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正果法师佛学三书:止观讲义》是正果法师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一部教材。主要介绍了修持止观的方法和法师自身的体验,对如何修习禅定作了卓越的总结。止观即禅定。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的所学。戒能防非止恶,定能一心不乱,慧能简择性相。在三学中,戒是根本,修定是关键。持戒为了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因此可言,修习止观,是学佛的一处关节,也是明心的肯綮。法师恭遵佛法,身体力行,今金针度人,若依之修持,必有所得。
内容简介
《正果法师佛学三书:止观讲义》是正果法师根据经论中对修习止观的教导,结合自身的修禅实践编述而成的。法师在书中论证,止观即禅定,修习止观,是为了保持人身不失。为证得寂静禅定,学佛的人,都要亲近善知识。为获得上界静虑,瑜伽师须修习七种作意。法师强调,修习止观,重要的是调和饮食、睡眠,调顺身息心,远离五欲,对治五盖,以九类事为正知而住。在修习止观中,需要随时运用止举舍三相,觉知魔事,修八断行,以不净观和持息念为正入修要的二门,不取妄境,唯存纯识。为迅速引生禅定成就,修习止观的行者,当以严持禁戒为根本。护持净戒中,须防护诸根。防护诸根中,以制心为主。九种住心成就,亦即修静虑的成就。法师对唯识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坚信,百法无我,五位唯识,五法事理皆不离识。修隐劣显胜的唯识观,涉及隐劣心所的唯识观法。心地观法,为一切凡夫进入佛地的顿悟法门。修观者,摄心专住一境,彻底了知隐劣显胜,勤修四谛十六行观,放下万缘,专志修习,一定能得禅定乃至百千三味。
作者简介
正果法师(1913-1987),四川自贡市人,生前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广济寺住持等职。作者年少出家,先后在天台教理院、汉藏教理院等地学习,师从太虚大师、法尊法师等研究佛学,是一位“学问僧”。法师曾在北京菩提学会、三时学会工作,长期在中国佛学院主讲佛学,教学相长,行解并重,造就了大批弘法人才。编写有《辨了不了义论讲义》,著有《禅宗大意》、《止观讲义》等。
正果法师终身以禅为归,矢志寻求佛法真理,精于法相唯识之学。其一生戒行精严、戒品高洁、禅定功深,是一位道高德重、爱国爱教的佛门耆宿,深得教内外人士的尊敬。法师示寂后,赵朴初居士曾撰挽诗:“辩才无碍万人师,不倦津梁见大慈。”可谓知言。
内页插图
目录
修习止的理要性
止观的名义
发菩提心
严持净戒
防护诸根
调和饮食
调节睡眠
住寂静处
亲近善知识
呵五欲
除五盖
正知而住
调顺身息心
八断行
九住心
七作意
止举舍
觉知魔事
不净观和持念
四谛观
制心止观
无我唯识观
舍滥留纯识
摄末归本识
隐劣显胜识
遣相证性识
编述后话
精彩书摘
别解脱戒,能防身口。定共戒,能伏心惑,道共戒,能断心惑。具此三戒,永断八识田中的烦恼种子,名为睡蛇既出。从此所作己办,不受后有,名为乃可安睡。是故阿罗汉断心眠已,不断除食所起和时节所起的睡眠。因为它已不能为盖障故。若烦恼种子未断,而懒惰懈怠地安眠,则成为不如尊重自己灵知、不知羞耻过恶的无惭无愧的人了!可不勉之!
睡眠对于消除色身精神的疲劳、恢复力气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环节之一。过多地睡与不足地少睡,都有过失。一个修习止观的人必须调节睡眠才能有利于修习。在《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里,称为常勤修习觉悟瑜伽。论中依当时印度习俗,把昼夜各立四分,但佛法里昼夜各立三时。这里依佛法说,以全夜(日出日没)十二小时计算,中夜则为四个小时。中夜四小时,就是修习止观的人睡眠的时候。一个以修习止观为主的行者,中夜熟睡四小时,是够恢复气力健康的。
《瑜伽师地论》说:“觉悟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座,从顺障净修其心。”
论说昼日分,指从日出时至日没时,是修习止观者,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和后夜分,也是经行,宴座,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经行,就是散步。修习止观的人,为了调和色身四大的健康,在静坐之后,必须经行。就是找一块平正的场所,端身正意地散步。经行道宽长一些比较好,但若条件不具,至少宽广须有三步,长三十来米。《瑜伽师地论》说:“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有说后夜分不令经行,初夜分经行不令远去。
宴坐,就是结跏趺坐。《瑜伽师地论》说:“言宴坐者,谓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或诸敷具,或尼师坛,结跏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结跏趺坐,是修习止观的正坐法。其义不可思议,下面调身中再讲。结跏趺坐,容貌敦肃,既令见者生敬,又容易引生身心轻安之触。端身可以解除身体疲劳,表意正念。由端直故,不为恬沉睡眠之所缠扰。令心里远离谄诈,调柔正直,是名正愿。由是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故正原异邪愿,心无异恶。安住背念,就是如理作意之念名为背念,弃背一切黑品恶法,念求出世,希得涅槃、违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无漏涅槃之念故。
论说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者,其障法的体,就是五盖。即贪欲盖,嗔恚盖,恬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以疑盖。五盖之相,下文专说,这里不讲它。所谓顺障法,就是在经行宴作时,心里缘取净妙相,顺彼贪欲盖障。缘取相违法时,就是顺彼嗔恚盖障。若缘取黑暗相,既顺彼恬沉睡眠盖障;若起亲属、国土、不死等寻思。
……
前言/序言
《观音菩萨妙感集》 《观音菩萨妙感集》是一部汇集了历代以来关于观音菩萨感应事迹的经典文献。本书以其详实的内容、感人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观音菩萨慈悲济世、普渡众生的伟大胸怀,以及其无处不在、随感而应的应化神力。 全书共分为数卷,每一卷都精选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观音菩萨显圣、救苦救难的真实案例。这些故事涵盖了从战乱纷争中的庇佑,到病苦缠身时的解脱,从孩童失散时的团圆,到心灵迷茫时的指引,无不体现了观音菩萨对众生深切的关怀与无私的救助。 在卷一,我们能看到古代士大夫在遭遇危难时,虔诚念诵观音圣号,最终化险为夷的记载。例如,某位身陷囹圄的官员,在绝望之际,口诵观音名号,忽闻空中梵音,随后狱卒态度转变,得以释放。这些故事不仅彰显了观音菩萨的灵验,也体现了信仰的力量。 卷二则聚焦于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观音感应。其中不乏贫苦农妇在灾荒年间,依靠观音的庇佑度过饥荒的记载;也有孩童在遭遇意外时,因母亲的祈祷而转危为安的真实描述。这些贴近生活的感应故事,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感受到观音菩萨如慈母般的关怀。 本书在叙事手法上,力求真实、朴实,不夸大其词,也不回避细节。作者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民间传说以及史料记载,通过考证辨析,将这些感应事迹整理成文,使得每一篇故事都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在讲述故事时,本书也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希望的萌生以及最终获得解脱的喜悦。 除了感人的故事,《观音菩萨妙感集》还穿插了对观音菩萨名号、功德以及不同化身的简要介绍。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观音菩萨的内涵,理解其为何能成为民间信仰中最受尊崇的菩萨之一。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特别是民间信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描述感应事迹时,并非仅仅停留在超自然现象的层面,而是常常与主人公自身的修行、善行相结合。许多故事都强调,观音菩萨的救助,往往是对那些心怀慈悲、乐善好施之人的回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读者反思自身的行为,鼓励大家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善念。 《观音菩萨妙感集》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生动,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观音菩萨信仰的读物,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迪的人生指南。通过阅读这些感应故事,读者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汲取生活的力量,并对佛教的慈悲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 本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观音菩萨的慈悲功德,激发人们的信仰,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从而改善自身的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对于佛教信徒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修行助缘;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则是一扇认识佛教文化、感受慈悲力量的窗口。 本书所收录的感应事迹,均经过谨慎考证,力求真实可靠。书中涉及的寺庙、人物、地点等,也尽可能地进行核实,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大悲咒感应录》 《大悲咒感应录》是一部专门搜集、整理并阐述观世音菩萨《大悲神咒》感应事迹的佛教经典著作。本书以其丰富的案例、精辟的解析,系统地展现了《大悲咒》在解脱苦难、增添福慧、护佑安康等方面的殊胜功德,是广大学佛者修习《大悲咒》的重要参考。 全书内容详实,结构严谨,主要分为几个核心部分。 首先,本书会详细介绍《大悲咒》的来源、功德以及持诵《大悲咒》的殊胜利益。这部分内容通常会引用《大悲心陀罗尼经》等经典原文,深入浅出地阐释《大悲咒》的法相意义,以及为何能够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感应。从消灾、解厄、治病,到增益、求子、往生净土,书中会一一列举《大悲咒》的广泛功德,让读者对这一神咒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其次,本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量的感应事迹。这些事迹来源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们,他们通过至诚持诵《大悲咒》,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境,并通过《大悲咒》的力量获得了超度和解脱。 这些感应事迹包罗万象,例如: 疾病的痊愈: 书中会收录许多患有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病人,在发愿持诵《大悲咒》后,身心得到康复的真实记载。例如,某位身患重病的妇人,在绝望之际,听闻《大悲咒》的功德,每日虔诚念诵,不久病情奇迹般好转。 危难的化解: 无论是自然灾害,如水火、地震,还是人为的危险,如盗匪、兵乱,许多人在危急关头,依靠《大悲咒》获得了守护与平安。例如,某村落遭遇洪水围困,村民们齐心念诵《大悲咒》,洪水竟奇迹般地退去。 冤亲债主的化解: 许多人被噩梦困扰,或遭受不明原因的病痛折磨,这往往与冤亲债主有关。书中会收录通过持诵《大悲咒》并配合慈悲回向,得以化解冤结,恢复平静生活的案例。 心愿的达成: 除了解决苦难,《大悲咒》也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各种正当的心愿,如求子、求事业顺利、求智慧增长等。例如,一对求子多年的夫妇,在虔诚持诵《大悲咒》后,喜得贵子。 往生助益: 对于临终者,《大悲咒》同样具有强大的助益力量,可以帮助其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更殊胜的净土。书中会收录许多往生者在临终前听闻《大悲咒》或亲人代为持诵,最终安详往生的感人故事。 在呈现这些感应事迹时,《大悲咒感应录》注重史料的考证和细节的描写,力求真实可靠。故事的叙述往往以人物的视角展开,生动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痛苦、对《大悲咒》的虔诚信念,以及最终获得感应的喜悦与感恩。 此外,本书还会对一些感应事迹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例如,为何《大悲咒》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持诵《大悲咒》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感应?这些分析往往会结合佛法的智慧,引导读者理解感应背后的因缘和合、信愿行以及佛菩萨的慈悲愿力。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易懂,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一部展现《大悲咒》功德的经典,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信心、指导修行实践的宝典。 《大悲咒感应录》的出版,旨在让更多有缘之人了解《大悲咒》的殊胜功德,树立正信,并以此为媒介,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积极修行,改善自身命运,积累福慧资粮,最终获得究竟的解脱。本书对于任何一位希望通过佛法获得帮助,提升生命品质的读者,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普门品讲疏》 《普门品讲疏》是一部深入阐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的佛教论著。本书以其细致的讲解、深刻的辨析,为读者详细解读了《普门品》中所蕴含的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宏愿、无量神力以及普济众生的无边功德。 本书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本书会详细介绍《普门品》的来源、经文大意以及其在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地位。《普门品》作为《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历来被单独流通,成为广大众生礼拜观世音菩萨的重要经典。本书会解释为何《普门品》如此受到尊崇,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它与观世音菩萨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本书的重点在于逐字逐句地对《普门品》经文进行疏解。每一句、每一个词,乃至每一个比喻,都会被详细地剖析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例如,在讲解“洪名”“现声”“寻声救苦”等词语时,本书会结合佛法的义理,阐述观世音菩萨如何能够遍闻十方众生的苦难之声,并及时施予救助。 在阐释经文的过程中,本书会重点突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经文中提到,观世音菩萨能根据众生的根性与需求,示现为佛、罗汉、梵王、帝释、居士、童男童女等不同形象,以方便说法,度化众生。本书会详细分析这些应身的象征意义,以及观世音菩萨为何能够如此自在地示现,展现其无分别的慈悲。 书中也会深入探讨《普门品》中提到的“七难”。这七种苦难,包括火、水、罗刹、刀杖、鬼神、锁械、恶兽,象征着众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各种灾厄与困境。本书会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这些苦难的成因,以及观世音菩萨如何能够在此等苦难中,成为众生的依靠和解脱之门。 此外,《普门品讲疏》还会详细阐述持诵《普门品》的功德。经文中提到,若有众生闻说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得远离一切苦难,获得无畏。本书会深入浅出地解释持诵《普门品》如何能够净化身心,增长福报,化解业障,并最终导向菩提。 本书的讲解往往会引用大量的佛教典籍、祖师大德的论述以及历史上的感应事迹,来佐证《普门品》的真实功德。这些旁征博引,使得本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语言风格上,《普门品讲疏》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其中获得启迪。作者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佛法义理阐释得浅显明了,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理解经文,更能感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情怀。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普门品》的内涵,树立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并指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普门品》的精神,即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化解困难,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幸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观世音菩萨信仰、修行《普门品》的佛弟子来说,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