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性和多重性。王赓武先生似乎总在追问:当我们谈论“中国”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一个地理实体、一个政治概念,还是一种文化想象?他在不同的篇章中,以近乎解剖手术般精确的手法,拆解了“天下”、“国家”、“民族”这些词汇在华人世界语境下的嬗变过程。这种对核心范畴的不断追问,极大地拓展了我原有的认知边界。我原以为自己对近代中国史已有相当的了解,但读完他的论述后才惊觉,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权力运作和文化选择。特别是他分析区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织时,那种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政权架构的比较分析,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和扎实的田野基础。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份构建”的哲学思考录。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些选集展现了作者极强的驾驭不同文体的能力。有的章节,如对特定历史人物的侧写,笔调如同散文诗般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不禁为书中描绘的人物命运唏嘘不已。而在另一些关于国际关系或区域政治的分析中,文字又瞬间切换为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的学术论文体,说服力极强。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使得整部文集读起来绝不单调乏味,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拘泥于既定框架的写作方式,他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偏僻的角落切入,最终却能导向对全局的深刻理解。这需要极高的文本敏感度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非一般学者所能企及。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满足,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段文字会从哪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出世界的另一番景象。
评分这部文集带给我的深远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处理复杂性、容纳矛盾的思维模式。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时代,王赓武先生的文字提供了一片难得的清明之地。他教导我们,真正的理解并非在于找到一个简单、唯一的答案,而在于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各种力量、各种叙事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他似乎在用自己的全部学术生命力证明:历史和人类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任何试图用单一框架去套牢它们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阅读它更像是一场耐心的训练,训练我们去接受模糊性,去欣赏那些未被完全解决的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特别是对待那些涉及族群、文化差异的问题时,态度变得更加审慎和富有同理心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记住几个历史事实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这部汇集了王赓武先生跨越数十年学术生涯的精粹之作,无疑是理解当代华人世界复杂面貌的一把钥匙。初翻开这本厚重的文集,最先抓住我的是那种深邃而又极具洞察力的视角。他不像许多传统史家那样仅仅沉溺于宏大叙事,而是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潜藏在社会肌理之下的脉动。比如,在探讨海外华人如何构建其文化认同时,王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将“乡愁”标签化,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华人社群,如何巧妙地在“在地化”与“文化根源”之间走钢丝。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批判性的反思,他从不回避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张力,使得这些论述不仅有学理上的严谨,更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历史长廊中那些迁徙、融合与冲突的场景,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在王赓武的笔下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与晦涩,反而散发着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温润与智慧。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遣词造句间流淌着一种沉稳的力量,使得即便是讨论最为尖锐的政治或社会议题时,也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克制与优雅。我发现,王赓武教授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时,总能保持一种令人敬佩的平衡感——既不失学者的独立精神,又能体察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人性。例如,他论述“离散”概念时,那种将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熔于一炉的笔法,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对弈,他的每一步棋(每一个论点)都经过深思熟虑,布局宏大,却又处处暗藏精妙的细节观察。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智性对话。
评分中國社會中的學者:歷史背景
评分送货快,书籍无损坏。
评分附錄
评分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1930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肄业,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学士及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后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后,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校长。代表作品有:《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1987)、《南洋贸易与南洋华人》(1988)、《历史的功能》(1990)、《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8)、《坦荡人生,学者情怀: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2000)、《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集》(2002)、《王赓武自选集》(2002)、《移民及兴起的中国》(2005)、《离乡别土:境外看中华》(2007)、《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 (2011)等。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1930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肄业,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学士及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后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后,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校长。代表作品有:《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1987)、《南洋贸易与南洋华人》(1988)、《历史的功能》(1990)、《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8)、《坦荡人生,学者情怀: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2000)、《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集》(2002)、《王赓武自选集》(2002)、《移民及兴起的中国》(2005)、《离乡别土:境外看中华》(2007)、《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 (2011)等。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1930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肄业,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学士及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后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后,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校长。代表作品有:《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1987)、《南洋贸易与南洋华人》(1988)、《历史的功能》(1990)、《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8)、《坦荡人生,学者情怀: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2000)、《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集》(2002)、《王赓武自选集》(2002)、《移民及兴起的中国》(2005)、《离乡别土:境外看中华》(2007)、《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 (2011)等。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1930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肄业,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学士及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后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后,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校长。代表作品有:《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1987)、《南洋贸易与南洋华人》(1988)、《历史的功能》(1990)、《中国与海外华人》(1994)、《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8)、《坦荡人生,学者情怀:王赓武访谈与言论集》(2000)、《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集》(2002)、《王赓武自选集》(2002)、《移民及兴起的中国》(2005)、《离乡别土:境外看中华》(2007)、《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 (2011)等。
评分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书还得自己看。
评分还可以,书不错
评分《华人与中国:王赓武自选集》作为王赓武教授的自选集,以华人移民问题为中心,分为“中国:文明与民族”、“中国与外部世界”、“移民地位”三个专题,共收录16篇文章,结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内研究成果的精华。《华人与中国:王赓武自选集》既有总领全局的眼光,又有细致入微的分析;既体现了纵向历史的延续性,又展现了区域研究的开阔度。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的中国国家地位和海外华人的作用尤具卓识。
评分王賡武:海外華人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评分——《泰州日報》記者袁曉慶對王賡武的訪談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