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3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国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有用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3版)》是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最新参考,也适合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和党政干部学习使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3版)》配套教学课件免费赠送老师。
作者简介
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总编辑、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和理论经济学分会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老教授协会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等。
张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党委书记,副院长,《政治经济学评论》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论述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二、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
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四、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和变革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前途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步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我国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
第四节 正确认识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要求
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反映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要求
第五节 农村土地制度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建立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土地承包制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对计划经济认识的发展
第二节 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其局限
一、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市场社会主义的局限
……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转型模式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对企业内部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之前,企业的自有收入首先要分解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积累部分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消费部分构成了按劳分配的对象。在一个合理的经济体制中,企业消费增长是与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分配行为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和经济合理性。但是,在企业制度不合理、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的条件下,企业的分配行为就可能与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相脱离,导致重消费轻积累、工资收入与劳动效益脱节、不同部门和企业收入的盲目攀比等短期化行为。因此,为了保证按劳分配的实现,首先必须完善各种监督和约束机制,使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企业内部消费基金的按劳分配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直接的劳动计量来实现的,企业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以及劳动的质量和数量来确定他们的报酬(包括工资、资金等形式)水平。但是,这一过程的实现也要借助于劳动力市场。因为,按劳分配首先需要对不同种和不同质的劳动进行比较和通约,从而在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报酬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只有把不同质的劳动化为量的差别之后,才能在企业内部对劳动进行监督和计算,而这一点离不开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不仅要通过商品市场来实现,而且要以劳动力市场作为实现的中介。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要求劳动者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全面的经常性的流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从制度上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业和劳动者都是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一个是生产资料的产权,一个是劳动力的产权),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因而,都需要按照成本和收益比较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自由结合,对劳动力质量进行社会评价。从形式上看,这当然也是一种等价的商品交换关系,这是公有制下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经济基础。因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式的就业制度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而且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相悖。自由择业不仅是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应有的权利,更是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表现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越来越具有了市场化的性质。
……
前言/序言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使我们把握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众所周知,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与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本不同,他们不是从人类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而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深刻分析,从中发现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种种物质因素,发现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主义已不是人们头脑的主观想象了,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必然的方式。私有制下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只能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有计划的生产来代替;公有制的建立也就必然使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被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生产和分配所代替,等等。因此,这种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而得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由于这些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或原则,因而它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目的和实质,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已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发展等科学理论,已经通过亿万人民的革命实践而变为现实。这些理论的科学性也将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所不断证实。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不包含《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3版)》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深入洞察全球经济图景:《宏观经济学原理与现代金融体系分析》 作者:[此处可想象一位资深经济学家或研究团队的署名] 译者/编者:[此处可想象一位知名学者或机构的署名] --- 导言:在复杂性中寻求秩序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期。全球化进程的深化、金融科技(FinTech)的颠覆性创新、地缘政治冲突对供应链的重塑,以及后疫情时代各国财政政策的巨大调整,都使得传统的经济模型面临严峻的考验。理解现代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洞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并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脉搏,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关注未来走向的读者必备的知识储备。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现代金融体系分析》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简单地对既有理论进行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融贯中西、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框架。我们深知,单一的经济学流派难以解释所有现象,因此,本书采取了一种批判性继承和融汇创新的态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紧跟时代前沿的分析工具箱。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揭示看不见的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探讨在多变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路径。 ---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现代基石与量化挑战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骨架,重点在于重塑读者对核心宏观经济变量的理解,并引入当代计量经济学工具进行验证。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演进与局限 我们首先探讨GDP、GNP等传统核算指标在数字经济时代面临的挑战,例如对非市场劳动、环境成本和数字资产价值的低估问题。本章将详细分析绿色GDP、包容性财富指数(IWI)等新兴核算方法的内在逻辑与实际应用案例,为理解“高质量发展”提供量化基础。 第二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模型重构 传统的AD-AS模型在面对供应冲击(如能源危机或疫情封锁)时,往往表现出解释力的不足。本章引入了“时间维度”和“预期因素”,构建了包含非理性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简化版本。重点分析了财政乘数和货币乘数在不同经济周期(滞胀、萧条、过热)中的真实表现。 第三章:通货膨胀的结构性根源与政策应对 本书将通胀分析从简单的货币现象扩展到结构性、成本推动和预期驱动的复杂互动。我们详细剖析了全球供应链瓶颈、劳动力市场“大辞职潮”与工资-物价螺旋的相互作用。在货币政策方面,除了传统的利率工具,还深入探讨了量化宽松(QE)的长期溢出效应及退出策略的难度。 第四章:失业理论的当代视野 失业不再是简单的周期性现象。本章区分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并重点分析了技术性失业(自动化冲击)和匹配效率(Skill Mismatch)问题。我们还将考察“自然失业率”(NAIRU)概念在技能快速迭代时代下的动态调整过程。 --- 第二部分:现代金融体系:风险、监管与创新 金融市场是宏观经济的“神经系统”,其波动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本部分聚焦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与监管哲学的演变。 第五章:货币的本质与中央银行的职能边界 随着加密货币的兴起和支付系统数字化,我们重新审视了“货币”的定义。本章深入分析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力与挑战,包括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冲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变,以及如何在维护金融主权的同时拥抱创新。 第六章:金融资产定价与行为金融学的整合 标准的有效市场假说在面对泡沫和崩盘时显得苍白无力。本书引入了行为金融学(如前景理论、羊群效应)来解释资产价格的非理性偏离。通过对2008年次贷危机和近年科技股泡沫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投资者心理如何转化为系统性风险。 第七章:全球资本流动与汇率决定机制 本章详细阐述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在现代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修正版。我们着重分析了“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在美元霸权体系下的新表现,以及新兴市场如何管理资本大规模流入与流出带来的汇率风险。 第八章: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监管框架 金融危机教训促使监管者从微观审慎走向宏观审慎。本章系统介绍了“尾部风险”(Tail Risk)、“传染效应”和“金融脆弱性”的概念。重点解析了巴塞尔协议III(及后续发展)的核心要求,以及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在预防系统性风险中的关键作用。 --- 第三部分:增长、发展与全球经济治理 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理解如何实现长期的、包容性的增长,并在国际合作中维护稳定。 第九章:经济增长的动力学与内生增长理论 我们超越了传统的索洛模型(Solow Model),深入探讨了知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作用。本章关注R&D投入、专利制度设计对长期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并分析了不同国家在技术追赶与自主创新路径上的差异。 第十卷:收入不平等、贫困与代际流动性 本章将收入分配问题置于核心地位。我们利用基尼系数、帕累托指数等工具,分析了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对收入极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教育、医疗和税收政策如何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再分配机制以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第十一卷:国际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本书重新审视了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分析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VC)的脆弱性,探讨了“近岸化”(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经济动机与后果。同时,对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及其对传统贸易统计的挑战进行了专题讨论。 第十二卷:可持续发展与气候经济学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刚性约束。本章将环境外部性纳入主流经济模型,分析了碳税、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等工具的经济效率和公平性考量。我们评估了绿色转型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结构性影响,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引导私人资本投入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 --- 结语:面向未来的经济决策者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现代金融体系分析》是一本面向所有渴望穿透市场迷雾、理解全球经济脉络的读者。它不仅是理论的指南,更是思维的训练场。通过扎实的理论框架、丰富的实证案例和对新兴议题的深刻洞察,本书旨在培养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助力他们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更加明智、更具前瞻性的判断。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理解和塑造我们共同经济未来的重要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