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期待孩子对如拉斐尔、达·芬奇、毕加索、梵高、弗里达、德加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有深入了解的渴望,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艺术眼”系列书将带你和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是19世纪下半叶印象派绘画的旗帜人物。他绘画技巧扎实,对艺术探索充满热情,创作出来的作品多姿多彩,而又自成一格。《艺术眼系列第3辑:德加原来可以这样看》一部分介绍了德加的艺术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列举了德加的10幅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在哪些地方可以欣赏到德加的作品。
克里斯托弗·阿尔迪(Christophe Hardy),作为作家、诗人和音乐家,克里斯托弗·阿尔迪曾同时修习文学与音乐。作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l’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的早期毕业生,他曾多年担任院内写作与艺术表达工作室的领导。目前,他的工作以两种书籍的写作为主:一种有关艺术作品分析;另一种涉及艺术常识介绍。
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少年,接触经典艺术大的障碍来自心理的恐惧,似乎那些大师的作品高不可攀。克服心理障碍优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去感受,去与作品、作者对话。怎样去感受和对话,“艺术眼”系列丛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做出了解释,帮助我们揭开经典作品的面纱,走近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知识的补充、修养的提高和心灵的净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历代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品,我们都是可以看懂的,不那么高深莫测。怎样去有效地观看、饶有兴味地去品尝,听听专家们的指导十分有益。在这方面,“艺术眼”系列丛书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读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奚静之
一套绝妙的艺术指南。
——《奥马哈世界先驱报》
一套简单好用的艺术入门书。
——NEA today
一套艺术史入门书,为孩子看世界名画提供了有用的小贴士。
——Treasure Valley Family
前 言
第一部分 埃德加· 德加:特立独行的天才
献给艺术的一生
现代生活的画家
艺术探索
第二部分 作品赏析
如何阅读作品赏析?
01.《贝列里一家》
02.《观众席前的骑师们》
03.《巴黎歌剧院的管弦乐队》
04.《修脚师》
05.《咖啡馆》
06.《明星》
07.《费尔南德马戏团的拉拉小姐》
08.《14 岁的小舞女》
09.《读信》
10.《浴后擦身的女人》
第三部分 附录
去哪里可以欣赏到德加的主要作品?
延伸阅读
如何阅读作品赏析?
如何选择作品?
德加是一位自由、果敢,但又越来越孤独的艺术家。把他的艺术生涯武断地按照时期来划分大概徒劳无益。即使在1870 年至1872 年间,他的艺术创作游离于学院的线路之外,和独立自主的艺术生涯相吻合,但是这一转折点严格说来并不标志着某种割裂,那只是他在确定创作的方向:放弃了历史画之后,他的创作最终集中在一片从19 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发的沃土上,那就是描绘现代生活。德加一步一步地引进了所有那些他后来不断深入挖掘的主题:人物画像;赛马和马术比赛;演出的天地(芭蕾舞台、音乐咖啡馆、马戏场)以及相关的部分(巴黎歌剧院的舞台后台、训练或演出中的芭蕾舞女);作坊里的洗衣妇;现代城市的某些画面;某些风景画;浴室里的女裸体。可以说,本书选择赏析的作品力求涵盖这一系列中的每一个主题。
如何编写作品赏析?
由于艺术作品是无声的,它自身并不能回答孩子们在看到它时发出的疑问,所以大人有义务为它发言。每一幅作品都是根据孩子们在面对一幅油画、一幅粉画或一件雕塑时脱口而出的问题来编写的。它以孩子们自发的印象、即时的视觉感受,以及诸如惊讶、愉快、害怕、不安、困惑之类的情感反应为基础。孩子们的问题或反应按照3个年龄段划分。通过从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年龄段过渡到另一个年龄段,相关的作品就一步步地纳入到了德加的创作历程和艺术史更广阔的背景之下。大人们给出的答案能提高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这些答案把孩子们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使他们深入到作品的内在。它们还能让孩子们的眼光变得敏锐,并培养和调动起记忆和想象这两种最基本的武器。德加说过,没有这两种武器,就不会有伟大的艺术家。没有这两种武器,也不会有合格的艺术爱好者!
德加创作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探讨到了吗?
通过10 件作品来全面而公正地呈现出德加的创作才能以及他长期以来对于技术创新的热情并不容易。然而,本书选取的作品都具有他创作上的特点。其中的油画作品(总共6幅)介绍了德加喜欢运用的一项技巧( 和他同期的马奈、图卢兹-洛特雷克也一样),即稍微稀释一下涂料:“ 稀释过的油性颜料”(见02和04号作品)。3幅粉画( 见06、09和10 号作品)则让我们得以阐述德加成熟期钟爱的一个画种。其中的一幅粉画《明星》(见06号作品)是在单版画的基础上创做出来的:德加自19 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就常常应用单版画这一绘画工艺。最后,德加的雕塑作品将通过他在世时向公众展出过的唯一一件雕塑来介绍,或者更确切地说,通过德加去世后由原先的石蜡初样翻制出来的青铜雕塑《14岁的小舞女》来介绍。这个如今众所周知的身影,也是识别埃德加· 德加的常用塑像。
作品是如何编排的?
选取的10 件作品按年代的次序——从19 世纪50年代直至19世纪90年代——编排。它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些描绘家庭生活场景( 见01 和04号作品),或剧院(见03号作品)、咖啡馆(见05号作品)和跑马场( 见02号作品)等社会生活场景的作品;第二类是德加成熟阶段的作品。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注重挖掘女性的躯体和它的美与神秘感。他画出了各种状态下的躯体:训练中或表演时的身体、休息或放松时的身体、置于聚光灯下或在某个完全私密的时刻专注于己而被撞见的身体。
……
这本书在互动性和趣味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完全没有一般艺术鉴赏读物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设计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小互动环节,不是那种简单的连线题或填空题,而是需要真正动手去“模仿”艺术家的思维过程。比如,书中提供了一个只有轮廓的简单人物线稿,然后引导我们尝试用三种完全不同的线条(比如轻快、厚重、断续)来重新描绘这个人物,并思考不同的线条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艺术创作中的选择与取舍。更棒的是,它对艺术家的创作工具也进行了细致但绝不枯燥的介绍。它没有冗长的技术说明,而是通过一些“如果画家用了这种颜色,你会看到什么?”的设问,让我们自己去调动想象力,去感受不同颜料质地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本书成功地把“看画”变成了一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的探险活动。
评分这本画册的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得大胆又和谐,不像那种传统教科书式的讲解,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艺术概念时,那种不拘一格的处理方式。比如,它没有直接抛出“印象派”这种生涩的词汇,而是通过一系列对比鲜明的图片,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光影的变化和笔触的松动感。我记得有一页是关于户外写生的,对比了一张工作室里完成的作品和一张室外迅速捕捉瞬间的作品,文字部分只是寥寥几句提问,比如“哪一张更像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这种引导性极强的问题,瞬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觉得这套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把艺术知识当成需要被灌输的“真理”,而是当作可以被自由解读的“谜题”。那种用活泼的插画和充满童趣的语言来包装深奥艺术理论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看看画家又玩出了什么新花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选择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读物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即便是那些早期油画作品中那些微妙的层次感,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没有出现廉价印刷品常见的色彩失真或墨迹糊边的问题。而且,装订得很结实,可以平铺打开阅读,这在对照图画和文字进行细致观察时非常方便。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每幅大图的旁边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放大镜”区域,专门标注了某些细节(比如画中人手上的戒指、角落里的一只猫)的创作意图,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导演剪辑版”解说,让我能更深入地挖掘到作品的“彩蛋”。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看”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本身,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把玩品味。
评分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又特懂孩子心的导游在美术馆里漫步。我特别欣赏它在主题划分上的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而是围绕着“光影”、“动态”、“瞬间”这些孩子们更容易理解的感性主题来组织内容。这种主题式的讲解,使得即便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能在一个共同的情感维度下进行对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瞬间捕捉”那一章节,它用多张连贯的、几乎相同的舞者动作照片,配合文字对“快门速度”的类比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画作看起来“模糊”却又“生动”。这种将现代科技的概念巧妙嫁接到古典艺术鉴赏中的做法,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也让我对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有了更深层次的尊重,知道那背后蕴含着多么精准的观察和瞬间的判断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开篇的叙事手法吸引住了。它没有直接切入艺术家的生平,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作为引子,好像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巴黎某个普通街角的“秘密故事”。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配上精心挑选的、非传统意义上的名画局部特写,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亲近的氛围。比如,它讲到画家是如何观察那些在舞台上、在舞房里奔跑的舞者时,文字描绘的不是他们的姿态有多标准,而是他们衣服的褶皱里藏着多少汗水和梦想。这种把艺术和真实情感紧密联系起来的处理,比单纯讲解透视法或色彩学要动人得多。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艺术书,而是在偷听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最珍贵的观察日记。而且,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很有趣,常常有文字“跳”出常规的文字框,散落在画面的空白处,仿佛是艺术家随手写下的笔记,让人感觉艺术创作的过程充满了灵动和随性。
评分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共关系史和中苏关系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一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皈社1991年)、《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台北东大圈书公司1997年)、《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香港三联书店2000年)、《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近代通史(8):内战与危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书,并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若干。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共关系史和中苏关系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一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皈社1991年)、《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台北东大圈书公司1997年)、《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香港三联书店2000年)、《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近代通史(8):内战与危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书,并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若干。
评分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共关系史和中苏关系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一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皈社1991年)、《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台北东大圈书公司1997年)、《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香港三联书店2000年)、《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近代通史(8):内战与危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书,并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若干。
评分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是19世纪下半叶印象派绘画的旗帜人物。他绘画技巧扎实,对艺术探索充满热情,创作出来的作品多姿多彩,而又自成一格。《艺术眼系列第3辑:德加原来可以这样看》第一部分介绍了德加的艺术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列举了德加的10幅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在哪些地方可以欣赏到德加的作品。
评分◇小兴趣,成就大梦想!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具有启发性的解答!“艺术眼”系列书的观点是:进入艺术世界的起点就是作品。放下对艺术的恐惧,卸下艺术的权威!只有经常直接与艺术品接触,才能慢慢培养艺术的感性认识!
评分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及国民党各派系对国共合作的态度;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剿共”决策过程;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演变过程;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的态度;抗战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决策;1949年国共北平谈判……
评分也许你期待孩子对诸如拉斐尔、达芬奇、毕加索、梵高、弗里达、德加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有深入了解的渴望,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艺术眼”系列书将带你和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
评分5-13岁孩子最实用的亲子艺术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