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乔尔达诺新作。
延续2011年度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之清新文艺范。
在阿富汗战火历炼中实现人性与文学的双重蜕变与升华。
“《人体》的创作,源自在ICE前线作战基地,我遇见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子。我意识到,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这一代人的战争。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反常的背景下,这块军人的地盘里一切会是什么样。于是,一回到家里,我就着手写作《人体》。”
2011年,凭借畅销书《质数的孤独》,意大利80后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让中国读者记住了他。事实上,《人体》距离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在意大利出版有五年之久,这五年里,乔尔达诺一直在寻找下一本书的主题。直到他跟随部队前往阿富战争第一线,短短的十天留给他极富冲击的印象并结交了一位同龄人朋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其实每一代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那一代的战争。
《人体》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但并不停留在字面上的“战争”,除了硝烟纷飞的战场,乔尔达诺更多触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情感上的战争、家人间的战争……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经历了痛苦的蜕变,从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到最终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成年人,要去承担他们并不想或是还未准备好去承担的责任。
保罗·乔尔达诺,意大利著名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译者简介:
魏怡,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副教授,译有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等。
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理所当然,讲述了战争如何改变这些年轻人,如何迫使他们做出选择,又如何赋予他们责任与成长。与此同时,这场战争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军队里日复一日的争执,夫妻乃至家庭之间——就像埃吉托的故事里,父亲至死也没有得到女儿的谅解。简言之,这是一部攫人心灵之作,一部不落窠臼之作,一部为作者才华证言之作。
——《快报》
第一部分 沙漠里的经历
三个承诺
安全地带
尘土
食品补给
叹息
强风,昏暗
女人
看着,看着,还是看着
象征与惊喜
来自萨尔瓦托雷·坎波雷西的最后讯息
深夜枪声
大雪纷飞
死亡传递
第二部分 玫瑰山谷
第三部分 人
河狸鼠清白的一生
草不停地生长
物种的演变
别处的山
安全地带
埃吉托中尉的小壁橱是上了锁的,不过钥匙就插在锁孔里。在壁橱里,有一些属于个人收藏的药品,是医务室里唯一没有登记在储备物资登记簿里的药物。除了一些治疗短时间不适的非处方药,和完全没有效果的治疗脱皮的药膏以外,三瓶黄蓝两色助消化用的胶囊非常醒目。瓶子上没有标签,其中一瓶已经几乎空了。晚上到食堂去之前,埃吉托会吞下六十毫克度洛西丁。这个习惯是在任务开始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养成的,也就是几个月之前。因为用这种方法,他觉得大部分不希望出现的效果都在睡眠的时候消化掉了。首先是困倦本身,它就像是大石头似的一股脑儿倾泻在他的身上,使他很少能坚持到十点钟之后不睡觉。在那些日子里,他几乎感觉到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说明书上标明的所有副作用,从剧烈的头疼到食欲减退,从腹胀到间歇性的恶心。这些反应中最奇怪的就是腋窝处的严重麻木,感觉就像一个人打哈欠时动作过大。无论如何,所有这一切都过去了。开始吞服这些胶囊时的那种不安已经无影无踪。当时,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吸毒者。同样是因为这种不安,他开始时把胶囊外面气泡式的塑料壳剥掉,然后把药倒进没有标签的瓶子里。一段时间以来,埃吉托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他感觉到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巨大而柔软的快感。
羟色胺完全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也就是使患者远离忧虑和激动。父亲去世之后那段时间的焦虑与混乱——包括说明书上一般表明为自杀倾向的所谓身心方面的反应,以及阴郁和诱惑性的想法——悬在他头上的某个地方,就像是被墙壁一样的堤坝截出的人工湖。中尉对于自己目前的平和心态非常满意,无论如何都不会愿意将它改变。有的时候,他还会感到口干舌燥,听到耳朵里尖锐而突然的鸣叫,随后是一阵轰鸣,久久不散。当然,还有另外那种不便:他已经几个月没有勃起了,很少的几次勃起也没有被他派上用场,甚至是仅仅为了自己也没有过。住在沙漠中央的一个几乎只有男性的军事基地里,性又关他什么事呢?
他来到阿富汗已经一百九十一天了,在ICE基地也住了几乎四个月。这里位于古利斯坦山谷的北口,距离赫尔曼德省不远。那里的美国部队每天都在战斗,以便把叛乱分子从村庄中清理出去。他们在一个战略区域里修建了几乎占地四公顷的前哨,并且对周围一些村庄——其中就包括古清真寺,那里有一个集市——进行土壤改良之后,海军陆战队员认为古利斯坦的工作结束了。事实上,与冲突开始时的所有行动一样,对于那个地区的清理也只是局部的:安全区域辐射的仅仅是基地以外两公里左右的区域。基地内部还存留着游击队留下的有毒袋子,外面则是地狱。
曾经有一段时间,基地被格鲁吉亚人占领。随后,这片区域转而由意大利控制。五月中旬,一支由九十辆运输工具组成的队伍从赫拉特出发,沿着环城路向南行驶,一直开到法拉,再从转而向东。塔利班部队因此措手不及,徒劳地在后面追赶。埃吉托中尉作为医疗部门的负责人和唯一成员参加了这次行动。
呈现在他们眼前的营地情况非常糟糕:很少的几间四处漏风的破房子,地上有一些起双重用途的深坑,垃圾,凌乱的有刺铁丝网,到处都是残缺不存的车辆;淋浴装置是用穿了洞挂在钩子上的尼龙袋子围成的,这些袋子都排列在露天处,中间也没有用东西隔开。卫生间连个影儿都没有。唯一条件像样的地方是军械库,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他们的前任对这个场所的重视。埃吉托所在的队伍就把这里作为他们的指挥部。开始几个星期的工作集中为营地添置最低限度的生活设施,以及建筑一段长而弯曲的防御工事,以便加强主要入口处的防卫。
埃吉托把医务室设在距离指挥部不远的一个帐篷里。他在其中的一半摆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它们背后是两个架子和一个营地用的冰箱,里面存放着那些容易腐烂的东西;另外一半是他的私人空间,用一块有迷彩伪装的帆布隔开。候诊室位于医务室的外面,是一个由金属网折叠而成的长凳。
自从这个帐篷在他看来完全可以接受之后,埃吉托无疑放慢了工作节奏。如今,他其实可以对医务室做一些改善,比如在墙壁上挂几张解剖图,做点什么以便病人在候诊时能够享受一点阴凉,腾空最后的几个大箱子,和研究一下如何更好地摆放那些手术器材。不过,他没有心情这样去做,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为此责备自己。如今,这些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就快回家了。六个月的任务已经到期,他这支部队的其他人已经放弃了前哨。一些同事已经到了意大利,正在疯狂地享受二十五天的假期,以及那些亲密的关系重新建立起来。在此之前,距离使这些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幻想。
最后一个离开的是卡拉乔洛上校。登上直升飞机的时候,他注视着荒芜的风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又是一个讨厌而且我不会令我怀念的地方。”巴莱西奥上校那支自信而且休息充足的部队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他们要在这里度过很多的时日,随后这个基地才会重新归政府所有。到时候正好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换防。
埃吉托坐在写字台前,正在打瞌睡。毫无疑问,一段时间以来这是他最拿手的事。此时,一个士兵把身体伸进医务室里。
“医生?”
埃吉托吓了一跳。“请说。”
“上校要告诉您,医疗救援者后天到。一架直升机会把您带到赫拉特。”
男孩一半身体在帐篷里面,另一半在外面。他的面孔隐藏在阴影中,无法辨认。
“安塞尔莫下士已经好了吗?”
“谁?”
“安塞尔莫下士。奉命要来接替我的就是他。”
据他得到的消息,安塞尔莫下士患上了流感,而且出现了呼吸系统的并发症。直到几天前,他还在赫拉特营地的医院里接受治疗,脸上带着吸氧用的柔软面罩。
士兵举起双手,他是被吓住了。“我不知道,先生。他们只是叫我告诉您,医疗救援者要到了,直升机把您……”
“会把我带到赫拉特,是,我明白了。”
“正是如此,先生。后天。”
“谢谢您。”
士兵在门口迟疑着。
“还有什么事吗?”
“祝贺您,中尉。”
“为什么?”
“您要回家了。”
士兵从帐篷门口失踪了,帐篷的门晃悠了片刻,外面强烈的光线若隐若现。埃吉托把前额放着小臂上,试着重新进入睡眠。假如一切像预期的那样进行,一个星期之后他就到都灵了。想到这里,他突然感到窒息。
……
青年时代的风光即使重现,我们再也不知如何消受。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
在完成任务之后的几年里,这些年轻人中的每一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无法辨认。对于另外一段生命,也就是之前的那种生活方式的记忆,因此染上了一层不真实的,人为的色彩。甚至他们自己也不能确切地说出之前发生的事情确有其事,或者至少不能确定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就连埃吉托中尉也是竭尽全力要忘却过去。他调换了服役的部队,去了其他城市,也改变了胡子的长度和饮食习惯;他也解决了以往的一些私人纠纷,并且学会不去想另外那些与他无关的事情。此类的差异是他之前从来没有过的。这些改变到底是出于某种规划,还是无意间发展成了这个样子,他不甚明了,也并不关心。从一开始,对于他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挖掘一条壕沟,一个就连记忆也无法逾越的避难所。
尽管如此,在他得以摆脱的物品清单上,唯独缺少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明显地将他带回在山谷里度过的那些月份:在完成任务十三个月之后,埃吉托身上仍旧穿着军官的制服。绣在胸口正中央的两颗星星清晰可见,毫无疑问是与心脏彼此呼应。有很多次,中尉都想过要躲到老百姓的行列中去。然而,军装与他的身体一寸寸地粘在了一起,布料上的图案因为汗水而褪去,印在了下面的皮肤上。现在,假如他脱去军装,皮肤无疑也会跟着被剥掉,他会觉得无法容忍暴露在众人面前,而他这个人即使是单单不穿衣服都会觉得不自在。另外,又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士兵永远都是士兵。三十一岁的年纪使中尉妥协了。他把这身军装看作一个无法避免的事故,一种命里注定的慢性病,显而易见但是并不痛苦。最终,他生命中最大的矛盾却变成了唯一持续的东西。
我最近一直在整理我收藏的老式显微镜,特别是那些制造于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的黄铜复式显微镜。这些仪器本身就是工业美学和精密工程的完美结合体,每一个黄铜部件都经过手工车削和抛光,目镜和物镜的螺纹转动起来,带着一种特有的、经过时间打磨的顺滑感和细微的机械摩擦声,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对科学探索的狂热与严谨。我查阅了大量的早期光学技术手册,试图了解不同制造商在镜片镀膜和光学校正方面所采用的秘密配方和工艺流程。这些手册的文字往往充满了那个时代的英式幽默和对“上帝之光”的赞美,描述着如何通过调整光圈和聚光器,来揭示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修复其中一台结构复杂的翻转式鼻轮时,我体会到了古老机械工艺的精妙之处,它对精度和耐用性的要求,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
评分我的日常阅读习惯倾向于那些探讨气候变化对全球历史进程影响的非虚构作品。我最近读到了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科学数据本身,而是着重分析了几个关键历史转折点——比如中世纪“小冰期”如何间接导致了某些王朝的衰落,或者湿润期对古代农业文明扩张的影响——是如何与区域性的气候波动紧密耦合的。作者通过整合考古学、树木年轮学以及历史文献的证据,构建了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视角,但又巧妙地平衡了人类能动性的作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资源争夺和地缘政治紧张,有多少根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地球温度的微小变化?这种宏大的时间跨度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文明共同演化的漫长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皮革质感的封面散发着低调的奢华,触感温润而厚重,让人一拿在手就感受到一种庄严的历史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带有天然纹理的特种纸,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和阴影也能被清晰地捕捉和还原,印刷的墨色饱满而不失细腻,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解剖图谱部分,色彩的过渡自然得仿佛是大师手绘的油画。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分隔页上采用的古典装饰艺术风格的边框,那繁复的花纹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人类对自身探索的漫长旅程。装订工艺也极其考究,每一页都平整服帖,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陈列在书架上,能提升整个空间格调的陈设品,每一次的触碰都带来一种对“美”的体悟。封面上的书名字体选择了带有中世纪手写体的风格,优雅而富有力量,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刻与权威性,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知识之旅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最近专注于研究巴洛克时期赋格曲的结构与对位法,特别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要真正领会这些作品的精妙,必须深入到其声部的独立性与相互交织的数学美感之中。我找来了许多乐理分析的专业书籍,它们详细拆解了主题的呈示、发展、转调以及各种复杂的卡农(Canon)技巧。阅读这些分析时,我常常需要对照着乐谱,用钢琴模拟出不同声部的运动轨迹,才能真正“看见”那些听觉上流畅无比的旋律线是如何被严谨的逻辑框架精确地支撑起来的。这种对“形式之美”的极致追求,与任何精密的工程设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证明了情感的表达可以建立在最坚实的理性基石之上。我发现,理解了赋格的结构,再去聆听巴赫的音乐,仿佛是透过一层薄纱看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那种震撼是纯粹感官享受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那些探讨古代文明如何看待宇宙和生命的哲学著作,特别是那些关于赫尔墨斯主义和炼金术手稿的译本。这些文本往往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象征符号和隐喻,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深厚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去层层剥离其表面的神秘外衣,挖掘其内核的科学或形而上学的思考。我花了数周的时间,对比了三个不同版本的译本,试图理清其中关于“元素转化”和“灵魂容器”的论述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关注那些早期图解中对“微观世界”的奇特描绘,它们与现代物理学理论的某些猜想竟有微妙的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令人心神激荡。这些古籍的魅力就在于,它们迫使你跳出线性的、现代的思维框架,去体验一种更宏大、更具整体性的世界观构建过程,每当破译一个关键的符号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剧情好,每个人变化的感觉都不一样
评分在家中有种类有了更深
评分好书 每本书都是生命对我们的馈赠!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东西很棒,我很喜欢,习惯性好评。
评分京东特价时候买的,书是正品,弄弄的书香,赞!!
评分价格优惠,服务不错
评分没有第一本好,大家还是考虑下,不要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