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市场力量强有力地影响着当代大学。市场为大学提供了更多的财富、更好的学生,使其与经济有着更强的联系,但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削弱了大学对自身活动的控制,弱化了大学服务大众的使命,影响了大学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基本任务。
《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道丛书:大学与市场的悖论》在整合作者20年研究和99所大学资料的基础上,从大学财政、本科教育、科研和参与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详尽分析了市场力量对大学的影响,深入揭示了大学与市场之间的冲突和悖论,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之道。
《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道丛书:大学与市场的悖论》可以作为教育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教育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决策人员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美)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著有多部关于大学和大学史的著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是精心撰述的杰作,将会提升盖格本已很显赫的声誉。
——斯蒂芬·布林特(Steven Brint) 美国河滨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有人想了解美国大学在过去三十年间发生的变化,我将向他推荐本书。
——戴维德·布拉曼(David W, Breneman)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柯里教育学院院长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大学——以知识为基础的机构
第二章 大学的成本
第三章 大学的本科生教育
第四章 大学的学术研究
第五章 大学、产业和经济发展
第六章 大学与市场的悖论
附录A 1980、1990、2000年全日制当量学生的生均成本
附录B 1980、1990、2000年部分大学的科研份额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在当代之前的那个时期,学生权力和管理上的让步放松了课程要求,删除必修课,减少失败危险,许可学生积极分子要求的课程等。在校正一些过去做得过分的东西和大学为保持它们增长的选拔性而力求突出学术卓越的形象时,这个时代开始阶段的课程确实是僵硬呆板的。
但是,学生弥漫性的市场力量继续从内部转变着课程。当学生的满意成为更高的价值目标时,学生采取的表达形式就变得更有影响。学生的课程评估,例如,可以提供给授课者有用的反馈被吸纳到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估中。诸如学生保留这样的因素成为可能有预算影响的绩效指标。正如提到的,RCM允许学生们以选修课程形式对学校的预算进行投票。当学生反对实际的课程内容时,正如在抗议西方传统和由“死去的欧洲白人男性”写的资料时,他们经常为所欲为。
也许,最普遍性的挑战是可见性最小的:大学日益反对传统的消极惩罚——不仅仅是分数低和学业失败的威胁,而是像义务参与、突袭式测验和最后的综合性考试这样的日常事务。分数膨胀,不管它的原因是什么,与反对诱骗一样,是与来自学生对强制努力的不情愿相一致的。传统主义的学者,在很长时间内大声悲叹这样的趋向。相反,高选拔性院校发现,这些关注对它们的本科教育模型而言是次要的或无关的。
选拔性高校的理念是将聪明的、有很好准备的、精力充沛的,并且有高动力的胜利者集合成相对同质性的(但在人口统计学上是分散的!)群体。可以相信,这些学生能对摆列在他们面前的富有的教育机会给予热情的回应。由教师激发的智力兴趣的积极拉力、学生同伴和结构化活动将引导他们的学习。消极的惩罚?也许是对那些暂时失去方向的学生的温和一棒(所有这些学校都提供了广泛的心理服务);但是,这对那些已准备好并且急切想学习的学生是积极的引导模式。这并不是讽刺漫画。
……
前言/序言
开放时代的知识巨轮:大学与市场的交织与张力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大学始终扮演着知识的灯塔,孕育思想的摇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大学的角色与定位也随之发生深刻而复杂的演变。本篇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大学与市场的悖论”,探寻在开放与竞争的时代洪流中,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在维护学术理想的同时,积极回应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一、 大学精神的坚守与市场逻辑的渗透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塑造品格。其核心价值在于学术的独立性、思想的自由性、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学者们致力于在象牙塔内进行纯粹的学术探索,不受世俗功利的干扰,以此为社会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提供前瞻性的思想启迪。 然而,市场经济的逻辑,以其效率、效益、竞争和回报为核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面临瓶颈,大学不得不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而市场则成为一个重要的潜在伙伴。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知识产权的商业开发、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直接导向,都标志着市场力量在大学运作中的日益显现。 这种渗透并非全然负面。市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的活力,促使学校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加速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市场竞争也迫使大学提升教学质量,优化管理效率,以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和师资。 然而,悖论也由此产生。当大学过分追求市场效益时,其固有的学术使命可能会被稀释。纯粹的基础研究、人文社科领域的长期价值,以及那些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对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知识,可能会被边缘化。大学的评价体系可能从学术声誉、思想深度转向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技术转让收入等量化指标,这不仅可能扭曲学术导向,也可能扼杀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 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新生态:从象牙塔到社会大课堂 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颠覆了大学在知识生产和传播中的传统地位。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的获取门槛大大降低,在线教育、开放课程、学术数据库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挑战着大学作为唯一知识权威的地位。 大学的科研成果,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期刊的发表,而是更多地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创业公司等形式,直接进入市场。这使得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校企联合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应运而生。这种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大学的研究方向受到产业需求的影响,存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风险。 同时,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终身学习、职业技能培训、个性化教育等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大学需要回应这些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这要求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然而,这种开放和多元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如何在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中,保留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这些都是大学在开放时代需要深思的问题。 三、 大学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效率、责任与独立性的博弈 市场经济的逻辑,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传统的“教授治校”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需求和资源压力时,显得力不从心。现代大学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更专业的管理团队,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提升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然而,这种治理转型并非易事。如何在引入专业化管理的同时,确保教授在学术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和话语权?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避免过度行政化和官僚化?如何在接受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保持大学的学术独立性和对社会公共责任的担当?这是大学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市场化的资源募集,如捐赠、校友募资、基金会运作等,虽然能够为大学提供更充裕的资金支持,但也可能带来新的压力和影响。捐赠者对研究方向的影响、校友对学校发展的期望,都可能成为大学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因素。如何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下,保持学术判断的独立性,坚守大学的价值底线,是考验大学智慧的关键。 此外,毕业生就业率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迫使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更加注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尽管这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一些“热门”专业过度膨胀,而一些“冷门”但对社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学科,则面临招生困难和资源萎缩的困境。 四、 寻找平衡点:大学在市场时代的新使命 “大学与市场的悖论”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共生关系。大学并非要完全拒绝市场,也不是要被市场完全吞噬。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市场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发挥出独特的价值。 首先,大学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其核心使命。在追求学术卓越、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更要强调其作为社会思想源泉和文化传承者的责任。这需要大学在评价体系、资源配置、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基础研究、人文社科、以及那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领域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其次,大学需要积极创新与市场合作的模式。这种合作应当是平等互利的,是以大学的学术优势和市场需求为基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大学可以通过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积极参与产学研项目,但必须警惕将研究的重心完全转移到短期商业利益上。 再者,大学需要加强对自身独立性的维护。在接受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确保学术自由和大学自主权不受不当干预。同时,也要保持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在面临市场压力时,不忘初心,始终将知识的传播、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的进步放在首位。 最后,大学需要重新定义其在开放时代的“公益性”。这种公益性体现在,它不仅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空间,一个能够批判性反思社会、引领时代发展的力量。即使在市场化浪潮中,大学也必须坚守其作为公共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商业利益的价值判断。 “大学与市场的悖论”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课题,也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唯有不断反思、勇于创新,在坚守学术理想与回应社会需求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大学才能在开放时代的光辉中,继续承载起知识巨轮的使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