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四民月令校注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四民月令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崔寔 著,石聲汉 注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四民月令
  • 校注
  • 古籍
  • 传统文化
  • 农业
  • 民俗
  • 历史
  • 文献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752
版次:2
商品编码:1126257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四民月令校注》以北周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引文为主要根据。校勘所用参考材料,最重要的是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其次,引用了隋末到宋初的几部大型颊书,并和清代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漠三国六朝文中全后汉文卷四十七崔塞四民月令,及近人唐鸿学辑四民月令两种辑本对过。另外,注释时,参孜了晋宗懔(?)的剂楚岁时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及从顾野王玉篇起,到唐慧琳一切经昔义等几部字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小引
校注例
四民月全令校注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附录一 试论崔塞和四民月命
一、崔寔
二、四民月命
三、四民月合作为农书的意义
附录二 严可均辑本四民月令的序和两个附件
附录三 唐鸿学辑四民月命题记及札记小序
附录四 古逸丛书本玉烛宝典后记两则
附录五 古今图书集成所引四民月令遗文

前言/序言


《四民月令》:一部穿越千年的农事生活教科书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献宝库中,《四民月令》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成书于东汉末年,由宦官张仲景撰写的著作,以其朴实生动的语言、详实入微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农工商各业的生活图景,尤其是在农耕方面,其内容之丰富、指导性之强,足以让后世的我们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部记录社会百态、传承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 《四民月令》之所以引人入胜,首先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气息。张仲景以月令的形式,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节令习俗、生活起居,一一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个月份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画卷,展开的是当时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是充满希望的播种与收获,是循序渐进的耕作智慧。它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古老的农耕社会,感受到了土地的脉动,体味到了劳动的甘甜与艰辛。 农事篇:耕读传家的根本 书中对农事活动的记载,堪称精妙绝伦。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自然规律,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春耕伊始,万物复苏: 随着春分的到来,大地回暖,万物开始复苏。《四民月令》详细记载了春季的农事重点。例如,在正月,人们会开始进行农具的修整和准备,为即将到来的耕作季做好充分准备。二月,则进入了关键的播种时期。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作物(如麦、菽、黍、稷等)的播种时间、土壤要求、播种深度和密度,以及如何根据天气变化进行调整。对于早熟作物,会指导人们进行育苗,并教授如何防治早期病虫害。三月,随着气温的升高,农田的灌溉和除草变得重要。书中会提及如何修建沟渠,如何利用雨水,以及如何有效地清除田间的杂草,为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夏耘催生,汗滴禾下: 夏季是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需要精心管理的关键季节。《四民月令》在夏季的记载中,尤其强调了对作物生长状况的监测和管理。四月,作物进入拔节期,需要适时追肥,以保证作物健壮生长。书中会提及常用的农家肥料(如人畜粪便、草木灰等)的使用方法和比例。五月,天气炎热,降雨可能增多,如何进行排水防涝,防止作物倒伏,是重要的内容。书中会指导人们如何疏通河道,如何加固田埂。六月,则开始迎来夏收。对于小麦等主粮作物,会详细描述收获的时机、方法,以及晒场、储藏等注意事项,以防止霉烂变质。 秋收万石,颗粒归仓: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辛劳的最终回报。《四民月令》对秋收的描述充满了喜悦与期盼。七月,随着暑热渐退,一些早熟作物会进入成熟期,如谷类、豆类等。书中会指导人们如何根据作物的成熟度,选择最佳的收割时机,如何使用镰刀等农具,以及如何晾晒、脱粒。八月,是主要的收获季节,如水稻、玉米等。书中会详细描述收割、晾晒、打谷等全过程,并强调如何进行粮食的初步储存,例如建造粮仓,如何防潮、防鼠。九月,农事进入收尾阶段,需要将剩余的作物收割完毕,并开始秋耕,为来年的春耕打下基础。书中会提及如何翻地、犁地,如何进行土地的改良。 冬藏养精,积蓄力量: 冬季是农闲时期,但也是为来年积蓄力量的关键时刻。《四民月令》在冬季的记载中,更多地关注了农闲期间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安排。十月,主要工作是完成最后的秋收,并开始进行农具的维修和保养,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同时,也是储存粮食、蔬菜的关键时期,书中会介绍当时常用的储存方法,如地窖、仓廪等,以及如何防止食物腐败。十一月,人们会开始进行一些副业生产,如编织、制作手工艺品等,以增加家庭收入。书中也会提及一些冬季的节令习俗,如祭祀、宴请等。十二月,进入最冷的冬季,人们更多地进行室内活动,如纺织、缝补,并对来年的生产进行规划。书中会提及如何进行种子筛选和保管,如何规划来年的播种计划。 《四民月令》对农事的细致描绘,不仅体现在对作物种植的各个环节,还涵盖了耕作工具的运用、土壤的处理、病虫害的防治、灌溉排水的技巧等方方面面。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辛勤劳作、不断探索的经验结晶。 四民分工,各司其职 “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张仲景在书中并非只关注农民,而是尽可能地涵盖了当时的社会构成。 士: 虽然书中直接描写“士”的篇幅不如农事详尽,但“士”作为社会阶层的存在,其生活方式、学习时间、以及在特定时令下的社会活动(如参与祭祀、接受教化等)也间接有所体现。例如,书中对节令的重视,以及一些与官方仪式相关的记载,都与“士”阶层的存在及其社会职能有关。 工: 工匠在当时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力量,《四民月令》也对他们的工作有所涉及。书中会提到,在农闲时节,人们会进行农具的修理和制造,这便是工匠的工作内容。同时,对于一些生活用品的制作,如衣物、器皿等,也间接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书中对特定物品的提及,如陶器、木器等,也暗示了相关工种的存在。 商: 商业活动在古代虽然不像后世那样发达,但依然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民月令》中关于粮食的储存、交换,以及一些物资的流通,都间接反映了当时的商业行为。例如,在丰收季节,如何将多余的粮食运往市场,如何进行物品的交换,这些都是商业的范畴。书中对交易的描述,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商人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张仲景在书中将“四民”的生活融于一年十二个月的日程安排中,体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存。农忙时节,工匠需要为农民提供工具,商家需要为农民提供生活物资;丰收之后,农民的劳动成果又养活了其他阶层。这种全景式的描绘,使《四民月令》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分工、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据。 生活习俗,文化印记 除了生产劳作,《四民月令》还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节令习俗: 书中详细记载了各个节令的特殊活动,如正月的新年庆典、二月的社祭、三月的寒食节(尽管后来被清明节取代,但其习俗仍有影响)、五月的端午节、七月的七夕节、八月的盂兰盆节、九月的重阳节,以及冬至、腊八等。这些记载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度过重要的节日,他们有哪些祭祀活动、饮食习惯、娱乐方式。例如,正月里合家团圆、祭祀祖先、走亲访友;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七夕节乞巧等,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衣食住行: 书中对不同季节的衣着、饮食、起居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例如,夏季如何防暑降温,冬季如何保暖御寒;饮食上,会根据时令推荐合适的食物,如春季多食时蔬,秋季多食谷物。在居住方面,也会提及如何根据季节调整房屋的布局和维护。这些细节勾勒出了古人朴素而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 养生保健: 在农忙之余,《四民月令》也关注人们的健康。书中会提及一些顺应时令的养生方法,如根据季节调整作息、饮食,以及一些简单的保健常识。例如,夏季要注意饮食卫生,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疾病的发生。 《四民月令》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翔实性和实践的指导性。它以一种亲切而实在的方式,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生产经验传承下来。它让我们明白,古人并非生活在贫困落后的想象中,而是拥有着一套成熟、高效、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 继承与发扬,启迪未来 时至今日,《四民月令》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精耕细作的精神,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仍有启发意义。我们可以在其中学习到宝贵的农时经验、作物种植的细节,甚至对古代生态环境的理解。 同时,书中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式描绘,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通过对《四民月令》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四民月令》不仅是一部古代的“农事指南”,更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存百科”。它以其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向我们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也启迪着我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翻开这部古籍,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中国古代那片古老土地上,人们生生不息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四民月令校注》,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科技史和农业史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展现古代生产生活场景的资料。《四民月令》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全景式的视角。这本书的校注工作,在我看来,是极其出色的。编校者并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注释,而是深入考证了多个版本,对原文的字词、标点、甚至是篇章结构都进行了细致的审视和辨析。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于保护和传承古籍文本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读着这些校注,我不仅理解了原文的含义,更从中窥见了古代的生产技术、工具运用、物资流通、节日习俗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关于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手工业生产流程的描述,对于理解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成就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等内容,展现了古代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四民月令》本身的解读,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细节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对古人是如何在一年四季中安排生活、应对自然的感到好奇,而《四民月令》正好满足了这种好奇心。这本书的校注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即使我不是专业的古文研究者,也能看得懂。它不仅解释了原文中一些我可能不认识的字词,还提供了很多背景知识,比如某个节日的由来、某种农具的用途等等,这让我阅读起来非常顺畅,并且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日常生活的部分,比如古人怎么安排一年中的衣食住行,在不同的季节有什么样的娱乐活动,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有什么样的习俗。这些内容让我感觉古人离我不再遥远,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书,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蕴含着古人智慧的读物。每读一段,我都仿佛能看到古代的乡村景象,听到市井的喧嚣,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脉搏。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最近在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文章,需要参考一些原始文献。《四民月令校注》这本书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虽然我之前对《四民月令》本身有所了解,但真正深入研读时,还是觉得原著的古文有些晦涩。这本书的校注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它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还对一些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做了详细的解释,这些都对于我理解原文、梳理思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节日的祭祀礼仪、以及在不同季节的家庭分工等内容。这些细节的记载,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伦理观念,为我的论文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校注者提供的旁征博引,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相关的其他文献,进一步佐证或对比我的观点。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阅读一个文本,而是能够将它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这本书的严谨性和翔实性,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挖掘历史的真相。

评分

我从事的是民俗文化研究,而《四民月令》正是我的研究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文献。这本书的校注本,对于我们这些研究者来说,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该校注本对原文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订,选取了多个重要的版本进行比对,这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在许多关键的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上,校注者都提供了详细的论证和阐释,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原文的细微之处大有裨益。其次,书中穿插的注释和引述,不仅解释了文本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大量的旁证材料,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四民月令》,研究其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我特别欣赏的是,编校者在注释中并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考释,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校注本,更是一部为民俗文化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工具书,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

拿到这本《四民月令校注》真的太惊喜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农事、民俗文化都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古籍。而《四民月令》作为一本记录古代四民(士、农、工、商)在一年四季中不同月份的生产、生活、习俗和节气的著作,无疑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一扇绝佳窗口。这本书的校注工作做得十分扎实,可以看出编校者在文献梳理、字词考释、版本比对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些鲜活的画面:春天农夫们辛勤播种,夏天士人伏案苦读,秋天商人忙于交易,冬天工匠精心制作。书中对各种农事活动、祭祀仪式、民间节庆的细致描述,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体验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特别是那些关于饮食、服饰、居所、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记载,更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民俗学、文化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校注的详细批注,不仅解释了原文的生僻字词,还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献资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古籍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农耕文明和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挺好的一本小書。

评分

新编诸子集成还没收齐呢,续编又来了,买买买!

评分

一如既往,自营物流够快

评分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评分

不错。。。。。。。。。。。。。。。。。。

评分

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

评分

译林系列经典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系列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评分

O(∩_∩)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