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启华 著
图书标签:
  • 巴黎和会
  • 中国外交
  • 一战后
  • 凡尔赛和约
  • 外交史
  • 近代史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二十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93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17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世中国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404
正文语种:3300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民国外交史资深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作者简介

唐启华,男,1955年出生于台湾基隆。台湾历史学家。台中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史系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现任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的民国外交史研究权威,专长中英外交史、近代中国外交史、中国与国际联盟。著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等。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11
  第一节 袁世凯时期的筹备和会(一)
      ——保和会准备会/14
  第二节 袁世凯时期的筹备和会(二)/39
  第三节 1916~1918年的筹备和议/56
  第四节 和议筹备机构/82
  本章小结/95
第二章 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97
  第一节 与各国接洽/99
  第二节 陆征祥的抉择/118
  第三节 巴黎和会训令/138
  第四节 中国代表团的组建/148
  本章小结/160
第三章 和会外交/163
  第一节 山东问题/165
  第二节 其他问题/205
  第三节 中国代表团内争/221
  第四节 研究系与巴黎和会/244
  本章小结/277
第四章 拒签和约/281
  第一节 拒签和约,5月/285
  第二节 拒签和约,6月/307
第五章 拒签之后/331
  第一节 山东问题善后/333
  第二节 和会尾声/358
结 论/367
征引书目索引/381

前言/序言

绪  论

本书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和会外交(1914~1920)。
1914一战爆发迄今已一百年,世界各地有许多学术会议及反省纪念活动。一战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东亚权力架构,一直影响到今天。在一战残酷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争霸中,新兴的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与列宁主义(Leninism)各自提出理想主义的新外交理念,竞争建构新世界秩序的道德制高点;日本则标举大亚细亚主义(Pan-Asianism),意欲领导亚洲排除欧美霸权。中国兴起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前四者都有密切的互动与合作竞争关系,共同构成1920年代以来东亚外交的深层结构。研究百年来的中国外交,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突破过时政治宣传与观念的束缚,除了注意发扬民族主义的一面外,还应观照到其他国际面向,进而能提出对全球有吸引力的新的世界秩序构想。
1919年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原因之一即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及其引发的五四运动密切相关。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过去学术研究不多,却早有定论:北洋政府亲日卖国,对日借款缔约换文,自甘丧权,种下外交失败的根源;担任代表团团长的陆征祥对和会没有准备,对外懦弱,又无力整饬代表团秩序;虽有顾维钧、王正廷等外交官的优异表现,但和会仍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而北洋政府居然还训令代表签约;好在国内爆发五四运动,人民坚持“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促使三个亲日卖国贼辞职下台,也让代表团拒签和约,得以稍挽国权。
过去这种历史叙事结构中,民族主义及革命史观色彩太重,遮蔽了许多史实。百年来国人的印象就是:凡主张签约的就是亲日卖国,主张拒签的就是爱国,基本上无法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进行客观学术研究。近年虽有学者指出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有不少成就,但基本的诠释架构仍无多大变化;至今许多基本的史实没能弄清楚,不注意其他国家的观点及国际局势,也没注意到一些争议的国际法理依据。基本上,过去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是被当成国内政治史发展的背景看待,而不是作为外交史进行研究。
随着近年中国外交档案逐渐被广泛使用,而外国档案及研究成果取得较容易,同时革命史观也在发生变化,对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日益成熟,主要问题在于民族主义观点仍然强势。
从史料说起
过去研究巴黎和会依据的北洋档案,主要是被学界广泛使用的《秘笈录存》。此书系1920年代吴笈孙将徐世昌任内总统府秘书厅归档的电报编纂而成,辑录有关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大部分重要文件,1927年书稿粗具规模却中止了,未及发刊。编辑附注称:“以外交关系,于原电中有伤及友邦感情之语及揭明某国某人似有不便者……多所删易。如发刊在若干年后,事过境迁,届时应捡原稿择选补入。”惟此书于1984年出版时并未做增补工作。《秘笈录存》保存许多当时收发电报,甚有史料价值,但是因为是编辑过的史料,经过特定目的之检选与删改,在凸显部分史实的同时,也遮蔽了许多真相,使用时要小心,最好能与原档做比对。
有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一手史料,主要是北洋外交部的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有部分收藏,其中一部分已经出版。然而,第二历史档案馆庋藏之巴黎和会相关档案,近年随该馆之北洋档案封库,无法使用,而近期数字化又处理不到这类档案,笔者只能等待日后有机会时再参阅。
收藏于台北南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的《外交档案》(1861~1928),则是目前最重要的史料来源。其中档案号为03-37的《巴黎和会档》是与和会相关的文件,但该档主要只有代表团会议录、和会期间在巴黎收到各国外文公文部分(应是原件,有陆征祥、王正廷等人的阅后签字),其他都是杂件,缺少最重要的收发电。反倒是在03-13《驻比使馆保存档案》中有1918年10月至1919年3月外交部及陆征祥的收发电,应系和会期间外交部与代表团之收发电档,但是并不完全。
近年《外交档案》03-13《驻比使馆保存档案》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1983年3月台北“外交部”将驻比利时使馆档案141卷共37函,转移给近史所档案馆,经该馆整编扫描后,于2007年末提供在线影像阅览。这一批新档案包括许多与巴黎和会及陆征祥相关的机密档案,其中03-13-067-069《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应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许多收电后有阅看者(如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等)签字,少部分有陆征祥的批示及秘书之处理状况记录,十分珍贵。03-13-071-01《总长室和议事收发电》,是1919年1~12月北京外交部代理总长陈箓的收发电,即外交部和会收发电。这两个近年开放的珍贵档案,相当完整地呈现了巴黎和会当时的外交情境。
为何这两份重要档案不在外交部的《巴黎和会档》,而在《驻比使馆保存档案》?《陆总长在和会专电》放在比利时使馆可以理解,因为巴黎和会期间负责代表团档案管理的是魏宸组,即当时之驻比利时公使;加以陆征祥、王正廷于1919年9月10日签署完对奥和约后,代表团解散,后续事务由顾维钧负责,1920年6月后由魏宸组接手,因此该批档案保存于驻比使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和会期间收到的外文公文原档放在《巴黎和会档》观之,《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很有可能也曾带回北京,后来才移至欧洲。
然而,《总长室和议事收发电》绝对应该存放在外交部,在03-33《中日关系档》、03-38《国际联合会档》中,都有巴黎和会时期相关档案的抄件,显示《总长室和议事收发电》原来是在外交部的,为何后来会存放在布鲁塞尔驻比利时使馆?笔者认为合理的猜测是,1920年初陆征祥回到北京后,即整理了部分机密档案,8月陆氏辞去外交总长职,次年8月偕夫人赴瑞士养病,这批档案(甚至与《陆总长在和会专电》一起)可能即在此时随陆氏带到瑞士,1922年6月陆氏受任为驻瑞士公使后,就放在驻瑞士使馆。1927年5月陆氏辞驻瑞士公使职,送夫人归葬布鲁塞尔,10月入天主教修道院,观礼者有驻比公使王景岐,或许陆征祥即将该批档案托给王氏,存放在比利时使馆。这一批新近开放的档案中,有许多陆征祥不希望被别人看到的文电,巴黎和会期间列强在华竞争激烈,与中国党派政争及南北之争互相牵引,北京政府内部政策多次变化,加以发生五四运动,国人民族意识强烈,许多外交机密无法说清楚,而囿于当时的国内环境也无法讲道理,陆征祥只能把这批档案藏起来。
此外,《外交档案》之03-12《驻美使馆保存档案》收有1918年底至1919年初,顾维钧与北京外交部往来电文,翔实地呈现当时顾氏与美国总统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及国务卿蓝辛(Robert Lansing)等的接洽谈论过程,对于理解当时中国外交转向“联美制日”,有极大的参考价值。03-33《中日关系档》中的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部分则已经印刷出版,使用很方便。
过去研究成果
中国学界主要相关研究成果,有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芸生在1930年代初编写该书第7卷第70章“巴黎和会”时,引用不少《外交档案》中的密电,其中(原批)部分,现在已看不到。另外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21)》,成书于1936年春,其中第六章专论巴黎和会,写作相当严谨。这两本书奠定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史研究的基础,后来的著作基本上都延续它们的基调。
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项立岭《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曲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应俊豪《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2001);徐国琦著、马建标译《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川岛真著、田建国译《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马建标《冲破旧秩序:中国对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反应(1912~19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等。学位论文主要有:廖敏淑《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1998);祝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等。
英文方面近年主要研究成果有:Zhang Yongjin,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1918-1920: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主要使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外交档案,以及英文史料及成果,相当完整地叙述了巴黎和会的中日山东问题争夺历程,是笔者所见最翔实的学术研究成果。Bruce A.Elleman,Wilson and China:A Revised History of the Shandong Question,Armonk( N.Y.; London,M.E.Sharpe,2002),对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9年巴黎和会背叛中国的说法提出修正,认为美国并没有背叛中国,苏联没有平等对华。Xu Guoqi,China and the Great War:China’s Pursuit of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Cambridge( U.K.;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使用大量中英文史料,从国际关系史的视角考察欧战与中国的关系,在国际学界广受好评。
日本方面,近年主要专书是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其中第二部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山东问题之解决”,主要使用03-33《中日关系档》与03-37《巴黎和会档》,讨论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尤其是4月30日至6月28日间,中国对签字或不签字的决策过程。
基本上,2000年以前的研究未能使用《中日关系史料——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一书,而2008年以前的研究未能使用《外交档案》03-13《驻比使馆保存档案》新整理公开的部分。本书主要使用上述新史料,辅以英日文史料及研究成果,希望经百年沉淀后,能比较平心静气地还原历史真相,摆脱先入为主刻板印象的扭曲,理解陆征祥等外交官苦心孤诣的外交努力成果。
《远东烽烟:百年风云中的中国外交》 一、 历史洪流中的中国:从屈辱到觉醒 本书并非仅聚焦于某一次具体的国际会议,而是将视角拉回更广阔的历史长河,描绘在百年风云变幻中,中国外交如何从被动的屈辱走向自主的觉醒。我们将穿越清末民初那个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时代,深入探究中国为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这其中,不仅仅是外部压力,更有内部的衰败与变革。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甲午海战的惨痛,再到庚子国变的悲怆,每一次失败都像一把尖刀,刺痛着中华民族的神经。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只有沉沦。我们也将追溯那些暗流涌动的变革力量。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思潮,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以及近代实业家的经济抗争,都在为中国的未来摸索道路。外交,作为国家意志在国际舞台上的体现,也在这股变革浪潮中悄然酝酿。我们将考察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官员尝试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但受制于封建体制和外力压迫,其外交努力往往步履维艰。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推翻了帝制,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和列强干涉,使得中国的外交环境依然严峻。 本书的核心在于梳理中国外交在这一时期如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我们将通过分析一系列关键的历史事件和外交人物,展现中国外交官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如何为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奔走呼号,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和智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寻出路。这其中,既有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的无奈,也有在列强争夺中寻求平衡的策略,更有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和对外交未来的初步探索。 二、 帝国主义的阴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0世纪初,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给欧洲列强带来了沉重打击,但也为远东的中国提供了喘息之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对中国的态度。本书将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外交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欧洲战场鏖战正酣之际,日本趁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签订了“二十一条”,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反日情绪高涨,为日后中国外交的转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将详细剖析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在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阵营的较量中,中国为何选择加入协约国,其背后的考量是什么?我们不仅仅关注官方的外交辞令,更深入探究社会各界对此的态度,包括知识分子的辩论、商界的利益考量,以及普通民众的情绪。参战并非仅仅是派遣劳工和军队,更重要的是中国希望借此机会改变国际地位,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争取与列强平等的地位。 然而,历史的讽刺在于,当战争结束,中国满怀希望地走向战后国际舞台时,却发现自己依然是列强博弈的棋子。本书将着重描绘在战胜国代表的身份下,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贡献,中国在战后利益的分配上,依然未能摆脱被牺牲的命运。这种巨大的落差,直接点燃了中国人民的怒火,催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学生运动,更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总爆发,是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抗议,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一次深刻探索。本书将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要还原当时中国知识界、学生界、工人阶级的思想激荡,解析他们为何会发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呐喊,这种呐喊背后所蕴含的,是对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以及外交自主性的不懈追求。 三、 民族复兴之路:外交的探索与挣扎 《远东烽烟:百年风云中的中国外交》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述,更在于对中国外交思想和实践的深入剖析。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外交挫折和民族屈辱后,中国的外交家们开始深刻反思。我们将在书中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外交官员是如何在学习西方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同时,试图结合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本书将重点关注中国在战后一系列外交活动中的努力和挣扎。在国际联盟的建立过程中,中国积极争取参与,希望借此平台提升国际地位,维护国家主权。然而,现实往往是骨感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依然微弱,所能争取到的权益也十分有限。每一次的外交努力,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长久的抗争。 我们还将考察中国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以及与其他大国关系时所采取的策略。在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如何在列强之间周旋,试图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在英美等国与日本的势力较量中,中国又如何寻求国际支持,抵制日本的侵略扩张?这些复杂的博弈,都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得以展现。 本书的叙事将侧重于展现中国外交人员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他们可能身处海外,面对着强大的压力和诱惑;他们可能在国内,承受着巨大的误解和非议。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都肩负着国家的希望,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我们将通过还原他们的外交活动、思想碰撞和个人经历,展现中国外交在艰难岁月中,是如何一点点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奠定基础。 《远东烽烟:百年风云中的中国外交》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历史画卷,展现中国在风云激荡的百年间,如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外交探索与挣扎,一步步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外交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觉醒、国家成长和人民奋斗的史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佳,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个看似枯燥的历史事件,处理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作者在梳理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关系时,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沮丧的真相,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深入探究了导致这些结果的深层原因。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当时中国外交官们所面临压力的细致描述,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面对着强大的对手和国内的质疑,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却依然在为国家争取一线生机。书中关于“弱国无外交”这一现实的呈现,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对个体努力的肯定。此外,作者在探讨巴黎和会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产生的长远影响时,也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让我不仅仅看到了历史的表象,更能触及到历史的肌理,理解那些历史事件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又如何影响了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它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巴黎和会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关于“外交的失败”和“山东问题”的简单介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以极其详尽的笔触,揭示了这场历史事件背后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层面。作者在剖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处境时,不仅关注了具体的国际政治因素,还对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态、舆论环境,甚至包括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被书中对于中国代表团与国内各方势力之间沟通与博弈的描述深深吸引,它展现了在信息不发达、政治不稳定的环境下,如何进行一场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国家级谈判。书中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思想震荡和情感煎熬的刻画,更是让我感同身受。他们既有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又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无数个体在复杂环境中做出艰难选择的结果。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无奈,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相当独特,它并非采用传统的按时间线索展开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事件、人物、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情绪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作者在分析巴黎和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时,运用了大量来自不同来源的史料,包括官方文件、私人回忆录、报刊杂志等,并对其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批判性分析。这种扎实的学理基础,使得书中的观点既有说服力,又不失新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外交”这个主题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思想语境中。他不仅仅关注条约签订、领土分割这些硬性的外交成果,更深入地挖掘了中国知识界在这一时期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国际秩序的认知,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书中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分析也颇具洞察力,揭示了西方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弱势角色。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集体焦虑与不屈抗争。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大量事实和论断,而是先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让读者逐渐进入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他在描述巴黎和会期间的国际政治博弈时,采用了如同悬疑小说般的笔触,将不同国家代表的算计、妥协、以及幕后交易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中国代表团的处境,作者则着重于从情感和心理层面进行刻画,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失落以及依然顽强的希望。这种将宏观历史事件与微观人物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既有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书中对许多历史细节的挖掘,比如一些不为人知的会议片段、私人之间的通信往来等,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可能汇聚成改变国家命运的巨浪。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屈辱与抗争的深刻注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了,感觉真的非常棒!虽然书名是《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但它并没有止步于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通过极为细致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解读,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外交官乃至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对巴黎和会前后的国际形势有着宏观的把握,同时又深入到每一次会议、每一份电报、甚至每一封个人信函之中,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下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中国代表团内部不同声音的描述所打动,它展现了当时复杂的人性、政治派系斗争以及在民族危难面前的艰难抉择。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够感受到中国在强国环伺下的无奈与挣扎,也能体会到外交官们在国际舞台上为了国家利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外交史深邃的审视,引发了我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担当的深刻思考。

评分

挺不错的书,豆瓣评分很高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第一节 与各国接洽/99

评分

京东这次活动优惠真的太划算了!

评分

〈“大国地位”的追求──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努力〉,《兴大人文学报》,第32期下册(台中,2002.06),页815-833。

评分

装 帧平装

评分

第一节 山东问题/165

评分

1914一战爆发迄今已一百年,世界各地有许多学术会议及反省纪念活动。一战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东亚权力架构,一直影响到今天。在一战残酷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争霸中,新兴的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与列宁主义(Leninism)各自提出理想主义的新外交理念,竞争建构新世界秩序的道德制高点;日本则标举大亚细亚主义(Pan-Asianism),意欲领导亚洲排除欧美霸权。中国兴起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前四者都有密切的互动与合作竞争关系,共同构成1920年代以来东亚外交的深层结构。研究百年来的中国外交,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突破过时政治宣传与观念的束缚,除了注意发扬民族主义的一面外,还应观照到其他国际面向,进而能提出对全球有吸引力的新的世界秩序构想。

评分

收藏于台北南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的《外交档案》(1861~1928),则是目前最重要的史料来源。其中档案号为03-37的《巴黎和会档》是与和会相关的文件,但该档主要只有代表团会议录、和会期间在巴黎收到各国外文公文部分(应是原件,有陆征祥、王正廷等人的阅后签字),其他都是杂件,缺少最重要的收发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