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由Ruth Wodak和Michael Meyer合编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第二版)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的(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 CDA)几种视角和方法,各章作者有诺曼·费尔克劳(Norman Fairclough)、凡·戴克(Van Dijk)、凡·李悟文(Van Leeuwen)等中国研究者熟悉的著名学者,全书共分七章清晰地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CDA)的主要流派以及它们的异同。各流派特点鲜明又相互依存,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语言和社会架构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第二版)(英文影印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入门教材,介绍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历史进程、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方法、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书中七篇文章各成一体,七篇文章的作者大多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代表人物,七篇文章既勾画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科全貌,又以具体的个案分析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研究途径,既可以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习教材,也是话语研究者、社会学研究者学术视野的必备读本。
作者简介
露丝·沃达克Ruth Wodak,兰卡斯特大学教授,是国际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专家。
目录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致谢 i
Notes on Contributors 作者名单 ii
1批评话语分析:历史、议程、理论和方法论 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Ruth Wodak and Michael Meyer
2福柯式批评话语分析和定因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34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Foucauldia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dispositive analysis
Siegfried J?ger and Florentine Maier
3批评性话语研究:社会认知方法62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eun A. van Dijk
4话语-历史观方法87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DHA)
Martin Reisigl and Ruth Wodak
5制约与平衡:语料库语言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贡献122
Checks and balances: how corpus linguistics can contribute to CDA
Gerlinde Mautner
6话语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语境重置144
Discourse as the recontextualiz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a guide
Theo van Leeuwen
7社会研究范畴中批评话语分析的辩证关系162
A dialectical-relational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Norman Fairclough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87
Index 索引 201
前言/序言
《社会权力与意义的建构: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导言 语言并非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更是社会现实得以形成、维系和改变的强大力量。在我们日常的交谈、媒体报道、政治宣言乃至学术论述中,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然而,这种影响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往往隐藏在话语的表层之下,操纵着权力关系,建构着特定的社会议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应运而生,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旨在揭示话语中潜藏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不公,从而为理解和挑战现有社会秩序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本书《社会权力与意义的建构: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并非对现有著作的简单模仿或照搬,而是基于对批判话语分析领域多年潜心研究和实践的凝练。它致力于梳理这一学术流派的核心理论,阐释其多元的方法论,并以丰富多样的案例研究,展示批判话语分析如何在不同社会情境中发挥其解释力和批判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框架,帮助他们掌握运用批判话语分析工具,辨析话语背后的隐秘逻辑,进而促进更公正、更具批判精神的社会对话。 第一章:话语的社会维度——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交织 本章将首先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根本性联系。我们并非在真空中使用语言,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历史背景和权力关系之中。语言不仅仅是描述现实的媒介,更是积极地参与塑造现实的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语言是如何成为权力的载体和运作机制的。 语言作为社会实践: 我们将跳出纯粹的语言学视角,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这意味着,每一次言说或书写,都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组合,而是包含着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的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行动。我们还将探讨,不同社会群体在使用语言时所面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和加剧社会不平等。 权力在话语中的体现: 权力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之中。我们将分析,统治阶级、主流话语如何通过语言来维护其合法性,压制异见,并塑造大众的认知。这包括对词汇选择、语篇结构、叙事方式的控制,以及对特定话语空间的垄断。 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群体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总和,它常常通过话语得以传播和内化。我们将探讨,话语如何巧妙地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其看起来自然、普遍,甚至不容置疑。我们将分析,一些看似中立的陈述,实际上可能包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偏见,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批判话语分析的缘起与定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批判话语分析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在对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刻反思中发展起来的,旨在挑战那些被忽视或被掩盖的社会不公。我们将界定批判话语分析在语言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强调其理论的批判性和实践的干预性。 第二章:理论基石——批判话语分析的核心范式 批判话语分析是一个多元的学术领域,汇聚了来自不同学派的思想。本章将梳理其主要理论根基,为理解其方法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言作为社会构建的工具: 我们将追溯后结构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等思潮的影响,理解语言如何被视为构建社会现实的积极力量。词语并非简单地指向客观事物,而是通过社会约定俗成,赋予事物特定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影响我们的行动。 权力与知识的辩证关系: 借鉴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我们将分析权力如何通过生产特定的知识来运作,而知识反过来又巩固和合法化了权力。话语在此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权力运作的场域。 意识形态的“蒙蔽”作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理解当权者如何通过话语赢得“同意”,使被统治者接受并内化一套有利于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本章将重点关注话语在制造“自然化”和“普遍化”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不同批判话语分析流派的对话: 批判话语分析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分支和侧重点。我们将介绍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的社会语篇论,舒茨(Schutz)的社会学语境观,范迪克(Van Dijk)的认知社会学路径等,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与互补之处。我们将强调,理解这些理论基石,有助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特定研究问题的分析视角。 第三章:分析的工具箱——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论 理论的阐释离不开具体的研究方法。本章将详细介绍批判话语分析的常用方法,并说明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它们。 语篇分析的层面: 批判话语分析的语篇分析是多维度的。我们将深入探讨: 词汇选择与语义分析: 关注词汇的含义、隐喻、比喻以及词汇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判断。例如,选择“解放军”还是“侵略者”,其话语意图截然不同。 语法结构与句法分析: 分析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主语的凸显与隐藏,否定句的运用等,这些都可能揭示话语中的权力关系。 话语策略与修辞手法: 识别话语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类比、反讽、夸张、省略等,它们如何服务于特定的说服目的或权力运作。 叙事结构与故事建构: 分析故事的叙述者、视角、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理解话语如何构建特定的历史叙事或社会图景。 社会语境的纳入: 话语不能孤立地分析,必须置于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语境中。我们将探讨如何界定和分析: 社会实践: 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如何与其他社会行为相互作用,并产生实际影响。 社会行动者: 话语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他们在其中的角色和权力地位。 社会制度与结构: 话语如何反映、维护或挑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 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在当代社会,话语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模态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话语。本章将介绍如何将视觉、听觉等元素纳入分析框架,理解它们如何与文字协同作用,共同建构意义和权力。 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 批判话语分析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语料库分析等定量手段,揭示话语的普遍模式,再结合定性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权力运作。 第四章:实践的出路——案例研究与应用领域 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最终体现在其应用中。本章将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研究,展示批判话语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强大解释力和实践价值。 媒体话语的批判: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 分析新闻媒体如何通过选材、措辞、视角等,建构特定的“事件”叙事,从而影响公众认知,维护或挑战既得利益。 广告与消费主义: 探讨广告如何利用话语策略,建构特定的消费观念,影响人们的欲望和价值观。 政治话语的解析: 政治宣传与意识形态渗透: 分析政治家如何利用话语来动员支持者,攻击对手,传播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政策文件的隐喻与话语权: 探讨政策文件中的词汇选择和表述方式,如何界定问题,设定解决方案,并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 教育话语的审视: 教材中的权力建构: 分析教科书如何呈现历史、社会、文化等内容,可能存在的偏见和遗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世界观。 课堂互动中的权力关系: 探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语言使用,如何体现和维系权力关系,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性别与身份认同的话语: 性别刻板印象的语言再现: 分析媒体、文学作品等中对性别角色的语言塑造,以及这些塑造如何强化或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 少数群体声音的边缘化: 探讨主流话语如何边缘化、妖魔化或“他者化”少数群体,以及如何通过话语实践来争取和维护少数群体的权利。 科学与技术的话语: 科学话语的意识形态: 分析科学话语如何声称其客观性和中立性,但背后可能隐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权力利益。 技术传播中的风险话语: 探讨新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描述和构建,以及这些话语如何影响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和接受度。 第五章:走向公正——批判话语分析的伦理反思与未来展望 批判话语分析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本章将探讨批判话语分析的伦理维度,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者的立场与责任: 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者并非置身事外,而是需要对社会现实保持批判性态度,并明确自己的立场。我们将讨论研究者在揭示不公、倡导变革中的角色和责任。 话语干预与社会实践: 批判话语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改变。本章将探讨如何将话语分析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干预,如何通过教育、政策倡导等方式,挑战压迫性的语言实践。 批判话语分析的挑战与局限: 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将坦诚地讨论批判话语分析在解释复杂社会现象、避免过度解读、处理主观性等方面的挑战。 跨学科对话与未来发展: 批判话语分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对话。我们将展望其在人工智能、环境话语、全球化等新议题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 结语 《社会权力与意义的建构: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探索语言与社会深度联系的路径。通过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方法的精细掌握,以及案例的生动展现,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话语世界,辨析其中隐藏的权力运作,并积极参与到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进程中来。掌握批判话语分析,就是掌握了一把洞察社会本质、参与社会变革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