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相关政策分析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的政策困境,对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国内国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章 国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研究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第二章 国外对随迁子女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美国对随迁子女的相关研究与制度安排
二、NGO组织对中国农民工子女的相关研究
第二篇 农民工随迁子女及其教育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资料来源和概念界定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人口学特征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迁移特征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四章 12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一、调研城市与时间
二、12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第五章 农民工子女随迁与留守的决策机制研究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与研究假设
三、调查方案
四、样本基本情况
五、是否携带子女进城的原因分析
六、决策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相关政策分析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问题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分析
四、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的政策困境
五、政策建议
第七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关注点
三、学习成绩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四、结论及讨论
第八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
一、问题的提出
二、调查数据说明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状况及其变化
四、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国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个案分析——以印度为例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介绍
二、国家与地方政策相关
三、政策的具体措施
四、政策落实与效果
五、结论
第十章 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一、城市资源问题分析
二、城市产业状况分析
三、市民待遇提供状况分析
四、总结
第三篇 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研究
第十一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
一、背景
二、资料来源、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和分布
四、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五、结论和建议
第十二章 我国农村留守女童状况研究
一、概念界定和数据资料
二、规模和分布
三、家庭结构
四、受教育状况
五、大龄农村留守女童就业状况
六、对策建议
第十三章 我国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概念界定和数据资料
二、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三、我国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四、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五、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就业状况
六、对策建议
第十四章 中国五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一、文献综述
二、样本描述
三、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
五、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六、对策与建议
第十五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道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概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三、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第四篇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十六章 简要研究结论与主要对策建议
一、简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她认为有时“流动人口子女”可以与农民工子女互相代替使用,可以在流动后面加一个(农民)。其实这已经是另外一个新概念了,应该有其专用的名词。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王璐博士在《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发展与实施——北京市个案研究》中使用的是“流动儿童”,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市政府1998~2003年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中都使用的是流动儿童这个称谓。这里指的是不分农业或非农业户口,全部的跟随父母从外地到北京的14岁以下的儿童。所以对于跟随父母在城市里生活和学习具有农业户口的这部分儿童并没有单列出来,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项继权教授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一文中,他指出“农民工子女”应该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工所有未成年的儿童和少年,不论是否进城生活,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应该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留守儿童”。
对于那些已经跟随其农民工父母进城的那部分子女,国家也使用了不同的概念。2003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所使用“农民工子女”概念。而在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员、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意见》中使用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项继权和我国政府所使用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其实这两个描述的是同一个概念,即指已经随父母进城生活的那部分儿童。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或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的进城修饰的农民而非子女,即是进城的农民工,而非专指进城的子女,仍然包括留守儿童。所以这两个概念还是未能够明确那些已经跟随其农民工父母进城的那部分子女。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吴霓博士多年致力于该项目研究,课题组对其进行操作性定义,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指所有的流动人口的0~14周岁的子女,包括暂住的其他城市人口子女、暂住的农民工子女、短期居住人员子女和流浪的儿童。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是具有农业户口的并且到城市里工作的农民的所有6-14周岁的子女,包括“留守儿童”和随迁的进城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跟随父母或者一方一起到城市里去生活和学习的具有农村户籍的6-14周岁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双亲或者其中一方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工作,而自己仍在村里生活或上学的6-14周岁的儿童。
……
前言/序言
教育的温度与公平的温度——聚焦流动儿童的成长轨迹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项具体研究报告的详细内容,而是致力于勾勒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这一宏大课题所触及的社会现实、理论困境、实践挑战以及未来图景。它是一份关于思考、关于探索、关于呼唤的集成,旨在引发公众对这一群体的深度关注,并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一章:时代洪流中的“流动”——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女的社会画卷 本章从宏观视角切入,描绘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壮丽图景。我们将探讨农民工群体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社会结构性因素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深远影响。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身份的重塑、文化的碰撞、以及家庭结构的变迁。 聚焦到农民工的子女,这一群体是社会转型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镜像”。他们是父母进城务工的“附带品”,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潜在力量。本章将深入剖析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构成、生活状况、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期望,以及他们所处的城市环境的特点。我们将通过翔实的社会观察和数据呈现,勾勒出这个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例如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陪伴缺失、经济压力对教育投入的影响等。同时,也会强调他们作为“新市民”或“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问题,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在他们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育的藩篱与渴望——流动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 本章将集中探讨农民工子女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入学门槛与歧视: 尽管法律条文规定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户籍制度、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学校的隐性或显性壁垒,都可能成为流动儿童入学过程中的阻碍。本章将剖析这些制度性、操作性层面的“藩篱”,以及可能存在的对流动儿童家庭的“隐性歧视”。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农民工子女聚居的区域,其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可能相对薄弱。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教育资源马太效应”对流动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低配版”教育。 学业适应与学习困难: 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早期教育经历等差异,在进入城市学校后面临着学业适应上的挑战。本章将分析导致他们可能出现学习困难的深层原因,例如语言障碍(方言与普通话)、学习习惯的差异、学习动机的不足、以及缺乏家庭的有效辅导等。 心理健康与情感困扰: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使得孩子可能面临留守、亲情缺失等问题,这对其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在城市环境中,流动儿童可能因为身份认同的困惑、同伴关系的建立困难、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而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本章将关注他们的心理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反作用于他们的教育进程。 “被边缘化”的成长: 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可能遭遇的歧视、以及在城市生活中的“漂泊感”,都可能导致流动儿童在成长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本章将探讨这种边缘化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价值认同和人生发展。 第三章:理论的追问与视角的审视——理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多重维度 本章将超越现象层面的描述,深入探讨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视角。我们将审视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贡献: 社会学视角: 运用社会分层、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排斥等理论,分析教育不平等如何代际传递,以及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结构中如何被定位。探讨户籍制度、城乡差距等宏观社会结构如何制约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 教育学视角: 借鉴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课程与教学论、学生发展心理学等理论,分析现有教育体系在接纳和支持流动儿童方面的不足。探讨多元文化教育、融合教育等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心理学视角: 运用依恋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理论等,解析父母缺位、家庭变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环境对流动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 政策学视角: 从公共政策、教育政策、社会政策的角度,分析现有政策的制定逻辑、执行效果以及潜在的漏洞。探讨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及性的教育政策体系。 本章还将强调“流动”这一特质对理解该问题的独特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农民工”子女,更是关于“流动”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社会融入等一系列复杂议题。我们将呼吁采取更加多元化、动态化、个体化的视角来理解每一个流动儿童的独特成长故事,而非将其简单地标签化。 第四章: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的尝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之路 本章将聚焦于在实践中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所进行的各种探索与尝试。我们将梳理并分析不同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政府的角色与责任: 探讨政府在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跨部门协调等方面的职责。分析现有政策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校的接纳与支持: 审视学校在接纳流动儿童、提供必要支持(如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文化适应课程)方面的努力。关注教师的培训需求、家校沟通的有效性、以及构建包容性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力量: 探索非营利组织、社区机构在为流动儿童提供课后托管、兴趣培养、社会实践、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分析社区在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 家庭的参与与责任: 尽管父母可能因务工而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但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远程沟通、周末探访、家庭教育指导)加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呼吁关注父母的困境,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流动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强调流动儿童并非被动的受助者,他们同样拥有自我成长的潜力和创造力。本章将关注如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成功的实践模式和创新举措,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借鉴。同时,也会指出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挑战,例如资源整合的难度、可持续性的问题、以及社会认知的转变等。 第五章:未来的期许与前行的方向——构建公平而有温度的教育未来 本章将面向未来,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展望和建议。 政策的优化与完善: 强调需要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政策设计,例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建立更加完善的流动儿童教育保障机制等。 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创新: 呼吁教育界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拥抱更加多元、包容、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例如,发展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观念的转变与倡导: 强调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倡导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成长机会。 跨领域合作与协同: 强调教育、民政、公安、人社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形成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合力。 “流动”作为一种财富: 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审视“流动”本身,将其视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开阔视野、增强适应性的宝贵经历。引导流动儿童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信。 本书的核心在于,它不是一个关于“问题”的终结性陈述,而是一个关于“行动”的起点。它期望能够点燃更多人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并最终汇聚起强大的力量,为每一个流动儿童铺就一条通往公平、温暖、充满希望的成长之路。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群体的责任,更是对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