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用彤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汉魏南北朝
  • 中国佛教
  • 历史
  • 宗教
  • 两晋
  • 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
  • 史学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8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14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叙述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的佛教史著作。

目录

第一分 汉代之佛教
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来
(三)孔子与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与佛教
(七)东方朔
(八)张骞
(九)休屠王金人
(十)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开辟西域与佛教
伊存授经
鬼神方术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桓帝并祭二氏
《太平经》与化胡说
安世高之译经
支娄迦谶之译经
笮融事佛
牟子作《理惑论》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第五章 佛道
精灵起灭
省欲去奢
禅法之流行
仁慈好施
佛陀祭祀
汉世僧伽
《太平经》与佛教
汉晋讲经与注经
总结

第二分 魏晋南北朝佛教
第六章 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第七章 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第八章 释道安
第九章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第十章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第十一章 释慧远
第十二章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统
第十四章 佛教之北统
第十五章 南北朝释教撰述
第十六章 竺道生
第十七章 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第十八章 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第十九章 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第二十章 北朝之佛学


重印后记
重印再版小记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一部严谨的历史考证,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料,而是试图在浩瀚的史海中,钩沉索隐,探究汉魏两晋南北朝这一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佛教是如何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并最终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与社会面貌的。我们将以严谨的考证精神,辅以广阔的史料视野,力求展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剖析佛教思想在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以及其在中国早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佛教的初啼——汉土缘起与早期传播 我们将目光拉回到汉代,那是佛教在中国正式亮相的时代。本章将详细梳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从张骞西域之行可能带来的零星信息,到明帝梦金人的传说,再到早期译经的艰难启程。我们将审视各类文献记载,辨析其可靠性,并重点考察佛教最初是以何种面貌和形式呈现在汉朝士庶面前。 “佛”的意象与早期认知: 佛教并非一夜之间被全盘接受,其初期在汉人眼中,可能更多是一种新奇的异域宗教,与道教、方术等本土信仰并行,甚至被混淆。我们将分析当时人们对“佛”的理解,以及其神性、教义如何被初步解读与传播。 丝绸之路的文化桥梁: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动脉。本章将详细阐述这条古道在佛教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从印度高僧的东来,到佛教经典的西传,再到佛教艺术的初步借鉴。 早期佛教的形态: 此时的佛教,可能更多是零散的佛陀崇拜、菩萨信仰,以及一些简单的修持方法。我们将考察早期寺院的雏形、僧侣的社会地位,以及其与官方、民间关系的初步建立。 文献的考证与辨析: 面对《魏书·释老志》、《后汉书·西域传》等早期史料,我们将对其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考证其成书年代、作者背景,以及其中记载的史实可信度,力求还原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图景。 第二章:裂土纷争与思想播撒——三国时代的佛教发展 三国时期,中国大地饱受战乱,但这并未阻碍佛教的进一步传播。相反,在乱世之中,佛教的慈悲、解脱思想,以及其对来世的承诺,反而可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 政权的接纳与扶持: 不同政权对佛教的态度存在差异。我们将分析曹魏、蜀汉、东吴各自对佛教的态度,是否存在一些统治者出于政治、文化考量,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或限制的政策。 译经事业的推进: 尽管规模可能不及后世,但三国时期在译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将梳理这一时期主要的译经家及其译作,探讨其对佛教思想传播的贡献。 僧团的初步形成与社会影响: 僧侣群体在这一时期逐渐壮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也更加广泛。我们将考察僧团的组织结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如何与社会各阶层进行互动。 地域性传播的特点: 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导致了佛教传播的地域性特点。我们将分析佛教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可能形成的区域性特色。 第三章:士族清谈与玄学思潮——两晋南北朝的佛教高峰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玄学兴盛,佛教思想借玄学之势,得以大规模传播,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融合。 玄学与佛教的“会通”: 本章将重点探讨玄学与佛教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在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背景下,玄学所追求的“清谈”、“名士风流”与佛教的“空”、“无”等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将分析士族名士如何将佛教义理融入玄学讨论,以及佛教如何在玄学的影响下,逐渐摆脱早期朴素的宗教形态,走向更为精深的哲学思辨。 高僧的涌现与宗派的萌芽: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声名卓著的高僧,如竺法护、支谦、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等,他们的译经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经典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将重点考察这些高僧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佛教传播做出的贡献。同时,本章也将初步探讨一些早期佛教宗派的萌芽,如般若学、涅槃学等,分析它们的核心思想及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寺院经济与社会功能: 寺院不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功能的机构。我们将考察寺院的土地、财产,以及僧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例如他们的医药、教育、慈善活动等。 佛教艺术的繁荣: 佛教的传播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如石窟造像、壁画、佛经写本等。我们将重点考察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例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早期造像,以及其在审美、技法上的创新,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如何体现佛教思想。 佛教与士族阶层的关系: 士族阶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佛教的接受与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士族名士为何热衷于佛教,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支持。 佛教与道教的互动与竞争: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与本土的道教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既有借鉴吸收,也存在竞争。我们将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官方对两者的政策倾向。 第四章:南朝繁荣与北朝变革——东西方佛教的多元发展 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南北两朝,佛教的发展也呈现出东西方差异化的特点。 南朝的文化兼容与理论深化: 南朝政权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为佛教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南方佛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佛教义理的深入研究与理论构建,涌现出大量论著,形成了独特的南方佛教文化。 北朝的融合与“三武灭佛”的阴影: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政权林立,佛教与胡族文化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融合。本章将分析北魏的“崇佛”政策,特别是太武帝时期的“灭佛”事件,探讨其对佛教发展的影响,以及佛教如何在这种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得以延续与发展。 僧侣的社会地位与官方关系: 在南北两朝,僧侣的社会地位和与官方的关系都存在差异。我们将对比分析南方名士风流的僧团与北方权力中心的僧侣,探讨其各自的生存方式与影响力。 地域性的佛教中心: 了解佛教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发展,例如建康、洛阳、长安等地的佛教中心,分析其特色与影响力。 第五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吸收、改造与创新 本书最核心的探讨之一,便是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如何逐渐“中国化”。 经典的本土化翻译: 早期译经的“信、达、雅”问题,以及如何用中国人的语言和思维去理解和表达佛陀的思想,我们将详细分析译经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策略。 义理的中国化解读: 佛教的“空”、“无”、“业报”、“轮回”等概念,如何在与儒、道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以适应中国人的精神需求。 仪式与习俗的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仪式、寺院建筑等,如何在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结合中,产生本土化的变异与发展。 本土造像的风格演变: 佛教艺术如何从最初的模仿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例如佛像的面容、服饰、姿态等,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文化心理。 新兴宗派的诞生: 随着中国化进程的深入,一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宗派开始萌芽,如禅宗、净土宗的早期思想雏形,它们如何回应中国人的精神需求。 结语: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动态的佛教发展画卷。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深入剖析佛教思想在中国早期社会文化土壤中的生长逻辑,探寻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作用、互相塑造的复杂关系。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与呈现,更是对中国文化基因构成的一次深入探究。我们相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理解,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深刻烙印,以及它如何成为塑造今日中国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本书并非为佛教做宣传,也非为任何一家学说立传,而是秉持客观、严谨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研究方法,呈现历史的原貌,引发现代读者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高僧大德的精神对话,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高僧“隐逸”与“入世”之间的矛盾时的那种深沉的理解。书中对法显西行求法的壮举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一次长途旅行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探寻真理的执着精神的致敬。作者似乎在追问:在山河破碎、生命无常的时代,信仰如何成为支撑个体精神世界的最后堡垒?这种对“精神史”的关注,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即便是对鸠摩罗什这样传奇性的人物,作者也试图剖析其在文化熔炉中作为翻译家和思想家的复杂角色,平衡了其宗教贡献与个人命运的纠葛,读起来让人感喟良久。

评分

这部关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著作,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但它更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而非详尽的学术论文集。我初翻开这卷书时,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对于那个动荡年代社会背景的精准把握。书中对魏晋风度的描摹,对士族阶层与宗教互动的刻画,都显得尤为生动。它没有过多纠缠于繁复的教义辨析,而是将佛教的传播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比如,书中对庐山慧远与净土宗早期发展的描述,就将个体信仰的兴盛与当时士人对玄学的迷惘和对乱世的焦虑紧密结合起来,读来令人深思。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来展现这段历史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佛教教义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那种时代精神所吸引。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让人看到佛教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深刻地嵌入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肌理之中,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沉浸。

评分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书在梳理不同地域佛教发展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和洞察力。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传统史书中常见的北方胡汉冲突下的单一视角。特别是在探讨十六国时期佛教的本土化进程时,作者深入挖掘了不同民族政权在吸收和改造印度佛教教义时所产生的微妙差异。比如,前秦的苻坚对佛教的支持与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下的佛教政策比较,揭示出权力与信仰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这种对比分析,远比简单的罗列史实要深刻得多。书中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引用虽然不多,但其对图像学在阐释佛教传播中的作用的论述,却非常精辟独到,让人领悟到,信仰的载体远不止于文字和口传,视觉艺术同样是理解那个时代精神密码的关键钥匙。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宏观格局的把控下,不乏微观视角的锐利,做到了大处着眼,小处见功。

评分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在体量上和深度上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最打动我的是它所呈现出的“动态的历史观”。它将佛教视为一种不断演变、适应与抗争的文化力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体系。书中对佛教在不同政治形态下所扮演的“意识形态工具”和“民间精神慰藉”双重角色的剖析,展现了极高的思想穿透力。尤其是在探讨南北朝末期,佛教力量的膨胀如何引发统治者的警惕,最终导致大规模的毁佛事件时,作者的分析逻辑严密,丝丝入扣,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本书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不是一堆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生命力的整体感知,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在描述战乱频繁、佛寺被毁、僧侣流离失所的黑暗时期时,笔触沉重而凝练,充满了历史的苍凉感。然而,当叙述到佛教在南方士族阶层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时,笔锋又变得明快起来,仿佛能听到竹林七贤式的清谈与佛理的交融。这种文学性的节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此外,作者对佛教在典籍翻译和义理阐释上的贡献的梳理,也体现了扎实的考据功底,但其表达方式却极为克制,避免了陷入晦涩的术语泥潭。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被历史脉络所承载的故事,让后世读者得以窥见那一时期思想界的激荡与碰撞。

评分

书还是挺不错的,真热想趁着活动多买一些有趣的呢

评分

僧伽吒经是那烂陀寺镇寺之宝,那烂陀寺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学习的寺庙,那烂陀寺曾经是全世界佛法传播的中心,僧伽吒经乃是无数修行者梦寐以求求而不得之法。

评分

很快的书,物流快!

评分

包裝完好無損,不過物流太慢了!

评分

大家治学的著作,值得认真学习。

评分

★斩获诺奖之后还能写出自己的作品,帕慕克就是这样的大师。——《独立报》

评分

为这书凑了一单╮(╯▽╰)╭书不错的

评分

很喜欢的一本书,等了很久才有活动,这次拿下了。

评分

《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送嫁”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如今的豆腐界,可以说是一团乱象。有的人呢,连最基本的白豆腐还没做好呢,就想着一天换一种花样,今日做豆皮儿,明朝做豆干,美其名曰“挑战不同类型题材”,结果做来做去基本功都不过关;有的人呢,自知技不如人,于是便投机取巧,成日想着标新立异来讨好顾客,什么彩虹豆腐、水果豆腐纷纷出炉,可是人们尝个新鲜之后,还是怀念最普通的豆腐的味道。拍电影和做豆腐是一个道理,想要做出人们心目中最好吃的豆腐,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它首先需要你拥有良好的味觉,知道什么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豆腐;其次,它需要日以继夜的锤炼,寻找最适合的豆子、一点点改进软硬的比例,反复尝试点卤的技巧。最后,练就只属于你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做豆腐技巧。      说起来简单,可是现在能坚持去那么做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之前出版的唐纳德•里奇所著的《小津》,还是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半神化”的小津。而本书中小津却用朴实的语言,活生生的把自己拉下了“神坛”。他一一解释了那些他被神化的技法,例如有名的“离地三尺”的低机位拍摄方法、不采用淡入淡出的场景切换方法、在拍摄悲伤场景不做特写反而拉远的手法等等,只是他为了拍摄方便、画面好看而且刻意不遵循电影文法的表现。得知真相的我们也许会有大失所望的想法,却也因此感觉到拍摄电影并不是一件高深神秘的事情。而这也是小津的期望,他认为:“如果电影的文法真的是优异如自然法则那样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当今世界只要有十个电影导演就够了。”他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觉,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文法。      同时小津还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幽默风趣的一面,与电影中显露出的内敛敏感的气质迥然相异。例如他谈到自己是怎么当导演的时候写到,是他还在做助导的时候,有一次加班太饿了,他忍不住抢了本该要端给导演的咖喱饭,因而被厂长认为是个有趣的家伙,被委以重任;他更还在文章中撒娇,说自己“常露出酒窝自嘲……我这份可爱,在女演员中,尤其是中年组眼里大受好评。”      读来令人莞尔,更使我灵光一现,想起《晚春》里的一个场景:纪子因为舍不得鳏居的父亲不愿出嫁,对姑姑安排的相亲不置可否。而好事的姑姑担心的却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方名叫佐竹熊太郎,她担心纪子不喜欢这个名字,担心大家成为一家人后不好称呼这位侄女婿:“熊太郎这个名字就象胸口长满了毛的感觉,我们该怎么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话就象在叫山贼,叫阿熊就象叫个傻子,当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让人好气又好笑,当时沉浸在整部电影的气氛中没做他想,如今想起来,这恐怕是小津为了抗议自己被人贴标签,特意加进去的细节,证明自己“其实是拍喜剧片出身的。”      小津和其他导演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遵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则的人,这是他做豆腐的筋骨,也是他做人的筋骨。当其他导演都纷纷给电影做加法,加入各种炫目的技巧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时候,他思考的却是如何拿掉全部的戏剧性,让演员以悲而不泣的风格去表演。本书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是小津对拍摄风格和作品的自叙,他评价《秋日和》这部作品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社会常常把很简单的事情搅在一起搞得很复杂。虽然看似复杂,但人生的本质其实很单纯。……我不描写戏剧性的起伏,只想让观众感受人生,试着全面性地拍这样的戏。”      这大概就是他去除一切外在浮华,用最原始最本真的技法去做豆腐的初衷吧,这豆腐的余味果然很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依然回味悠远,并有历久弥新、常看常新之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