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这是《罗马人的故事》之后的故事,盐野七生又一部极具冲击力的作品。“罗马统治下的和平”究竟是什么,以及政治的作用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促成了这本书。
盐野七生在接受日媒采访时说,写完《罗马人的故事》之后,很自然考虑罗马帝国崩溃的原因是什么。总的来说,是没有了“法”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许多拥有不同想法的人,每个人都要遵守最低限度的规则。比如“不能伤害他人”,“不能因为有矛盾就杀人”等等,那些有政治思想的人会明确地做出这些规定。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这种规定在整个社会中消失了,中世纪就是一个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律也没有伦理的时代。地中海的海盗开始日益猖獗,和平与安全毫无保障人民生活在极度恐惧中,发展几近停滞。这就是这次的作品中海盗成为最大主题的原因。
(二) 地中海用1000年的黑暗孕育了文艺复兴,看文明如何在罗马废墟上绝地重生。
罗马时代,地中海是罗马的内海,是连接人与人的通途。罗马灭亡后,海盗成为地中海的主人,地中海不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途,成为隔绝人与人的界海,欧洲陷入了长达1000年的黑暗。直到地中海重新成为贸易之海,欧洲文艺复兴成为可能。文明为何能在罗马废墟上绝地重生?也许,读懂了地中海,才能更好的理解曾经的的欧洲和现今的世界。
(三)站在地中海的心脏看两岸,为理解现代世界和两种文明的和解与冲突提供一种可能。
罗马灭亡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种一神教在地中海的两岸隔海相对。 地中海成为两种文明碰撞的前哨。盐野老师之前的作品舞台都是以地中海周边为主。这次朝着地中海的中心更近了一步。站在地中海的心脏同时看两岸,帮助读者体验难以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和理解文明的全新视角。
(四)盛世看策略,乱世看什么?
首次从肆虐海盗的角度作为认识中世纪的一个侧影。生活在海盗侵扰掠杀的恐惧中,地中海沿岸将人置于绝境,激发行动与思考。一般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事情都有适当的处理能力。但对于国家的安全保障和治安维持,单纯的个体就无能为。政治是终极的基础设施。 和平与安全对于民众意味着什么? 乱世中领袖的责任是什么?
(五)深切的现实关怀,呼唤和平与秩序。站在被海盗袭击的平民的立场上写地中海。32页精美图片四色印刷,亲临地中海中心,感受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情。
延伸阅读:
《罗马人的故事》(套装15册)
盐野七生,被誉为最受男人欢迎的女作家,有着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作者定居罗马30多年,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作家的第一手资料和东方视角,历时15年写完15册《罗马人的故事》!该书出版,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界、学界巨大震荡。因为这套书的出版,作者盐野七生斩获日本“新潮文艺奖”,“司马辽太郎奖”,“出版文化奖”,并获得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国家勋章”,被日本评为“文化功勋人物”。在中国,罗马人的故事15册自出版以来即引起中国知名企业家们的关注与追随!其中王石、俞敏洪、王巍等人,都多次在微博、博客等SNS社交平台上,对此套书赞誉有加!俞敏洪、曲向东,张建君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一场读书私享会一票难求,秦晖、黄洋、晏绍详、费安玲、刘瑜等多位学界精英也对这套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罗马史被广泛应用在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中,领导者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必读罗马史。
《罗马人的故事精编体验本》
《罗马人的故事精编体验本》是15册《罗马人的故事》精华本,这本书能帮你读懂千年罗马史,也是极为实用的罗马旅行指南。在书中,你可以和盐野七生同走罗马路,寻访《罗马人的故事》现存的遗迹。别具匠心的小专题,辅以对盐野七生创作专访,近距离感受《罗马人的故事》,重温读书的美好时光,对罗马人的特质有一个全新理解。全彩精美图片,四色印刷,仿佛亲临罗马十大美术馆博物馆,在各种世界名画和雕塑建筑中巡礼,站在美术馆的某个房间之中与皇帝的雕像面对面,你一定会对罗马有最真切的体验。
内容简介
在古代,地中海南北两面属于同一个文明圈,是罗马人创造的罗马世界。直到7世纪以后才开始分离。罗马世界灭亡于地中海不再是内海之时,消失于地中海不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途,而变成隔离人与人的界海之时。以后的地中海变成了这样一片海洋,海边崖顶必定建有通知人们撒拉森海盗来袭,让人们逃难的的撒拉森塔,海面上还航行着满载着十字军士兵东去的船只。公元1000年逝去的时候,比萨,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些意大利海洋城市国家与东方伊斯兰世界的交易日益兴旺,地中海渐渐变成了贸易船只往返的航行之海。再后来,地中海又成为高举古代复兴与人权复兴大旗的文艺复兴时代之海。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地中海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右手握着宝剑,左手拿着古兰经”,擅长掠夺和绑架的撒拉森海盗,在地中海肆虐。地中海秩序被打破,他们的野蛮行径让地中海人民饱受掠夺之苦。随后奥斯曼帝国利用北非的海盗作为自己进入地中海的踏板对基督教世界步步紧逼。与之相对,基督教世界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卡洛斯率领的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率领的法兰西以及威尼斯共和国等,不同的国家及领导者的想法、利益交织在一起,大国之间相互抗争。为了对抗伊斯兰的海盗,基督教世界的军事力量集合到一起……
作者简介
盐野七生,1937年出生于日本,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深感日本是个没有英雄的国度,回日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一住至今。几十年间,她以罗马为中心,纵横东西,笔耕不辍。盐野七生曾出版大量以罗马为题材的作品,斩获意大利国家勋章及日本国内的各项大奖。自1992年开始,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出版完成《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图书,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学界巨大震荡,盐野七生因此频频受到日韩企业界及媒体邀请讲学,日本企业界领袖及政府高层都曾与她有过多次高端对谈。随后,《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十字军的故事》相继出版,再次引发震荡。
1970年 每日出版文化赏
1981年 三多利学艺赏
1982年 菊池宽赏
1988年 女流文学赏
1993年 新潮学艺赏《罗马人的故事1》
1999年 司马辽太郎赏
2002年 意大利政府颁授国家功劳勋章
2005年 日本政府颁赠紫绶褒章
2006年 书店新风赏,《罗马人的故事》历时15年完结
2007年 文部科学省评选为文化功劳者
2008-2009年《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出版
2011年《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出版
目录
卷首语 海盗
序
第一章 内海向界海的演变
间奏曲 某种共存
第二章 两种圣战的时代
第三章 两个无国界团体
第四章 群雄并立的大国时代
第五章 强权游戏的世纪
第六章 反击的时代
第七章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
图版说明
参考书目
前言
卷首语:海盗
在日语中,只有一个词语可以表示结伙横行海上、袭击其他船只和沿岸居民、进行抢劫和绑架的海上盗贼,那就是“海盗”。
但在日本之外,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海盗。以英语为例,有pirate和corsair。
英语pirate一词的词源是古希腊语pirates,进入罗马时代后演变为拉丁语的pirata。在拉丁语的长子——意大利语中,pirata一词至今未改其貌。在意大利语和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中,海盗一词的词源都是古代拉丁语。这表明这种海盗古已有之。
然而,corsair一词则不同。英语中的corsair源于拉丁语的cursarius,但这个拉丁语词既非源于古希腊语,也非源于古罗马人所操的拉丁语,而是进入中世纪以后才形成的。这个中世纪拉丁语词派生出了后世西欧诸国表示此义的词语:
意大利语corsaro
法语corsaire
英语corsair
德语Korsar
由于意大利人与中世纪地中海主人公之一的海盗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关系,这两个表示海盗的词在意大利语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Pirata是不为官方公开认可的海盗,而corsaro则被官方公开认可。
前者是以获取自身利益为目的从事海盗行为的人。
后者则指虽然从事同样的海盗行为,但其背后,无论官方是公开认可还是默认,这些人都受到国家和宗教的控制。所谓corsaro被认为是会带来公益的海盗。近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就是著名的例子。
在“罗马治下的和平”时代的罗马帝国,只有pirata一种海盗,他们是单纯的罪犯,可予以惩罚。也许在只承认法治国家的罗马人看来,即使是为了国家利益,绑架无辜之人,抢夺他们财产的行为也是不能容忍的。拉丁语用cursarius一词表示这种意义上的海盗。这一词语不是古罗马人的拉丁语,而是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拉丁语。语言上的这个情况似乎证明了上述史实。
在日语中只有海盗一词,意思上没有pirata和corsaro的区别。我想个中原因,大概是日本人绝对不是可以与罗马人比肩的法治民族,日本也没有苦于corsaro式海盗的历史。对日本人而言,只有pirata一种海盗。也许因为这一点,在外国语译成日语的辞书中,pirata和corsaro这两个词都被译为“海贼”
海盗,日文汉字写作“海贼”。——译者注。
日语辞书编纂者的心情也并非不能理解,无法明确区分这两种海盗的情况太多了。先是作为corsaro参加海战,归途中摇身一变成为pirata,袭击回程时经过的沿海村镇,返航时整船装满了掠夺而来的财物和俘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也是人类世界秩序崩溃时代的特点之一。把单纯的犯罪和有大义名分的犯罪区别考虑,而人们对此并不质疑,这本身就意味着法的权威的堕落。
在本书中,不论是pirata还是corsaro,我都只能用“海盗”一词来表示,使用日语写作也只能如此。
最后补充一句。海盗船的桅杆上高挂着黑底白色骷髅旗,这样的海盗,可能是加勒比海的海盗。即使是所谓加勒比海盗,也不过是小说和电影里的臆测和虚构。
序
罗马市的火车终点站附近,有一座被称为“玛西摩宫”(Palazzo Massimo)的美术馆。在罗马市,国立的、市立的美术馆比比皆是,通常都以被辟为美术馆之前的建筑物名称来称呼。例如,主要展示希腊美术的阿特姆彼斯宫(Palazzo Altemps),陈列着较多文艺复兴时代展品的巴贝里尼宫(Palazzo Barberini),而朱利亚庄园(Villa Giulia)则多有伊特鲁里亚的美术藏品。玛西摩宫内充满了古代罗马人的嗜好之物。
走进玛西摩宫大门,登上级数不多的台阶,透过玻璃朝院里望去,便能看见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奥古斯都的立像。主导宗教祭祀是罗马皇帝的重要任务,奥古斯都的这尊塑像是以洁白托加袍的一端裹着头的形象,表现出浓郁的罗马情调。最近,这座全身立像背后的墙上,出现了下面一段文字:
每个人想向神祈求的一切,神想赐予人类的一切,奥古斯都都准备了,并保证这样的神赐经久不绝。
那就是坚信劳动必得报偿,就是对神助人们努力的信心,就是对财产不会被任何人剥夺的安心,就是每个人对人身安全的放心。
奥古斯都
这段文字摘自维莱伊乌斯?帕特尔库鲁斯所写的《历史》一书。在活到77岁的长寿皇帝奥古斯都眼中,他属于儿辈或孙辈。他虽然留下了名为“历史”的一本书,但却连元老院议员都不是,也不是以教育或写作为业的知识分子阶级中的一员。他的大半生都在奥古斯都之后的第二代皇帝提贝里乌斯?尼禄手下为将,最终似乎官至大队长。用现代的话说,他大约是罗马帝国的中层管理人员。
维莱伊乌斯?帕特尔库鲁斯既不属于统治阶级,也不属于对统治阶级多有批评的知识分子阶级。但他跟随提贝里乌斯?尼禄走遍了帝国各地,这些经历使他精于人情世故。他一辈子对政治的看法至为单纯,只有善政与恶政之别,而与政体是共和或是帝制这种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无缘。
奥古斯都死后,帕特尔库鲁斯写下了这段文字。这是一位生活在罗马帝国初期一生完满的人给予皇帝奥古斯都的评价。没有别的什么评语能够如此直率、如此简洁地评价奥古斯都建立的“罗马治下的和平”了。或许因为他是活在现实中的一介武夫,才能做出如此评价。
可是,荣枯盛衰既为历史之道,罗马帝国也概莫能外。作为罗马人建立的国际秩序,“罗马治下的和平”也已经成为过去。不过,人类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停止祈祷。如果不能指望统治者实现人类的根本愿望,剩下的就只有依靠神了。这个神不是可以与其他神祇同在的多神教的诸神,而是断然拒绝与其他神祇同在的一神教之神。
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种一神教在地中海的两岸隔海相对。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内海向界海的演变
伊斯兰抬头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在统治长达37年之后于公元565年去世。他在历史上被称为“大帝”,不是因为他让人编撰了古罗马时代制订的众多法律之集大成——《民法大全》,而是因为他成功地从476年灭亡的西罗马帝国的新统治者北方蛮族手中夺回了意大利半岛和北非。因为这一点,历史上称他为“再征服者”。
然而,蛮族盘踞在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这些曾经的罗马领土的状况并未改变,说他再次征服有过誉之嫌。不过,意大利半岛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北非又是罗马的粮仓,可以说,他收复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留下的主要地方。
但是,这位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后仅3年,伦巴底人便南下意大利。东罗马帝国在长达20年与哥特人进行的意大利半岛争夺战中已经耗尽了气力,还要在东线应付没完没了的针对波斯的战争,再要驱逐新来的北方蛮族伦巴底人已经力不从心。伦巴底人也无力完全称霸意大利半岛。结果,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的东罗马帝国希腊人统治的地盘与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伦巴底人统治的地盘便逐渐在意大利半岛犬牙交错,共生共存了。这种状态在被统治一方看来,只意味着不安定。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难以生存的时代。
570年,查士丁尼大帝死后不过5年,穆罕默德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他于613年开始传教,632年逝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使半个阿拉伯半岛伊斯兰化了。先知穆罕默德似乎还有武者之才。
先知死后便是其继承者哈里发(khalifah,伊斯兰教领袖)统率的时代。“右手执着宝剑,左手擎着《古兰经》”,其成功相当惊人。两年后,他便完全称霸阿拉伯半岛,遂将目标北移,先是巴勒斯坦,进而叙利亚。他于635年征服了拜占庭帝国的重要城市大马士革,并迁都至此。翌年又战胜前来迎战的拜占庭帝国正规军。在700年里一直是罗马帝国东部要冲的叙利亚被伊斯兰化。此后他马不停蹄,东向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西向小亚细亚纵深进攻,南向埃及,连续闪电进击,所向披靡。
伊斯兰势力于公元642年攻陷亚历山大,使埃及伊斯兰化。仅仅两年之后,又征服了的黎波里,将现在的利比亚地方伊斯兰化。其后伊斯兰势力没有停下称霸北非的步伐,公元698年后征服了迦太基。这时,北非全境已处于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了。公元670年,伊斯兰势力在现今突尼斯境内突尼斯以南150公里的地方开始建设北非最早的阿拉伯人城市,取名凯鲁万(Kairouan)。他们无疑打算把这里作为扩大伊斯兰势力的前沿阵地。
果不其然,刚刚进入公元710年,在攻陷迦太基,完全称霸北非之后,伊斯兰势力就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转而开始了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征程。但是,在他们越过比利牛斯山脉,企图把伊斯兰化的巨浪推向整个高卢时,法兰克国王前来迎战,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普瓦捷之战”,遏止了这一浪潮。在后世看来,这一“遏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欧洲免于伊斯兰化。在当时急剧扩张的伊斯兰势力面前束手无策的人们大概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是暂时的,也总算是让他们停顿了一下。
好似在巨幅白纸上泼墨一般的伊斯兰化浪潮,在中东更加彻底。先是罗马帝国,接着是拜占庭帝国的宿敌波斯。萨珊王朝虽已衰落,但也实在是“其亡也忽焉”。就连美索不达米亚,这个被注入波斯湾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包夹、中东强国经常作为根据地的地方,这个一直是东方文明母体的地方,也被伊斯兰化了。
不知是阿拉伯人没有心情把波斯的首都当作自己的首都呢,还是他们认为应当新建伊斯兰的首都,公元762年,他们舍弃了以往所有帝国都在此建都的泰西封,在距此仅有40公里的地方建设新首都,取名巴格达。首都随即从靠近地中海的大马士革迁到了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西岸新建的巴格达。其间还两次进攻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兰势力不但灭掉了长久统治东方的波斯帝国,并已强大到可以扼制正式名称还叫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帝国咽喉的程度。这一切仅仅发生在短短的百年之内。
伊斯兰势力迅速扩大的原因,根据某位历史学家的说法是尽在一事之中:
“这是新兴宗教常有的突破力量与阿拉伯民族的征服欲合为一体的结果。”
换成口号式的说法就是“右手执着宝剑,左手擎着《古兰经》”。
这是基督教方面的看法,伊斯兰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即使处在1300年后的现代,真正的伊斯兰教义仍然感动着每个人,这才是原因。时至今日的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说:真正的伊斯兰教厌恶暴力。这一说法似乎也是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双方可以相互接近的起点。
然而,在直到最近的漫长岁月中,现实却不是这样。
“当抵抗……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经的人(指犹太人、基督教徒),你们要与他们战斗。”(《古兰经》第九章“忏悔”第2
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 中信出版社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