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熹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先秦诸子
  • 孟子
  • 思想哲学
  • 国学
  • 古代文献
  • 文化典籍
  • 经典注疏
  • 道德修养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44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15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中华民族广土众民,源远流长,尽管历史跌宕起伏,春秋以降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物阜人丰,黼黻文章,为世界民族之翘楚。除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坚韧和顽强之外,还得益于凝聚人心、砥砺人格、维系社会的儒家精神如日月照耀民族的心灵,给予这个民族光明和希望,智慧和力量。虽不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其后的家、国、天下中的中国人提供了行为规范和心灵坚守的选项,所谓“诗以言志,书以记事,礼以修行,乐以致和,易以明阴阳,春秋以正名分;圣人授之以六艺而明教化兴礼义”。

目录

孟子序说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前言/序言


《四书章句集注》(部分):儒家思想的经典阐释 卷首语 《四书章句集注》,一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著作,它不仅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载体,更是无数读书人世代传承、研习的必读经典。这部巨著由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是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进行深入解读和系统注释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梳理了儒家思想的脉络,阐释了其精髓要义,并将其转化为一套完整的、可供实践的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指南。 《大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篇,作为“四书”之首,以其宏大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实践路径,为后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了基石。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其开宗明义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明明德”,旨在揭示人自身固有的光明德性,强调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道德实践,不断彰显和提升内在的光明。这并非凭空生有,而是对人本有善的觉醒与发扬。 “亲民”,则将个体的道德修养置于广阔的社会关系之中,强调爱护民众,推己及人,将自身的德性惠及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这里,“亲民”之“亲”,不仅有亲近、爱护之意,更含有推己及人、使人乐于亲附之意。 “止于至善”,是追求道德完善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将道德实践的目标定格在最完美、最理想的状态,永不懈怠。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格物”并非仅仅是认识事物,而是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事物之“所以然”的道理,通过对道理的穷究,获得知识的增长。紧接着的“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使自己的知识达到极致,知晓事物的根本道理。 “诚意”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使自己的意念真实无妄,不欺骗自己,不虚伪。这是道德实践的起点,也是道德的根本。 “正心”,则是在诚意的基础上,端正自己的心思,去除杂念,使心境宁静、纯洁,不受外界干扰。 “修身”,是将以上功夫落实在自身,通过道德的约束和实践,使自己的品德得到提升,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齐家”,是将修身的成果推广到家庭,使家庭和睦,秩序井然,成为一个有教化的家庭。 “治国”,是在家庭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己及人,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足。 “平天下”,则是将治国的经验和理念,推广至整个天下,实现天下太平,万邦和睦的理想。 朱熹通过对《大学》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将这套宏伟的理论体系,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蓝图,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儒家“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的修养进路,认识到个体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谐乃至天下太平的决定性作用。 《中庸》:中和之道,天人之学 《中庸》篇,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支柱,它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极其深刻的概念。“中”指的是适中、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庸”则指寻常、持久。中庸之道,便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采取适宜的、恰当的方式,并能持之以恒地实践。 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深刻地阐释了“中庸”的内涵。他指出,“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 人的情感活动,在尚未发出之时,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便是“中”;当情感发出之时,能够合乎礼节,不逾矩,便是“和”。“中和”二者,乃是人内心的道德安顿,也是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篇中对人生根源的精辟论述。“天命之谓性”,揭示了人的本性源于天道,具有先天的道德基础。“率性之谓道”,则是说遵循人固有的天性,就是通向“道”的道路。“修道之谓教”,则强调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完善和遵循这条“道”。 《中庸》篇还提出了“诚”的概念。朱熹认为,“诚者,天之道也。” 诚,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人的道德本源。“自诚明,谓之教;通过诚,能够达到明,是教育的宗旨;自明诚,谓之诚,通过明白事理,能够使之诚,是自我修养的功夫。” “诚”的实践,体现在人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待人接物的真诚。 《中庸》篇所阐述的中和之道,强调的是一种不激不随、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它避免了极端,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适度的和谐。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也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论语》:至圣先师的言行录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朱熹在《论语章句》中,以高度的敬意和深刻的理解,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论语》的核心思想,莫过于“仁”字。“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根本原则。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强调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的规范,来达到仁的境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另一重要表述,也是儒家“恕道”的精髓,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论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准则。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仁得以实现的途径。 “孝悌”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奉养,“悌”是对兄长的尊敬和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推及社会的重要基础。 《论语》中还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他们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追求道德完善,关怀民生,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 朱熹对《论语》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更是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和系统阐释。他将孔子的学说,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哲学和历史背景下,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成为后世儒家学说的指导思想。 《孟子》:性善论的集大成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以其充满激情的论辩和深刻的洞见,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使其成为儒家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人的善良本性,体现在四种“端倪”之中,即恻隐之心(同情心)、羞恶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谦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辨别善恶的能力)。这些“端倪”,是人人皆有的,是道德的基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性,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其深刻的民本思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孟子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要求,强调了人格独立和道德坚守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深刻地揭示了逆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以及安逸享乐可能带来的衰败。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不仅详细解释了孟子关于性善、仁政、民本等核心思想,更将其与孔子的学说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他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强大生命力,使其在历代学者的研究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总结 《四书章句集注》的价值,在于它以一套完整而精深的体系,阐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的深刻塑造。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系统解读,朱熹将儒家学说,从一种哲学思辨,转化为一套指导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政治的实践规范。这部著作,犹如一座思想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道路,也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时至今日,《四书章句集注》仍然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人生价值、探究社会秩序的宝贵资源,其蕴含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其思想的深邃,论述的精妙,都非一蹴而就能够完全领悟。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角度和更深的理解。孟子先生对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的赞美,深深地激励着我。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而孟子的这些话,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内心的杂念,让我们保持初心,坚守原则。 《集注》的编排也十分得体,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原文,通过注释和疏解,变得易于理解。这种“集注”的方式,恰恰体现了后人对先贤智慧的珍视和传承。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孟子本人的思想,也看到了历代学者对这些思想的解读和发展。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也更加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孟子集注》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其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论述深深吸引。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这位古代圣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孟子先生的言论,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人生、社会、家国的深层思考。书中对“仁政”的阐述,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重温孟子的思想,仿佛能为浮躁的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他的许多比喻和故事,生动形象,极富说服力,即使是初次接触儒家经典的人,也能轻易领会其中的深意。比如那个关于“养士”的例子,寥寥数语,便将君主统治的根本之道阐释得淋漓尽致。更难能可贵的是,《集注》本身对于原文的梳理和注释,使得理解更加便捷。那些繁复的古文,在注释的引导下,变得清晰明了,如同拨开云雾见日出,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辉。我常常在读到某些精彩段落时,会停下来反复品味,体会其中的字斟句酌,感受作者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初读时我曾有些畏惧,觉得古代经典总是遥不可及,充满了艰涩的文言和深奥的哲理。然而,《孟子集注》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感,拉近了我与先贤的距离。它并非高高在上地讲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场场精彩的辩论,将深刻的道理润物无声地传递。读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不禁会心一笑,原来圣人的想法,也如此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日常。 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知言”的部分,那种如何辨别是非、如何洞察人心的智慧,在今天的社会也同样适用。它教会我们不要轻易被表象迷惑,而是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无论是对为人处世的指导,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洞察,都得到了极大的启发。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他的智慧点亮我的思想,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讲,最初拿到《孟子集注》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一下孟子是必要的。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想象。它的文字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论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我能够一步步跟随孟子的思路,理解他的思想体系。 其中关于“性善论”的阐述,虽然争议颇多,但孟子通过“孺子入井”的例子,将这种天性中的善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他并非否认人有恶的可能性,而是强调了善的根基是普遍存在的,这对于重塑社会道德的认知,具有非凡的意义。每次读到此处,我都会思考,在当下社会,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和发扬这种天性中的善良,而不是被功利和冷漠所吞噬。

评分

《孟子集注》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孟子先生对于“仁”的执着追求,对于“义”的坚持不懈,对于“礼”的尊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并非教导我们如何变得圆滑世故,而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有担当的人。 书中对于君臣关系的探讨,对于国家治理的建议,虽然是古代的背景,但其中蕴含的关于责任、关于民生、关于道义的思考,对于当代的管理者和每一个公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武力或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力量和道德的支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更加充实,对人生方向也更加明确。

评分

很不错,用起来很好!

评分

很不错,用起来很好!

评分

孟老夫子还是很给力的。

评分

等了好多天啊 不过总算到了

评分

很不错,用起来很好!

评分

虽然很难读,但努力在看

评分

等了好多天啊 不过总算到了

评分

跟我想的不一样。

评分

孩子看了 以后非常喜欢 快递也很速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