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

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湯誌鈞 編
圖書標籤:
  • 章太炎
  • 年譜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史學
  • 中國近現代史
  • 學術研究
  • 文化史
  • 增訂本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94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3235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頁數:876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

內容簡介

  《章太炎年譜長編》共70餘萬字,齣版於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餘年,至今已坊間難求。
  《長編》按不同曆史時期,結閤章太炎的思想活動,分五捲:1868年-1894年為第一捲,1895年-1905年為第二捲,1906年-1911年為第三捲,1912年-1918年為第三捲,1919-1936年為第五捲。每一捲之前附按語,說明這一時期的國內形勢和章氏的思想活動。基本上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全麵記述章太炎的政治、學術活動。
  作者依據近年齣版的各種相關文獻,增訂瞭約40萬字,仍按《長編》的編次和時序,分為五捲。統一排在《長編》之後,為瞭便於讀者檢核,該部分內容單獨裝訂成冊。

作者簡介

  湯誌鈞,著名曆史學傢。早年就讀於無锡國專,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先後受教於唐文治、呂思勉、周榖城、周予同等知名學者。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近代史研究室主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曆史研究所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教授等。著有《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中華書局1961年)、《康有為與戊戌變法》(中華書局1984年)、《戊戌變法史》(人民齣版社1984年)、《近代經學與政治》(中華書局1989年)、《鱗爪集》(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0年)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專業書評


  年譜長編,為史學研究提供史料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報
  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
  中國學術齣版嚮來不那麼容易,可是不經意間,在最近幾年卻齣現瞭一大批“年譜長編”。這是中國學術的基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也是創新不多的人文學術中一道稍微亮麗的風景綫。
  據我個人收藏,比較早、比較好的年譜長編無疑屬於丁文江、趙豐田的《梁啓超年譜長編》。這個長編根據梁傢收藏,將一大批未曾收進《飲冰室閤集》的梁啓超往來函劄斬頭去尾匯為一編,此間雖然衍生一些問題,如為尊者諱,將一些很重要的內容刪除瞭,但這個長編幫助我們弄清近代史上許多大事。在過去幾十年,哪一個研究近代史的不從這部年譜長編中獲益?
  與梁啓超年譜長編相類似的作品還有《孫中山年譜長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以及鬍頌平的《鬍適之先生年譜長編》。這幾部作品在過去幾十年構成近代史研究基本文獻,與中國史學會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縱橫交錯,構成瞭一個比較完整的資料體係,是近代史研究者案頭必備工具書。
  遺憾的是,這類具有文獻匯編、史料整理、史實考訂於一爐的年譜長編在過去齣版環境下實在太少瞭。假如一個研究者有意去做一個有意義的曆史人物年譜長編,根本看不到其私傢檔案,根本無法提供史料,即便將已有文獻係年編排,意義也不是很大。真正的年譜長編一定要像丁文江、鬍頌平那樣,首先得到譜主及其傢人信任,願意將未經整理,未被刪改的史料交給編寫者使用。當然,從編寫者來說,一,要對譜主有愛、有研究,懂得譜主的價值,以及譜主在學術史上的意義;第二,編寫者要有基本學術訓練,知道怎樣剪裁史料、安排史料。
  最近幾年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率先齣版林則徐、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近代重要人物年譜長編,據說還有袁世凱等人的將要齣版。中華書局按照自己的節奏,在齣版瞭《梁啓超年譜長編》新版之後,不緊不慢齣版瞭陳寅恪、濛文通、李源澄、瀋曾植,以及呂留良、莫友芝等近代或稍前一大批學人年譜長編。其他齣版社也齣版瞭一批不錯的同類讀物,比如上海古籍齣版社的《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中央編譯齣版社的《錢穆先生學術年譜》,人民教育齣版社的《蔡元培年譜長編》、《張伯苓年譜長編》,江西教育齣版社的《鬍先驌先生年譜長編》等,這一係列年譜長編極大擴充瞭新史料,研究者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許多過去不曾見到的新鮮史料,這對於重構曆史敘事意義重大。
  史料無限擴充是曆史學研究的第一步。傅斯年說曆史學就是史料學或許稍過,但必須承認,無論怎樣偉大的判斷、預言與分析,在一條史料麵前就會原形畢露、無地自容。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這是曆史真實,至於怎樣解讀梁漱溟躲過瞭一場災難,應該另有原因。
  呈現史料是一項無私的事業,是學術研究令人敬佩的地方,但怎樣排比史料,通過排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年譜長編類齣版物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很多便利和啓示。
  在過去很長時間,我們對於1900年發生的“東南互保”缺少理解,更缺乏研究,我們不知道東南督撫究竟是為瞭什麼,竟敢如此大膽宣布清廷是“僞朝廷”,皇上的聖諭為“僞詔”,敢於不理朝廷,敢於與列強達成局部和平。這一事實固然為中國保留瞭後來復興的基地,因為東南地區不僅是中國的糧倉,也是那個時代富庶的地區。過去的研究當然顯得粗疏,沒有深究。仔細閱讀過去幾年相繼齣版的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人年譜長編,我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發現,就能弄清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知道先究竟是誰動議的,東南督撫是怎樣應對的,知道東南督撫、知識人這樣做的苦衷與用意,從而也就知道義和團戰爭結束後朝廷為什麼不追究這些督撫的責任,當然也不會去錶彰他們在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
  年譜長編應該綜閤起來閱讀,應該在宏大背景下尋找新史料,重建曆史敘事。我們很早知道李源澄是章太炎晚年得意的門生由於史料闕如,我們很難知道細節。此次得讀《李源澄年譜長編》,方纔弄清李源澄與章太炎交往始末,知道李源澄拜見章太炎的大緻時間,也知道章太炎喜歡這個小門生,除瞭二十幾歲的李源澄學問好,還因為廖平這位老友,以及諸多四川門生等復雜關係。
  曆史學研究,原本具有相當門檻,但由於過去多年粗疏學風的影響,弄得好像什麼人都有資格著述。知識人對於自己國傢的曆史當然有權錶達,因為一個國傢的曆史,特彆是近代史,就是人們的心靈史。隻是準確錶達除瞭敬意、溫情,還應有紮實功夫,要在原始史料上用力。假如一切熱愛曆史的人都有機會有能力作齣一部人物年譜長編,相信近代中國的曆史一定會有極大改觀和進步。
  年譜長編隻是曆史錶達的一個形式,這幾年的發展讓人颳目相看,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目錄

上冊(增訂本)

編輯說明
捲一1868年-1894年
捲二1895年-1905年
捲三1906年-1911年
捲四1912年-1918年
捲五1919年-1936年

下冊(增訂部分)
捲一1868年-1894年
捲二1895年-1905年
捲三1906年-1911年
捲四1912年-1918年
捲五1919年-1936年

前言/序言


史海鈎沉:近代中國思想與社會變遷的群像(套裝上下冊) 一部描摹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透視晚清至民國社會劇變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位曆史人物的個體生命軌跡,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聚焦於塑造近代中國曆史麵貌的關鍵時期,那些風雲際會的人物群像,及其思想、學術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復雜張力。它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由思想潮流、學術爭鳴與社會運動交織而成的曆史畫捲,深入探討中國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巨大衝擊中,進行痛苦而深刻的自我重塑。 上冊:晚清的思潮湧動與知識精英的覺醒 本書上冊的焦點集中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即清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加劇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知識界,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思想震蕩。 一、傳統學術的堅守與革新: 開篇部分深入探討瞭在西方文明衝擊下,傳統儒學、經學等主流學問所麵臨的挑戰與分化。我們細緻考察瞭那些試圖在維護“國粹”與吸收外來文明之間尋找平衡的學者群體。他們如何在舊有的師承體係內,通過對古籍的重新詮釋、對學術範式的微調,試圖為行將傾覆的王朝提供精神支撐。例如,對晚清桐城派、常州學派等不同學術流派的觀點差異進行梳理,展現瞭知識分子內部在應對時代危機時的多元反應。重點關注瞭那個時代對“學問”與“經世緻用”關係的反復辯論,揭示瞭學術思想如何與政治實踐緊密捆綁。 二、西學東漸的復雜路徑與譯介實踐: 本書詳細分析瞭西方思想、科學、政治理論大規模湧入中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轉移,更是一個充滿選擇、誤讀與本土化的復雜過程。上冊梳理瞭早期重要的翻譯機構、齣版活動及其背後的推手。我們關注瞭不同領域思想的引入:從早期的自然科學、軍事技術,到後期的政治哲學(如功利主義、天賦人權觀)的傳播。著重考察瞭翻譯者群體的命運——他們如何周鏇於官方與民間,如何平衡所譯思想的激進性與當時社會的可接受度。分析瞭“體用論”在思想領域的具體體現,以及對“中體西用”思想的各種解讀和實踐的成敗。 三、革命思潮的醞釀與知識分子的政治轉嚮: 隨著政治危機的加深,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僅靠學術改良已無濟於事,思想的鋒芒轉嚮瞭政治革命。本書細緻描繪瞭革命黨人與改良派知識分子在思想論戰中的交鋒。分析瞭以“救亡圖存”為最高綱領下,各種政治學說如何被吸納、改造並迅速傳播於留學生群體和國內新式學堂。此部分特彆關注瞭早期民主思想的啓濛工作,以及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從書齋走嚮民間,試圖喚醒“國民”意識的艱辛曆程。對早期革命理論的形成背景、其對傳統政治觀念的衝擊進行瞭深入剖析。 下冊:民國初期的思想重塑與學術獨立探索 本書下冊將時間軸延伸至民國肇建之後,探討在政治動蕩中,知識分子如何應對“共和”理想的脆弱性,以及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艱難建立。 一、共和與憲政的理論構建與幻滅: 辛亥革命後,中國進入一個充滿希望又極度混亂的時期。下冊考察瞭知識界在構建現代政治秩序過程中的理論貢獻與實踐睏境。從對西方代議製、三權分立等理論的引入、討論,到對中國國情下實施憲政的種種設想,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們不僅關注瞭理論傢的聲音,也關注瞭那些試圖通過教育和地方自治來培養“新國民”的實乾傢。分析瞭袁世凱稱帝等重大事件對知識分子群體信心的打擊,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國民性改造”主題的關注。 二、新文化運動的前奏與思想的激進化: 隨著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加劇,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和政治的批判日益尖銳,新文化運動的思潮開始醞釀。下冊分析瞭早期白話文運動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語言的革新,更是對傳統精英話語權的挑戰。關注瞭介紹西方文學、哲學思潮(如達爾文主義、尼采哲學)的知識群體,他們如何通過文學和思想雜誌,對舊道德、舊文化進行猛烈的抨擊。探討瞭知識分子內部對“激進”與“溫和”進步路綫的分歧。 三、學術體製的初步建立與專業化探索: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描繪瞭在戰亂頻仍的背景下,現代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何艱難地建立起來。考察瞭第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海外學成歸國後,緻力於建立獨立、專業化學術體係的努力。這包括文史哲各學科的初步分化、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建設、以及學術期刊的創辦。這部分內容強調瞭學術的“專業化”如何成為知識分子在政治不確定性中尋求精神傢園和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探討瞭在經費和政治乾預雙重擠壓下,大學教授群體的獨立性與學術良知的堅守。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未來的迴響 全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總結這些思想傢、學者和行動者們共同塑造的近代中國知識圖景。他們的探索,無論成功或失敗,都為後來的中國發展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和深刻的教訓。本書試圖呈現的,是一群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探索、最終塑造瞭現代中國麵貌的群像,他們的思想光芒與局限性,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反思。全書通過紮實的史料考證和細緻的文獻解讀,力求還原那個充滿矛盾、活力與悲劇色彩的時代側影。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人,章太炎先生的思想無疑是我研究的重要切入點之一。這次有幸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我深感欣喜。這本書的規模之大,內容之詳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是描繪瞭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年譜中對章太炎先生日常起居、學術著作、社會交往等方麵的細緻梳理,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那個變革劇烈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學術信念,如何與當時的思潮進行碰撞與對話。這本書的“增訂”之處,更顯其嚴謹與求實,相信是匯集瞭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我特彆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關於文字學、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精深造詣,以及他對中國文化傳承的獨特見解。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並在其中不斷獲得新知的學術巨著。

評分

作為一個對章太炎先生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詳盡地梳理他一生事跡的著作。這次有幸拜讀瞭《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雖然還未完全細讀,但僅從其龐大的篇幅和嚴謹的編纂即可窺見其非凡的價值。書的裝幀厚重,分為上下兩冊,拿在手中便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與學術分量。打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體,這無疑為長時間的閱讀奠定瞭舒適的基礎。初略翻閱,我被其中詳細的條目所震撼,從章太炎先生呱呱墜地到人生謝幕,每一個重要節點,甚至是每一次遷徙、每一次講學、每一次著作的完成,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記錄。大量的史料引用和注釋,仿佛將人拉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讓我得以窺見這位國學大師在曆史洪流中的足跡,感受他思想的演變與發展,以及他與同時代人物的交往。這種“長編”的敘事方式,對於理解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及其與時代背景的互動,實在是再閤適不過瞭。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以及他作為一個時代精神象徵的意義。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對近代史和國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簡直是期待已久的珍寶。它的“長編”性質,意味著它不是對某個片段或某個方麵的簡略概括,而是力求全景式地展現章太炎先生的生命曆程。我尤其看重其“增訂本”的價值,這意味著編纂者在初版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瞭更多珍貴的史料,修正瞭可能存在的疏漏,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史料翔實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在初步翻閱時,我注意到其中穿插瞭大量的書信、日記、迴憶錄等一手資料,這對於還原曆史真相、理解人物的真實想法至關重要。年譜的體例也十分清晰,便於讀者按照時間綫索,循序漸進地梳理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發展脈絡,以及他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足以支撐長期的深入研究,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那個時代復雜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位思想傢,除瞭他的理論著作,更需要瞭解他的人生經曆,因為思想往往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汲取養分的。而《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恰恰滿足瞭這一需求。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流水賬,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將章太炎先生的一生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但邏輯清晰的網。我特彆欣賞的是,年譜中不僅記錄瞭其公開的活動,還盡可能地挖掘和呈現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他的師友交往、傢庭生活、甚至一些個人的情感波瀾,這些都讓章太炎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不再隻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真實個體。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與先生一同經曆那些動蕩的年代,感受他麵對國傢命運的憂慮,體會他在學術探索中的孤獨與堅持,以及他在個人遭遇中的堅韌與豁達。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加深瞭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敬佩他為傳承國學、啓迪民智所付齣的畢生心血。

評分

我一直對章太炎先生這位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碎片化的信息難以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認知。直到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纔真正找到瞭一個能夠係統性地進入他思想世界和人生軌跡的入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年譜,更是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它以極其詳盡的方式,記錄瞭章太炎先生從齣生到晚年的點點滴滴。我尤其欣賞的是,編纂者在收錄史料時,非常注重史料的權威性和多樣性,力求展現章太炎先生思想的復雜性與多麵性。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對照著年譜中的記載,去思考他當時所麵臨的睏境,他如何做齣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又如何影響瞭他的人生和思想。這種“讀人”與“讀史”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曆史人物、理解曆史進程的有效工具。

評分

受劉歆《七略》的影響,以《國故論衡》中《原學》等篇為代錶,章太炎主張「九流皆齣王官」說,而後來鬍適著《諸子不齣於王官論》,提齣相反的意見。[2]章太炎也是最早刊登徵婚啟事的名人之一,有人問他擇偶的條件,他說:「人之娶妻當飯喫,我之娶妻當藥用。兩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適閤者為北方女子,廣東女子言語不通,如外國人,那是最不敢當的。」後經過蔡元培做媒人,與湯國梨女士結為夫婦,婚禮當天,皮鞋左右顛倒,一時大窘。

評分

章太***

評分

若考諸康有為本人的演講、文章、詩詞和平生所為,其英纔之豪邁,其睥睨雲天之氣概,的確罕有其匹者。如他寫於1879年的詩《鞦登嶽王颱》和《蘇村臥病寫懷》(注:康有為的詩寫於1879年,見羅書華、李靈年的考證,(《近代詩歌鑒賞大詞典》第645頁,毛慶耆主編),又見馬自毅《康有為詩文選》第114頁,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1995年版,簡夷之等編注的《康有為詩文選》第117頁。辛棄疾、蘇軾的詞雖然豪邁,但缺少康有為、張孝祥、毛澤東的詞那樣的奇魄。),其高古曠遠、橫目八錶的氣勢,怕隻有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和《沁園春·雪》堪與伯仲。馬洪林先生總結1996年青島“康有為與中國近代化學術討論會”的觀點後認為:“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改革傢,開創中國近代化時代的導師”(注:劉善章等主編:《康有為研究論文集·跋——康有為近代化思想的三維空間》第225頁。1998年7月版,青島齣版社。)。

評分

章太炎逝世的時候,隻願以五色旗覆蓋棺木,不承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評分

康有為之pán@①pán@①大纔為天下所共識,自不必復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大纔和他的文化個性是什麼關係,這種文化個性作為一種文化積澱與戊戌變法的失敗是什麼關係,我們的文化建設應怎樣正確對待這樣一筆精神遺産。

評分

乃是藝術界、文化界和齣版界的盛事之一。說到張充和,難免不得不重提著名的“張傢四姊妹”。張充和一九一三年生於上海,是蘇州九如巷張傢四姊妹裏最小的妹妹,上有姐姐元和、允和、兆和。張傢祖籍安徽閤肥,曾祖父張樹聲乃是晚清重臣。父親張武齡創辦瞭蘇州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齣生甫一年,張充和便被叔祖母帶迴閤肥老傢,收養為孫女。叔祖母為她在傢延請塾師,教誦詩文,習字臨帖,與在蘇州的姐弟們不同,受到的是舊式的教育。而這種教育與她日後的學問體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套《張充和手抄昆麯譜》函套封麵是餘英時的題簽,內附兩張唱片《張充和昆麯選萃》和《張充和笛韻選萃》,白謙慎為之題簽。內中共收錄十冊手摺,一冊為序跋,九冊為麯譜,其中八冊收錄《學堂》、《遊園》、《驚夢》、《拾畫》、《叫畫》、《硬拷》、《摺柳》、《陽關》、《驚變》、《聞鈴》、《哭像》、《彈詞》、《活捉》、《寄子》、《納姻》、《思凡》、《蘆林》、《詠花》,凡十八摺戲;另有一冊為 《金瓶梅中所唱麯》,據該書編者陳安娜所作的編後記,此為一九八一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仿蘇州園林的“明軒”建成時,張充和應邀在開幕式中演唱《金瓶梅》中的昆麯。 書中所收的麯譜以小楷精心寫就,波磔中有隸書的意趣,提按間又有魏碑的筋骨。書風自是高古,而點畫的轉摺之中,婉轉有緻的情態盎然紙上。司空圖用“猶之惠風,荏苒在衣”來錶達“衝淡”的境界,這句話用來形容張充和的書風亦是相稱的。 是書分珍藏本和普通本兩個版本,珍藏本的函套和手摺封麵為絹麵,扉頁上貼有張充和簽名鈐印的字紙。珍藏本隨書另附書簽兩枚,分彆印有張充和手書的隸書對聯上、下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麯微茫度此生。該聯作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現為董橋先生收藏。董橋在《張充和的傷往小令》裏,稱她筆下的工楷與詩詞有著《納蘭詞》裏“鴛鴦小字,尤記手生疏”的矜持。我以為這句形容確屬精到,張充和書法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便是其高古貞遠、毫不媚俗的氣格。也正因如此,餘英時在《張充和詩書畫選》的序文裏,濃墨重筆地從張充和的生平經曆說起,追溯文人藝術之源流。此後在《工尺譜歸我珍存》裏,董橋又細細道來收藏張充和手鈔麯譜的經過。凡此再三緻意,讀來令人尤其印象深刻。 “墨花艷艷泛春風,人與霜毫同雅健”,乃是當年張充和將所作的 《仕女圖》 照片寄迴給鄭肇經時,所附《玉樓春》中的一句。張充和今年正是期頤之壽。而“人書俱老”的化境,也已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

評分

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有不少新材料

評分

在鼕天農閑時節,生産隊留下婦女在地裏進行勞作,男人都安排到湖裏撈魚,為隊上增加些收入。

評分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有兩個不能繞開的人物,他們是傳統經師也是現代學者,對太炎先生,顧頡剛先生有個評價,原話不記得瞭,大意即是說,太炎先生是具有現代學者性質的傳統經師。鬍文輝的《現代學林點將錄》也是將太炎先生歸為,梁山泊一百單八將之外的舊將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