对这条古道的追溯,让我看到了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克服万难,建立起跨越山川湖海的联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马帮文化的描写,那些在崇山峻岭中穿梭的马匹,那些身经百战的马帮汉子,他们不仅仅是物质的搬运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信息传递的使者。作者在描写他们的生活时,用了大量生动的细节,例如他们如何应对恶劣的天气,如何与当地居民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真实感和戏剧性。同时,书中对于茶作为一种连接方式的描绘,也让我眼前一亮。茶的种植、制作、以及它作为一种商品和文化符号的传播,都与茶马古道的兴衰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物种,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又是如何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僵死的文字,而是流动的生命,是无数个体的努力和连接汇聚而成的壮丽画卷。

评分

这本《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远足,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洗礼。初读时,我被那如诗如画的封面所吸引,仿佛能闻到高原特有的藏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然而,真正让我沉醉其中的,是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将那些古老茶马古道的遗迹,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马帮故事,以及沿途风土人情的点滴,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看到疲惫的马帮汉子们在星空下围火而坐,听他们低语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前路的期盼。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对于民俗风情的解读,都显示出极大的诚意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他没有将茶马古道仅仅描绘成一条单纯的商道,而是挖掘出它在民族交流、文化传播、甚至宗教信仰传播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书中关于不同地区茶马古道分支的描写,以及它们各自承载的独特历史印记,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在叙事中的人物故事,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智慧,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历史的温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地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对话的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失落”的概念。茶马古道,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似乎已经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而逐渐模糊。但作者通过细致的寻访和深刻的解读,证明了这些“失落”的痕迹,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它们沉淀在土地里,流淌在山泉中,镌刻在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沿途村落的描写所打动,那些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那些世代守护着古道记忆的老人,他们的讲述,就像一本本活着的历史书,弥足珍贵。作者在采访这些人物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尊重,让我看到了他对文化的敬畏。他没有将他们仅仅视为采集信息的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为历史的载体,用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的故事。这种人文关怀,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人类情感和记忆的挖掘。我喜欢那些关于古老交易方式的描述,比如以物易物,比如茶与马的价值交换,这些朴素却充满智慧的交易方式,在今天看来,别有一番韵味。这本书让我反思,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连接,以及对土地和传统的深厚情感。

评分

要我说,这本《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所带来的惊喜,在于它打破了我对“香格里拉”这个词的刻板印象。我之前以为,香格里拉仅仅是一个遥远而缥缈的传说,是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然而,通过作者对茶马古道沿线的深入探访,我发现,真正的香格里拉,并非仅仅是风景的秀丽,而是隐藏在那些古老的道路、淳朴的民风、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之中。作者的文字,有种神奇的魔力,能将枯燥的地理信息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沿途地质地貌的描绘,那些陡峭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蜿蜒的河流,都仿佛是茶马古道留下的天然屏障,也孕育了独特的生命形态。同时,书中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对比和融合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包容性和活力。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孤岛,而是多个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又相互滋养的动态过程。我喜欢那些关于古老建筑的细节描写,那些精美的雕刻,那些独特的布局,都讲述着一段段被时间遗忘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东方神秘主义”的内涵,它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奇观,而是深藏于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之中的一种古老智慧。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内心深处对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域的空白。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现代文明边缘的角落充满好奇,而茶马古道,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商贸脉络之一。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自己置身于那段历史的现场,用一种近乎“在场”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去感受。那些关于艰辛的跋涉,关于物资的交换,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背叛,都仿佛亲身经历一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自然风光时的宏大叙事,但又能在细微之处捕捉到生命的痕迹,例如一株顽强生长在悬崖边的野花,或是飞鸟划过天空留下的短暂轨迹。这些细节的堆叠,构建了一个既壮丽又充满生机的古道画卷。同时,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在茶马古道上的活动描绘,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仅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贸易通道,更是丝绸之路之外,另一条连接东方与南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文化纽带。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展现了难得的客观性和深刻的洞察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些远去的时空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那些古老的智慧和坚韧的精神,似乎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淡淡的印记,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60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显然这里是藏区,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的谷底有金矿,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受到了极好的接待,在这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知道在这里时间确实失去了意义,这里的人们惊人的长寿,在这里多种宗教并存,在一个喇嘛寺院中,他们见到了当地的精神领袖——一个活佛,在活佛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被东方文化所折服,他们觉得世界已向他们展开了令人惊奇和敬畏的一面,在峡谷中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气候、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

评分

cc

评分

麦克大神的神作,买来拜读下

评分

满减买的!书不错!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雷力,谢盈盈…”

评分

非常精美的画册,用图片说话,好

评分

心仪已久,期盼到此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