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Tabulation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Township]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Tabulation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Township]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编,赵然 绘
图书标签:
  • 人口普查
  • 中国
  • 2010
  • 人口统计
  • 城镇化
  • 区域地理
  • 社会数据
  • 普查资料
  • 统计年鉴
  • 人口地理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666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869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abulation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Township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作为2010年人口普查专题数据集之一,是一套反映中国小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规模的数据集,为进行微观人口研究,加强人口管理和开展社会调查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所有数据均为人口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资料。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内页插图

目录

表1 北京市乡、镇、街道人口
表2 天津市乡、镇、街道人口
表3 河北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4 山西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5 内蒙古自治区乡、镇、街道人口
表6 辽宁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7 吉林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8 黑龙江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9 上海市乡、镇、街道人口
表10 江苏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1 浙江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2 安徽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3 福建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4 江西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5 山东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6 河南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7 湖北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8 湖南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19 广东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20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街道人口
表21 海南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22 重庆市乡、镇、街道人口
表23 四川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24 贵州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25 云南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26 西藏自治区乡、镇、街道人口
表27 陕西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28 甘肃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29 青海省乡、镇、街道人口
表30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街道人口
表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街道人口

前言/序言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Tabulation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Township] —— 一本深入揭示中国社会肌理的宏大文献 这套《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并非一本普通的书籍,它是一项举世瞩目、规模宏大的人口普查活动的最终成果汇编,是国家统计局倾注无数心血,凝聚数百万普查员辛勤汗水,历时数年精心整理、审核、发布的权威性统计数据宝典。它以乡、镇、街道为最小统计单位,全面、细致地描绘了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现役军人的总人口现状。这部巨著,以其前所未有的详尽程度和广泛的覆盖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透视中国社会结构、人口变迁、发展趋势的窗口。 数据之海,洞察社会脉搏 该套资料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数据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人口数字,更是将人口信息分解到最小的行政单元——乡、镇、街道。这意味着,研究者和决策者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社区、每一个城镇,去了解当地的人口构成、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经济状况。 所包含的数据维度极为丰富,覆盖了人口普查的各个核心方面: 人口基本信息: 这部分是最基础但也是最关键的。它提供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常住人口总数,以及按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户口登记状况、职业、行业等多个维度细分的详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区域的人口性别比差异,了解适龄劳动力的构成,分析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分布特点,识别出哪些地区是年轻人口聚集地,哪些地区则面临老龄化挑战。 家庭户信息: 除了个人信息,资料还深入到家庭层面,提供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家庭户规模、家庭户类型、户主性别、家庭户成员受教育程度等数据。这有助于理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例如核心家庭、大家庭的比例变化,以及家庭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 迁移流动人口信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这套资料详细统计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迁移流动人口数量、来源地、目的地、迁移原因等信息。这对于分析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制定针对性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政策至关重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识别出主要的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了解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为区域经济规划和劳动力市场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口构成特征: 资料深入分析了各乡、镇、街道的人口构成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人口动态指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如少年儿童、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比例)、性别结构、民族构成、受教育程度分布等静态结构特征。这些数据是理解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挑战的关键。例如,高比例的年轻人口可能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充足和消费潜力大,但也可能带来教育和就业压力;而高比例的老年人口则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区域差异与发展水平: 由于数据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进行统计,这使得我们可以进行精细化的区域比较。通过对比不同乡、镇、街道在人口数量、构成、迁移流动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普查方法与数据可靠性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的基础之上的。六普是中国人口普查历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一次。普查采取了全面登记的方式,以户为单位进行,涉及了居住在中国大陆的每一位公民。 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国家统计局采取了严密的组织领导、科学的普查方案、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普查员经过专业培训,采用电子化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普查数据还经过了多层次的审核、比对和逻辑校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误差。 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这套资料的价值远不止于统计数字的堆砌,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为广泛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学研究: 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变迁,包括家庭结构的演变、婚姻模式的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社会分化等。 经济学研究: 探讨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劳动力供给、消费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 人口学研究: 精准分析人口增长、迁移、结构性变化,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评估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的挑战。 地理学研究: 分析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城镇化进程、城乡关系、区域发展格局等。 公共政策制定: 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基于乡镇一级的人口数据,可以更精确地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医疗服务网络,调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历史学研究: 作为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录,为后人研究2010年中国社会面貌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阅读与使用指南 这套资料的体量巨大,其内容以表格和数据为主。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套资料,建议读者: 1. 明确研究目的: 在阅读前,应明确自己想要了解或研究的具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数据。 2. 熟悉数据指标: 了解资料中各项统计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确保对数据的理解准确无误。 3. 运用统计工具: 结合统计软件(如SPSS, R, Python等)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可视化,可以更直观地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 4. 对比与关联: 将不同乡、镇、街道的数据进行对比,或与历史人口普查数据、其他统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结语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是一部凝聚着时代印记的文献,它以最朴素、最直接的数据语言,记录了中国在2010年的人口全景。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无数个家庭的故事,是亿万人民的生活轨迹,是国家发展脉搏的每一次跳动。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发展、把握中国未来的学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每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公民而言,这套资料都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极具价值的参阅文献。它以其无与伦比的详尽和权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在21世纪初期的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其所蕴含的知识和启示,将持续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资料集的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宏大与细致,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数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社会肌理变迁的史诗。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厚重感所震撼,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种国家级出版物的严谨和权威。作为一名对中国区域发展史有持续关注的研究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点上的社会结构、资源分配乃至潜在的未来走向,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深入到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数据中去挖掘。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显微镜”,让我们得以从宏观的“全国”和“省份”视角,下沉到具体的“乡、镇、街道”层面。这种精细度是令人敬畏的,它意味着每一次人口的迁徙、每一次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衰落或新兴聚落的崛起,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等待着有心人去解读背后的故事。光是翻阅目录,那些密密麻麻的行政区划代码和地名,就足以勾勒出中国广袤土地上不同社区的生存状态。它不是用来快速阅读的畅销书,而是需要耐心、需要工具、需要对数据敏感的眼睛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况味的“寻宝图”。

评分

阅读和使用这套资料,本质上是一种对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度“溯源”过程。它要求使用者具备一种历史的耐心和空间想象力。你必须在脑海中不断地将这些代码和数字对应到地图上的某个具体村落或街道,才能真正理解数据背后的“人”。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数据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努力,这套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2010年那个时间点的快照,更是对未来几十年中国城乡关系走向的强力预警信号。任何试图理解中国未来城市化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性的研究,都无法绕开对这种基层人口结构变化的精细化分析。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应该常年摆在书桌旁,需要反复查阅、交叉对比的“工作手册”。它教会我们,理解中国,必须从最微小、最具体的单元开始,从最朴素的官方记录中寻找最真实的脉动。

评分

拿到这套资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开创性和历史价值。我们都知道,人口普查数据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硬通货”,但能获取到如此细致到乡镇一级的普查数据,尤其是在2010这个承上启下的时间节点,其意义非凡。它完美地卡在了“改革开放初期高速城市化”和“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交界点上。我设想,通过对比前后几次普查的结果,任何一个关注地方政治经济学的人都能清晰地描摹出过去十年间,哪些小城镇因为特定的产业政策而获得了爆炸性的增长,哪些曾经的行政建制因为资源枯竭或人口外流而逐渐萎缩,甚至哪些城中村的边界是如何被城市扩张的浪潮无声无息地吞噬的。这种微观层面的动态追踪,远比宏观统计摘要所能提供的洞察力要深刻得多。它强迫我们跳出“平均数”的陷阱,去正视中国社会内部巨大的异质性。对于规划师、社会学者乃至政策制定者而言,这套书不是参考资料,而是进行深度诊断和精准施策的基础地图。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套书的价值,它就像是国家肌体上提取出的、经过科学处理的“组织切片”,而非泛泛而谈的“体检报告”。许多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常常停留在GDP增长率、人均收入等宏观指标上,显得有些悬浮。而这套按行政区划严格划分的资料,则像是给这些宏观叙事提供了最坚实的“地基”。它揭示了在统一的政策指导下,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基层单位是如何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社会千姿百态的面貌。例如,沿海地区乡镇的产业结构与内陆山区乡镇在青壮年劳动力分布上的差异,必然指向了不同的治理挑战。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去阐释化”,它仅仅是提供了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素材,将解释的权力完全交还给了钻研者,这对于那些渴望独立思考、不愿接受二手解读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构建独立学术观点的基石。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初次接触这套资料时,那种扑面而来的表格和数据确实会带来一丝阅读上的压力,它不像那些带有叙事性的历史读物那样轻松。然而,一旦你找到了解读它的正确“钥匙”,那种发现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我尝试着查找了我的故乡所在地的乡镇数据,惊奇地发现,一些我们过去凭感觉认为发展平平的区域,在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分布上,其实隐藏着与周边地区显著不同的特征。这种“个人经验与官方数据”的对接过程,极大地增强了资料的可信度和亲近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比如老年人聚集的现象、特定年龄段劳动力短缺的困境——都是这套庞大数据集中体现出的一个微小且真实的投影。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常识,但即使是数据小白,也能从中体会到“国情”二字的重量和复杂性,它记录的不是抽象的“人民”,而是具体的、住在某个街道、拥有某种职业和家庭结构的人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