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斯坦納
當今文學世界偉大的心靈
當代人文主義批評大師
★徹骨的現代啓示錄,宏闊的人文主義襟懷
本書的主題——對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極具當代性
對文學的梳理兼具曆史感與現實關懷
可謂能指引我們重識自身與時代的經典作品
喬治·斯坦納的代錶作,也是20世紀西方人文批評的經典著作。本書的核心議題是語言、文學批評與人道主義(及反人道主義)。其輯錄的文章寫於不同時期,但都共有一個根本的主題——語言的生命。在斯坦納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代錶。而現代西方的幾股非人道主義逆流(尤其是納粹)導緻瞭語言文化的濫用與汙染,使西方文學的創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經曆瞭種種浩劫之後,語言及其相關的現實世界究竟該何去何從?批評傢與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又該擔當何種責任?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 ) 美國著名文藝批評大師與翻譯理論傢,當代傑齣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熟諳英、法、德等數國語言與文化,執教於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主要研究語言、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及“二戰”大屠殺的影響。美國文理學院榮譽會員,曾獲法國政府榮譽團騎士級奬章、阿方索·雷耶斯國際奬等多項殊榮。代錶作有《語言與沉默》《悲劇之死》《巴彆塔之後》等。
譯者:
李小均 四川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著有《自由與反諷》《信仰之海》,譯有《在美國》《尼采的使命》《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蘇格拉底與阿裏斯托芬》等。
近代歐美的文學界,批評傢人纔輩齣,使我佩服的有兩位:埃德濛·威爾遜和喬治·斯坦納。在此書中,他處處反思歐洲文化經曆納粹浩劫後的反響,令我深深感動。我再三咀嚼此書中的篇章,甚至學習斯坦納的英文文體。
——李歐梵 《語言與沉默?代譯序》
斯坦納精通多語且博學眾纔……他徹底重塑瞭批評的職能與品位。
——《衛報》
熟悉的題材新作,並能被拔高為一種高屋建瓴的抽象評介
——Frederick Garber《疆界2》(boundary 2)
喬治·斯坦納從來不枯燥,這一點就使它脫穎而齣,超過瞭大部分的文學批評
——Jay Parini《哈德森評論》
博學的知識儲備,大膽的比較,驚人的矛盾,獨特的思維模式;不是拘泥於細枝末節,而是依賴深厚的學識背景,掠過一個又一個主題,有著明顯的概括性傾嚮……詩意的百科全書!
——Edward Ullendorff《倫敦大學學報》
序言
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
逃離言詞
沉默與詩人
教化我們的紳士
夜語——高雅色情文學與人的隱私
畢達哥拉斯文體——一份猜測,為紀念恩斯特· 布洛赫而作
走齣黑暗的語言
空洞的奇跡
君特· 格拉斯劄記一則
K
勛伯格的《摩西與亞倫》
一種幸存者——獻給埃利· 維瑟爾(Elie Wiesel)
後 記
經典
荷馬與學者們
《聖經》
莎士比亞400 年
兩種翻譯
大師
利維斯(F. R. LEAVIS)
俄爾甫斯及其神話:列維—斯特勞斯
馬歇爾·麥剋盧漢
小說與今日
梅裏美
托馬斯· 曼的《菲利剋斯· 剋魯爾》
勞倫斯· 達雷爾與巴洛剋小說
建構一座豐碑
“死亡是一門藝術”
馬剋思主義與文學
馬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傢
喬治·盧卡奇與他的魔鬼契約
美學宣言
走齣中歐
作傢與共産主義
托洛茨基與悲劇想像力
文學與以後的曆史——紀念喬治· 盧卡奇
譯後記
一.
喬治·盧卡奇與他的魔鬼契約
在二十世紀,誠實的人要做文學批評,實屬不易。有許多迫切的事情要做。評論隻是附屬品而已。批評的藝術在於讓那些或許最不需要幫助的讀者關注文學作品;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學素養,讀者會讀詩歌、戲劇或小說評論嗎?更何況,還有兩種的誘惑:一邊是給人嚴謹氣息和學術聲譽的文學史;一邊是書評,雖不能算是一門藝術,但是一種技藝,對這樣一個難以置信的觀念深信不疑——值得一讀的書每天都在麵世。即使最優秀的評論也會受到其中一種的誘惑。急於獲得精神尊重和奠定學者堅固地位的批評傢,或許會像聖伯夫一樣,差不多變成瞭文學史傢。也許他會屈從於新作的號召;詹姆斯的大部分批評與他濫施的瑣屑批評對象一樣短命。優秀的評論甚至比劣質的書籍更短命。
但是,生在這個動蕩、危險世紀的誠實的人,難於將主要精力投身於文學批評,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的時代首先是自然科學的時代。有史以來誕生的科學傢中,十之八九活在我們時代。科學徵服的速度,地平綫在探詢精神麵前退卻的速度,一日韆裏。每天都會發現新大陸。因此,時代精神中浸透著科學的價值觀。這使得科學的影響和魅力遠遠超齣瞭古典意義上科學的疆域。曆史學和經濟學都認為它們本質上屬於科學;邏輯學和社會學也如是宣稱。藝術史傢改進瞭他認為是科學的工具和技藝。運用十二音技法的作麯傢認為他嚴謹的創作基於數學原理。達雷爾在“亞曆山大四部麯”序言中說,他試圖把相對的視角轉換成語言和他的敘事方式。他從四維的角度來打量標題中的城市。
科學無所不在,帶來瞭新的謙遜和新的野心。科學對衝動保持著懷疑,需要嚴密和證據,並把這種要求神化。為瞭防止懷疑的反擊,科學提供瞭海市蜃樓般的真實、確鑿知識以及精神財富。偉大的科學傢也會拒絕這種前景;即便在發現的核心,他也會堅持懷疑的態度。但客觀的、可證明的真理總在那裏,它吸引瞭我們時代最強有力的心智。
在文學批評中,沒有永恒之物的希望之鄉,沒有確定無疑的烏托邦。就本質而言,評論是個性化的活動。它既不要求論證,也不要求證據一緻。當偉大的詩行閃過腦海,它處理(使用)的工具最多與豪斯曼那根根直立的鬍子一樣精確。曆史上,評論傢一直試圖證明,他們的行當也是一門科學,擁有獲得絕對真實的客觀標準和手段。柯勒律治將極度個性化、經常極不穩定的天賦集中建立在一套形而上學體係之上。在一篇著名的宣言中,丹納宣稱,文學研究的精密性不亞於自然科學。理查茲暗示瞭美學判斷中也存在著客觀心理基礎。他最傑齣的弟子燕蔔蓀教授,將數學的調式和形式引入瞭文學批評。
但事實是,文學批評傢是獨立的個人根據他自己目前的精神傾嚮、情緒或信仰結構判斷給定的文本。他的評論也許比你我的評論更有價值,隻因為他的評論建立在更廣的知識範圍之上,或者隻因為他的錶述更清晰有力。我們不能從科學的角度來證明他的評論;他的評論也不可能宣稱永恒。品味與時尚的風潮在不斷變化,新一代的評論傢會做齣新的判斷。而且,對一部藝術作品好壞的評價難以辯駁。巴爾紮剋認為,拉德剋利夫夫人是和司湯達一樣偉大的作傢。尼采,這個有史以來關注音樂的最敏銳的頭腦之一,後來認為比纔的作麯天賦高於瓦格納。我們也許骨子裏感到,這些觀點違背常理,荒謬可笑。但我們不能像科學傢反駁謬論一樣加以反駁。今天看起來站不住腳的判斷,誰知道明天是不是得到認同?品味的曆史就像螺鏇綫。那些起初被認為是激憤或前衛的思想,在下一代眼中也許是神聖或保守。
因此,一個現代批評傢發現自己麵臨雙重睏境。首先是道德的睏境。批評本身具有閑逸時代的特徵。從道德層麵上來講,批評很難抵製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的強烈誘惑。如果某些暴行或政治自殺行為構成瞭威脅,那麼,對純文學進行批評似乎就是相當邊緣化的追求。其次是知識睏境。無論多麼傑齣,批評傢不能參與同時代精神的主要活動——獲取積極的知識、掌握科學的事實、探討可驗證的真理。如果批評傢對自己誠實,他就會知道,自己的論斷不會有長久的有效性,它們也許明天就會被推翻。隻有一樣東西能使他的工作具有某些永恒性:他實際風格的力量或美感。利用風格,批評反過來或許能夠變成文學。
當代批評大師試圖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兩重睏境。例如,艾略特、龐德和托馬斯?曼,他們把批評當成是文學創造的附屬品。他們的批評都是對自己詩學作品的評論,都是文人舉起來映照創造性想像的鏡子。在勞倫斯那裏,批評是自衛;勞倫斯錶麵上是在討論其他作傢,實際上是為自己的小說藝術理念申辯。利維斯博士迎頭麵對挑戰。他將批評力量服務於一種充滿激情的道德觀。他旨在建立文學之中成熟的等級標準,以便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以更成熟有序的方式前進。
但是,對於睏擾文學批評的道德和知識睏境,最激進的解決方案來自盧卡奇。這體現在他作品中的兩個信念。第一,文學批評不是奢侈品,不是最敏銳的美國批評傢艾略特所稱的“寫給業餘愛好者的話”;相反,文學批評是塑造人們生活的核心武力。第二,盧卡奇斷言,批評傢的作品既不是主觀,也並非不確定;批評是一門科學,有其嚴密性和準確性;判斷的真理性可以驗證。當然,盧卡奇是馬剋思主義者。事實上,他是從馬剋思主義的灰暗奴役世界中脫穎而齣的批評大師。
……
語言與沉默
—— 簡論人文批評傢喬治·斯坦納(代譯序)
李歐梵
近代歐美的文學界,批評傢人纔輩齣,最使我佩服的有兩位:埃德濛?威爾遜和喬治?斯坦納。威爾遜的大名早已傢傳戶誦,但斯坦納的作品在國內似乎還沒有人介紹過。
我沒有受過“純文學”的訓練,然而對文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這也許是威爾遜和斯坦納最能吸引我——或者是像我這一類的人——的原因。這兩位大師都是學貫古今,涉獵廣博,西方各國的文學、哲學、藝術、社會、政治,都在他們的批評範圍之內。二人的文字皆是精闢雋永,引人入勝。斯坦納更“大言不慚”地認為,像他這樣的文學批評傢,可以和作傢一樣,以文體傳世。所以他在遣詞造句上,刻意推敲,其文雖不如威爾遜的文章流暢自然,但是讀起來鏗然有聲,字字珠璣,足資英文習作者藉鑒。在內容上,二人除瞭英美名著外,都特重俄國文學。威爾遜通俄文,未逝世時,曾為瞭翻譯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和小說傢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打過筆仗,他討論俄國革命的西方源流的一本書——《到達芬蘭站》(To the Finland Station)——已被譽為經典之作。斯坦納的第一本書就是綜論比較俄國的兩位大小說傢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雖然不是一個馬剋思主義者,然而歐洲的馬剋思文藝批評傳統特彆是匈牙利籍的大師盧卡奇卻是他樂於論述和批判的。威爾遜和斯坦納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特點是,兩人在“學院派”的批評傢特彆是“新批評”(New Criticism)的附從者的眼中,都不屬於正統,與美國文學的批評傢菲德勒頗為相似。因為他們都不願意拘泥於學院的門牆之內,更反對“新批評傢”隻在文學作品的本身下功夫而毫不顧及文學的曆史、文化和社會背景的那種治學方法和態度。因此,我認為他們都是“人文”的批評傢,特彆是喬治·斯坦納,可以說他與當代西方文學的潮流息息相關,他對於現代西方社會的幾種“逆流”,更錶現齣憂心忡忡。
斯坦納的近著,題名為“語言與沉默”,下麵的小標題是“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這一個標題,是寓意深遠的。 斯坦納所謂的語言並不是指語言學,而是指文學藉以錶現的媒介——寫齣來的語詞,作傢以“語詞”來傳達文思,古典經籍也多藉“語詞”而流傳至今,因此,斯坦納所謂的“語言”,也可以說是文化的代錶。然而,現代西方的幾股逆流,卻導緻語言的濫用和文學語言的破産,使得西方文學的創作,麵臨“沉默”的危機。這幾種逆流,斯坦納稱之為“野蠻”(barbarism)——顯然是與“文明”相對的一個名詞,這種野蠻,並非齣自戈壁沙漠或南美亞馬遜的叢林,而是茁壯成長於歐洲文明的骨乾之內:“受戮者的悲鳴,在大學外清晰可聞;虐待的暴行,也在與劇院和博物館隔一條街上展開。在18世紀末期,伏爾泰頗有自信地認為酷刑即將終止,意識的屠殺即將滅跡,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文藝和哲學創作的重鎮,卻成瞭非人道的集中營。”
現代史上最大的一股逆流是納粹主義,希特勒的發跡是對德國文化的一大諷刺,因為納粹主義假藉文明以圖徵服世界,於是尼采的哲學和瓦格納的音樂,皆被希特勒濫用,德國文學的精髓,失去瞭它應有的文明精神。斯坦納在本書序言中舉齣一個震撼人心的例子: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一個人可以在晚上讀歌德、裏爾剋,可以彈奏巴赫、舒伯特,而第二天早上他仍然可以照樣若無其事地到奧斯維辛(Auschwitz)集中營去上班,屠殺無辜!如果說這個人對文學不求甚解,這是矯飾之詞,因為這不隻是看得懂或看不懂的問題。這個例子所顯示的是一個文化上的大問題:西方文明,從柏拉圖到阿諾德的一貫傳統,皆以為文化是一種“人性化”的力量,人類經過文化的陶冶,可以知行閤一,不再訴諸野蠻暴行。然而,20世紀西方的政治暴行,卻有變本加厲之勢,甚至於一嚮以理性自尊的法國,在德國人離開巴黎不到十年,就開始在監獄裏淩虐阿爾及利亞的獨立分子瞭。為什麼文明進展愈久,野蠻的暴行卻愈烈?為什麼一般人所公認的文明傳播媒介——譬如學院教育、各種藝術和著作齣版業——非但不能抵抗政治的暴力,而且還對之歡迎禮贊?這是斯坦納所要探討的中心問題。
《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這本書,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用他深邃的目光審視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喬治·斯坦納的文字,充滿瞭辯證的張力,他將語言的無限可能性與它在麵對“非人道”時的局限性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我被他關於“沉默”的論述所深深吸引,那不是簡單的無聲,而是一種充盈著未被言說的重量的沉默,是那些曆史傷痕與人類罪惡留下的深刻烙印。他對於文學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在揭示人性復雜與黑暗麵時所承擔的重任,以及語言在記錄與理解這些深刻經曆時的掙紮。這本書讓我對語言的本質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想、情感、曆史與倫理的載體,而當語言失效時,我們所麵對的現實,是需要我們用更大的勇氣去麵對和反思的。
評分讀完《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這本書,我腦海裏湧現齣無數的思考,這是一種極度智力上的挑戰,同時也是一種靈魂深處的觸動。喬治·斯坦納,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將語言、文學以及人類文明中最幽暗的角落——非人道,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令人震撼的圖景。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他精準而充滿力量的文字所摺服。他探討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意義、情感,以及當語言失效時,人類所麵對的巨大鴻溝。我尤其被他對“沉默”的解讀所吸引,那是一種不僅僅是缺乏聲音的狀態,更是一種深重的、充滿重量的缺席,是那些無法被言說、無法被理解的痛苦與罪惡的沉澱。斯坦納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現實,他直麵曆史的創傷,直麵人類內心的黑暗,這種勇氣本身就值得我們緻敬。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學批評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作為人類的睏境與希望,迫使我們去反思語言的力量與局限,以及我們在理解與溝通中的責任。
評分當我翻開《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我會得到怎樣的啓示,但它所帶來的衝擊力遠超我的想象。斯坦納的文字如同手術刀,精準地解剖著語言的肌理,以及文學作品中那些潛藏的、往往被忽視的張力。他筆下的“非人道”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曆史事件、社會現實緊密相連,那種將語言的力量與人類的殘暴性並置的論述,極具震撼力。我反復咀嚼他關於“沉默”的章節,那是一種令人心悸的靜默,是那些無法被言說、無法被記錄的苦難,是語言在麵對極緻的暴力與絕望時所顯露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迫使我們去思考,在語言的邊界之外,我們還能如何去理解、去觸碰、去銘記。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學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美學的享受,更是對人類經驗的深刻挖掘與錶達,尤其是在那些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刻。
評分《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這本書,以其令人驚嘆的廣度和深度,將我帶入瞭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漫遊。喬治·斯坦納的文字,並非是那種流暢易懂的敘述,而更像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與激蕩,需要讀者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其中蘊含的復雜性與多重意義。他探討的語言,遠不止於字麵上的溝通工具,而是承載著曆史、文化、倫理甚至靈魂的載體。而“沉默”,在他的筆下,則是一種有聲的缺席,是一種無法被言說但卻無比沉重的存在。我尤其被他關於文學與非人道的連接所打動,他揭示瞭文學在直麵人類最醜陋一麵時的掙紮與反思,以及語言在記錄與理解罪惡時所麵臨的挑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對文學的閱讀,都必須超越錶麵的技巧與形式,去探尋其背後更深層的哲學與倫理意義。
評分讀完《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智識上的洗禮。斯坦納的論述,如同一張宏大的地圖,將語言、文學、曆史以及人類存在的根本睏境展現在我眼前。他對於“沉默”的解讀,給我留下瞭尤為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種並非主動選擇的噤聲,而是在麵對某些無法承受的現實時,語言本身所顯露齣的脆弱與失效。我時常思考,當語言無法觸及、無法錶達那些極緻的痛苦與罪惡時,我們應該如何與之相處?文學在這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斯坦納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他的分析,引導我們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去直麵那些我們可能試圖迴避的陰影。這本書並非輕鬆的閱讀體驗,它需要讀者付齣耐心和思考,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拓展瞭我對語言、文學乃至人類自身的認知邊界。
評分沒趕上滿減,紙張、內容都很不錯。
評分不錯,價格優惠,送貨快。滿意。。。。
評分大傢都喜歡看!|書買迴來一傢人都在看!哈哈哈,物超所值啊!!!
評分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都很贊呀,,有文學理論有興趣可以買來看看!!
評分文論,慢慢讀都不一定看完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很多新的觀點
評分睡覺專用
評分好書
評分很喜歡的書,盯瞭很久,這次活動,終於買下,感謝京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