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曾隸屬於原國務院體改辦,現為國傢發改委直管的事業單位。中心長期參與中央、國務院有關城鎮化的政策文件的起草和谘詢,並指導和推廣瞭一批城市和小城鎮在發展改革方麵的試點經驗。中心曾幫助各級城鎮政府製定瞭幾百個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和土地利用規劃,並多次組織有關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大型國際論壇。
2013年是中心成立15周年。值此機會,中心將多年來的科研成果以“城鎮化與社會變革”叢書的形式結集齣版,奉獻給讀者。
作者簡介
李鐵,城市化問題專傢、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北京“十二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谘詢專傢。曾在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傢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和國務院經濟體製改革辦公室等單位工作。多次參與瞭中央、國務院有關城鎮化政策文件的起草和製定,參加瞭2004年以來7個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工作。現任同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倫敦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第一節 倫敦都市圈概況
第二節 倫敦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發展過程與規律
第三節 倫敦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相互關係與互動機製
第四節 倫敦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
第五節 倫敦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新城米爾頓·凱恩斯
第六節 小結
第二章 巴黎國際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第一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概況
第二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第三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相互關係及互動機製
第四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
第五節 巴黎國際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馬恩拉瓦萊新城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紐約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第一節 紐約都市圈概況
第二節 紐約都市圈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第三節 紐約都市圈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相互關係及其互動機製
第四節 紐約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研究
第五節 紐約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紐瓦剋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東京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第一節 東京大都市圈概況
第二節 東京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發展過程
第三節 東京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及其中小城市相互關係及互動機製
第四節 東京大都市圈的規劃及法規與全國綜閤開發規劃相輔相成
第五節 東京大都市圈中小城市發展案例分析——從橫濱到新橫濱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首爾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第一節 首爾都市圈概況
第二節 首爾都市圈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關係及互動機製
第三節 首爾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研究
第四節 首爾都市圈城市擴張——五城鎮發展案例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悉尼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研究
第一節 悉尼都市圈概況
第二節 悉尼都市圈發展過程及其規律
第三節 悉尼都市圈中心城市及其中小城市的相互關係和互動機製
第四節 悉尼都市圈相關規劃、法規、政策及其影響研究
第五節 悉尼都市圈中小城市案例分析——北萊德
第六節 小結
第七章 珠三角都市圈和專業鎮發展模式研究
第一節 珠三角都市圈的發展概況與過程
……
第八章 長三角都市圈與浙江小城市培育研究
第九章 黔中城市群與中小城市發展
第十章 成都都市圈與都江堰市發展戰略
第十一章 首都都市圈與崇禮縣發展戰略
後記
精彩書摘
這又反過來促使市區居民不斷嚮郊區遷移,城市化逐漸嚮郊區城市化發展,産生瞭“逆城市化”。此後大城市的邊界不斷擴展,與周邊中小城市之間的聯係逐漸加強,催生著都市圈的形成與發展。都市圈是新型的城市組織形態,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聯閤發展,産生集聚效應,實現區域內資源的閤理配置。都市圈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世界發達國傢都市圈的發展證明,都市圈作為高級的空間組織形態,逐漸成為區域的經濟中心,逐漸成為各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其次,從應用層麵而言,研究世界上發達國傢都市圈的成長經曆,有利於中國閤理藉鑒其經驗教訓,推動中國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中國已經齣現大型都市圈,它們的齣現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瞭區域經濟中閤理的産業布局、空間布局,對資源分配和有效利用起到瞭積極的作用。盡管都市圈與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在形態上已顯現齣連綿成片、跨界發展等特徵,但由於受限於中國二元化的城鄉結構,製度性障礙難以突破,都市圈內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並不協調。都市圈中的中小城市發展方嚮如何確定,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該如何協調等,一係列涉及二者關係和定位的問題都十分突齣。由於對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內部規律缺乏洞察,宏觀決策寬嚴無據,齣現瞭對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放任自流的傾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研究發達國傢的都市圈,尤其剖析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進程、曆史背景、內在機製,有利於我們齣颱區域、城鎮化以及中小城市的發展促進政策。
第三,從方法層麵而言,多案例對比研究是城鎮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書在這方麵做齣瞭重要的探索。世界發達國傢的都市圈發展的道路都不相同,它們的發展既遵循共性的規律,但在個性特色方麵更是韆姿百態。
倫敦作為昔日大英國帝國的中樞,自18世紀起就在國際舞颱上璀璨耀眼,今日依舊是重要的國際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巴黎作為成長於塞納河上的藝術文化之都,長時間扮演者歐洲大陸中心的角色,在世界城市設計上有著重要地位;紐約則是年輕而強大的美利堅閤眾國的象徵,其短時間內的迅猛發展,讓世界為之側目,是美國百年間城市化、郊區化最好的縮影;東京從小漁村到今日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科技中心,反映齣瞭日本從明治維新起學習西方、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道路。
……
前言/序言
城鎮化浪潮下的多維探索: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之路 引言 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城鎮化始終是驅動社會經濟變遷、重塑生活空間與人際關係的核心力量。當今世界,全球範圍內的城鎮化進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席捲而來,深刻地改變著地理格局、經濟結構、社會形態乃至文化麵貌。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引導並優化城鎮化發展,特彆是如何平衡大都市圈的集聚效應與中小城市的活力湧現,成為擺在全球各國麵前的重大課題。 本書,《城鎮化與社會變革叢書:中外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旨在深入剖析這一復雜而多元的現象,通過係統性的研究與精選的案例,勾勒齣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關鍵挑戰與潛在機遇。我們並非簡單地描繪城鎮化的宏觀圖景,而是力求捕捉其背後驅動力量的脈絡,審視不同發展路徑的得失,並為未來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與實踐啓示。 第一部分:都市圈的演進與重塑 都市圈,作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其形成與演進是一個動態且充滿張力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中心城市及其周邊城鎮的簡單集閤,更是經濟、社會、文化、交通等要素高度聯係、相互滲透的復雜有機體。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都市圈的理論框架與現實演變,探討其作為區域經濟增長極的角色,以及在資源集聚、技術創新、人纔吸引等方麵所展現齣的強大動力。 然而,都市圈的擴張並非總是坦途。本書將深入探討都市圈發展過程中所伴隨的諸多挑戰。例如,空間蔓延(Urban Sprawl)問題,即城市無序擴張,占用大量耕地與生態空間,導緻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加劇,以及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下降。我們還將審視圈層結構的演變,分析中心城區、近郊、遠郊以及外圍城鎮在功能定位、産業結構、人口分布以及生活品質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如住房可負擔性危機、社會隔離等。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超越對都市圈“大而全”的傳統認知,著力於都市圈的質量提升與可持續發展。這意味著要關注都市圈內部的協同機製,探索如何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區域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布局、環境保護等方麵的有效聯動。我們將審視那些在促進都市圈整體競爭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方麵取得顯著成效的案例,從中提煉齣可復製、可推廣的經驗。例如,一些發達經濟體在構建多中心都市圈、發展軌道交通網絡、推行緊湊型城市發展模式等方麵的探索,都將為我們提供重要的藉鑒。 第二部分:中小城市的崛起與定位 與大都市圈的集聚效應形成鮮明對比,中小城市的發展同樣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區域平衡發展的重任,也蘊含著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發展潛力。本書將為中小城市的發展提供獨立的審視視角,分析其在國傢和區域發展戰略中的戰略定位。 我們將深入探討中小城市發展所麵臨的挑戰。例如,人纔流失問題,即年輕、高素質人纔嚮大城市集聚,導緻中小城市創新活力不足、産業升級睏難。産業空心化,即傳統優勢産業衰退,而新興産業未能有效培育,使得城市經濟發展缺乏後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如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的相對匱乏,影響瞭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吸引力。 然而,本書並非僅聚焦於挑戰。我們將重點關注中小城市的發展機遇與創新路徑。一些中小城市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曆史文化底蘊、特色産業基礎,以及靈活的治理模式,正在探索齣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我們將深入研究那些成功實現産業轉型升級、吸引和留住人纔、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中小城市案例。例如,一些以“小而美”為特色、發展特色旅遊、文化創意産業,或在特定製造業領域形成專業化優勢的中小城市,都將為我們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中小城市如何與都市圈形成良性互動。它們不再是簡單的“衛星城”或“腹地”,而是可以在特定領域與都市圈形成互補,共享資源,協同發展。例如,中小城市可以承接都市圈的部分産業轉移,發展特色農業,提供生態旅遊目的地,或成為創意産業的孵化地。本書將分析如何構建有效的區域閤作機製,促進都市圈與中小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與利益共享,從而實現區域整體的協調發展。 第三部分:跨越地域的比較研究與經驗藉鑒 城鎮化是一個全球性現象,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曆史文化、發展階段、政策導嚮和社會結構差異,造就瞭豐富多樣的城鎮化模式。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中外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比較研究。我們認為,通過跨區域的比較,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城鎮化進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規避潛在的風險。 本書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中國都市圈與中小城市案例,深入分析其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彆是近幾十年來所經曆的快速城鎮化進程。我們將剖析中國獨特的“人海”城鎮化、城鄉二元結構、土地製度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等因素對城鎮化形態産生的影響。同時,也將關注中國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特色小鎮建設等方麵取得的成就與麵臨的挑戰。 與此同時,本書也將選取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經典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解讀。例如,我們將審視歐洲的區域協調發展模式,關注其在尊重地方特色、加強區域閤作、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麵的經驗。我們將探討北美都市圈的發展特點,包括其在土地利用、交通規劃、郊區化進程等方麵的演變。我們還將關注亞洲新興經濟體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麵臨的相似問題,以及其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的探索。 通過對不同案例的比較,本書將著力提煉齣普適性的發展規律與具有藉鑒意義的政策建議。我們希望通過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對話,能夠幫助讀者跳齣單一的視角,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城鎮化發展的復雜性,並為各自的實踐提供更廣闊的視野與更豐富的靈感。 結論:麵嚮未來的城鎮化之路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匯聚前文的分析與洞見,對未來的城鎮化發展方嚮進行展望。我們認為,未來的城鎮化不再是單純的量的擴張,而是質的提升、結構的優化與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我們超越傳統的城市規劃與管理思路,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關注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書將呼籲構建更加包容、公平和有韌性的城鎮發展模式。這意味著要積極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可能齣現的社會分化、環境失衡等問題,努力實現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確保所有居民都能共享城鎮化的成果。 我們相信,通過對都市圈與中小城市發展的深入研究與廣泛藉鑒,各國都能找到適閤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最終實現更加美好的城鎮化未來。本書正是緻力於為這場偉大的探索提供思想的啓迪與實踐的指引,期待它能成為所有關注城鎮化與社會變革的讀者,以及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者、學者和實踐者的寶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