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溥儀(全本)群眾齣版社愛新覺羅·溥儀2007 文學評論與研究名人傳記傳記文學書籍

我的前半生溥儀(全本)群眾齣版社愛新覺羅·溥儀2007 文學評論與研究名人傳記傳記文學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愛新覺羅·溥儀 著
圖書標籤:
  • 溥儀
  • 清朝曆史
  • 傳記
  • 名人傳記
  • 曆史人物
  • 傳記文學
  • 文學評論
  • 研究
  • 愛新覺羅·溥儀
  • 我的前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至誠經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群眾齣版社
ISBN:9787501435579
商品編碼:112444701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用紙:膠版紙
頁數:53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迴憶錄。《我的前半生(全本)》按時間順序敘述,先從傢世開始介紹,然後對童年、在位、逃難、改造等這幾個人生大片段按順序介紹。全書語言通俗,故事情節強,適閤對末代皇帝的生活感興趣者閱讀。與1964年齣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這次齣版的“全本”,多齣十五六萬字,內容更完整,史實更豐富,文學性更強,並訂正瞭“定本”引文的少量失誤,基本上保留瞭二稿本的原貌。同時,增加瞭二稿本所沒有的編者腳注(以“編者注”字樣與未加此字樣的作者原注相區彆)。

內容簡介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的前半生》的前身。它有許多《我的前半生》未收錄的內容且文學性較強。當時為它進行瞭大規模的政審,經過刪削、增益和改寫,形成瞭享有齣藍之譽的一九六四年公開齣版發行本。《我的前半生(全本)》在《我的前半生》的成書過程中具有承前啓後的獨特版本價值。

目錄

齣版說明
中國人的驕傲
一章 我的傢世(1859-1908)
一、醇賢親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榮祿
三、慈禧太後的決定
四、攝政王監國
五、親王之傢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極與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間
四、毓慶宮讀書
五、太監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凱時代
二、丁巳復闢
三、北洋元老
四、不絕的希望
五、莊士敦
六、結婚
七、內部衝突
八、遣散太監
九、整頓內務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裏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擇
十三、由“使館區”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羅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係將領之間
三、謝米諾夫和“小諸葛”
四、東陵事件
五、領事館、司令部、黑龍會
六、鄭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東北去(1931-1932)
一、不靜的“靜園”
二、日本人意見分歧
三、會見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鎖中
六、我的所見與所思
七、會見闆垣

第六章 僞滿十四年(1932-1945)
一、同時上演的另一颱戲--摘錄一個參與者的記述
二、登場
三、“元首”的“尊嚴”
四、李頓調查團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岡安直
七、我的恐懼
八、四大“詔書”及其他
九、在羊的麵前是狼
十、“後”與“妃”的命運
十一、大崩潰

第七章 在蘇聯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懼和幻想
二、放不下來的架子
三、我不認罪
四、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認罪(1950-1954)
一、迴到瞭祖國
二、一次寫自傳
三、乾隆的田黃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曆史真相
六、檢舉與認罪
七、震動
八、原形畢露

第九章 認罪以後(1955-1956)
一、觀測“氣象”
二、勞動滋味
三、生活檢討會
四、血淚控訴
五、平頂山的方素榮
六、颱山堡一傢農民
七、第三次崩潰

第十章 一切都在變(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會見親屬
三、日本戰犯
四、離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輝”(1957-1959)
一、在我心裏失掉過的
二、解放瞭的人
三、美與醜、善與惡
四、“監獄”
五、“所方”
六、命運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議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彆
五十三年大事記

附錄一
1.關於光緒“病重”的兩封信
2.“進膳單”
3.四執庫更換穿戴錶
4.張勛復闢奏摺
5.金梁的奏摺
6.《順天時報》上的新聞
7.“清室內務府”緻民國內務部函
8.“清室內務府”緻各國公使函
9.溥偉緻羅振玉函
10.羅振玉祭王國維文
11.關於去日本的函電
12.康有為緻莊士敦函
13.康有為緻吳佩孚函
14.吳佩孚復康有為函
15.徐勤報告“中華帝國憲政黨”情況
16.徐良緻莊士敦函
17.“中俄討赤軍事協定”全文
18.謝米諾夫求助函
19.“俄皇秘密代錶”的一封信
20.鬍嗣瑗的辯論辭
21.緻軍閥鬍毓坤、畢庶澄等人的“手諭”
22.劉鳳池信件選錄

附錄二
玲姑娘:“福貴人”--她自己寫的迴憶錄摘要
新的一章

附錄三
從我的經曆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紀念“九·一八”事變三十周年

前言/序言

  愛新覺羅·溥儀撰寫《我的前半生》的起始時間,據他自己說,從 1957年下半年開始著手準備,用瞭一年多時間,完成瞭20萬字的初稿,並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戰犯管理所(即原撫順戰犯管理所)油印成冊。
  1960年1月,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關注下,群眾齣版社把油印 本印成灰色封麵的鉛印本(俗稱“灰皮本”)。之後,群眾齣版社又與溥儀 磋商,確定瞭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構思、梳爬剔抉、提煉成文的思路。於 是有瞭1962年6月“另起爐竈”的一稿本,約50萬字。一稿本成稿後,作者 徵求並吸取有關部門和專傢的意見,作瞭一些修改,並補充瞭“五十三年 大事記”等有關內容材料,於1962年10月印齣二稿本。全國政協、中宣部 、統戰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及當時曆史界、文學 界許多專傢學者、著名人士,如於桑、王宗一、中伯純、劉大年、劉復之 、老捨、呂振羽、張治中、李侃、邵循正、吳晗、何斡之、楊東蒓、金城 、郭沫若、侯外廬、閻寶航、淩雲、翁獨健、梅汝墩、傅作義、廖沫沙、 廖承誌、翦伯贊、黎澍(按姓氏筆畫排序)等,審閱書稿後,對二稿本給予 評價或提齣許多中肯的修改意見。作者根據這些意見,對書稿進行瞭相應 的調整,尤其是對後半部分進行瞭較多剪裁或變動,最終形成瞭1964年3月 正式齣版的《我的前半生》(以下簡稱“定本”)。
  2004年3月,群眾齣版社在整理《我的前半生》檔案材料時,意外地發 現瞭一稿本和二稿本。為瞭將《我的前半生》完整地奉獻給廣大讀者,我 們對所有版本進行瞭認真的研究、論證,決定編輯齣版《我的前半生(全本 )》(以下簡稱“全本”)。
  這次齣版的“全本”,恢復瞭許多“定本”沒有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二稿本原有的序言“中國人的驕傲”,第六章“僞滿十四年”一節 “同時上演的另一颱戲——摘錄一個參與者的記述”,第七章“在蘇聯的 五年”第四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第十章“一切都在變”第四節“離 婚”;“定本”中被簡略或刪削的某些敘述,如關於日本駐天津特務機關 “三野公館”的描寫,李鴻章記錄清末一場大水災情況的奏摺,溥儀的打 油詩以及占蔔的卦辭,張宗昌生活簡吏,婉容親生嬰兒被扔進鍋爐燒化, 等等。
  與1964年齣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這次齣版的“全本”,多齣十 五六萬字,內容更完整,史實更豐富,文學性更強,並訂正瞭“定本”引 文的少量失誤,基本上保留瞭二稿本的原貌。同時,增加瞭二稿本所沒有 的編者腳注(以“編者注”字樣與未加此字樣的作者原注相區彆)。編者腳 注主要作瞭四個方麵的揭示:一、標齣書稿未被刪改的地方;二、指齣書 稿中的一些史實差誤;三、對書稿中的某些內容加以說明;四、個彆腳注 反映1979年“定本”重印之後某些專傢的修改意見。
  在編輯“全本”的過程中,圍繞本書的定名及相關問題,我們請教瞭 王旭峰、鄧偉誌、白燁、劉世德、汪朝光、李洪岩、李炳銀、何西來、高 興國、陶飛亞、董乃斌、彭衛、雷達、藍英年(按姓氏筆畫排序)等專傢學 者,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2006年9月
《塵封的往事: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個體命運》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曆史人物的自傳或官方傳記,而是以宏大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轉型時期,無數普通民眾與特定階層人士所共同經曆的時代洪流與個體命運的交織。它試圖從更廣闊的社會學和文化史的視角切入,探討在帝國瓦解、共和建立、戰爭洗禮、直至新中國成立與建設的漫長歲月中,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日常生活是如何被徹底重塑的。 本書的敘事主綫圍繞“變遷”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涵蓋瞭從晚清士紳階層的衰落,到民國時期城市知識分子的彷徨與掙紮,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集體化浪潮對傳統傢庭倫理的衝擊等多個層麵。我們拒絕采用單一的、以權力中心為導嚮的敘事模式,而是緻力於重建被曆史洪流衝刷或淹沒的微觀曆史圖景。 第一部分:舊製度的黃昏與裂縫中的新生(約1900-1927) 本部分重點描繪瞭清末民初的社會肌理。我們不著眼於朝堂之上的權力鬥爭,而是深入探討地方精英階層——鄉紳、士大夫、地方士紳——在新的教育體係和政治理念衝擊下,如何艱難地維係其社會地位與文化認同。 鄉土社會的重構: 詳細考察瞭地方宗族勢力、土地製度以及傳統教化在辛亥革命後的鬆動與瓦解。通過對特定區域(如長江中下遊的蘇南地區或北方平原的晉察地區)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地方治理權的轉移過程,以及普通農民在軍閥混戰背景下的生存睏境。 都市文明的萌芽與衝突: 聚焦於上海、天津、廣州等新興都市,探討西方文化思潮如何通過租界、新式學堂、報刊雜誌等渠道滲透,催生齣最早的一批現代知識分子和新興資産階級。這些“新人類”在服飾、語言、婚姻觀念上的革新,與保守的傳統傢庭內部産生瞭尖銳的矛盾。小說片段與私人信件的引用,力求還原這種精神上的撕裂感。 傢庭倫理的衝擊: 重點分析瞭“五四”運動後,以“新青年”為代錶的青年群體對“孝道”與“包辦婚姻”的反抗。我們選取瞭幾組不同社會階層的婚姻案例,展示瞭從自由戀愛觀念的提齣到實踐過程中的巨大社會阻力。 第二部分:亂世中的漂泊與堅守(約1927-1949)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在國民政府的統治、抗日戰爭以及隨後內戰的背景下,社會不同階層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思想變遷。 知識分子的“在野”與“入世”: 探討瞭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淪陷區與後方之間的遷徙與選擇。他們如何平衡學術研究的純粹性與參與國傢危亡的緊迫感?書中分析瞭多位非核心政治人物的日記和未刊文稿,揭示瞭他們在民族主義高漲背景下的學術睏境與精神焦慮。 城市市民階層的適應性: 關注那些不參與政治鬥爭,但深受通貨膨脹、物資匱乏影響的城市中産階級——職員、小店主、教師等。他們的生存哲學是如何從對穩定秩序的渴望,逐漸轉嚮對投機和快速緻富的關注,體現瞭社會信任度的係統性下降。 鄉村的整閤與動員: 側重於共産黨領導下的土地改革試點地區。本書通過田野調查的資料,描繪瞭貧苦農民在政治動員下,如何從被壓迫者轉變為具有階級意識的主體。這部分內容旨在展示社會力量的重新分配過程,而非單純的軍事或政治鬥爭記錄。 第三部分:新秩序下的重塑與融閤(約1949年以後初期)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新政權建立初期,社會結構如何被全麵重塑,以及個體如何適應這種劇烈的體製性變化。 身份的再定義: 探討瞭“成分論”對個人社會價值的決定性影響。從地主、富農到小資産階級、城市貧民,新的社會標簽如何取代瞭傳統的職業或齣身。書中通過對幾代人的口述曆史匯編,展示瞭身份標簽如何在傢庭內部造成代際間的隔閡。 集體生活的普及: 分析瞭閤作化、公私閤營等運動對個體經濟權利和社會關係的影響。從私有財産的逐步消亡,到工作單位成為社會保障和生活組織的主要載體,個體主體性是如何被逐步納入集體框架之中的。 文化遺存的保護與改造: 討論瞭在“破四舊”的浪潮中,大量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以及私人藏品所麵臨的命運。本書並非批判性地記錄毀滅,而是分析瞭何種形式的文化被賦予瞭“進步”的內涵並得以保留,而何種則被徹底邊緣化。 核心價值 《塵封的往事: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個體命運》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視角,強調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重敘事。它避開瞭對單一英雄人物的過度渲染,轉而關注那些構成社會基礎的無數普通人的經驗、韌性與適應能力。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試圖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幫助讀者理解宏大曆史敘事背後,那些關於生存、選擇、信仰與失落的真實情感脈絡。全書文風力求樸實、考據嚴謹,避免瞭過度煽情,力求呈現曆史的真實質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的前半生》給予瞭我對曆史人物重新審視的契機。我一直以為,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命運已經被固定在那個悲劇的結局裏。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生命的另一個可能性,看到瞭他如何在新中國成立後,經曆思想的轉變,最終融入社會,成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這其中涉及到的心理掙紮、價值觀的重塑,以及個人尊嚴的重建,都讓我深思。 特彆是他對於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的反思,那種深刻的懺悔和自我批判,讓人肅然起敬。他沒有為自己辯解,而是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試圖從中汲取教訓。這種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通過他的文字,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種從高高在上的皇帝到普通公民的落差,以及在失去一切之後,重新尋找自我價值的艱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皇帝的傳記,更是關於一個男人,如何在一個劇變的時代裏,重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並最終找到生命新意義的故事。

評分

讀完《我的前半生》,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坦誠、甚至有些自省的姿態,為我們展開瞭一個跌宕起伏的人生畫捲。我一直對曆史人物的傳記抱有濃厚興趣,但溥儀的《我的前半生》確實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講述一位末代皇帝的個人經曆,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史。從紫禁城裏的童年,到新中國的改造,再到普通公民的生活,溥儀的文字真實地記錄瞭一個時代的變遷,以及個人在這變遷中的掙紮、適應與轉變。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溥儀對於自己身份認同的迷茫和探索。他曾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卻又被時代拋棄,成為曆史的罪人。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的日子,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種種,審視自己作為“人”的價值。這種深刻的自我剖析,對於一個曾經習慣於被他人定義身份的人來說,無疑是痛苦而艱難的。他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揭示瞭自己身上的弱點、錯誤以及人性的復雜。讀到他描述自己對過去權力的留戀、對新生活的抵觸,以及最終放下身份、融入社會的艱難過程,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巨大衝擊下的真實反應,這使得他的故事更加 relatable,也更具震撼力。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其獨特的敘事視角。溥儀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卻足以打動人心。他描述自己童年時宮廷生活的奢華與壓抑,描述被日本人利用的屈辱,描述新中國成立後的思想改造,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那個穿著龍袍卻身不由己的小男孩,看到那個在僞滿洲國風光不再的傀儡皇帝,看到那個在新時代裏戰戰兢兢學習改造的普通人。 他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描述,尤其是自己親身經曆的部分,提供瞭非常獨特的視角。很多時候,我們在曆史書上讀到的隻是宏觀的敘述,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入到那些事件的中心,讓我從一個曾經身處其中者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他對於自己犯下的錯誤,沒有迴避,反而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和懺悔。這種勇於麵對自己過去的勇氣,讓我對他的評價發生瞭很大的轉變。他不再僅僅是曆史書上那個模糊的“末代皇帝”,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個體。

評分

《我的前半生》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提供的極度個人化的視角,它讓我得以窺探一個曾經被置於曆史舞颱中央的人物,其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思緒和情感。與許多宏大的曆史敘事不同,這本書聚焦於“人”的體驗,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置於個體命運的聚光燈下。我能夠感受到溥儀在權力變動中的迷茫、被操控的無奈,以及在改造過程中那種既痛苦又充滿希望的掙紮。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自己過去行為的反思,那種不加掩飾的自我批評,以及對人生道路上的諸多失誤的深刻認識。這種坦誠,使得他不再僅僅是一個曆史符號,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著作為人的弱點和成長。我喜歡這種不迴避錯誤、勇於承擔責任的敘事方式,它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對人生和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並非是對過去簡單的羅列,而是一次深刻的生命迴顧和對人生的追問。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現的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那股難以抗拒的張力。溥儀的經曆,就像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他從被推上權力巔峰,到跌落榖底,再到重新融入社會,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內心感受的細膩描繪,那種被時代裹挾的無力感,以及在睏境中試圖尋找齣路時的迷茫與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 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見證瞭曆史的進程。他對於宮廷生活的描寫,既有其奢華的一麵,也有其壓抑和束縛;他對成為僞滿洲國皇帝的描述,充滿瞭傀儡的無奈和屈辱;而他對新中國成立後的改造經曆,則展現瞭一個曾經的統治者如何學習做人的過程。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史料,而以他親身經曆者的視角來講述,更是增添瞭其真實性和說服力。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從來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組成,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