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被西方学界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关于中途岛海战的优秀巨擘的书籍。本书是从中途岛海战中的日本方面来讲述这次恢弘壮阔的大海战,公正而又客观。本书的大贡献就是将美、日两国独立的历史传统衔接起来,从而保证人们能够认识到历史的真相。
《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采用了三种方式来对中途岛海战进行研究,一是详细讲解日军舰载机的运作规律。航空母舰是这场战役的核心,书中讲述了航母上的很多技术细节,比如舰桥的配置、指挥室的空间、飞机库甲板的布局和升降机的运转周期。这些细节并不枯燥,非常有利于全面理解航母在完成作战任务中的表现,还能让读者了解到不同类型舰船的操作特点;二是绘制了精密准确的双方行军路线图。尽管参加中途岛海战的很多舰船的海航日志在战后被销毁了,但是飞机大队的作业记录被保留了下来。报告中的珍贵数据被列成表格,并且记录了航母飞行员们的姓名;第三,使用了日本海军的军事准则,特别是航空母舰作战准则,来协助判断日军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
读者们阅读此书将能够全面地理解当时日本海军航母的行动规律和作战依据,能够明白正是日军的武器装备、军事准则、航母操作和飞行作业这一系列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才造成了中途岛海战的终结果。书中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细节描写精彩至极,一定会受到“军迷们”的热捧!
乔纳森·帕歇尔和安东尼·塔利,两位作者都是美国著名的二战问题专家,对二次世界大战美日间的战争、特别是中途岛海战有着长期的非常严谨的研究。
随着本书在欧美等地区的发行,作者乔纳森·帕歇尔和安东尼·塔利的研究成果逐渐被西方历史学界所肯定,学术界对此战役的认知也因此得到了修正。两位作者也因为本书的出版而被誉为中途岛海战研究领域的权威。
“《断剑》是一本让人难以置信的优秀作品,它不仅纠正了当前史学界对中途岛海战的误解,更重新定义了历史教科书的标准。”
——沃尔特·J·博因河 前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馆长,《赶超蓝天:美国的航空历史,1947-1997》的作者
“《断剑》是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任何一位历史学家的书柜里,它都应放在瞩目的位置。”
——《海军历史》
“所有图书馆应当收藏的历史性著作,描述了海军历史上重要的时刻。”
——《海军学会论文集》
“我相信《断剑》是中途岛海战方面的巨擘之作,并且也是近二十年来,二战历史研究中极具价值的作品之一。”
——彼得·B·莫斯卡,《海军航空新闻》
“帕歇尔和塔利为历史研究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标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史料,并对此进行了严谨研究和评估,重新解析了日本的失败。毫无疑问,所有的专家都会同意,这是近十年来中途岛海战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道格拉斯·V·史密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航空航天系,战争策略教授
“帕歇尔和塔利的作品绝对是每一位二战历史学学生必读之作。”
——《航海学研究》
第一部分序幕
第一章舰队起航
第二章战斗起源
第三章作战计划
第四章不祥之兆
第五章命运转折
第六章最后准备
第二部分战斗日记
第七章拂晓突袭04:30—06:00
第八章风雨欲来06:00—07:00
第九章敌军暴露07:00—08:00
第十章针锋相对08:00—09:17
第十一章致命混乱09:17—10:20
第十二章历史真相10:20—10:25
第十三章铁拳重击10:20—10:30
第十四章死亡之火10:30—11:00
第十五章形势恶化11:00—12:00
第十六章飞龙反击12:00—14:00
第十七章最后希望14:00—18:00
第十八章飞龙沉没18:00—次日黎明
第十九章全体撤退
第二十章雪上加霜
第二十一章归国之耻
第三部分决算
第二十二章输赢量定
第二十三章战役评估
第二十四章未解之谜
术语注释
附录一人名列表
附录二战役中日军参战军舰和人员
附录三机动部队航母参数
附录四机动部队的舰载机
附录五分析日军对于中途岛的两栖作战计划
附录六“加贺”号的发现
附录七中途岛海战中日军飞机尾翼的代码
附录八日军在中途岛海战时使用的雷达
附录九帝国海军战斗机起降作业记录
附录十中途岛行动和阿留申行动中帝国海军人员名录
附录十一阿留申行动帝国海军舰队部署
译后记
日本海正笼罩在夜幕之下,柱岛锚地的联合舰队已经苏醒了。在航空母舰“赤城”号的舰首甲板上,身着白色水兵服的船员们开始起锚作业,同时用水管冲洗锚链上粘着的海底污泥,铁锚的绞盘发出咯嗒的声音,掺杂在明亮的喷水声和锚链的滴水声中。“赤城”号周围静卧着的几十艘灰色战舰,也同时在朦胧的夜色中起锚。此时是凌晨4点37分,群山海岛环绕的柱岛港仍然笼罩在灰蒙蒙的天空之下。“赤城”号要在晨光中向陌生之地进发。这天是1942年5月27 日。
甲板上的船员们一边忙碌着,一边窃窃私语。他们谈论的无非是水手们老掉牙的话题: 妻子、女友、家庭以及今天的菜单。因为许多水手甚至现在还宿醉未醒,大家都希望今晨的早餐能有些使肠胃舒适的食品。
昨天晚上,“赤城”号上的宴会很早就开始了,直到很晚才结束。这对在前甲板工作的船员们意味着许多,尽管起锚的任务是如此的乏味,但总比今天早上去打扫厕所要好得多,只有最“勇敢”的人(或者说是被逼无奈的人)才会冒险进入那些昨晚过度使用的地方。
然而,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是这一次的作战行动。今天早上在柱岛港的一系列活动清楚地表明将会有重大事件发生。大家都知道,两天前,在联合舰队的旗舰“大和”号上为舰队指挥官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高层人物举办宴会想必不单单是为了娱乐。显然,“赤城”号已经接受了新的任务,将被派遣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大家都在猜测那是什么样的目的地。许多人在最近的太平洋战争中已经被太阳晒得黝黑,还没有来得及休整,有人猜测他们将有可能再次被派往南太平洋的某处,或者特鲁克港,或者加罗林,或者新加坡,甚至被调回在西里伯斯岛(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之旧称)的星湾基地,因为3月份大部分的军事行动都是从那里出发的。但是其他人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最近舰队里部分舰船的饮水器在吴港进行了抗寒改装,是为了能在寒冷气候中执行任务,这就意味着“赤城”号将向北航行。在12月份突袭珍珠港之后,联合舰队的船员们都知道北太平洋可不是闹着玩的地方,恶劣的天气和巨大的海浪已经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现在大家只盼望6月份北太平洋的天气能够仁慈一些。
……
1942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切斯特·W·尼米兹率领太平洋舰队,在中太平洋地区击败了试图进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指挥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在美国现有的大部分史料中,将这一胜利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认为中途岛海战是美国海军历史上以弱胜强、逆转战局的伟大胜利。这一战役如同传奇般的希腊史诗,当然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完全是一出悲剧。在浩如烟海的海军战斗历史中,充满了各种经典战例,交织着人们的狂妄自满、英勇无畏、精心算计和流血牺牲。在日本帝国海军的4艘重型航空母舰彻底沉没之前,胜利的天平一直向日本方面倾斜,但是战争形势在这场战役之后发生了惊天逆转。但是这七十年来,围绕在胜利者和失败者身上的很多谜题非但没有解开,反而日益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开启于1941年12月7日。一直以来,同盟国阵营忙于抵御纳粹德国的进攻,却严重低估了日本帝国海军的实力和野心,导致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部队在珍珠港事件中全军覆没。日本方面凭借此次大胜,进一步攻占了东南亚,包括菲律宾。最重要的是,日本帝国海军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海军作战方式取得了这一胜利。山本五十六大将派遣南云忠一中将的6艘重型航母,史无前例地集中了海军全部的空中力量,创造出了力量强大到无可匹敌的特混飞机部队。在之后的五个月中,日本人依靠航母这一平台,在东亚取得了空前胜利。而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只能依靠在珍珠港事件中幸免于难的数艘航母勉力支撑,它们只能在日军航母达不到的地方进行一些简单的作战行动。到1942年春天,日本以很小的损失就轻易地达到了战前设定的战略目的,以致暂时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而此时,在帝国海军最高层中展开了关于下一阶段行动计划的辩论,当时的他们既可以通过夺取南太平洋的敌军基地而分裂澳大利亚,也可以按照山本五十六的计划,通过攻击中途岛引诱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残余势力前来交战并且消灭之。最终海军高层向山本妥协,不过他们要求联合舰队的航母前来支援5月初日军在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的登陆作战,在6月初再发起对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的大规模突击行动。在这之后,联合舰队在特鲁克重新集结,在当年夏天完成对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萨摩亚的占领,从而将澳大利亚彻底分裂。而美军在1942年4月份发动的著名的杜立特空袭仅仅是坚定了日军对这一计划的信心,之后日军将在1942年的秋天对于夏威夷岛链外围岛屿发起攻击,他们要确保日本本土不受任何威胁。在这些战役之后,不管美国人是选择妥协,走向谈判桌,还是继续守卫他们可怜的防御阵线,都阻挡不了日本人进军西太平洋的决心。
然而事实与日本人的想象完全相反,1942年以来,美国海军的绝望情绪逐渐消失,信心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尼米兹上将的无线电情报部门为他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情报,并且精确地破译了日军下一步的战略计划,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胜利。由于情报部门的努力,尼米兹能够提前安排他的作战力量进入受到日军威胁的区域,从而抵消日军的内线优势,并且先发制人,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1942年4月,尼米兹下定决心在南太平洋地区和日军决一死战,因为他预感到日军舰队主力即将到来。在第一阶段的防御战中,海军少将弗兰克·杰克·弗莱彻率领两艘航母在珊瑚海和日军发生遭遇战,最终结果是击沉敌方一艘轻型航母,击伤两艘重型航母,而己方一沉一伤,但让日军无法攻取莫尔兹比港,这是太平洋战争以来日军第一次未能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日军对中途岛的攻击力量。在珊瑚海海战中,美军航母出现的比预期要早,而且它们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优秀。但这一切都未能引起山本的重视,因为他坚信美军的这两艘航母都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而南云剩下的4艘航母足以保证日方的胜利。那么中途岛海战中剩下的困难就是引诱美军的太平洋舰队离开夏威夷,前来应战了。
在珊瑚海海战期间,尼米兹已经得到情报,日军有可能攻击中途岛甚至是瓦胡岛。尼米兹立即命令位于南太平洋的美军航母向北部移动,做好捍卫中途岛的准备。但是今天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面对航母数量超过己方的机动部队,尼米兹的决战选择是“绝境中的豪赌”。但事实上,当时的形势对美军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尼米兹所冒的不过是“预期风险”。为了能够攻略中途岛,日军航母不得不直接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狙击。不仅如此,美军航母能够得到来自中途岛基地的陆基飞机的掩护和情报提供,而日军航母却没有这种援助。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当时的尼米兹不像现在的历史学家那样掌握着大量的资料,可以进行详细准确的分析。直到今天,一个关于中途岛海战的误解仍然存在,那就是误认为美军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完美,尼米兹已经提前掌握了日军的行动指令和作战意图。但实际并非如此,尼米兹仅仅得到了大量不精确的情报,只能猜测到日军的部分计划和大体意图。总体说来,当时的形势仍然对日本非常有利,所以尼米兹不得不制定精准可靠的作战计划,他知道这一次的胜利会给他带来难以估计的好处。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没有人能想象到他居然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6月4日上午,美军舰载机对日军航母发动了极其成功的攻击,这完全超过了预期。南云的3艘航母在发动反击之前,就遭受到美军飞机的致命打击。尽管美军为了击沉敌军的第四艘航母“飞龙”号,付出了己方的“约克敦”号,但这并未影响最终的战果。中途岛海战确实是“难以置信的胜利”,但是根据双方的战损比例来看,这一次的胜利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实际上,“难以置信”这个词语用来描述中途岛海战之后的美国海军的进攻能力更为贴切。美军能够击败实力在自己之上的敌人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当时敌军的实力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美军之所以能击穿日军航母的防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日军尚未装备雷达,而且其航母上的防空武器相对乏力。在日军进入攻击范围后,弗莱彻少将和他最重要的部下斯普鲁恩斯海军少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他们的首要作战任务——对敌航母发起致命空袭并完成飞机收容作业。最后只有弗莱彻的旗舰“约克敦”号,成功地对敌军航母发起了各机种的协同攻击,而斯普鲁恩斯方面组织的进攻可以用“混乱不堪”来形容。其中“大黄蜂”号的大部分飞机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找到,“企业”号的飞机大队在升空之后就分离成三个独立的编队而各自为战。因此美军的辉煌胜利实际上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海军航空兵中数位非常卓越的飞行队长、中途岛陆基航空队的无畏牺牲、部分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高超的个人技战术。
在二战期间所有的海战中,关于中途岛海战方面的书籍最多。不过有些奇怪的是,在西方学术界,关于中途岛的书籍一直都是同一个版本。这种一成不变的观点妨碍了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审视,因此我在1984年写了《太平洋战争: 海军航空兵的交锋》,在书中我对一些普遍认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现在西方学术界关于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方面的正统观点来自渊田美津雄和奥宫正武的《中途岛海战: 毁灭日本帝国的战役》(1955年)和戈登·W·普兰奇的《中途岛奇迹》(1983年)。不过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六年前,通过因特网我认识了乔纳森·帕歇尔和安东尼·塔利,了解到他们对于中途岛海战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同时,我也很荣幸地受邀参与了对新近收集到的证据的探讨,同时参与的还有中途岛海战方面的专家马克·霍兰和詹姆斯·夏洛克。我很吃惊地了解到在日本国内,渊田美津雄的一些谎言早已被日本本土学者揭穿,而西方学界却还在继续沿用他的说法。这本书的贡献之一就是将美、日两国独立的历史传统衔接起来,从而保证人们能够认识到历史的真相。这本书是从中途岛海战中的日本方面来讲述这次恢弘壮阔的大海战,公正而又客观。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世界上关于中途岛海战的最好最权威的书籍。
约翰·B·伦德斯特罗姆
《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颠覆认知”的惊喜。我一直以为对中途岛海战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毕竟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战役,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片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已经广为人知的战役经过,而是着重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和人物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情报战的深入探讨,那些关于破译日军密码的艰辛过程,以及情报分析师如何在零散的信息中拼凑出敌人的动向,都让我感到十分震撼。书中对双方指挥官的心理刻画也相当出色,尤其是对日军方面一些决策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战略上的盲点和傲慢所带来的致命后果。而且,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这些来自基层士兵的视角,让冰冷的战争史充满了人情味,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代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军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和智慧的史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场战役在二战进程中的真正意义。
评分《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如何将一个我们以为早已熟知的历史事件,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深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止步于宏观战略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战役的每一个微小之处,挖掘那些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我非常欣赏他对于情报工作和通信技术在战役中作用的详尽阐述,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让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战争中的核心地位。书中对日军一些关键决策的反思,也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当时某个环节出现偏差,结果又会如何?这种“假设性”的探讨,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此外,书中穿插的许多普通士兵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受到战争的真实面貌,那些为了国家和信念而奋不顾身的个体,他们的经历和牺牲,才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真相”的含义,它并非单一固定,而是由无数个碎片化的信息和个体记忆共同构成。
评分读了《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之后,我简直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军事历史作品那样,仅仅罗列日期、部队番号和战役细节。相反,作者似乎深入到了每一个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做出艰难抉择的普通士兵和指挥官们所承受的压力、恐惧和希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至关重要的情报截获和分析过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通讯兵在电波干扰中苦苦搜寻,以及分析师们在灯光下焦头烂额地破解密码的紧张氛围。书中所描绘的细节,比如舰载机的起降调度、弹药的装填速度,甚至是指挥官们在战前最后时刻的内心独白,都异常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决定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时刻。作者对战略部署的剖析也鞭辟入里,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分析,更着重于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影响全局的因素。这本书让我对“胜利”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人性的考验和集体的智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途岛海战的认识被彻底颠覆了,原来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
评分坦白说,《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看到一本标准的军事史著作,充满了战役数据和战术分析,但事实证明,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叙事史诗。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他能够巧妙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个体命运之间切换,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有史诗般的壮阔感,又不失细腻的人物刻画。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日军决策失误的剖析,那些源于傲慢和信息闭塞的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读来令人唏嘘。书中对于美军如何在劣势中寻找机会,以及如何利用情报优势扭转战局的描写,也同样精彩纷呈。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为之一振,让我对中途岛海战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优势方获胜”,而是看到了其中复杂的人为因素、偶然事件和长远战略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需要我们用更敏锐的眼睛去发掘。
评分我必须说,《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是一部让我读来心潮澎湃的作品。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层层剥茧,揭示了这场关键战役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复杂真相。他并没有回避事件中的争议和失误,反而深入剖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包括信息不对称、误判、沟通不畅以及人性中的弱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美军在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所做的努力印象深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采访,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战场图景,让我感受到了战前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以及战役进行时那种惊心动魄的瞬间。书中所呈现的人物群像也非常饱满,既有英勇无畏的飞行员,也有深思熟虑的指挥官,他们的抉择和行动,共同谱写了这场荡气回肠的战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策略的讨论,更是对决策、风险和历史偶然性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一部不错的中途岛海战史书
评分1<<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本书偶就能读懂这句易经其实是比天书还天书的天书建议把这块硬骨头留在最后看避实就虚嘛 2<<诗经>>来来来先热热身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老子>>又名<<道德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仅挑选两句便胜却人世无数经典不愧为国学看家之宝 4<<孙子兵法>>这本书影响了世界文明.美国西点军校军官必修科目哈佛等大学也在研究该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的今天更被商界精英视为宝典日本战国shi dai战争狂人织田信长号称能把该书背的滚瓜烂熟蒋介石只送给蒋经国3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孙子兵法>>另一本是<<曾剃头家书>>... 5<<论语>>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哥曾经不仅红遍祖国大江南北而且其fans也布天下 6<<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庄子的智慧说白了老庄就是人才 7<<史记>>看看鲁哥(当然是鲁迅罗)对该书的评价就知道这书的份量了 8<<曾国藩家书>>毛说过:吾于近代独服曾公!曾公就是曾剃头不用我多费口舌罗 9<<唐诗宋词>>云云:但见泪痕湿不知心系谁...看了都想上去kiss一下美眉...在中国文化艺术宝典上唐宋诗词甲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0<<三国演义>>人说毛这一辈子只读透三本书就把一个叫阿蒋的赶到孤岛上任其自生自灭那三本呢?其一是<<孙子兵法>>其二是<<资治通鉴>>其三就是<<三国演义>>看不看由你罗 11<<毛选>>是毛让世界明白中国具有5000年的悠久文明毛曾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用现在的话说那绝对是了不起的眼球经济hahaha...)毛证明了中国从此以后是不可战胜的毛的思想很值得我们辨证的学习毛是偶最崇拜的人不过偶还是最喜欢毛的<<论持久战>>...毛,你在下面逮住阿蒋弟了吗?... 12<<历代散文精选>>你读过的未读过的历代散文精选都在此(当然只是中国的)建议无论如何要拥有一本 1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先生以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为横断面,剖开了中国的传统社会:这个社会虽然表面上尊卑有序,实际上是乱糟糟的。 14<<历史的经验>>南怀瑾是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人物他那丰富的经历更使他于传奇之中,再添一层神秘色彩看他的书是一种享受. 15<<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在这本哲学史专著中,冯友兰先生为我们打通了中外相关知识本书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部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16<<全球通史>>上下册除非你看过...要不你得重新买一套研究研究不要问为什么嘿嘿 17<<西方艺术史>>想知道为什么欧美造的产品有个性有特点吗?先研究研究他们的艺术吧
评分一个声音在身边响起,吓了他一跳。是班努特,他亡父的兄弟。
评分两把椅子,一个梳妆台,一面破掉的镜子和一张单人床。窗和梳妆台都是朋友不要了送给他的,椅子里的一把是他在Bryan Park偷的,桌子上的台灯是他在路上捡的,灯罩有些破损。这样他也把整个房间布置得温馨舒适。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他还在一个高口瓶里插上了花,当然那花也是别人扔在路边的垃圾袋上的,他看着还挺好,就拿了回来。我们喝酒,他家只有三个杯子,他会把那个唯一的红酒杯给我用,说:“你是女孩子,应该用漂亮的杯子。” 我们会开玩笑说他那些杯子是不是也是捡来的,我们会不会因此得莫名其妙的病。在像这样的时刻,Patti书中的纽约和我现在生活的纽约发生重叠。我没有那么多钱,但是我快乐;我的朋友很穷,但我不在乎;我现在不知道我的未来是怎样,但是我相信我能找寻到自己,生活得诚实,能在内心深处感觉到安定与幸福。
评分这本书写的很不错,硬皮精装,没有损坏,内容丰富。
评分随着本书在欧美等地区的发行,作者乔纳森·帕歇尔和安东尼·塔利的研究成果逐渐被西方历史学界所肯定,学术界对此战役的认知也因此得到了修正。两位作者也因为本书的出版而被誉为中途岛海战研究领域的权威。
评分乔纳森·帕歇尔和安东尼·塔利,两位作者都是美国著名的二战问题专家,对二次世界大战美日间的战争、特别是中途岛海战有着长期的非常严谨的研究。
评分奈育尔是自己部落中第一个爬上山脊的人。冉冉升起的太阳从两座门牙状的山头中间照来,让他们一时无法视物。过了好一阵,奈育尔才分辨出远方帝国军的战线。河岸与纳述尔筑垒营地间的空地上,步兵方阵分段排开,骑射手散布在步兵阵线之前参差的坡地上,准备袭扰任何横渡基育斯河的塞尔文迪人。就像和古老的敌人打招呼一样,纳述尔人的号角又一次鸣响,颤抖的声音穿过清晨阴冷的空气,军阵中传来雄浑的战吼,接下来是长剑击打盾牌发出战鼓般的回响。
评分《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采用了三种方式来对中途岛海战进行研究,一是详细讲解日军舰载机的运作规律。航空母舰是这场战役的核心,书中讲述了航母上的很多技术细节,比如舰桥的配置、指挥室的空间、飞机库甲板的布局和升降机的运转周期。这些细节并不枯燥,非常有利于全面理解航母在完成作战任务中的表现,还能让读者了解到不同类型舰船的操作特点;二是绘制了精密准确的双方行军路线图。尽管参加中途岛海战的很多舰船的海航日志在战后被销毁了,但是飞机大队的作业记录被保留了下来。报告中的珍贵数据被列成表格,并且记录了航母飞行员们的姓名;第三,使用了日本海军的军事准则,特别是航空母舰作战准则,来协助判断日军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