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贝信息 | |||||||||||||||||||
| 书名: | 青海省地图 | ||||||||||||||||||
| 出版: | 星球地图出版社 | ||||||||||||||||||
| 内容: | 青海省政区交通 地理位置 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特点等内容 | ||||||||||||||||||
| 卖点: | 标注了高速 国道省道及县乡道 铁路高铁及车站 本省行政区划统计(市辖区 自治县和市辖县 人口面积) | ||||||||||||||||||
| ISBN: | 9787802128637 | ||||||||||||||||||
| 审图号: | JS(2009)01-189号 | ||||||||||||||||||
| 版次: | 2018修订印刷 | ||||||||||||||||||
| 语种: | 中文 | ||||||||||||||||||
| 比例尺: | 1:130万 | ||||||||||||||||||
| 尺寸: | 1.1*0.8米 | ||||||||||||||||||
| 定价: | 40元 | ||||||||||||||||||
| 装帧: | 双面覆亮膜 整张地图 | ||||||||||||||||||
| 包装: | pvc 塑料管包装 | ||||||||||||||||||
这张图的色彩运用和符号系统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青海的地貌极其多样,从柴达木盆地的荒漠到三江源的湿地,再到祁连山的雪峰,如何用有限的颜色层次来区分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是对制图美学的考验。我尤其关注水系图例。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都在这片区域,水流的动态和湖泊(如青海湖、察尔汗盐湖)的边界标注,是否能清晰区分出常年性水体与季节性水体?如果能用不同的纹理或颜色深度来区分冰川、永久冻土区,那就太加分了。毕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关键地理要素的变化,是关注青海生态环境的核心指标。我希望能通过这张图,直观地感受到高原生态的脆弱与壮美,而不是被过于简化的色块所敷衍。我希望它能传达出地理信息背后的科学深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行政区划的表层信息上。
评分尺寸上标注的1.1米乘以0.8米,这属于相当大幅面的挂图了。这已经超越了个人学习的范畴,更适合用于公共展示或教学演示。这意味着图上的字号和地名标注必须足够清晰,即使远距离观看,主要的城市节点和交通干线也不会模糊不清。我设想把它装裱起来,挂在会议室里。当我们在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或者新能源基地的选址时,这张图就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视觉支撑点。它的“政区交通”定位,暗示了它在功能性上的侧重,即服务于规划、管理和运输决策。我更关心那些细小的交通节点,比如新修的机场、正在修建的铁路复线,以及它们对周边区域经济辐射力的潜在影响。如果连那些深埋在沙漠中的油气田或矿区标记得都很准确,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张地理图,更是一份区域资源分布的经济侧写。这种大尺寸带来的信息密度和清晰度,是小开本图集无法比拟的优势。
评分说实话,我买地图图册,图的就是那种“权威感”和“即时性”。现在的网络地图固然方便,但总少了点实体地图那种能被你紧紧握在手中的确定性,尤其涉及到大尺寸的挂图,那种能贴在墙上随时对照的便利,是电子设备无法取代的。我注意到“2018全新”这个标签,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地理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涉及到行政区划调整,网络平台可能滞后好几年。我希望这张图能精准反映出最新的地级市、县级市的管辖范围,以及最重要的——那些新开通或正在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我有个朋友是做物流规划的,他经常抱怨,老旧地图上标示的隧道或者桥梁信息已经过时,导致他们路线计算失误。因此,这张图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实用价值。我打算把它挂在办公室,每次讨论到西北地区的资源配置或能源布局时,我能立刻指点江山,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在那边费力地缩放手机屏幕。
评分我对“中国行政图 34分省系列”这个描述特别感兴趣。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张孤立的青海地图,而是整个国家宏观框架下的一个局部特写。这种对比和参照性,是理解青海在全国版图中所处位置的关键。我想知道,在同一套制图标准下,青海与其他相邻省份(如甘肃、四川、西藏)的边界是如何精细描绘的。政区的衔接是否平滑自然?在比例尺的选择上,它如何平衡青海的超大面积与内部细节的清晰度?这很考验制图师的功力。如果放大到青海内部去看,它的地形起伏、水系走向,再对比到全国图景时,就能看出高原腹地在气候带、水资源分配上的独特地位。我猜想,双面覆膜的设计,也是为了应对频繁的查阅和展示需求,防潮、耐磨,这是对高质量地图的起码尊重。我更看重它作为一种“参考标准”的角色,是衡量其他一切地理信息的基准。
评分这本地图册,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那份厚实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区域地理的演变有着莫名的痴迷,尤其是像青海这样,地貌复杂、民族多元的省份。想象一下,当你铺开这大尺寸的挂图时,那种一览无余的视觉冲击力,肯定能让人瞬间沉浸到那片高原的广袤之中。我特别关注交通网络的布局,毕竟,在那样崎岖的地形下,每一条公路、每一条铁路线的铺设都凝聚着巨大的工程智慧和历史代价。我希望能清晰地看到最新的G316国道如何穿梭于山脉之间,以及青藏铁路的支线如何辐射到那些偏远的牧区。如果连乡镇一级的聚落点都能标示得清清楚楚,那就太棒了,这对于户外徒步爱好者或者进行田野调查的学者来说,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更别提,政区划分的细微调整,那些新设立的县或区,往往折射出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我期待着这张图能提供足够的细节深度,让我能像个地理学家一样,去剖析青海的“骨架”是如何支撑起它独特的生态与人文系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