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史记故事(超值全彩白金版)》辑录《史记》中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篇章,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体编纂而成,便于读者轻松掌握《史记》精华,并从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拓展人生阅历读史使人明智,研读《史记》,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
内页插图
目录
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华夏始祖黄帝
圣明的唐尧
贤德的虞舜
夏本纪第二
大禹治水
舜帝禅位大禹
夏朝兴衰
殷本纪第三
成汤灭夏
名相伊尹
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荒淫残暴的商纣王
周本纪第四
农师后稷
周族的兴起
西伯侯姬昌
盟津观兵
牧野之战
封邦建国,马放南山
周公摄政
周穆王制刑
周厉王毁国
烽火戏诸侯
秦本纪第五
泰的传承与立国
秦穆公求贤
秦晋战于韩地
崤之战
由余归秦
秦始皇本纪第六
清除权臣
兼并六国
统一天下
秦始皇出巡
人海求仙药
焚书坑儒
祖龙之死
二世胡亥
指鹿为马
赵高被诛,秦朝灭亡
项羽本纪第七
少年项羽
安阳夺帅
破釜沉舟
……
世家
列传
精彩书摘
能达到国相那样高的地位,这是平民百姓能够达到的极点啊,长期享受荣华富贵是不吉利的。”他把自己的家产分发给了朋友和邻居,自己携带着贵重的财宝来到陶地居住。他看准这里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做生意。他在这里从事贸易经营,没过多久,就积累了上亿的财产。因为居住在陶地,所以范蠡自称为陶朱公。当时天下的人都知道有一位善于经营、极度富有的陶朱公。
陶朱公来到陶地后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小儿子成人的时候,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关在牢里。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家有千金,不应该让儿子在闹市中被砍头啊。”他打算派小儿子到楚国打点关系营救二儿子,并为他准备了一千镒黄金用来贿赂。这时他的长子主动要求去楚国营救弟弟,陶朱公只好同意他去,写了一封信,要长子交给以前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一定要送给他一千镒黄金,一切都要听从他,千万不能和他发生争执。”长子答应了,并且还多带了几百镒黄金以防万一。到楚国后,他先来到庄生的家中,发现他的住宅非常简陋,不像有势力的人。但他还是把信和金子交给了庄生。庄生接受后说:“你赶快离开这吧!等你弟弟释放以后,也不要打听释放他的原因。”陶朱公的长子离开庄生的住处后不放心弟弟的安全,私自留在楚国,并且用自己携带的黄金贿赂楚国有势力的官员。
庄生廉洁正直,在楚国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其实他并没想收下陶朱公献上的黄金,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陶朱公,来表示自己的信用。他留下黄金后,叮嘱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钱财,以后还要全部归还给他,不过哪一天归还就说不好了,这就像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生病一样。你千万不能动用这些金子。”庄生入宫拜见楚王说:“某个星宿移动到了某个位置,这预示着楚国要有祸乱发生。”楚王一直对庄生非常信任,赶忙问道:“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庄生回答说:“只有施行恩德才能免除灾害。”楚王听取了他的建议,派遣使者把国库封起来。受到陶朱公长子贿赂的楚国大臣知道消息后赶忙告诉他说:“楚王把国库封起来了,说明他将要实行大赦了,你弟弟有救了!”陶朱公的长子惊喜之余又想,一千镒黄金白白送给庄生了,很不甘心。于是又来到庄生家里,对庄生说:“现在楚国正准备大赦,我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释放,所以我来向您告辞。”庄生明白他想要回黄金,就把黄金归还给他。陶朱公的长子非常高兴。
庄生为自己被小辈欺骗而感到羞耻,再次进宫拜见楚王说:“您想通过大赦的方式驱除楚国的灾难,然而,我听到流言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我国囚禁,他家里人贿赂了君主您身边的人,所以君王这次大赦不是施恩给百姓,而是为了释放陶朱公的儿子。”楚王听说后生气地说:“我虽然没有大的德行,但也不会为了一个富人的儿子进行大赦!”下令先杀死了陶朱公的儿子,第二天再下达大赦的命令。陶朱公的长子携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
前言/序言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史记》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司马迁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记述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无怪乎鲁迅先生感叹《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史为鉴,可以知千秋盛衰兴替,《史记》之所以为后人所重,不仅因为它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因为它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为了再现历史,《史记》中的很多传记是用故事构成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蔺相如完璧归赵、孙膑教田忌赛马、荆轲刺秦王等.此外,XCT《史记》中描写的人物,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神情毕露,如当时之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通过大量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和推究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们得以在阅读中思考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困境,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同样有着无尽的启发。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史记》原本精彩的语言给当代人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加之篇幅浩繁,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于这座巨大宝库的开掘。
有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部彩图版的《史记故事》.遴选《史记》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篇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对其进行精准的译白,用通俗而不失文采的现代语言诠释历史,精彩扼要地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本纪”是《史记》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书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而《史记》中以“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士、占卜者、俳优等社会各个阶层.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前一类列传有《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儒林列传》等;后一类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朝鲜列传》等。“列传”对本纪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
本书在精译《史记》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中国大事记”“历史关注”“相关链接”等,试图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诠释《史记》,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此外,本书还精选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入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和解释。文图对应,将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简洁精练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古今文选:华夏经典名篇赏析》 一卷观照历史,两相辉映文学,三代薪火相传,四海知音共赏。 图书简介: 《古今文选:华夏经典名篇赏析》并非一部单纯的文集汇编,而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度溯源与精妙品鉴之旅。本书旨在打破传统选本的刻板印象,以现代读者的审美视角和学术思辨精神,精选自先秦诸子百家至近现代名家散文、诗歌、辞赋中的代表性篇章,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深入的解读和多维度的赏析。 本书特色与内容架构: 本书结构宏大,脉络清晰,共分为“先秦思辨与人文奠基”、“两汉风骨与叙事初成”、“魏晋风流与情性解放”、“唐宋气象与格律臻美”、“明清笔墨与世情洞察”、“近现代转型与语言革新”六大板块,囊括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千年的发展脉络。我们力求在选材上,既保证经典性与代表性,又注重拓宽读者的视野,涵盖了哲学思辨、历史叙事、山水抒情、边塞咏怀、市井风俗、革命呐喊等多个主题维度。 第一篇章:先秦思辨与人文奠基 此部分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精选了《论语》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精辟论述,展示古代知识分子如何构建社会伦理的基础;细读《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玄妙哲理,探讨中国式生存智慧的源头;同时,精选《诗经》中“风、雅、颂”的典范篇章,体会早期人民情感的淳朴与周代礼乐文化的余韵。重点剖析了《庄子》中汪洋恣肆的寓言故事,如何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探讨人与自然、精神与物役的关系。篇幅中尤其强调了这些早期文本对后世文学“言志”与“载道”影响的深远意义。 第二篇章:两汉风骨与叙事初成 汉代文学的特质在于其磅礴的帝国气象和对现实的关怀。本章收录了贾谊《吊屈原赋》中忧国忧民的悲愤,以及司马相如《子虚赋》中铺陈华美的辞赋传统。重点阐述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孔雀东南飞》如何以口语化的叙事描绘了封建家庭的压迫。对汉赋的结构特征、铺陈手法及其在确立大一统帝国文化自信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三篇章:魏晋风流与情性解放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主体性”觉醒时期。本部分精选了“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如曹植《白马篇》的豪迈不羁。着重分析了竹林七贤在政治高压下的精神逃逸,陶渊明诗歌中“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隐逸美学,及其对后世文人精神栖居地的影响。此外,对“永明体”的格律探索和志怪、志人小说的开端,如何标志着文学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层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四篇章:唐宋气象与格律臻美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部分,我们按盛唐的雄浑(李白、杜甫)、中唐的沉郁(白居易、韩愈)、晚唐的唯美(李商隐、杜牧)进行分类赏析。重点解析了杜甫“三吏三别”对民间疾苦的深刻记录,以及格律诗在声韵格律上的精妙构造。宋代部分,则聚焦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苏轼的旷达超然、辛弃疾的家国情怀,以及李清照的闺阁愁绪,均有精选篇章作为代表,探讨宋词如何更自由地抒发复杂情思。 第五篇章:明清笔墨与世情洞察 明清时期,小说和散文的成熟标志着文学主题向世俗生活和人情练达的深度挖掘。本章精选了归有光、袁宏道等人的散文佳作,展示了明代公安派“性灵说”的解放意义。在小说方面,我们选取了《金瓶梅》的社会白描片段和《儒林外史》的讽刺精髓,而非着眼于长篇叙事的完整复述,而是剖析其描摹人情世故的深刻之处。对清代诗歌的复古与创新也进行了梳理。 第六篇章:近现代转型与语言革新 进入近代,中国文学面临着“介绍进来”与“自我革新”的双重挑战。本部分收录了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幽默小品文,展现了白话文成熟后的轻松自如。对鲁迅的杂文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其思想的锐利性与语言的凝练性。同时,选取了早期白话小说和新诗的先驱作品,探讨白话文如何成功取代文言文,成为承载现代情感与知识体系的新型载体。 赏析方法论: 本书的赏析部分,摒弃了枯燥的“八股式”批注。每篇选文后附有“时代背景”、“艺术特色分析”、“核心意象解读”和“当代对话”四个维度的解析。我们引导读者不仅要知晓“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理解“作者是如何思考的”,以及“在今天的世界中,这段文字依然能给我们带来何种启发”。力求实现古典美学与现代思想的交融互鉴,让沉睡在历史中的文字重新焕发生命力。 适用读者群: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文学专业的学生、希望系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脉络的自学者,以及希望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社会人士。它既可作为案头常备的鉴赏工具书,也可作为深度阅读和思考的引导读本。 通过这部选本,读者将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在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中,找到属于自我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