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研究:理论、方法与应用

民意研究:理论、方法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建移 著
图书标签:
  • 民意调查
  • 社会调查
  • 公共舆论
  • 政治学
  • 传播学
  • 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问卷设计
  • 数据分析
  • 民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4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77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字数:36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成熟的公民社会离不开民意研究和对民意的尊重 。民意不仅包含媒体(包括自媒体)上公开的意见,而 且包括那些未经公开但又可通过科学方法测量的“沉 默的声音”;民意不一定等同于民调数字所展示的内 容,公众除了在回答民调问题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外, 还可以采取不配合、不服从甚至一些方式来表达 自己的不同意见。
  方建移编著的《民意研究--理论方法与应用》共 有六个部分19章以及一则附录,既包括民意研究的历 史现状、理论渊源,也包括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民意 研究在各主要领域的运用;既介绍了各种传统的民意 调查方法,也结合国内政治民主发展和网络舆情研究 的实际,设专章介绍了在线调查、协商性民意调查和 网络语义搜索与分析三种新的民意研究手段。
  本书对于民意研究者的理论创新、民调选题的价 值导向和民调方法的科学规范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作者简介

  方建移,男,浙江富阳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政府机关和企业任职多年。2003年迄今在浙江传媒学院工作,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民意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主要为舆情分析和受众心理。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出版*作(含教材)5本,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心理科学》、《国际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校“教学十佳”、学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并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和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民意及民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民意的本质与表现
第一节 民调与民意
第二节 民意的表达——新闻
第三节 社会精英的“民”意
第四节 民意的另类表达
第二章 民意调查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民意调查的历史
第二节 欧美政府对民意调查的重视与运用
第三节 我国民意调查的发展
第二部分 民意研究理论
第三章 态度与态度改变
第一节 什么是态度
第二节 知识、态度与行为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第四章 沉默的螺旋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理论观点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
第四节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第五章 二级传播
第一节 源起与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第三节 发展与应用:从二级到多级传播
第六章 议程设置
第一节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议程设置
第四节 国内议程设置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部分 民意研究抽样与设计
第七章 抽样
第一节 为什么要进行抽样
第二节 相关概念
第三节 抽样方法
第四节 抽样的一般步骤
第八章 问卷设计
第一节 问卷的结构与类型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问卷质量的评估
第九章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一节 信度
第二节 效度
第三节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第四部分 民意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十章 电话调查
第一节 电话调查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节 电话调查的基本步骤
第三节 电话调查的抽样
第四节 如何减少电话调查误差
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
第十一章 自填问卷调查
第一节 什么是自填问卷调查
第二节 自填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第三节 邮寄问卷调查
第十二章 访问调查
第一节 什么是访问调查
第二节 访问调查的抽样与测量问题
第三节 小组访谈
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访问调查
第十三章 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 什么是内容分析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步骤
第三节 抽样与编码:两个关键步骤
第四节 内容分析的应用
第五部分 民意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第十四章 在线调查
第一节 数字化调查的发展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在线调查法的类型
第三节 在线问卷调查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第四节 在线调查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第十五章 协商民意调查
第一节 协商民意调查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协商民意调查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协商民意调查的实施
第十六章 网络舆情监测与语义分析
第一节 网络舆情新挑战
第二节 语义搜索与语义分析方法
第三节 网络舆情语义分析的具体应用
第六部分 民意研究的应用
第十七章 政治选举
第一节 民意调查与政治选举的渊源
第二节 选举民调中的抽样
第三节 影响民调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民意调查在国内干部选拔中的运用
第十八章 公共决策
第一节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意义
第二节 民意调查——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方式
第三节 公共决策中民意调查的使用问题
第四节 完善民调制度,提高公共决策质量
第十九章 新闻报道
第一节 新闻媒体与民意调查的渊源
第二节 我国民意调查报道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节 民意调查报道存在的问题
附录 世界民意研究会(wAPoR)专业守则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洞察众声: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的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民意调查操作指南的机械手册,也不是对某个具体民意结果的解读。相反,它是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交织地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旨在揭示隐藏在“民意”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深刻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互动方式。我们将跳出量化的迷雾,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图景,理解人类群体如何形成、演变和表达他们的集体想法和情感。 第一章:超越数字的共鸣——民意何以成为研究的焦点? 我们首先要厘清的是,“民意”并非仅仅是民意测验中的一串数字。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质疑那些简单化的定义,而将民意的形成置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历史变迁的宏大背景下。民意为何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呈现出迥异的面貌?它如何被建构、被操纵,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进程?本章将带领读者思考民意的动态性、生成性以及其内在的复杂性,从而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大众”(the public)这一概念的演变,从早期启蒙时期对理性公民的设想,到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下的多元化个体,理解谁在发声,谁被沉默,以及声音的传播路径。 第二章:心理的涟漪——个体如何汇聚成集体? 个体的心理状态是民意形成的基础。然而,个体的想法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影响,形成群体心理的涟漪效应。本章将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关键理论,例如群体极化、社会认同理论、认知失调以及启发式思维等。我们将分析,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个体的偏见、情感倾向以及归属感是如何被激活和放大的,从而导致群体观点朝着某个方向汇聚,甚至走向极端。我们还将关注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以及意见领袖在塑造个体态度和行为中的作用,揭示个体心理如何巧妙地编织进集体意识的神经网络。这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面对相似信息时,不同群体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以及群体内部的共识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第三章:信息的洪流——传播媒介与民意的互动魔术 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民意形成和传播的积极参与者。本章将审视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在民意塑造中的不同功能和影响力。我们将探讨议程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框架理论(framing)以及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等传播学经典理论,分析媒体如何决定哪些议题值得关注,如何呈现这些议题,以及这些呈现方式如何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以及病毒式传播等现象,理解它们如何加速民意的形成与瓦解,并可能加剧社会分化。这一章将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如何被筛选、加工和呈现的,以及这些过程对我们形成“意见”有多大影响。 第四章:话语的建构——语言、叙事与意义的创造 民意并非凭空出现,它通过语言和叙事被不断建构和阐释。本章将聚焦于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方法,探索语言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研究政治话语、媒体话语以及日常话语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词汇选择、隐喻运用、叙事结构和修辞策略,来构建社会现实、定义问题、并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例如,某个议题被“危机”还是“挑战”来描述,其带来的感受和行动方向可能截然不同。我们将分析流行文化、象征符号以及集体记忆是如何参与到民意的建构过程中,形成一套共享的意义体系。这一章节将帮助读者认识到,语言本身就带有力量,它能够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集体判断。 第五章:情感的共振——情绪在民意形成中的驱动力 如果说理性是民意的一种表现,那么情感则是其更深层的驱动力。本章将探讨情绪在民意形成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恐惧、愤怒、希望、同情等基本情绪是如何被媒体、意见领袖和群体互动所激发,并最终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对某个群体的不满情绪,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并演变为集体的抗议。我们将研究情感操纵的策略,以及情感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在群体心理中的机制。理解情感的力量,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意并非总是有条理的理性判断,它往往饱含着复杂而强大的情感色彩。 第六章:观点的边界——多元性、分歧与共识的挑战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关于“民意”的讨论不能忽视分歧和多元性。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差异、价值冲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凝聚力。我们将分析“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和“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如何加剧群体间的隔阂,以及沟通的障碍如何阻碍共识的形成。本书还将探讨,在面对复杂社会议题时,如何理解和尊重多元观点,以及如何在分歧中寻求建设性的对话与可能的共识。这将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更是对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理解彼此,并共同构建社会未来的思考。 第七章:反思与前瞻——民意的未来走向与研究的边界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对“民意”研究本身的审视。我们将讨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民意的研究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理解民意的方式?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本关怀的风险。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更审慎、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民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解,来促进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发展。我们将强调,民意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增进理解,而非制造共识;在于赋权个体,而非驯化大众。 本书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智力与洞察的旅程。我们并非要为您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希望通过理论的梳理、方法的探索和现象的分析,激发您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脉搏,以及您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过去阅读相关领域书籍时,常常觉得方法论部分过于抽象或流于形式,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实践价值。它没有停留在SPSS或R语言的简单操作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研究范式(如大规模调查、焦点小组、数字民族志)背后的哲学假设及其局限性。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社会期望效应”的量化处理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有效“去魅”的实验流程,以捕捉受访者在压力或自我审查下隐藏的真实态度。特别是,书中对比分析了基于传统抽样和基于大数据抓取样本在代表性上存在的系统性偏差,并提出了一系列混合研究方法的整合策略。我清晰地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怎么做”,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做错了怎么办”的实战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像一个批判性的研究者那样去质疑数据来源和问卷措辞的每一个环节,这对于任何试图进行严谨实证研究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引导着读者的思维层层递进,从宏观概念到微观操作,衔接得天衣无缝。开篇奠定的宏大叙事基调,为后续所有细节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坐标系。我尤其喜欢它对历史案例的选取和穿插使用,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推导鲜活了起来。例如,它在探讨“沉默的螺旋”效应时,不仅回顾了经典的社会运动案例,还巧妙地引入了近十年内社交媒体上的“集体沉默”现象,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原本高深的学术概念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与我们日常的社会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迫使你不断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塑造你的“公众形象”和“私下意见”的边界的。这种代入感极强,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吸收。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纯粹的学术范畴,它对于提升普通公民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它用科学的语言解构了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民意景观。通过阅读,我开始系统性地审视自己接触到的各种民意调查和舆论风向,不再轻易被头条新闻或热门标签所裹挟。书中对“认知偏差的社会建构”部分的分析,让我对“我们是如何被告知我们相信什么”有了全新的认知框架。这本书就像一副高倍显微镜,揭示了隐藏在日常对话和新闻报道背后的权力运作和信息过滤机制。它不是教你“应该相信什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帮助你质疑“为什么我会被引导去相信这个”。对于任何对社会运行机制保持好奇心、渴望成为一个更清醒的社会参与者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思维升级指南”。

评分

这本理论构建得极其扎实,读起来像是在攀登一座学术的珠穆朗玛峰。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观点的简单罗列和转述,而是致力于挖掘民意生成和流变背后的深层逻辑。我特别欣赏它对“理性选择”与“非理性影响”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在许多主流的研究路径中,似乎总有一种倾向将选民描绘成一个纯粹的“信息处理器”,而本书则大胆地将情感、身份认同乃至社会传染效应纳入核心模型,使得对复杂现实的模拟更具说服力。尤其是在讨论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对民意极化的影响时,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失调最小化”的修正模型,这一点极具启发性。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看似“不合逻辑”的信念体系能够如此顽固地存在并被强化。整本书的行文风格严谨中带着一种锋芒,毫不留恋于空泛的修饰,直击核心概念的本质。对于渴望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交叉地带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它不仅仅是描述了现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和解构现象的全新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学者的克制美”。它避免了煽情和迎合大众的倾向,全程保持着一种冷静、审慎的科学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温度。相反,正是这种克制的表述,反而凸显了作者对研究对象——人类社会行为——的深切关怀。在讨论到民意研究的伦理边界时,作者的措辞尤为慎重和到位,他详细梳理了在隐私保护、数据使用透明度和研究干预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等问题上的立场。这种对研究伦理的严肃对待,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研究者的责任感。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对公众意见的测量和解读,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行为,更是一个具有潜在社会影响力的伦理抉择。对于希望在学术研究中保持高标准的同行而言,这本书无疑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让人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科学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