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它崇尚简朴生活,它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它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全译本)》,能带你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内容简介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全译本)》系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传世之作,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Z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至今,此书已有两百多种不同的版本,更有着不计其数的不同语种译本。
作者梭罗主张回归自然,崇尚简朴生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全译本)》是他独自一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的生活实录。他在描述田园生活与大自然迷人景物的同时,渗透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思辨。静静地、细细地品读此书,能唤起我们对人生很多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的遥远记忆,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获得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升华。
作者简介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19世纪美国文坛巨匠、思想家、自然主义者。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散文集,其中《瓦尔登湖》在美国国会图书评选中,与《圣经》等同时入选“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是其不朽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中一向被公认为是Z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目录
经济篇(一)
经济篇(二)
经济篇(三)
经济篇(四)
补充诗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阅读
声音
寂寞
访客
种豆
村子
湖
贝克农场
更高的规律
禽兽为邻
室内的取暖
昔日的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季的禽兽
冬天的湖
春天
结束语
精彩书摘
经济篇(一)
我在写后面那些篇页,抑或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单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边,在我亲自筑起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的地方,只靠着我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个地方,我住了两年零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
若不是市民们曾特别仔细地打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不会这般突然,拿私事来引起读者注意的。有些人说我这个生活方式怪异,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异,考虑到我那些经历,我只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有人问我当时拿什么果腹;是否感到孤独恐惧;如此等等。另一些人由于好奇心,想知道我把收人中多大的比例捐献给慈善事业,而那些有一大家子的人想知道我领养了多少个穷孩子。因此,如果我在本书中尝试对若干此类问题回答,务请对我并不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多加谅解。
在很多书中,第一人称“我”常被略去;可本书却加以保留;这一点,对自我意识而言,恰是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经常很容易忽略:归根结底,发言者总是第一人称。如果我能做到知彼有如知己,那我就不会如此喋喋不休总谈自己了。不幸的是,我阅历狭窄,只能囿于这个主题。
再者,就我来说,我要求每个作家迟早要能对自己的生活作一个朴素诚实的描述,而不仅仅是写他道听途说得来的别人的生活;这种描述要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自己亲人的,因为倘若他过着诚实的生活,那一定是在离我很遥远的地方。也许,这些记录尤其适合穷学生阅读。至于其他读者,则可各取适合他们的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去干撕开缝线穿衣服的事,因为衣服只有合体,才会穿起来舒服。
我愿意谈的,与其说是有关中国人和三明治岛上居民的事,不如说是和各位有关的事,你们是这本书的读者,听说都生活在新英格兰;我要谈的是有关你们的情况,特别是你们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城里的外部情况,或者说是环境,我要讲讲它的现状,讲讲是否非得在这么糟糕的环境里生活,是否它已到了没法改变的地步。我在康科德游览了很多地方,所到之处,无论商店、办公场所,还是田野,所有的居民在我眼里全都是在用千百种令人惊奇的苦行赎罪。我曾经听说婆罗门教徒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毫无遮拦地坐在四周皆火的地方,眼睛直视着太阳;或身体倒挂,头悬在火焰之上;或者侧着身子转视天空,“直到他们的身体再也无法恢复原貌,这时除了液体外,别的任何食品都无法通过扭曲了的脖子输入胃中”;或者一生用一根链条拴在树下度日;或者像毛毛虫,用自己的身体来衡量巨大帝国的广袤幅员;或者用一只脚站在柱子上——甚至这些有意识的赎罪行为,也不一定比我每天目睹的景象更加难以置信,更加令人惊诧。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苦差,和我邻居所做过的那些对比起来,完全是小菜一碟,因为苦差只有十二件,而且有个终点,但我总也见不到这些人宰杀或者捕获任何一头怪兽,或者做完任何苦差。他们也没有像伊俄拉斯②这样的朋友,拿一块烧红的烙铁来烧灼九头蛇的头颈,所以割掉一个蛇头,便又长出两个蛇头。
我看到一些青年人,我的同乡,他们的不幸在于不得不去继承农庄、房屋、谷仓、牲口和农具不可,因为这些东西是得获得容易摆脱难。要是他们出生在广袤的草场上,让狼喂大,那就好得多,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更容易看清自己得在什么样的一片土地上劳动。是谁把他们变成了土地的仆人?当世人命中注定只能忍辱生活时,他们又怎么会享受60英亩地的丰收呢?为什么他们生下来就得开始自掘墓地呢?他们非得过人的生活,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前行,力所能及的把日子过得更好些。
我曾遇见过多少个可怜的、不死的灵魂,几乎都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在生活的道路上匍匐向前,推着一座75英尺长、40英尺宽的谷仓往前走,还有一座从没清扫过的奥吉亚斯王的牛棚,100英亩的土地、耕地、草地、牧场和小林地!那些没有继承产业的人,虽不必身陷于这类继承下来的累赘,也觉得不努力干活,便无以安慰和养育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
人可是在一个大错下面劳动的啊。人的健美的身体,很大一半很快地被犁头耕了过去,化为泥土中的养料。就像一本经书里说的,一种似是而非的,通称“必然”的命运主导了人,他们所积累积的财富,被飞蛾和锈霉再侵蚀掉,并且引来了胆怯的盗贼。这是一个愚昧的生命,生前或也许不明白,到临死前,人们总会明白的,听说,杜卡利盎和彼尔在制造人类时,是拿石头扔到身后去。诗云:Indegenusdurumsumus,experiensquelaboi’um,Etdoeumentadamusquasimusor·iginenati。
后来,罗利也吟诵了两句响亮的诗:“自此人心坚硬,任劳任怨,证实我们的身体本是岩石。”真是太盲目地遵循错误的神示了,把石头从头顶扔到后背去,也不瞧一瞧它们坠落到什么地方去。
很多的人,即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土地上的人们,也仅因为愚昧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愁,干不完的粗活,却不能收集生命的鲜果。
劳累过度,使他们的手指粗糙了,颤抖得又太厉害,不适用于收集了。
真的,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闲暇来使得自己真正地完好无损;他没法保持人与人间最坚毅的关系:他的劳动,一到市场上,总是掉价。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时间来做其他的。
他怎能记得他是愚昧的呢——他是全靠他的愚昧而活下来的——他不常常绞尽脑汁吗?在评论他们之前,我们先要无偿地使他穿暖、吃饱,并用我们的兴奋剂使他重返健康。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可以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法如此温和地相处。
……
《瓦尔登湖》:一场超越时空的孤独冥想与自我发现之旅 亨利·戴维·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并非仅仅记录了一个人在寂静湖畔两年多的生活实践,它更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探索,一次对文明社会的反思,以及一场对生命本质的追寻。这部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的著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犀利的洞察力以及饱含人文关怀的思考,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激荡起无数读者的心灵,引发关于生活方式、社会价值和个体自由的深度共鸣。 故事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梭罗,这位对自然怀有深沉热爱、对机械化社会深感忧虑的青年,带着简朴的行囊,走进了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附近,那片被称为瓦尔登湖的静谧之地。他并非要逃离尘世,而是要以一种更为纯粹、更为深刻的方式去“生活”。他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开始了为期两年两个月又两天,也就是1845年7月4日至1847年9月6日的生活。这并非是一场与世隔绝的隐居,梭罗依然会前往镇上,拜访朋友,参与社区活动,但他的重心,已然转移到了这片远离喧嚣的土地上。 《瓦尔登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章都仿佛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次深入观察,一次细致体味。从“经济”篇的开篇,他便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他的生活哲学:他并非为了积累财富,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的束缚,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详细地计算着建造小屋、购买家具、种植食物所需的成本,用一种近乎经济学的严谨,揭示了物质需求的虚妄与人为的膨胀。他质疑了社会普遍追逐的“效率”和“进步”,认为这些往往是以牺牲更宝贵的东西——宁静、健康、思考的时间——为代价的。他提倡一种“简约生活”,认为“如果一个人能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并且努力去过他所设想的生活,他就会获得一种平凡而又非凡的成功。” 在“居住”篇中,梭罗描绘了他亲手建造小屋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小屋的材料,很多都是就地取材,木材、茅草,都带着瓦尔登湖的芬芳。这种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他享受着亲手劳作的乐趣,感受着汗水滴落的踏实,这些都比任何物质的奢华更能让他感到满足。 “植物”和“动物”几章,展现了梭罗作为一位敏锐的自然观察家的另一面。他记录了瓦尔登湖四季的变迁,湖水的颜色、冰的厚度、植物的生长、鸟儿的鸣叫、动物的踪迹。他观察着松鼠的机敏,鹿的优雅,以及湖中鱼类的嬉戏。这些观察并非枯燥的科学记录,而是融入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哲学的思考。他从自然万物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智慧,也从中感悟到了宇宙的秩序和和谐。他对自然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声音”篇,是梭罗对听觉体验的独特探索。他沉醉于湖畔的各种声音: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鸟儿清脆的鸣叫,远方火车驶过的轰鸣,甚至还有他自己心灵深处的低语。他认为,现代文明的喧嚣剥夺了人们倾听自然声音的能力,也阻碍了人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鼓励人们放慢脚步,用心去聆听,去感受那些被日常琐事所淹没的细微之处。 “远足”篇,则象征着他精神上的探索和对自由的向往。他常常漫步于瓦尔登湖周围的森林,感受着空间的辽阔和心灵的自由。他认为,真正的远足,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解放,是摆脱束缚、走向开阔的旅程。 然而,《瓦尔登湖》并非只是对田园生活的歌颂。梭罗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贯穿始终。在“去与来”等篇章中,他猛烈抨击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盲目的消费主义,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他认为,人们如同被驯化的牲畜,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碌,却失去了生命原本的意义和价值。他以振聋发聩的笔触,呼唤人们摆脱“例行公事”的生活模式,勇敢地面对生命的本质。 “读者”篇,他探讨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是汲取智慧,是升华自我。他批评了那些只是为了消遣而阅读的习惯,强调了阅读的严肃性和深刻性。 最令人震撼的是“孤独”篇。梭罗直面内心的孤独,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的磨砺和成长的契机。他认为,真正的孤独并非是孤立无援,而是与自我和谐相处的能力。在孤独中,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与宇宙建立更深的联系。他写道:“我曾走遍了世界,但从未发现什么地方比我自己的心更值得去探索。” 《瓦尔登湖》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对“生活”的重新定义。梭罗告诉我们,生活并非仅仅是生存,而是要积极地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他鼓励人们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并赋予生命以深刻的意义。他倡导一种“有意识的生活”,反对被动地承受,而是要主动地去选择,去行动。 这部著作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富有魅力。梭罗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而温柔;时而又如疾风骤雨,犀利而有力。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使之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他的叙述,充满了诗意和哲学的高度,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茅塞顿开。 《瓦尔登湖》的意义,远不止于梭罗个人的生活实践。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它是一声呼唤,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繁荣的同时,不要忘记了精神的丰盈;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时至今日,《瓦尔登湖》仍然是无数追求自由、深刻思考和简约生活的人们的精神指引。它教会我们如何审视生活,如何倾听内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个体。这部著作,是一场永恒的孤独冥想,是一次超越时空的自我发现之旅,它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追求真正有价值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