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偉大的天文學傢、哲學傢、物理學傢,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的戰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立新說的巨人之一。”
  “哥倫布發現瞭新大陸,伽利略發現瞭新宇宙。”                 
內容簡介
     《思想者叢書·伽利略:星空下的對話(第2版)(英漢對照)》所涉及的均是影響世界的思想大師或讀者渴望閱讀的經典著作,即便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這些人物及其作品仍散發著經久不息的魅力。現在,諸如短信、電子郵件等互聯網時代的溝通方式極大地方便瞭人們的交流,但同時也使很多人的思想像夜空中的流星一樣轉瞬即逝。我們需要更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東西。這就是超過瞭時代,能夠讓我們以古鑒今、展望未來的思想大師及其經典著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的開端。
  ——愛因斯坦  
  對一個民族而言,缺失人文的科學是麻木的,缺失科學的人文是軟弱的,雙重缺失則是愚昧的。
  ——任定成     
目錄
   伽利略:星空下的對話
一 早年
齣生與齣身
文藝復興晚期的意大利
早期生活
有其父必有其子
學術生活的開始
瓦隆布羅薩修道院
在比薩大學學醫
二 希臘人的影響
數學教員
希臘人的影響
教會與宇宙
數學與希臘人
三 現代力學的奠基人
比薩斜塔上的實驗
均勻加速度運動定律
拋物綫運動定律
動手去做的方法
四 發明傢
擺
靜水力學天平
水泵
測溫器
軍用幾何羅盤
五 伽利略與哥白尼
哥白尼理論
伽利略與哥白尼
新星的誕生
歐洲早期小望遠鏡
對月球的觀察
木星
六 對天空的觀察
重迴佛羅倫薩
關於土星的周圍
愛之女神效仿月亮女神
太陽黑子
七 伽利略和教會
名人身份
俐學會
一個公開的哥白尼學說傢
敵人
與人結交的罪過
宗教裁判所
開始遭到反對
八 名譽和財富
令人討厭的星體
潮汐運動
經綫
激烈的天體爭論
人們的語言
分析者
新教皇
異端
九 宗教裁判所的加緊控製
寫信給英哥利
關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
薩爾維阿蒂、沙格列陀和辛普利邱
羅馬教廷監察官
在佛羅倫薩齣版
好戰的教皇
傳喚到羅馬
審判
十 沉默,但並不是無所作為
拘禁在锡耶納
在锡耶納鑄鍾
返迴佛羅倫薩
歐洲的讀者
在荷蘭齣版
鍾擺的運用
修訂經綫
逝世和葬禮
伽利略的遺産      
精彩書摘
     她和妹妹很小時就被送進瞭女修道院。她與父親很親近,和父親平曰的信件流傳瞭下來。
  伽利略正式的宮廷頭銜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這個頭銜承認瞭數學和最具名望的哲學之間的聯係。伽利略成為瞭富人,備受尊重,而且似乎受到整個歐洲的關注。有人認為他亳不猶豫地離開帕多瓦是不明智的,也有人私下裏認為他離開獨立的、反教皇的威尼斯共和國會很危險,對這些話他都置之不理。如果你想發錶一些教會不同意的東西,那麼托斯卡納不是個安全的天堂,在那裏不僅教皇當局有更多的權力,僅僅20多歲的新公爵也想建立自己的權力。
  關於土星的周圍
  伽利略來到宮廷後並沒有把注意力全集中在羅馬,他繼續對天體進行觀察。在他來到佛羅倫薩的當月他開始關注土星。亞裏士多德認為這是顆行星,它是個完美的球體,位於距離地球最遠的宇宙邊緣。但是通過伽利略的高倍望遠鏡發現它是橢圓形的,這顆行星看起來像是有兩個大耳朵。通過幾夜的觀察,伽利略認為和木星的情況一樣在土星的周圍也有它自己的衛星。唯一不同的是他看不到衛星和行星之間的縫隙。他相信他的新資助人的觀點:“土星並不隻是一顆星,而是三顆始終互相接觸的星,它們是類似於“000”這樣的形狀,中間的這一顆比兩邊的星星大三倍。
  伽利略想提齣他是鑒彆齣土星奇怪形式的第一人,但是他並沒有準備發錶他的觀點。他用當時比較流行的方法,即用拉丁文以字謎的形式寫瞭一句話,意思是:“我發現這顆距離我們最遠的行星實際上是一組三顆星,”在他繼續研究的同時他把這句話送給瞭許多學者。
  事實上,土星遠比伽利略或是任何人想像中的更撲朔迷離。伽利略繼續觀察,幾年後發現這一組三顆星的形狀有重大的變化:有時是橢圓形的,有時是圓形的。就在他寫瞭那句字謎式的話的兩年後,他嚮朋友坦白恐怕是他自己也錯瞭。他並沒有真正解決關於土星究竟怎麼迴事,直到幾乎50年後纔有人真正搞清楚。1658年,一位名叫剋裏斯多佛·萊恩(1632-1723)的建築師認為土星的周圍可能有光環,而同時一位名叫惠更斯的天文學傢通過一架更高倍率的望遠鏡的觀察發錶瞭一個新觀點,即土星的周圍有一道薄的光環。
  ……      
前言/序言
       
				 
				
				
					《曆史的星辰:西方文明中的科學巨匠群像》  一、 導言:文明之光與科學的足跡  人類文明的進程,猶如一條由無數智慧之光匯聚而成的長河。在這條河流中,總有那麼一些璀璨的星辰,以其非凡的洞察力與堅韌的探索精神,照亮瞭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為後世指明瞭方嚮。本書旨在深入探究西方曆史上那些塑造瞭我們對宇宙、生命乃至自身理解的科學巨匠們。我們不聚焦於某一特定時期的單一發現,而是力求勾勒齣一幅宏大的群像畫捲,展示科學思想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不斷淬煉、演進與爆發。  本書聚焦的年代橫跨古典希臘的哲學思辨,中世紀的知識醞釀,直至文藝復興的破曉,再到近現代科學革命的輝煌成就。我們相信,任何偉大的科學成就都不是孤立的産物,它們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土壤,並與當時的社會、宗教和哲學思潮相互作用、彼此塑造。  二、 古典哲學的基石:從宇宙秩序到邏輯構建  西方科學的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古希臘哲人的不懈追問。他們試圖超越神話敘事,用理性去理解世界的本源與規律。  1.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與和諧: 我們首先會探討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如何將數學提升到形而上的地位,認為“萬物皆數”。這種將抽象的數字關係視為宇宙終極實在的觀念,為後世的物理學和天文學奠定瞭基礎,強調瞭精確測量和比例和諧的重要性。他們對音律的發現,深刻揭示瞭自然界中蘊含的數學美感。  2. 亞裏士多德的邏輯與物理世界: 亞裏士多德的體係構建瞭西方世界近兩韆年的知識框架。他的邏輯學是思維的規範,而他對自然世界的觀察——盡管基於地心說和目的論——卻提供瞭一套嚴密、自洽的解釋體係。我們將分析其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如何深刻影響瞭中世紀的自然神學,以及為何這套看似完備的體係最終會在經驗證據麵前瓦解。  3. 托勒密與幾何學的勝利: 在天文學領域,托勒密的《至大論》是古代科學成就的集大成者。雖然其地心模型在現代看來是錯誤的,但其使用本輪、均輪等復雜的幾何工具來精確預測天體運行的努力,體現瞭人類在麵對復雜觀測數據時,運用數學工具進行建模的早期典範。  三、 中世紀的沉潛與知識的保存  中世紀常被誤解為一個“黑暗時代”,但實際上,這一時期是古代知識得以保存、整閤,並在特定領域(如光學、代數)取得進步的關鍵階段。  1.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橋梁作用: 本書將追溯阿拉伯學者在翻譯和繼承古希臘科學遺産中的關鍵作用。他們不僅保存瞭歐幾裏得、托勒密、蓋倫的著作,更在代數(Al-Khwarizmi)、光學(Ibn al-Haytham)等領域做齣瞭開創性貢獻。特彆是 Ibn al-Haytham 對視覺和實驗方法的強調,預示瞭科學方法的覺醒。  2. 經院哲學的思辨與自然哲學: 在歐洲,經院哲學傢們試圖調和信仰與理性。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錶的思想傢,將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係係統地融入基督教神學,這使得哲學討論得以在學術機構中持續進行,為後來的學術復興積纍瞭智識資本。  四、 科學革命的黎明:範式轉移的陣痛與輝煌  科學革命是人類思維史上最劇烈的轉變之一。它不僅改變瞭我們對天空的看法,更重塑瞭我們認知世界的方法論。  1. 哥白尼的日心說與數學的解放: 我們將探討尼古拉·哥白尼提齣日心說的曆史背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對錯”問題,而是對宇宙秩序和人類地位的根本性重估。他的理論在數學上更為簡潔優雅,卻引發瞭深刻的神學和哲學危機。  2. 第榖的精確觀測與第榖學派的遺産: 在理論革命前夜,第榖·布拉赫以其空前的觀測精度,為下一代科學傢的工作提供瞭無與倫比的經驗基石。他的數據是連接舊世界和新世界的關鍵橋梁。  3. 觀測儀器的革命:望遠鏡的介入: 望遠鏡的齣現,標誌著科學從純粹的思辨轉嚮瞭依賴精密儀器的經驗驗證。這一技術突破,使得人類的視野突破瞭肉眼和書本的局限,直接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宇宙圖景。  五、 經驗與理性的融閤:構建現代科學的共同體  科學革命的後半程,是人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全麵升級。理性與經驗的有效結閤,催生瞭現代科學的運作模式。  1. 培根與歸納法的倡導: 弗朗西斯·培根對科學方法的改革呼籲,強調係統性的觀察、實驗和數據積纍,力圖擺脫形而上學的桎梏,構建一套基於經驗證據的知識體係。  2. 牛頓的綜閤與經典物理學的建立: 艾薩剋·牛頓的工作是這場革命的高潮。他通過微積分這一強大的數學工具,結閤開普勒的天體運動定律和伽利略的地麵物理學,構建瞭普適的萬有引力定律。我們將詳細分析《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統一性,解釋瞭天上與地上的運動,將人類認知帶入瞭一個由精確數學定律主導的機械宇宙觀。牛頓的成就不僅是科學的勝利,更是人類理性能力達到巔峰的象徵。  六、 結論:科學的持續探索精神  本書的敘事終點,定格在經典科學體係的成熟階段。我們希望讀者能體會到,科學的進步並非坦途,它充滿瞭與傳統觀念的鬥爭、對自身局限的突破,以及對未知世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這些巨匠留下的,不僅是具體的理論和定律,更是一種質疑、求證、並以嚴謹的方法論探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是驅動人類文明持續前行的不滅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