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道傢的一部重要著作,十餘萬言,由莊子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對宇宙大道、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生命的價值、道德的標準等,都有詳細的論述。其內容博大精深,行文恣肆汪洋,是傳統文化中偉大不朽的經典之一,在中國文化的建構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莊子的文章不僅極富思想性,而且有很高的藝術性,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數莊子的成就高。他的文章瑰麗奇美,富於幻想,即便是描寫平凡小事,也能寫齣排山倒海的氣勢。《莊子》融閤瞭寓言的生動、哲理的思辨、生活的鮮活。但是,想要真正讀懂它、體悟它、運用它卻並非易事。為瞭讓讀者能更好地理解《莊子》,讀齣真正的“逍遙”,將莊子的智慧應用於日常生活,《莊子全書》將《莊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錄其中,並參考瞭大量和《莊子》有關的資料,以確保全書的嚴謹性。書中除瞭在原文之後附有注釋、譯文,還在每段內容前編有“分節導讀”,以便讀者從整體上把握《莊子》的思想脈絡。對一些重點句子、段落,則特設“品莊悟道”欄目,結閤現實,進行深入解讀。
捲一 內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捲二 外篇
駢拇
馬蹄
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鞦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遊
捲三 雜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蹠
說劍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附錄 聽南懷瑾大師講《莊子》
魚活水中不知有水,人活道中不知有道——聽南懷瑾講道法自然
抓住今天就好瞭,沒有明天——聽南懷瑾講專注當下
隻要自己覺得滿足就夠瞭——聽南懷瑾講知足
生命的形態和價值不受外界的影響——聽南懷瑾講規矩與方圓
沒有永遠存在的,也沒有永遠毀壞的——聽南懷瑾講福禍相依
過分的話不能說,好壞都不能加一點——聽南懷瑾講說話之道
高度的智慧,用起來極簡單——聽南懷瑾講為學境界
剛剛生下來就是死亡的開始——聽南懷瑾講看破生死
天地
本篇的主旨是講為君之德。作者認為,君為萬眾之主,君德就是天德。為君者應以德為本,無心無為,讓一切成於自然,從而成為天道的體現者。君德即天德。從這種觀點齣發,作者對後世以人力治世的君主如夏禹、周武王等進行瞭激烈的批評。
【分節導讀】
此節錶達瞭人君應依照天地的規律自然無為的觀點。萬物雖然紛雜多樣,但本質同一,所以管理天下也要以道為依據,站在道的視角上審視名利、職分、能力,不刻意追求富足,任事物自然發展。而求道需“刳心”,隻有先摒棄心智,去除對事物的成見和繁雜的欲望,纔能擁有容納萬物的廣博胸懷,不被世俗名利所動。道與萬物相連,王者若以大道為立足之本,國之上下必安定均和。
【原文】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a;萬物雖多,其治一也b;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c,故曰,玄古之君天下d,無為也,天德而已矣e。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名正f;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g,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h。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i,事也;能有所藝者j,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k,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l,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m,淵靜而百姓定n。《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o,無心得而鬼神服。”
【注釋】
a均:均等。b治:條理。指循性自得。c原:本。德:自得。天:自然。d玄古:遠古。e天德:自然之德。f“以道”句:用天道來錶示君主的名號,就很得當。言,名、稱謂。當,得當。g分:職分。h泛觀:廣泛地來看。應備:可供用者無不齊備。i上治人者:居於上位治理人的人。j藝:專長。k兼:統屬。l畜:養。m化:生長,發展。n淵靜:像深潭裏的水一樣平靜。o《記》:古書名。一:道。畢:完成。
【譯文】
天地雖然大,但運動變化卻是均勻的;萬物種類雖多,但循性自得的性質卻是一樣的。天下百姓雖然很多,主政的卻是君主。君主治理天下本於德性,而成於自然,所以說,上古的君主治理天下,靠的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罷瞭。
從道的觀點來看稱謂,那麼天下君主就名正言順;從道的觀點來看職分,那麼君臣各自承擔的道義就明確瞭;從道的觀點來看纔能,那麼天下的官吏都盡職盡力;從道的觀點廣泛地考察,那麼天下萬物就應有盡有,無不齊備。所以,通達於天的,是道;通行於地的,是德;周行於萬物的,是義;善於治理天下的,是使人們各盡其能,各任其事;能夠讓纔能和技藝充分發揮的,是各種技巧。技巧歸屬於事務,事務歸屬於義理,義理歸屬於德,德歸屬於聽任自然的道,道歸屬於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說,古時養育萬民的君主,沒有貪欲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變化;深沉靜默而百姓安定。《記》中說:“通於大道而萬事自然完滿,心無欲求而鬼神敬服。”
……
從文學角度來看,《莊子全書》的散文風格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典範,它糅閤瞭哲理的深刻與抒情的浪漫。我讀瞭很多古代的哲人論著,但莊子的文字卻有著一種獨特的、近乎於音樂的韻律感。他的比喻往往是宏大而又細緻的,比如對宇宙之廣袤的描繪,那種氣勢磅礴,讓人瞬間體會到人類個體的渺小,但這種渺小並非帶來絕望,反而帶來瞭一種輕鬆——既然如此微不足道,又何必為蠅頭小利斤斤計較?我反復閱讀瞭描述“鯤鵬”變幻的段落,那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象徵著生命形態的無限可能和自由選擇。它挑戰瞭我們對“穩定”和“固定身份”的依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強迫讀者跳齣“實用主義”的框架,去欣賞生命本身的純粹美感和內在的運動規律。讀罷全書,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寬瞭一大圈,對“得失”的衡量標準也隨之發生瞭根本性的轉移。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和主題的鋪陳,展現齣一種高度的匠心和內在的和諧性,即便其內容本身是關於“無序”和“混沌”的探討。不同篇章之間雖然看似散漫,但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的關懷——如何在一個規範化、功利化的世界中,保持個體的獨立和精神的完整。我特彆注意到其中對語言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很多時候,文字本身被視為束縛思想的工具,莊子似乎總是在挑戰我們依靠語言構建的現實。這種對符號係統的警惕,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嘗試著去實踐書中描述的“心齋”,暫時清空大腦中積纍的既有觀念和預設判斷,結果發現,對日常事物的感知變得異常敏銳和鮮活,好像灰塵被擦去,色彩重新飽和起來。這本書不提供速效藥,它提供的是一套重新校準心智的精密工具,讓你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內心深處進行更真誠的對話。
評分我第一次接觸這類古典哲學典籍,原本是抱著“啃大部頭”的敬畏心理,但《莊子全書》的閱讀體驗完全齣乎意料,它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極其幽默且充滿智慧的老友的對談。行文的跳躍性和那種信手拈來的比喻,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我最喜歡的是他對“齊物論”的闡述,那種將對立麵消融於“道”的大視野,簡直是當代社會焦慮的解藥。我們總是忙著區分“好”與“壞”、“對”與“錯”,活在標簽的牢籠裏,而莊子卻輕輕一揮手,把所有界限都抹平瞭。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他描述的某種情境——比如“鼓盆而歌”——深深觸動,那種對生命終極狀態的坦然接受,遠比任何空泛的說教都更有力量。這本書的語言節奏感極強,有時如同山澗流水般潺潺前行,有時又如驚雷炸響,在關鍵處給予讀者猛烈的撞擊。讀完後,我對那些世俗的追逐似乎都帶上瞭一層疏離的濾鏡,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真正珍視的是什麼。
評分這部《莊子全書》簡直是思維的迷宮,每翻開一頁,都像是進入瞭一場精心設計的哲學遊戲。我尤其欣賞其中那些天馬行空的寓言,它們像是濛上瞭一層薄霧的古代仙境,你努力想抓住其中的邏輯脈絡,卻發現所謂的“邏輯”本身就是被解構的對象。比如那個著名的“蝴蝶夢”,初讀時隻覺得有趣,仿佛莊子在調侃我們對現實的執念,但隨著思考的深入,你開始質疑:我的“清醒”與夢境的界限究竟在哪裏?這種對本體論的持續拷問,不是那種直白的教條灌輸,而是通過一個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悄無聲息地滲透到你的認知結構裏。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輕盈,仿佛他坐在時間的彼岸,俯瞰著我們這些在“有用”與“無用”的泥沼中掙紮的眾生。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收獲不是獲得瞭什麼確切的答案,而是體驗到瞭一種智性的解放——明白瞭許多睏擾已久的問題,或許根本就不需要“解決”,隻需要“觀看”和“放下”。這種高屋建瓴的視角,使得即便是探討生死、名利這些沉重的話題時,也散發著一種令人心安的超脫感。
評分坦白說,我對古代哲學思辨的興趣一直不算太高,總覺得晦澀難懂,但《莊子全書》卻以一種近乎先鋒文學的姿態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構建的世界觀是如此的奇特和迷人,充滿瞭令人驚嘆的想象力。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在廣闊天地間漫遊的訪客,時不時會遇到一些奇形怪狀的生物或人物——那些“僇(lù)人”與“至人”——他們似乎掌握瞭某種不為世人所知的生存法則。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我的內心圖景,它鼓勵我跳齣日常的綫性思維,去擁抱那些不確定性和荒謬感。特彆是對“逍遙遊”的描繪,那種不被任何具體目標所束縛、任由精神自由馳騁的狀態,簡直是知識分子最深層的渴望。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存在”,如何不讓外界的期待成為你精神的枷鎖。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開放性,它提供瞭無數種解讀的可能性,你永遠無法說自己“完全讀懂”瞭它,而這種未完成感,恰恰是它生命力的源泉。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莊子書籍
評分這次優惠活動很大,終於買到自己喜愛的書瞭。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值得閱讀。
評分作為精編版入門書,開捲有益瞭。
評分還不錯很喜歡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大愛莊子,這本書也非常好
評分這是一本神書,天書,奇書,能讓人重建世界觀,能讓腐朽化為神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