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丛帖(第1册)》最大特点在于其高清晰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原貌,让广大读者能够取法乎上。该套书精选历代名碑名帖、集合诸体代表范本、增加对应释文注解,是临习书法专业之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不同于市面上那种追求华丽色彩的印刷品,它采用的纸张和墨色处理,非常贴合碑刻的原貌,那种略带斑驳的拓片质感,让人有种触摸历史的错觉。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不同“册页”的区分处理,虽然这是第一册,但通过不同碑刻的间隙,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颜真卿行书风格的萌芽。特别是那几页行草的选入,虽然篇幅不大,但笔势已然开张,可见其天赋异禀。我过去主要攻楷书,对行书的体会比较肤浅,但透过这丛帖,我开始理解颜真卿的行书是如何从楷书的稳健中“解放”出来的,那个“提按顿挫”之间的转换是如此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对于那些希望全面学习颜真卿艺术体系的学习者而言,这本“第一册”无疑是奠定基础、建立正确审美观的黄金钥匙。它不急于展示最高峰的成就,而是耐心地铺陈出那座高峰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这份严谨,在书法出版物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浸淫于碑帖临摹的“老学究”,我更看重的是影印本的“真实度”。很多出版物为了迎合市场,会对拓片进行过度修缮或“数码美化”,结果丢失了原帖的韵味和笔锋的锐度。然而,这本《颜真卿丛帖(第1册)》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的墨色还原度很高,即使是一些边缘模糊、残泐严重的碑文,也能清晰地看到笔画的“出处”和“归宿”。我尤其对比了其中几篇被后世学者反复讨论的“真伪之辩”的片段,通过如此清晰的影印,我似乎能得出自己的初步判断——这种高清晰度带来的“眼见为实”的体验,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它甚至让我想去实地考察这些碑刻的地理位置,去感受在原址面对巨碑时所产生的震撼。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对“文献价值”的极致追求,它让遥远的古代碑刻,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对于进行严谨的书法研究和技法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这本《颜真卿丛帖(第1册)》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静谧与力量。初学书法时,总觉得颜体的笔画厚重得有些难以驾驭,但这本书的影印质量实在是太棒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连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能在纸面上“呼吸”。特别是那些早期的碑刻拓本,那种古朴拙厚的韵味,与后期精熟后的清朗雄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花了好大力气去揣摩《多宝塔碑》中那些方圆兼备的结构,书中的选材似乎有意引导学习者从基础的结构稳定感入手。我尤其喜欢它在侧页对某些关键笔画——比如“蚕头燕尾”的起笔和收尾——所做的放大解析,这比单纯看大字帖要直观得多,它把颜真卿老先生的“法度”具象化了,让原本模糊的“多看、多临”变成了可以量化、可以复制的步骤。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雕刻匠人手下凿刻的艰辛,那种金石气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让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书法史鉴赏集,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
评分这册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转折”的理解。颜体楷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转折处的方峻和圆融并存,但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何时该“硬朗如刀切”,何时该“圆转如抱瓮”。翻阅这本选本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挑选的早期作品,其转折处理明显更加内敛、更注重“提笔”的动作感,与他盛年期那种开阔的、仿佛一笔呵成的大开大合有所不同。这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艺术家并非一蹴而就,他们的“绝招”也是在无数次的练习和自我审视中逐渐锤炼出来的。这本书像是为我们这些后学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成长档案”,让我们得以窥见颜真卿在形成其标志性风格之前的探索历程。它促使我放慢速度,不再急于求成地模仿那些最广为人知的字形,而是沉下心来,去体会他笔锋在每一个“折”和“钩”中所蕴含的用力和呼吸。从这个角度看,这本第一册的指导意义,甚至超过了直接学习那些“标准范本”。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第一册时,原本还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偏重某一阶段,导致学习路径不均衡,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套丛帖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似乎是按照颜真卿书法风格演变的时间轴来布局的,第一册主要聚焦于他早年承继褚遂良和欧阳询的笔意,向成熟的颜体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发现,对比其他流传广泛的颜体范本,这册的选材更注重“筋骨”的展现。比如其中收录的几件小楷尺牍,笔法精到,用笔内敛而不失蕴藉,对于想要练习“写出颜体的精气神”而非仅仅是“写出颜体的外形”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过去临帖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颜体写得过于肥厚臃肿,而这册中的一些拓本,比如某几件官府文书的局部,显示出颜真卿在执行公务时如何保持笔墨的峻峭和清晰,这对我纠正“一味求重”的倾向提供了极好的反例参考。每隔几十页,还会穿插一些简短的引文介绍,虽然文字不多,但点出了所选碑帖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非常有助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从宏观上把握这位大家创作的心境。
评分有几页没印上
评分和图片没区别,不错,纸质也好
评分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评分一次性买了两套,非常快!
评分好好好 很好
评分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评分和图片没区别,不错,纸质也好
评分练字的好帮手,不错。
评分印刷精良,无瑕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