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紮實的功底,采取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瞭怎樣修復古籍、裝裱字畫。兼具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此次中華書局版為升級版,除瞭改為布麵精裝、燙金及版式調整之外,還校正瞭前一版中的錯訛,最重要的是全部改為銅版紙彩印,使得修復步驟及細節更加清晰明確。
本書除瞭古籍修復的基礎知識外,還介紹瞭古籍修復用紙、裝幀形式、修復分解動作及敦煌遺書修復和字畫裝裱修復的常識以及技術分解動作,最後有拓片和書套(盒、囊匣)的製作。附錄資料三種。作為全書最重要部分的《古籍修復技術分解動作》,用124個頁麵來逐一介紹瞭古籍修復的各個環節,清晰明確。仍保留李緻忠序。
以圖解方式(1600餘幅圖片)直觀易懂地介紹瞭怎樣修復不同裝幀形式的古籍,怎樣裝裱和修復字畫、拓片,怎樣製作書套、盒、囊匣,有助於讓更多的人瞭解古籍修復、學會古籍修復,從而使古籍修復技術逐漸地走嚮社會,使這項優秀的傳統技術後繼有人,發揚光大。
杜偉生,國傢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籍修復項目傳承人。從事古籍修復工作三十多年。熟悉中國古籍的各種裝幀形式,全麵掌握瞭中國古籍各種裝幀形式的修復技術和中國傳統字畫的裝裱技術,包括捲裝、經摺裝、鏇風裝、蝴蝶裝、綫裝、毛裝等,以及用襯紙、“挖襯”、“鑲襯”、“金鑲玉”等方式修復古籍的技術,並能處理在古籍修復工作過程中齣現的各種疑難問題,對歐洲古舊精裝書籍的裝訂和修復技術也比較熟悉。
經手修復的古籍,有南北朝到唐末的敦煌遺書100餘件,宋《文苑英華》、明《永樂大典》以及其他一些善本古籍數百冊。1990年赴英國修復整理敦煌遺書,大英圖書館的敦煌遺書有14000冊,在半年時間裏,杜先生修復整理瞭其中的5000多冊。1996年製作齣紙漿補書機,不久紙漿補書機投入古籍修復工作。
2001年,執筆製定瞭《古籍修復技術規範與質量標準》,同年6月1日起實施。
前言
第一章 古籍修復基礎知識
一、學習古籍修復應具備的條件
二、古籍修復與裝訂的區彆
三、古籍修復工作的原則
四、古籍修復常用工具、材料和設備
第二章 古籍修復用紙
一、紙的製造
二、古今書籍用紙
第三章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一、簡策與帛書
二、紙書的裝幀
三、書籍常識
四、古籍修復常用術語
五、古籍中常見的損壞現象
六、常見破損界定標準
第四章 古籍修復技術分解動作
一、準備階段
二、修整階段
三、復原階段
四、襯紙
第五章 敦煌遺書的修復
第六章 字畫裝裱技術常識
一、古書修復與字畫裝裱
二、裝裱字畫常用名詞
三、裝裱字畫常用品式
第七章 字畫裝裱技術分解動作
一、準備工作
二、畫芯處理
2 | 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
三、裝裱鏡芯
四、裝裱立軸
五、裝裱手捲
六、挖鑲
七、五鑲
第八章 拓片的裝裱與修復
一、拓片基本知識
二、傳拓
三、托拓片
四、襯拓片
第九章 書套、盒、囊匣的製作
一、書套
二、盒
三、囊匣
附錄
一、中國古書鏇風裝—敦煌遺書四種
二、敦煌古書縫繢裝和粘葉裝
三、古籍修復技術規範與質量標準
說實話,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初次翻閱時需要帶著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掃讀”的休閑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專業手冊。其中對於“仿製舊色”的環節描述,尤其讓我感到震撼。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顔料配比,而是從礦物顔料的研磨顆粒度、不同媒介(如動物膠或植物膠)的附著力對最終光澤度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種層層遞進的科學論證,讓原本感覺神乎其技的“做舊”過程,變得有據可依,有理可循。它把手藝的玄妙,轉化成瞭可以被理解和學習的係統知識。這本書的實用性極強,但其高階的理論深度也足以支撐起專業的學術研究,它成功地在工匠的實用手冊和學者的研究專著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其價值是雙重的。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的開本選擇和字體排布,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特彆是那些專門用於展示修復前後對比的跨頁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震撼。它不是簡單地並列展示,而是通過巧妙的留白和光影處理,引導讀者的視綫聚焦於修復的關鍵點。舉個例子,在處理捲軸的“斷層”修復時,左頁是殘損不堪的原貌,右頁則是經過細緻的絲帛襯墊和重新滾動的狀態,那種從混亂到秩序的轉變,是任何文字描述都無法比擬的。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關鍵步驟的圖注中,大量使用瞭小篆和隸書的字體來標注專業術語,這不僅增加瞭古樸感,也巧妙地將讀者拉迴到瞭那個術語誕生的年代,形成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學習體驗。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顯示齣編纂者對“美學”和“實用性”平衡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古典,行文間透露著一股沉靜而嚴謹的學究氣,仿佛直接從清末民初的圖書館檔案室裏淘齣來的一般。它並非那種淺嘗輒止的科普讀物,而是深入到瞭修復哲學層麵。作者在介紹“剔除黴斑”的章節時,用瞭大量的篇幅來討論“去腐存真”的倫理睏境——如何在最大限度恢復文獻可讀性的同時,又不至於破壞文物原有的曆史痕跡。這種對“度”的把握,對“界限”的探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我特彆喜歡作者引用的一些古代文獻中的描述,比如對“裝裱人”品格的贊頌,讓讀者感受到這項工作不僅僅是手藝,更是一種修行。書中的文字不像現代技術手冊那樣追求簡潔明瞭,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溫度,仿佛在講述一段關於時間、紙張和匠人精神的漫長故事。每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齣新的敬意,它教會我的遠不止是修補的技巧。
評分這本書的插圖簡直是鬼斧神工,光是看那些細緻入微的圖解,我就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匠人身旁,親眼目睹著那些失傳已久的技藝重現眼前。無論是砑光、仿絹、還是那個被稱為“蝴蝶裝”的獨特裝幀方式,書裏的每一個步驟都標注得清清楚楚,綫條流暢而精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擇範例時的獨到眼光,那些選中的古籍殘片,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感,讓整個修復過程不僅僅是技術操作,更像是一場與曆史的對話。比如,在講述如何用糯米膠修復斷裂的書頁時,配圖展示瞭不同力度下紙縴維的重塑過程,那種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遠非一般工具書所能比擬。讀完這一部分,我甚至有種衝動,想立刻找些廢棄的紙張來試驗一下,那種對傳統工藝的敬畏與嚮往油然而生。這本書的印刷質量也令人稱道,高剋重的紙張保證瞭圖文的清晰度,即便是那些極其微小的工具細節,也展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它對不同流派技法的細緻辨析上。很多關於古籍保護的書籍往往會固守某一種主流的修補方法,但這本書卻非常公正地呈現瞭南北派在裝訂手法上的差異。比如,對於綫裝書的“打眼”環節,它分彆詳細圖解瞭“蝴蝶裝”和“經摺裝”的打眼位置和穿綫方式的細微差彆,甚至提到瞭不同地域因氣候濕度差異導緻的裝訂習慣演變。這種百科全書式的廣度,讓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大大提高。我個人對其中關於“捲軸修復中捲軸芯的更換”那一段印象深刻,它不僅描述瞭如何小心翼翼地拆卸舊芯,還重點論述瞭選擇新捲軸芯材質的硬度、重量對長久保存的影響,這種對“耐久性”的深度考量,體現瞭作者對“百年大計”的負責態度,而不是僅僅完成眼前的修補任務。
評分銅闆紙,太沉瞭,收到的書有磕碰,不太嚴重,懶得換瞭
評分二敦煌古書縫繢裝和粘葉裝
評分買書上京東 每年618都是一場大采購 買瞭書屯起來慢慢看
評分挺好!
評分2001年,執筆製定瞭《古籍修復技術規範與質量標準》,同年6月1日起實施。
評分三托拓片
評分京東活動期間購買京東活動期間購買
評分1999年為配閤世界建築大會,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同建築報閤作,舉辦瞭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精美的展品和獨特的展覽設計給20萬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李瑞環主席在開幕時也參觀瞭展覽,並給予瞭高度評價。
評分實用性非常強。講的很細緻,都是以圖片為主,步驟詳細,雖然有點兒貴,但是物有所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