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库尔第纳(Jean-JacquesCOURTINE),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他出版了许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著作,其中有《政治话语分析》,还有一些关于身体的历史人类学著作(《面部表情的历史:从16到19世纪情感的表达和缄默》,与克罗蒂娜·阿罗什合著)。目前他致力于畸形人表演的研究:他新近重编了厄内斯特·马丁的《畸胎史》(1880年),并即将出版《日薄西山的畸形人行业:学者、窥淫癖者以及好奇者(16到20世纪)》。
孙圣英,1976年生,山东人,法国文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法语教师,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外交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已翻译出版数部作品,如《图书馆之恋》、《陆地上的男人》(节译)等。
赵济鸿,1980年生,浙江绍兴人,2008年7月获得厦门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合作发表有《法国高教改革的思变和举措》,参与编辑“今日欧盟”丛书的《欧盟的高等教育》,负责西班牙高等教育章节,合作译著“问不到”丛书《光、能》,曾执教于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
吴娟,1979年生,湖南岳阳人。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获法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当代文学、中法文化对比研究。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怎么说呢,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幽默,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图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那种克制和尊重。欧洲的医学发展路径固然是重点,但作者也巧妙地穿插了其他文明在身体观上的不同理解,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更加开阔,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麻醉剂发现的描述,那种从痛苦的忍耐到被解放的巨大心理转变,被作者写得极富戏剧张力,让人不禁为那些早期的麻醉师和接受手术的病人感到心惊。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能忍受的极限”以及“我们如何试图超越这个极限”的编年史。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代观念的门,充满了惊喜和震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对历史的基本认知,还要对科学概念有一定的接受度。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最终的收获显得如此丰厚。作者在构建叙事时,展现出了一种高超的“信息密度管理”能力,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融合得天衣无缝。例如,它对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健康状况的描写,就不仅仅是关于营养不良或职业病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资本积累如何直接作用于底层人民的肉体。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切换,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成功地将“身体”从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置入到社会权力、经济利益和技术进步的巨大网络之中,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独特钥匙。读完后,你会觉得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复杂、也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像一部跨越世纪的史诗,娓娓道来人类身体在不同时代所经历的嬗变与革新。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理论与生动的人物故事完美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魅力。比如,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突破的描写,简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福尔马林和旧羊皮纸混合的味道,感受到那些先驱者在禁忌与好奇之间挣扎的勇气。它不仅是关于生理结构的书,更是关于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的记录,每一次对“看不见”的探索,都映射出那个时代对世界更宏大图景的理解。我原本以为历史书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揭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容器”是如何被理解、被误解、被改造的。那种信息量爆炸的快感,伴随着对自身存在的深层思考,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历史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健康”的定义,远比想象中要脆弱和多变。作者对于医学知识的演进过程的梳理,简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不断修正自己对现实理解”的哲学探讨。它并没有将科学史写成一条直线向上的光辉大道,而是充满了迂回、停滞甚至是倒退的黑暗时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心智与肉体”二元论在历史上的沉浮,以及现代神经科学如何缓慢地蚕食着这种传统观念的疆域。这种对核心哲学假设的持续审视,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它迫使我思考,我们今天的医学伦理、身体自主权,究竟是多么来之不易,又是多么容易在新的技术浪潮面前再次被重新定义。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消化的作品,它的余韵会伴随你很长一段时间,让你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坦白讲,我拿起这本厚重的著作时,内心是带着一丝敬畏和些许的忐忑的。它的体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知识上的压迫感,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感觉很快就被一种探寻的狂喜所取代。作者对特定历史节点的聚焦处理得极为精妙,并非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入,展示了科学范式是如何被颠覆和重建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公共卫生和细菌理论兴起的章节,那些关于疾病传播的早期认识和后来的革命性发现,清晰地展现了从迷信到科学的艰难跨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医疗手段,其背后所蕴含的沉重代价和无数次失败的尝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身体”从一个纯粹的生物学概念,提升到了一个社会学、哲学甚至伦理学的载体,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拥有”自己的身体,还是被它所“定义”。
评分身体是人有限性的尺度。身体是所有人无法跨越的高墙。这就是所谓身体的政治。
评分孙圣英,1976年生,山东人,法国文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法语教师,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外交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已翻译出版数部作品,如《图书馆之恋》、《陆地上的男人》(节译)等。
评分5指纹
评分作者林志宏是王汎森的学生,他自陈本来是想研究民国的文化守成主义,于是选择从清遗民入手。我觉得这真是绝佳的角度。 作者的史料功夫很扎实,我看到有其他书评提到有解读史料错误的地方,不过跟整本书的规模相比,我觉得还是瑕不掩瑜。因此从史料而言,对后来的清遗民研究来说,就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了。 但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却不在史料而在视角。前两章基本上是铺陈,第一章讲遗民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几个有租界的大城市,甚至海外,表现与民国的距离。第二章谈遗民在鼎革后的政治抉择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坚持的象征性仪式,表现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后面几章就开始渐入佳境,越来越精彩。 第三章讲遗民通过写作表达的自我认同和文化立场,尤其是他们的历史性写作。我特别喜欢其中第二节,《元广东遗民录》透露的反种族观。元遗民和清遗民都面对了一个忠于种族还是忠于君臣大义的内在张力,但这个问题在清遗民这里变得更为突出,这不仅因为民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国根本就在于民族主义,更是因为君臣大义这一普世价值在民国失去了正当性。因此清遗民通过元遗民进行的自我辩护,就包含了两个相互纠缠的思想资源。其一是超越种族的普世价值的坚持,这是有别于现代民族国家逻辑的另一种政治认同。前些天看了葛兆光的《宅兹中国》和几篇它的书评,让我意识到“民族国家”和“天下”,“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张力还是被我们低估了。这两组相对概念在近代中国绝对不是列文森说的后者取代前者的过程,文化守成主义的存在本身就说明,这是长期存在的两种平行的思想,对后者的进一步梳理也许对于我们解扣如今种种民族矛盾有积极意义。其二是对儒家伦理纲常的坚持,这在第四章中更进一步讨论。第四章详述了清遗民从传统纲常伦理出发对民国政治、文化和道德状态的批判,以及他们在失去政治制度支持的情况下,通过著述做出的政治蓝图,比如重建孔教以建立现实政治的道德核心。吊诡的是,他们这些道德文化构建的努力隐隐与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保守倾向相合,但那时清遗民群体已经被污名化了。 第五章对清遗民群体污名化的分析,也是这本书一大亮点。作者是从清遗民的学术研究切入来谈这个问题的。他指出,学术研究的新旧范式转换本身是带有政治性的,而政治领域的变化也相应地会扩展影响到学术领域。因此,新旧学术的冲突和权势转换(金石学vs考古学,文言vs白话)其实深受当时政局的影响(1924年的复辟闹剧),遗老因复辟而遭鄙视,反过来又使他们的文化立场失去价值,道德与学问切割开来,用林的话说,国学变成了“国故学”,不再带有文化命脉和道德根基的意义,“去神圣化”了。而失去学术(以及原本与之捆绑的道德)影响力的遗老们,地位更加低下,各种关于遗老恶劣行径(比如康有为偷古董)的说法流行,造成了他们的“污名化”。 第六章以王国维之死为个案研究,进一步探讨前一章提出的学术和政治的纠缠关系。林指出,遗民群体希望通过把王国维自杀定义为“殉清”而使“道德政治化”,也就是用王符合道义的行为来证明清王朝在政治上的正当性。而公共舆论则更倾向于对王之死做纯粹的道德解释,也即维护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的道德纯洁性,是对北伐的恐惧和反抗,并非针对某个特定政权的忠诚。而陈寅恪则更进一步将王之死与道德脱钩,与“文化”相联系,认为他是“殉文化”,而非“殉清”,完全撇除其中的政治意味。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清遗民和满洲国关系的分析。林把满洲国问题放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指出这不仅仅有一个中、日两国双边关系维度,更有一个意识形态的维度,也即全球性的“法西斯”和“赤化”之间的矛盾。很多清遗民其实并没有直接参与满洲国,就是因为他们仍然有个民族观念。而参与满洲国建设的清遗民,以郑孝胥为代表,则无法仅仅用忠君来为自己辩护,于是高扬超越民族的“王道”观念,以复兴传统抵制“赤化”作为立国原则。这个结论与杜赞奇的研究相互呼应,但此处放在整个清遗民研究的大脉络中看,与前面谈到的遗民本身重纲常轻种族的特征尤为契合。 林志宏的意图是希望通过清遗民这一在民国已经属于边缘化的人群,来观察从帝制向共和的转型,尤其是政治文化的转型。正如他指出的,”革命的成功并没有让帝国文化因此就戛然而止,现代国家的建构也仍旧还在逐步完成之中”,所以革命“不妨说是起步中的一段插曲,而非最终成果的验收”(363)。而清遗民及其代表的思想和政治立场就突显了这一转型过程中“守成”那方的力量。这本书的意图就是希望通过这群人来观察民国初期转型仍在进行中所呈现的政治文化外观。林志宏多次提到清遗民的政治文化立场不仅接近于洪宪和北洋的立场,也接近于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趋于保守的文化立场。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内在联系?这种相似是表面的,还是结构性的?
评分3消耗身体:劳动和饥饿
评分1 20世纪的身体:非病非康
评分从汉语思想史看,身与心的关系不紧张,不对立。修身则可养心。中国古人眼里:身体就是世界的图解,即由身体的内在逻辑外化推导世界的图式模样(《易传》就是这样经典的文本)。身与心关系不是理性与感性的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所以,身体造反缘起有两种:禁与纵。西方人因禁而身体造反,中国人则因纵而身体造反。中国人对于“身体造反”的“规训”,不是源于知识理性,而是来自伦理纲常。
评分编辑推荐 人的身体和对待身体的态度不是永恒的。身体随着年龄而变化,受物质条件和文化的制约,而不同的时代对身体则表现出不同的关注。《身体的历史》皇皇三大卷,时间跨度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20世纪,从宗教、艺术、医学、性、卫生、屠杀和暴力、体育、表演等各个角度论述了身体的文化史,全方位地展示了西方社会的变化对人类对身体的自我认知的影响。 《身体的历史》是集体合作的产物,其作者包括法国研究医学史、艺术史、社会史、体育史、人类学、哲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阵容十分强大。全书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叙述生动,不仅对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普通大众了解身体的历史亦有帮助。 阿兰·科尔班编著的《身体的历史(卷2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论述了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体的历史。
评分耶稣被钉十字架上的是:身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