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丛书: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丛书: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振刚 著,林文勋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边疆
  • 西南边疆
  • 民国史
  • 学术研究
  • 历史地理
  • 民族问题
  • 边疆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
  • 西南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5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62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边疆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边疆研究丛书: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研究》介绍的是中国的边疆研究在百余年的时间内相继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其标志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繁荣;另一次是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前后的20余年里(20世纪20-40年代间),其标志是“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其中民国时期,学人对西南边疆问题的研究,在中国边疆问题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第二次边疆研究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正是针对民国学人研究西南边疆问题所作的考察与综论。《中国边疆研究丛书: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研究》从时代背景和学术基础分析切入,分别从主要问题、研究机构、学术刊物、代表人物等不同层面,以西南区域作为空间范畴,深入探讨了民国学人对西南边疆问题调查研究的历史状况,并就其主要成就、时代局限和影响,加以评价和阐发,填补了该时期边疆学术史研究的空白。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 论题的提出及释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
四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 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六 文献资料的基础及来源
第一章 学人研究西南边疆问题的背景及基础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 列强侵逼、外患内忧的叠加
二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三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四 中国学人学术自强与济世精神的高涨
第二节 学术基础
一 现代性西学东输及初步发展
二 中国政治中心与学术中心的西移
小结
第二章 学人对康藏边疆问题研究
第一节 康藏战略国防问题及列强染指康藏问题研究
一 学人对康藏国防战略问题的认识
二 列强侵藏与西藏问题研究
三 康藏纠纷与西康建省问题研究
第二节 康藏民族、宗教、教育、交通、经济开发问题研究
一 康藏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
二 康藏教育问题研究
三 康藏交通与经济开发问题研究
第三节 康、藏边疆的社会调查研究
一 学者型官员进入康、藏的社会考察
二 学者个人自觉行为的康、藏社会调查
三 学术团体有组织的社会调查
小结
第三章 学人对滇桂边疆问题研究
第一节 列强侵略滇桂与滇桂国防问题研究
一 学人对滇桂国防战略问题的认识
二 帝国主义侵略滇、桂问题研究
三 滇缅界务问题研究
第二节 滇桂民族、宗教、教育、交通、经济开发问题研究
一 滇桂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
二 滇桂教育问题研究
三 滇桂交通与经济开发问题研究
第三节 滇桂边疆的社会调查研究
一 学人对云南边疆的社会调查
二 学人对广西边疆的社会调查
小结
第四章 与西南边疆问题研究相关的几个断面之考察
第一节 康、藏、滇、桂边政研究异同的考察
一 “杜侵固边”--是康、藏、滇、桂边政研究的共同鹄的
二 “政教合一”是康、藏边政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 “改土归流”是云南边政问题研究的重要视点
四 “特种部族”的改造是广西边政研究的重点所在
第二节 西南边疆问题研究机构与学人团体之考察
一 藏学研究相关的几个学术机构与学人
二 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的学人与学术
三 促进西南边疆问题研究中的中国边疆学会与中国边政学会
第三节 西南边疆问题研究相关的学术刊物特点之考察
一 《东方杂志》与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二 《边事研究》中的西南边疆问题
三 《西南边疆》与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四 《边政公论》与西南边政研究
第四节 康、藏、滇、桂边疆著述的几位学人之考察
一 华企云--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
二 吴丰培--康、藏等边疆资料整理的集大成者
三 刘曼卿--沟通汉藏文化的“东方奇女子”
四 任乃强--康藏史地研究的优秀开拓者
五 方国瑜--著名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的奠基者
六 徐益棠--西南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佼佼者
小结
第五章 学人研究西南边疆问题的成就、局限及其影响
第一节 取得的成就
一 现代性藏学学科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二 继承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继续推进
三 民族学与人类学在西南边疆问题研究中的日趋深化
四 现代性边缘学科“边政学”呼之欲出
第二节 特点及其局限
一 学人研究西南边疆问题的特点
二 不足之处及其局限
第三节 产生的影响
一 学术意义上的影响
二 资鉴意义上的影响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跨越时空的对话: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西南边疆的探索与呐喊 本书并非一本简明的地区概况,也非一份陈腐的史料汇编,而是一场深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腹地,倾听他们对西南边疆这片神秘而又至关重要的土地的深切关怀与学术探索的邀访。它将引领读者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与一群在历史洪流中独立思考、心系家国的学者同行,共同解读他们面对西南边疆问题时的彷徨、洞见与担当。 缘起:帝国暮色与边疆忧思 本书的叙事起点,可以追溯至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背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古老帝国开始显露出其脆弱的一面。传统上被视为“化外之地”的边疆,在帝国主义的觊觎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下,其战略地位、民族构成、经济开发乃至主权归属等问题,逐渐浮现于国家与知识分子的视野之中。尤其是在距离核心地带较远、民族文化差异显著、但又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的西南边疆,更成为一批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民国时期,虽然政治格局动荡,国家统一面临挑战,但学术研究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一批以李济、童书业、史念海、陶永 थंड、张广达、罗常培、傅斯年、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他们并非仅仅满足于对边疆的宏观描绘,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西南边疆展开了系统性的、多维度的研究。 核心议题:多棱镜下的西南边疆 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些民国学人关于西南边疆的几大核心议题,力求呈现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民族与文化: 西南边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生动载体。民国学人如罗常培,以其卓越的语言学功底,深入调查苗、瑶、彝、侗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揭示其语言的演变轨迹与文化内涵,强调语言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价值。人类学家如李济,则通过田野调查,关注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试图理解其文化特征,并思考如何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和谐。他们对少数民族的“自觉”与“自决”意识有着初步的观察,虽然当时民族解放的口号尚未全面响彻,但对少数民族地位的关切已然显现。 历史与渊源: 历史的梳理是理解西南边疆的重要途径。史念海、童书业等学者,在史料搜寻与考证上下足了功夫,他们追溯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政权更迭、中原王朝的管辖与影响,力图证明西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对古代西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试图构建一个连贯而悠久的历史叙事,以回应外部势力对中国边疆主权的质疑。他们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国家认同的有力支撑。 地理与开发: 西南边疆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既是其丰富自然资源的宝库,也对其开发与治理提出了挑战。地理学家如张广达,对西南地区的山川形胜、水系分布、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其地形对交通、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认识到,开发西南边疆并非简单的资源掠夺,而是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对地理环境的深入理解,也让他们对边疆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面对日本侵略时,西南边疆的地理屏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主权与国家认同: 在西方列强窥伺和分割中国的背景下,西南边疆的主权问题与国家认同紧密相连。民国学人深知,边疆的稳固是国家强大的基石。他们通过对边疆历史、民族构成、经济状况的研究,论证中国对西南边疆拥有合法而无可置疑的主权。这种论证,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更是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怀的回响。傅斯年等学者,在国家危难之时,积极呼吁国家关注边疆,加强边疆治理,阻止外部势力的渗透。他们对边疆的“国家化”进程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之奔走呼吁。 研究方法: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证的结合 本书特别强调这些民国学人在研究西南边疆问题时所采用的独特方法论。他们并非仅仅局限于书斋式的文献研究,而是将实地考察与严谨的文献考证相结合。许多学者,如罗常培、李济,亲赴西南地区,跋山涉水,与当地居民交流,收集语言样本、民族志资料、考古遗迹。这种“从田野回到书斋”的研究范式,使得他们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结论更加可靠。同时,他们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严谨考证的优良传统,对大量古代文献、碑刻、地方志进行梳理与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深远影响:超越时代的呐喊 这些民国学人对西南边疆问题的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学术的象牙塔中,而是带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现实关怀。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当时的国家制定边疆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边疆观念、国家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对边疆的关注,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有力捍卫。他们的呐喊,穿越了历史的尘埃,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边疆问题、民族团结、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 本书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些民国学人的学术轨迹与思想成果,展现他们如何用学术的目光审视中国边疆,如何用严谨的精神探索未知,如何用深沉的家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读者将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体会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勇气与执着,感受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他们为中华民族崛起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不仅是对一段学术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致敬,是对未来边疆治理与发展道路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虽然是外在的,但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厚重却不失典雅的纸张,使得那些引用的手稿照片和地图插页的细节得以清晰呈现。这套丛书在文献的呈现上,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尊重。它不是简单地把文献“翻译”成现代白话,而是保留了大量原文片段,并配以详尽的注释,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原始语境的力量。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学和人类学早期研究的部分格外感兴趣。那些早期的记录,虽然在今天的学术标准看来可能存在局限性,但它们却是我们理解学科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基石。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一辈学者从零开始构建知识体系的艰难与浪漫。这种对“研究如何发生”的关注,使得整套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结论本身,更像是一部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的“方法论史纲”。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学术密度极高,但叙事却出人意料地流畅,绝非那种晦涩难懂的“纯学术”读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妙”。他们似乎非常清楚,民国学人的研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方法论局限,因此,在引用和阐释时,没有简单地把前人的结论奉为圭臬,而是将其置于当下的史学视野中进行再评价。书中对西南边疆“现代化”进程的探讨,就非常耐人寻味。它没有采用“落后被开化”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铁路、教育、邮政这些“进步工具”是如何在不同族群的传统权力结构中引发连锁反应的。读到关于“边疆意识”形成的部分,我深受触动。那些学者们在边疆的所见所闻,如何塑造了他们对“中国”这个概念的理解,这比单纯研究边疆政策本身,要深刻得多。这套丛书,与其说是研究边疆,不如说是研究“如何认识边疆”的历史过程,极具启发性。

评分

我发现,这套丛书在人物塑造上做得非常成功,它没有将那些民国学人脸谱化地视为“国家机器的延伸”,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其中关于几位主要研究者的生平侧写,读起来引人入胜,充满了文学色彩。例如,某位学者为躲避战乱,携带大量手稿在滇缅公路上艰难跋涉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下完成了关于苗族社会结构的关键性论著,这些细节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这种对“学者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史研究,变得具有强烈的叙事张力。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动荡的年代,知识的积累和传承究竟依赖于怎样的个人毅力和信念。这本书仿佛在告诉我:伟大的研究成果,往往诞生于最不稳定的土壤之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评分

这本关于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研究的丛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丰富史料和深刻洞见充满了期待。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于宏观理论建构的著作,毕竟“丛书”这个形式常常意味着体系化和学术性。然而,读下来却发现它更像是一幅精细描摹的历史画卷。书中对1920年代到1940年代初期,几位重要民国学人在云南、贵州、四川边地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做了极其详尽的还原。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关系的梳理,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中的简单定论,这里呈现的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地方精英与国家建构之间的复杂互动。那些被引用的档案、信札,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气味,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学者们在艰苦条件下求真务实的精神。比如,其中对某位学者在滇南边境与地方土司制度残余势力周旋的描述,简直像一部悬疑剧,充满了政治博弈的智慧和对地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整体而言,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基于个案的学术实践案例。

评分

从内容结构来看,这套丛书的编排逻辑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研究成果,而是巧妙地通过“主题串联”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西南边疆研究图景。它将“行政建构”、“文化差异”、“资源开发”以及“地缘政治影响”等多个维度,穿插在不同学者的个案研究中进行交叉比对。这种多维度的透视,极大地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特别是对“边界”概念在不同学者的理解差异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有的学者将边界视为明确的地理界线,有的则视为模糊的文化适应区,这种认识上的分野,清晰地勾勒出了民国时期国家认知与地方实际的张力。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国家如何试图理解和整合其广袤腹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多面且富有深度的,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框架,重新审视“西南边疆”这一复杂概念的构建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