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icology and Corpus Linguistics

Lexicology and Corpus Linguis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 A K Halliday & Anna ... 著
图书标签:
  • 词汇学
  • 语料库语言学
  • 语言学
  • 计算语言学
  • 英语语言学
  • 词汇分析
  • 语料库
  • 语言研究
  • 文本分析
  • 应用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澜瑞外文Lanree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Continnuum 3pl
ISBN:9780826448620
商品编码:11316259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exicology and Corpus ...
出版时间:2004-06-01
页数:256
正文语种:英语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Lexicology and Corpus Linguistics
作者: M. A. K. Halliday; Anna Cermakova; Wolfgang Teubert;
ISBN13: 9780826448620
类型: 平装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04-06-01
出版社: Continnuum-3pl
页数: 256
重量(克): 303
尺寸: 23.368 x 16.1544 x 1.524 cm

商品简介

Perspectives in Lexicology and Corpus Linguistics offers an introduction to word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From this foundation it explores the much wider issues that are inevitably raised but somehow marginalized in lexicology (the study of word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how are individual words integrated into language What are the real benefits of studying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text now available in corpora How do we best conceptualize meaning itself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11世纪至15世纪间欧洲大陆的复杂面貌。 --- 《信仰的疆域: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宗教、权力与社会重塑》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细致地剖析中世纪晚期(约1050年至1450年)欧洲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达到顶峰,塑造了从王室宫廷到乡村田野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教会权威受到空前挑战,政治版图激烈重组,瘟疫、饥荒与战争深刻地重塑了社会结构。本书将避开对神学教义的枯燥罗列,而是聚焦于宗教信仰如何作为一种行动的逻辑、权力的工具以及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在动荡中维系或瓦解着中世纪的“世界秩序”。 第一部分:神圣的架构与世俗的张力 (The Sacred Architecture and Secular Tensions)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教皇权力的顶峰及其衰落的根源。从格里高利改革到阿维尼翁之囚,我们详细分析了教会在世俗事务中日益增长的干预如何引发了与神圣罗马帝国及新兴民族君主国之间的持久冲突。重点关注“双剑论”的演变,及其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如何被反复解释和利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教会机构的世俗化倾向。从主教区领地的管理到教廷税收的体系化,教会不再仅仅是精神上的指导者,更成为了一个庞大的跨国官僚体系。这一部分将考察教会财产的积累过程,以及这种物质力量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其精神感召力。 此外,本部分还将考察修道院制度的转型。本笃会、熙笃会等传统修道院如何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以及新兴的托钵僧团(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的出现,如何代表着一种对教会体制内部的改革呼声,以及他们如何成功地将信仰生活带回城市中心。 第二部分:信仰的日常生活与异端的兴起 (The Daily Life of Faith and the Rise of Heresy) 信仰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生活的基石。本章将聚焦于普通民众的宗教体验。我们将细致描绘圣像崇拜、朝圣活动和圣事在塑造个人身份和社区认同中的作用。通过对地方教会记录和遗嘱的研究,我们重建了农民、工匠和城市精英如何理解和实践他们的信仰。 然而,这种主流信仰的统一性并非毫无裂痕。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异议的声音开始出现。本部分将用大量篇幅分析异端运动的社会根源。卡特里派(Cathars)在朗格多克的兴盛,不仅仅是教义上的偏离,更是对教会财富积累和教士道德败坏的社会反抗的体现。我们将探讨教会如何动员“宗教裁判所”来应对这种挑战,并分析这一司法工具在地方层面是如何运作的。 此外,我们将考察灵性复兴运动——例如“现代敬虔”(Devotio Moderna)的早期萌芽——如何在体制之外寻求更直接、更个人化的神圣体验。这表明了信仰内在张力的复杂性,它既是维护既有秩序的力量,也是催生变革的潜在动力。 第三部分:政治地理的重塑与王权的强化 (The Reshaping of Political Geograph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Monarchy) 中世纪晚期是现代民族国家雏形的形成期。本部分将分析军事、财政和法律的进步如何为强大的君主制奠定了基础,以及这些新兴权力如何系统性地侵蚀了传统上的封建碎片化结构。 我们将重点分析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对英法两国政治心理和国家认同的塑造作用。战争不仅是领土争端,更是一场关于“谁拥有最高权威”的意识形态斗争。我们考察了火药技术的应用如何改变了军事力量的平衡,迫使君主们寻求更稳定和高效的税收来源,从而催生了常备军和官僚机构。 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我们将探讨皇帝权力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日渐式微的趋势,以及选帝侯制度的固化如何反映了地方诸侯对中央集权的持续警惕。这与法兰西国王权力的逐步集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部分:灾难、末世论与信仰的韧性 (Catastrophe, Eschatology, and the Resilience of Faith)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考察14世纪的巨大危机——黑死病——对欧洲社会和精神生活造成的持久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瘟疫如何冲击了既有的社会等级和经济关系,并探究了人们在面对大规模死亡时所采取的宗教回应,包括赎罪(Flagellants)、对少数群体的迫害(如犹太人),以及对来世的焦虑加剧。 瘟疫不仅是人口学的事件,也是一场神学危机。它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上帝的旨意与人类的苦难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将探讨这一时期的末世论思潮如何达到高潮,以及人们如何试图在混乱中寻找意义和救赎的路径。 最后,本书将以教会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 1378-1417)作为结尾,展示欧洲信仰共同体在政治权力斗争下如何分裂、以及最终康斯坦茨会议如何努力恢复教会在世俗世界中作为终极仲裁者的地位。这次分裂不仅暴露了教会体制的脆弱性,也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深刻的怀疑种子。 本书的论证基于对拉丁文原始文献、中世纪法典、地方编年史以及近期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拒绝简化论的叙事,揭示中世纪晚期欧洲作为一个复杂有机体,在剧烈震荡中如何艰难地向近代过渡的深刻图景。它关注的是信仰的实践、权力的博弈与社会结构的动态重组,而非单纯的教义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很少能一口气读完一本如此专业的书籍,通常都是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跟上思路。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具匠心,它像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每层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你既不会迷失方向,又总能在转角处发现新的风景。特别是作者在处理词汇共现模式和语义网络构建算法时的描述,初看复杂,但一旦结合附带的案例进行推演,便豁然开朗。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淘金”,识别出那些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具有高信息价值的词汇组合,那种对效率和准确性的双重追求,是很多纯理论著作所不具备的。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技术操作“人文化”了,让读者感受到,在冰冷的数据背后,依然是人类丰富多变的思维和表达在起舞。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敬佩,但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在跨学科对话上的努力。我关注的领域恰好在计算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交界处,通常很难找到能完美整合这两方面观点的资源。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展示了如何运用语料库技术来验证传统的词汇学假设,更进一步探讨了技术本身对语言研究范式的潜在影响——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用户生成内容(UGC)”对标准语汇规范挑战的讨论,它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基于频率和共现的分析框架来评估这种变化的影响力。对于希望将理论建立在坚实数据基础上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指南。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处理它”的完整路径图。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词典”和“语料库”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前者是静态的规范,后者是动态的描述,两者似乎总处于一种张力之中。而作者提供的视角,是将两者视为一个连续统一体,语料库是不断修正和丰富词典认知的活水源头。我尤其关注它在处理多义词消歧问题上的最新进展,作者并未满足于传统的上下文窗口分析,而是引入了更复杂的基于主题模型(Topic Modeling)的语境嵌入方法,使得对特定词汇意义的边界划分更加精细和可靠。对于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提升到行业前沿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必读的宝藏。它不仅提供了方法论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去思考:在未来大数据驱动的语言学领域,词汇研究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是一次思维的深度淬炼。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语言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一剂强心针!我原本对某些理论框架抱持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觉得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有些僵硬和脱节,但阅读这本著作后,我的看法完全被颠覆了。作者巧妙地将看似宏大的理论架构,通过无数鲜活的语料库实例进行打磨和检验。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深入语言现象的腹地。特别是关于词汇意义漂移和语义场构建的那几个章节,分析得入木三分,让人对词汇的动态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清晰的逻辑推进,仿佛在为你解开一个又一个语言学的“谜团”。我尤其欣赏它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每一步论证都有坚实的实证数据作为支撑,读完之后,我立刻感觉自己手中握有了一套更强大的工具箱,准备去解剖我正在研究的任何文本语料。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开始以一种更精细、更具数据驱动性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的语言交流。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预期会是一本略显枯燥的专业参考书,毕竟“词典学”和“语料库”的结合听起来就有点硬邦邦的。然而,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从头到尾都板着一张脸。作者在解释复杂的统计模型和语言现象时,总能穿插一些非常精妙的、能让人会心一笑的例子,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比如,它对“模糊性”在语料库中是如何被量化和分析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记得有一个部分详细对比了早期电子文本(CLEAN)与现代大规模网络语料库(BIGCORP)在捕捉新词和俚语方面的差异,那种细致入微的对比,让我这个从事内容创作的人深有启发。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学者的克制与洞察力,但又不失对语言本身那种近乎孩子般的好奇心,读起来非常舒服,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