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1970年代以来,主要在安克斯密特与海登·怀特的推动下,历史哲学领域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语言与叙述在历史哲学问题中的关键地位得到了重视。安克斯密特和怀特也因此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大师。《历史表现》是安克斯密特的最新力作,反映了西方历史哲学的最新进展。
内容简介
“表现”原本是美学和文学理论中的范畴,安克斯密特将之引入关于历史叙述的讨论,其意在于“提议从美学的观点看历史编纂”。在这一意义上,历史叙述就像肖像画,它不是有关对象的摄影反映,却是人物风神的丰富表现。作者在《历史表现》中从“史学理论”、“历史意识”、“史学理论家”三个层次,系统讨论了历史表现理论。《历史表现》充分认识到,历史写作在满足理性的、科学的探究要求的同时,审美也是其内在固有的要素。为了恰当理解历史写作的性质,应该区分表现与描述,并且以表现概念为核心,重新来定义诸如意义、真理和指称等传统的语义学工具。
《历史表现》的目的,是要在历史研究的文学进路之铺张与实证研究之节制中间界定并探寻某种中道。这一思路导向了历史研究的一种理性主义美学,在重申历史写作的审美维度的同时,也再次肯定了历史学科之合理性。
作者简介
安克斯密特(Frarlklin Rudolf Ankermit),荷兰人,1945年生,现任格罗宁根大学思想史与史学理论教授,当代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著述多种并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主要著作有: 《叙述的逻辑》(1983) 《历史与转义》(1994) 《美学的政治学》(1997) 《历史表现》(2001)《政治表现》(2001) 《崇高历史经验》(2005)。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译者序言
中译本前言
鸣谢
导言
第一部分 史学理论
第一章 语言转向:文学理论与史学理论
第二章 褒扬主体性
第二部分 历史意识
第三章 吉本与奥维德:历史的形变
第四章 叙述性历史主义的辩证法
第五章 对过去的后现代“私化”
第六章 大屠杀记忆:悲悼与忧郁
第三部分 史学理论家
第七章 为什么是现实主义?——奥尔巴赫论实在之表现
第八章 丹图论表现、同一性及难以分辨之物
第九章 海登·怀特对历史学家的吁求
第十章 吕森论历史与政治
跋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语言转向:文学理论与史学理论
1973年,海登·怀特发表了他如今已成名著的《元史学》,这本书被普遍认为在史学理论的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这个词用于谈论一个关于喻义(tropology)的理论再合适不过了。无疑,只要对二战以来史学理论的演进有最一般的了解就会看出,自怀特的巨著发表以来,史学理论已经变成了一个根本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史学的不同方面被研究着,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怀特,如今作为理论研究对象的史学与前一代史学理论家们视为范例的那种史学是相当不同的。
30年后的今天,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可以说,这是一个对我们所获得与尚未获得的东西进行盘点的恰当时刻。为此,我将主要着手探究所谓的语言转向与被引进作为理解史学的工具的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我的结论将会是:(1)在语言转向的理论主张与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不对称;(2)对这两种主张的混淆,很不幸,主要来自史学理论方面;以及(3)文学理论在史学方面可以教给史学家许多东西,但这与史学理论家传统上所研究的那些问题没什么关系。语言转向与史学理论
由怀特引发的当代史学理论革命常常被与所谓的语言转向联系在一起。这样说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怀特的主要论点是,我们对过去的理解不仅取决于过去本身是怎么样的,并且受历史学家用以言说过去的语言的支配——或者,按他自己喜欢说的那样,与历史知识是(在档案里)被“发现”的一样,历史知识是(用历史学家的语言)“做成”的。然而,当怀特这样说的时候,他心中所想的有时跟论说语言转向的哲学家是不同的。为了恰当评判怀特的革命给史学理论带来了什么,应该确定和思考这些差异及其含义。
“我使用‘语言哲学’一词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哲学问题是这样的一些问题,它们或者可以通过改造语占,或者通过对我们当下所使用的语言的进一步了解而被解决(或被消除)”:罗蒂(Rorty)在其关于语言转向的著名选本的前言中就是这样说的。按照维特根斯坦著名的标准表述,哲学问题是当“语言放假”时产生的,此时语言开始在其日常工作中所言说的世界之外制造出一个伪世界。乍看起来,这似乎强化了经验主义立场:因为,难道语言哲学的方案不就是鼓励我们将所有不能被归结为理想语言构造(这样就不会产生哲学上的假问题)或经验探究的哲学问题当作虚幻的问题排除掉吗?这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早就论述过的经验主义正统观念不是一样吗?所有真实的信念要么可以被归结为经验真理,要么可以被归结为分析的真理。诚然,这一直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要想一下艾耶尔( Ayer)的《语言、真理和逻辑》就明白,一个人可以既是经验主义者又是语言转向的支持者。
但是,语言转向在更深的层面上显示出反经验主义的含义。经验主义者和语言转向的支持者会愉快地在区分言说(speaking)与关于言说的言说(speaking about speaking)的必要性这一点上步调一致。双方都会声称,未能在二者之间做出区分引起了许多支配传统哲学的伪问题。但在此之后,彼此就各行其道了。经验主义者往往会把这两个层面上的区别等同于经验或综合真理(“言说”层次上的)与分析真理(“关于言说的言说”层次上的)的不同。但是,语言转向更为极端的拥护者在此会提出他们的疑虑。他们会指出,这一观点违反经验主义者自己的主张,因为它既不是逻辑真理也不是经验真理_一因此,即便按照经验主义的预设,上述的等同将被指责为迄今为止未曾被证明的“经验主义的教条”。其次,人们会强调,将二者等量齐观与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科学是如何进行的情况大相径庭:在这里,关于言说的言说常常就是经验认识的获得的一部分,即奎因(Quine)称之为“语义上升”的步骤。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历史表现》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聚焦于该书不包含的内容,并以详尽的笔触描绘其“未触及”的领域。 --- 图书简介:探寻《历史表现》未曾抵达的疆域 书名:《历史表现》 (本简介旨在详细阐述《历史表现》一书未曾触及或深入探讨的领域,勾勒出其内容边界之外的知识图谱。) 《历史表现》(以下简称《表》)在既有的学术讨论中,主要聚焦于宏观叙事、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变迁,以及特定文明核心区域的社会经济指标波动。然而,任何一部旨在梳理人类复杂经验的著作,都必然存在其视野的盲区与选择性的忽略。本书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其清晰地划定了自身研究范围的边界,从而使得我们能够系统地审视那些被《历史表现》刻意排除在核心叙事之外的广阔领域。 这部约1500字的简介,将带领读者领略《历史表现》的“反面地图”——那些因方法论限制、资料可得性或研究侧重而被搁置的议题。 第一部分:地理与时空视角的缺席 《历史表现》的叙事轴心,如同许多传统史学著作一样,倾向于集中于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及其建立的跨区域互动网络。因此,以下地理范畴和时间段的深入探讨,是本书未纳入考量的: 1. 太平洋岛屿文明的长期演变: 《历史表现》几乎未涉及从玻利尼西亚扩张到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历史进程。它未能捕捉到这些社会在孤立环境下面临的资源管理挑战、独特的航海技术发展、神话体系对生态环境的重塑,以及面对早期欧洲接触时的社会韧性与崩溃模式。例如,拉帕努伊(复活节岛)上石像的建造与衰落的内部生态政治学,或夏威夷王国在18世纪末统一过程中的社会组织复杂性,均未进入《表》的分析框架。 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前殖民”早期社会结构: 虽然《历史表现》可能提及了跨撒哈拉的贸易路线及其对北非伊斯兰王朝的影响,但它对内陆非洲复杂农业社会和王国的精细化研究是缺乏的。这包括但不限于:津巴布韦大地的石头城建筑群的社会分工与权力象征;刚果河流域班图语系扩张中地方性政治实体的动态平衡;以及西非萨赫勒地区如马里和桑给巴尔等地的口述史传统与法律实践。这些地区在《表》中仅作为边缘的物产提供者出现,而非具备独立发展逻辑的文明中心。 3. 北美原住民社会在接触前的复杂适应: 《历史表现》的时代跨度往往在“大航海时代”后便迅速聚焦于欧洲的全球扩张。《表》避开了对北美大陆上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形态的细致考察,例如密西西比文化(如卡霍基亚遗址)的城市规划与宗教宇宙观;易洛魁联盟(Haudenosaunee)在16世纪前展现出的政治协商机制和“大和平法案”的内部运作。这些原住民社会在自然环境中的长期适应策略,被降格为区域性的、非连续性的片段。 第二部分:方法论和叙事主题的排除 《历史表现》的核心方法论建立在对政治文件、官方编年史和经济统计数据(或其古代对应物)的解读之上。这种取向必然导致对以下主题的系统性忽略: 1. 微观历史与日常生活的情感世界: 《表》关注帝国兴衰、战争与条约,但未能深入探究普通民众的感官史和情感谱系。例如,中世纪农民对饥荒的集体恐惧模式如何影响其对地方领主的服从;或者,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体对“荣誉”或“羞耻”的认知标准如何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而变化。这些基于“自下而上”视角的情感体验和非理性驱动力,被《表》的宏大叙事所淹没。 2. 非线性时间观与循环史学: 本书的叙事结构明显遵循线性和目的论的西方史学传统,即“进步”或“衰退”。因此,它未能充分采纳那些采取循环、螺旋或多重时间观的文化记录。例如,对于古代中美洲文明如何通过周期性毁灭与重生的神话来组织其农业历法和祭祀活动,以及这些神话如何反过来约束了其政治领导人的决策空间,是《表》中完全缺失的维度。 3. 物质文化与技术哲学的深度分析: 《历史表现》在提及技术时,倾向于将其视为推动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工具。然而,它没有探讨技术本身作为一种认知框架所扮演的角色。具体而言,对于古代陶器的烧制温度如何反映了不同社区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知识传承模式;或者,早期金属冶炼过程中,矿物来源地的地理知识与宗教禁忌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关于“物”的内在逻辑和哲学,并未得到充分挖掘。 第三部分:思想史与文化领域的分野 《历史表现》将思想史的探讨局限于定义性的哲学思潮和宗教改革运动。它回避了那些被视为“异端”、“迷信”或“民间”的知识体系: 1. 早期医学与宇宙论的交汇: 《表》未能系统地描述不同文化中,疾病的本质是如何被理解的。它没有详细分析中世纪欧洲的“体液学说”如何与地方性的草药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民间医生(或巫医)的实践体系;也未考察古代中国医学中,“气”的流动与政治稳定之间的隐喻性关联。这些围绕生命与死亡的非主流知识网络,是《表》未曾绘制的地图。 2. 艺术的自主性与审美功能的独立: 对于艺术史,《历史表现》仅将其视作意识形态宣传的副产品。因此,它忽略了艺术形式本身独立于政治权力的发展轨迹。例如,唐宋时期文人画中“写意”精神的兴起,其核心驱动力是对自然哲学(如道家思想)的回归,而非服务于科举制度或宫廷审美;或者,拜占庭时期圣像画的神学辩论如何独立地塑造了其视觉语言的严格规范,这些艺术的内在动力学被置于次要地位。 总结:被省略的丰富性 综上所述,《历史表现》通过聚焦核心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构建了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历史框架。然而,这份简介旨在强调,该书的深度是以牺牲广度为代价的。读者在阅读《表》时,必须意识到,那些关于边缘社群的生存智慧、非线性时间下的社会韧性、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表达,以及技术与信仰的深度融合等丰富维度,均未被纳入其核心论证。该书的价值在于其所“选择性地展示”的内容,但其局限性恰恰在于它没有去讲述的那些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