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質之路:陳夢熊口述自傳》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國猶太人的後裔。這位地質學傢,是考古學傢陳夢傢的弟弟。陳夢熊西南聯大,師從孫、袁、馮,西北蘭州,考察紅、黃、黑六十餘年上下求索,八韆裏路南北奔波。迴首望去,端見得——開拓中國水文地質學的這一串足跡。
作者簡介
陳夢熊(1917-2012),浙江上虞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1942年畢業於兩南聯閤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係,先後任職於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地質礦産部科技顧問委員會。早年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地質圖編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從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考察與研究,是中國水文地質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先後獲得德國地質學會“Leopoldv on Buch Medal”榮譽奬(2005)、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奬(2006)。著有《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等。
張九辰(1964-),河北邯鄲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主要從事近現代地學史研究。著有《地質學與民國社會: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施雅風口述自傳》。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第1章 我的傢庭
父親和母親
五姊妹的故事
五兄弟的故事
兩位早逝的姐姐
第2章 學生時代
大石橋畔的童年
充滿活力的中學時代
逃離北平
西南聯大
啓濛恩師
第3章 西北行
美麗的北碚
第一次野外齣差
建立西北分所
蘭州三部麯
漫譜在黃土的海洋
跨越祁連山
第4章 南京時代
幾個學術團體
地質調查所的元老
跟隨黃汲清編圖
三峽工程
雷諾事件
結婚
第5章 動蕩的五六十年代
迎接解放
地質機構大調整
飛來橫禍
傢庭生活
戰鬥在秦嶺
蘇聯專傢
青海湖的特殊任務
“漏網右派”
“大躍進”
進入柴達木
第6章 十年動亂
第一次挨打
當“逍遙派”
桃山的日日夜夜
會戰葛洲壩
不穿軍裝的“軍人”
第7章 海外繽紛錄
曼榖之行
萬隆會議
兩訪英國
荷蘭和芬蘭
德國漢諾威
蘇聯印象
第8章 學術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編製水文地質圖
地下水係統新理論
環境水文地質學
第9章 情係西部:關注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
護與生態重建
附錄
陳夢熊年錶
陳夢熊主要著述目錄
人名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母親蔡靈恩
我父親隻要身體許可都在寫東西。在我的印象中父親一天到晚光會寫東西,沒完沒瞭。傢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母親和幾個姐姐做的。我母親有四個姊妹,她排行老二。母親齣身於基督傢庭,她的父親是浙江德清武康有名的牧師。但是她和普通不信教的婦女沒什麼區彆。
我母親飯做得特彆好,到現在我還記得她做的紅燒黃魚、清蒸墨鬥魚、清蒸豆腐、梅乾菜……這些都是我們傢裏經常吃的。我傢吃飯時大傢圍著一個大圓桌子,我父親坐在靠裏、對著門的位置。我父親愛喝酒,每頓飯酒是不能少的,他尤其愛喝紹興黃酒。我母親也愛喝酒,所以我們傢裏的孩子也個個都能喝酒,連我的幾個姐姐也能喝。我母親每年都要親自做酒,她在壇子裏放進一些楊梅,再放人黃酒或白酒,味道很好。那時候我傢裏買酒都是一壇一壇地買,傢裏的酒壇堆得像山一樣。
因為子女多,我傢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太好。直到1930年前後,我十來歲的時候,哥哥姐姐們逐漸參加瞭工作,傢裏的經濟狀況纔漸漸好轉起來。我傢在上海搬瞭很多次傢。先是住在上海閘北寶興西裏,那個地方現在變成公園瞭,當時那裏是上海窮人住的地方。後來我們傢搬到瞭衡業裏,那裏距離父親上班的廣學會步行隻有半個小時的路程。從我們傢到廣學會要路過一個橋,叫“橫幫橋”,現在這個橋還在,廣學會就在橋旁邊。我傢後來又搬到瞭北四川路。北四川路在抗戰時期被日本人控製。我傢後來還在豐路裏、桃源新村居住過,那裏是法租界。再後來又從桃源新村搬到瞭元昌裏。父親去世以後,母親一個人搬到巨鹿路和我大哥住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後我大哥離開瞭上海,我大姐就搬過去住瞭。
我們住在上海的時候,商量重要的事情還是找父親,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和我母親接觸更多。我們傢裏人感情很好,我從來沒見過父母吵架。在我的記憶中,我母親隻和我二姐吵過架,我們十個兄弟姊妹中就屬我二姐個性最強。 我傢雖然子女眾多,傢務負擔很重,但我母親是個挺會享受的人。我母親愛看報,特彆是愛看廣告。她識字不多,能看看報紙,但有些復雜的字就不認識瞭。傢裏雖然雜誌很多,但那些多是我父親看的,而且大多數是宗教方麵的雜誌,也有父親自己主編的雜誌,我們都不感興趣。我們傢的人都喜歡看報紙,因為那時是個動蕩的年代,所以每天都要看報紙,這是我們的主要消息來源。
我母親是個電影迷,每天《申報》、《新聞報》來的時候,她都首先要看電影預報。她每次看電影迴來,還都給我們講電影中的故事。中國電影、外國電影她都愛看,她到80多歲還一個人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呢!
在上海的時候,離我們傢最近的電影院叫作巴黎電影院。電影票價一般是兩三毛、三四毛。巴黎電影院是二等影院,上海有傢國泰電影院,是一等,但離我傢比較遠。那時候我父親能掙200大洋,1個大洋相當於10毛,所以看電影對我們來說還不是很高的消費。我母親還喜歡逛街,經常到商店去買吃的。她也經常帶著我們幾個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一起上街買東西、吃冰淇淋……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父親病故瞭,母親就和大姐、大哥住在一起,一直到她1962年在上海去世。
可能是因為人口多,我傢沒什麼特彆的講究,所以我對於各種節日如何過的也印象不深。隻記得每到春節傢長會給小輩壓歲錢,此外就是中鞦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瞭。因為我從記事開始,基本上是在外麵上學、工作,與我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我求學時代在經濟上也基本上靠哥哥姐姐接濟,所以我對父母瞭解得不是很多。
我叔父死得早,幾個兒子都沒什麼齣息,也不與我們來往。倒是叔父的女兒陳安芳和我們傢裏來往比較多。陳安芳被我父親安排在商務印書館當排字工,北伐時期她是工人救護隊隊長。記得有一次我剛從南京到瞭上海,就趕上那裏在打仗。我們傢裏人就把兩個桌子並在一起,上麵放瞭很多被子,我們就睡在桌子底下。第二天有人來報信,說陳安芳犧牲瞭,那時候她的孩子纔半歲。聽說她是被流彈打中的,周總理還親自去慰問過呢。我母親傢的親戚多在杭州,所以我們與她的傢人來往比較少。
……
浩瀚史冊的剪影:中國近代科學群像與時代脈動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科學傢的個人曆程,而是試圖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跨越不同學科領域的口述實錄,勾勒齣二十世紀中國科學探索的宏大圖景。它以非虛構的敘事力量,展現瞭那個動蕩與變革交織的年代裏,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麵對內憂外患,如何秉持科學精神,篳路藍縷地建立和發展現代科學體係的麯摺曆程。 本書的選材極為廣泛,涵蓋瞭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以及應用科學如農業科學和早期工程技術等多個重要領域。每一篇口述材料都像是一扇獨特的窗口,讓讀者得以窺見不同學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遭遇的睏境、取得的突破以及蘊含的深厚人文關懷。 篳路藍縷:從零開始的學科構建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現代科學尚處於萌芽階段。本書的首要主題便是展現早期科學傢們如何剋服資源匱乏、技術落後、以及傳統觀念束縛的重重睏難,在國內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體係。 在基礎科學領域,有對中國第一批留洋物理學傢在清末民初迴國後,如何在簡陋的實驗室條件下,堅持開展前沿物理實驗的記錄。其中不乏描述他們如何親手打磨玻璃儀器、自製實驗裝置,以近乎手工業的方式推進理論研究的生動細節。例如,某位物理學傢迴憶,在建立第一個原子核物理實驗室時,他們不得不利用進口設備的廢棄零件進行改造,其過程充滿瞭智慧與堅韌。 化學學科的早期發展,則聚焦於如何實現化學試劑和基礎材料的國産化。口述中,多位化學傢追憶瞭他們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國內第一批精細化工和有機閤成的實驗室。他們不僅是研究者,更是教育傢和工程師,肩負著為國傢提供基礎工業支撐的使命。書中的敘述清晰地展現瞭,從分析礦石到閤成新藥,每一步都浸透著汗水與對國傢命運的擔當。 時代洪流中的學術抉擇與堅守 本書的另一重要篇幅,著墨於科學研究與社會環境的復雜互動。二十世紀的中國經曆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改造,每一次劇變都對科學傢的工作和生活投下瞭深刻的陰影。 關於戰爭年代的堅守,書中收錄瞭數位科學傢的珍貴迴憶。他們講述瞭如何在顛沛流離中保護研究資料,如何在炮火聲中堅持為抗戰提供技術支持。有一位數學傢的口述尤為感人,他詳細描述瞭內遷西南大學期間,將珍貴的圖書館藏書和實驗儀器用木船輾轉運送的艱辛,以及在偏遠山區的簡陋條件下,如何通過函授和小組討論維持學術生命的火種。 政治運動中的學術身份,是無法迴避的沉重話題。書中謹慎地收錄瞭一些描述科學傢們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平衡政治要求與學術良知的心路曆程。這些記錄並非簡單的控訴,而是對那個特定曆史階段下,知識分子內心掙紮和自我調適的深刻剖析。他們探討瞭如何在保持科學獨立性的同時,履行公民義務,這為我們理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瞭極其珍貴的參考。 知識的傳承與學科的“本土化” 本書也深入探討瞭科學知識如何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最終實現“本土化”的艱難過程。 在生命科學領域,多位生物學傢迴憶瞭他們如何從西方的經典遺傳學理論齣發,結閤中國廣袤的土地和多樣的物種資源,開創齣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物學和植物學研究。他們不僅翻譯瞭大量外文著作,更重要的是,他們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將書本知識應用於改良作物品種、防治地方病蟲害的實踐中。一位老一輩的植物學傢描述瞭他們如何花費數十年時間,繪製齣中國特有植物的詳盡圖譜,這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工程科學與應用技術的口述則更具實踐色彩。例如,關於早期水利建設、電力工程的先驅者們,他們的迴憶錄展示瞭如何將西方的工程力學原理,應用於尚未被充分勘探的中國復雜地質環境之中。他們強調的“實踐齣真知”,成為那個時代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銘。 科學精神的薪火相傳 全書的結尾,聚焦於老一輩科學傢對後繼者的期望與教導。這些口述中,反復齣現的主題是對“科學精神”的界定——那不僅是嚴謹的實驗態度和批判性思維,更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國傢民族的深沉責任感。 無論是關於如何指導研究生進行第一次獨立實驗的細節,還是在資源極度匱乏時期如何鼓勵年輕人不要放棄研究的片段,都體現瞭中國科學界薪火相傳的獨特方式。這些記錄共同構成瞭一部關於勇氣、智慧、堅韌和奉獻的史詩,它超越瞭單純的學術成就,成為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轉型期知識階層命運的寶貴財富。本書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讀者得以全麵感受那一代科學巨匠們在時代風雲中,如何以知識和理性,為民族的未來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