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性依存的起源 | 作者 | 松田武,金琮轩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03763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大16开 | 页码 | 368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日美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与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关系问题等方面的态度和表现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是日本的美国问题专家松田武教授在美国的解密档案等大量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四十多年研究的成果。对于全面了解日美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日本作为美国曾经的敌国,为何在战后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重要的盟国? 2.为了在战后对日本实施有效的改革和管理,美国针对日本进行了怎样的“地域研究”?美国的“地域研究”成果作为美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对于美国成功实施对日本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战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美国为何没有坚持对日占领时期的民主改革,而是在明知军国主义余毒尚未肃清的时候,让许多在战后初期被清除出重要岗位的军国主义分子重新回到这些岗位,放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存在? 4.杜勒斯、麦克阿瑟、洛克菲勒、基辛格等美国的战略精英所确定的美国在日本乃至东亚地区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美国付出了哪些代价? 5.为何日本人痛恨西方的种族主义的同时却对同为黄种人的亚洲邻国采取种族主义的态度?日本人的种族主义观念对其充当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具有怎样重要的影响? 培养亲美的政府领导者以及亲美的各领域的人力资源是美国在日本的目标之为此美国自对日占领时期开始针对日本知识精英发动了全面的文化攻势:将“双向性”的文化交流制度化;将美国研究确立为日本大学的固定课程;与东京大学等日本重要的大学共同举办定期的美国研究研讨会;为日本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提供长期经济支援…… 日本的知识阶层真的形成了对美国的半性依存体质吗? |
| 作者简介 | |
| 松田武,出生于1945年。197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专业毕业(博士学位)。现任大阪大学研究院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教授。专攻美国历史、美国对外关系史和日美关系史。主要著作和编著包括《霸权国家与世界体系》(合编)2002年,《现代美国外交》(编著)2005年,《软实力及其危害——战后日本初期的美国文化政策以及依存》(论著),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和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出版社2007年版等。 |
| 目录 | |
| 序言 前言 鸣谢 序章 章 作为美国文化攻势的占领改革 第二章 冷战、“相反路线”、国家主义的兴起 第三章 “软和平”与“相称的地位” 第四章 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在东京——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帝国主义 第五章 《美日文化关系报告书》——对抗共产主义的威胁 第六章 对日本知识分子的文化攻势 第七章 将日本人变成亲美派_1950年度东京大学美国研究研讨会 第八章 分权还是对抗?——京都美国研究研讨会 第九章 有名无实的民主主义 结论 附录A 日美关系史谱系 附录B 京都美国研究研讨会客座教授名单 附录C 东京大学一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研讨会客座教授名单 注释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日本为何总是无条件忠诚于美国?” ——本书正是对这一现象之历史根源的追述。作者松田教授将其40余年的研究成果以极其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文字呈现给读者,向读者阐释了有着超强民族自尊心的日本在二战后如何在短短6年间被美国的文化政策所“规训”,以至于直至今日在精神上都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本书的一大价值在于,作者的研究完全基于史料,其中更包含大量的美国解密档案,注释部分达80余页,每一条都详细注明了资料来源。因此可以说,该书称得上是战后日美关系史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之作,也是“文化战略”案例研究的佳作,对于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教师和研究者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另外,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其学术价值。通过日本的案例折射出的美国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能够在其目标国保持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潜在影响力的文化攻势,对当今的中国社会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启发——我们如何避免在文化上重蹈日本的覆辙?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标题《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性依存的起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读到“软实力”这个词,我立刻联想到经济援助、文化输出、价值观推广这些方面,但“半性依存”这个词又增添了一层复杂而令人玩味的含义。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依存关系?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还是文化上的潜移默化?又或者是政治上的某种微妙平衡?作者松田武和金琮轩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特别是“松田武”这个日本名字,让我猜测书中是否会包含来自日本本土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9787100103763这个ISBN号,则是这本书触手可及的证明,让我渴望立刻翻开扉页,去探寻战后日本与美国之间那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半性依存”这一核心概念,到底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形成的。它挑战了我们对战后国际关系模式的传统认知,预示着一段关于权力、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度探索。
评分提到《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性依存的起源》,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软实力”这个概念在东亚的实践。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为了巩固其在亚洲的战略地位,无疑在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输出上投入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与通常理解的单向输出不同,这本书中“半性依存”的提法,让我遐想联翩。它是否意味着,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输出,并非是全然的成功,反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甚至在某些方面,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悄然反哺了美国?这种“依存”,究竟体现在哪些具体的领域?是日本独特的流行文化,如动漫、音乐、时尚,在美国年轻人中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是日本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某些成功经验,也为美国所借鉴?松田武和金琮轩这二位的名字,更是让我好奇他们如何从历史文献、社会调查、甚至艺术作品中,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半性依存”的蛛丝马迹,并将其系统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无疑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一次有趣挑战。
评分读到《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性依存的起源》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这本书可能触及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尤其是“半性依存”这个词,它暗示了一种介于完全依赖和独立自主之间的模糊地带。在战后初期的日本,美国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从政治体制改革到经济援助,再到文化渗透。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并非描绘单方面的施加,而是揭示一种更加微妙的、相互塑造的关系。我很好奇,这种“半性依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包括了日本在某些领域(例如经济、科技、甚至是某些文化产品)的发展,反过来对美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或者,这种依存是双方在心理上、情感上的某种默契?松田武和金琮轩两位作者的姓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将是基于严谨的研究,并可能从一个独特的东方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这让我对其学术价值和洞察力充满了期待,并希望能从中获得对这段复杂历史的新认知。
评分《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性依存的起源》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半性依存”这个词,给我带来了一种极大的阅读冲动。我想象着,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美国以战胜国的姿态进入日本,推广其民主理念和生活方式时,日本社会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是如何在接受美国“软实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主体性,甚至在某些领域“驯化”了这种外来文化,使其以一种“半”依赖、“半”自主的状态存在?我期待看到作者松田武和金琮轩如何描绘这种复杂的互动,也许是通过分析日本的流行文化如何在美国产生回响,或者日本的社会运动如何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发展出自身的特色。这种“依存”不再是简单的权力不对等,而是一种更具动态性和互惠性的关系,这让我对本书的解读充满好奇。
评分对于《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性依存的起源》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所揭示的“半性依存”这一独特视角。在我的认知里,战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通常被描述为盟友、伙伴,甚至是某些极端情况下的施予与接受。然而,“半性依存”这一提法,似乎暗示了一种更为 nuanced,甚至带有某种隐秘性或不完全公开的相互依赖。它是不是意味着,尽管美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日本在某些方面也拥有了能够影响甚至制约美国的能力?又或者,这种依存并非纯粹的国家层面,而是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更深层的肌理之中?作者松田武和金琮轩,一个日本学者,一个非日本学者(推测),这样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看点,他们是否能够跳出各自的立场,提供一个更具普适性、更少偏颇的解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去剥开“半性依存”的层层迷雾,让我们看到一个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战后日美关系截然不同的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