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网络编程/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Windows网络编程/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琰,王清贤,刘龙 等 著
图书标签:
  • Windows网络编程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Winsock
  • TCP/IP
  • Socket编程
  • 网络协议
  • Windows编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41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739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Windows网络编程/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网络应用程序实现与套接字实现和协议实现之间的关联,重点阐述了Windows Sockets编程和WinPcap编程的主要思想、程序设计方法以及开发技巧和可能的陷阱,分析了不同编程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Windows网络编程/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系统性较强,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论述严谨,既突出基本原理和技术思想,也强调工程实践,适合作为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网络工程、网络应用开发和网络安全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编委会
丛书序
前言
教学和阅读建议
第1章 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1 协议层次和服务模型
1.1.2 网络程序寻址方式
1.2 分布式网络应用程序
1.3 网络编程方法纵览
1.3.1 面向应用的网络编程方法
1.3.2 基于TCP/IP协议栈的网络编程方法
1.3.3 面向原始帧的网络编程方法
习题
第2章 网络程序通信模型
2.1 网络应用软件与网络通信之间的关系
2.2 会聚点问题
2.3 客户/服务器模型
2.3.1 基本概念
2.3.2 客户/服务器关系
2.3.3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与分类
2.3.4 客户/服务器模型的优缺点
2.4 浏览器/服务器模型
2.4.1 基本概念
2.4.2 浏览器/服务器工作的一般过程
2.4.3 浏览器/服务器模型的优缺点
2.5 P2P模型
2.5.1 P2P的基本概念
2.5.2 P2P网络的拓扑结构
习题
实验
第3章 网络数据的内容与形态
3.1 整数的长度与符号
3.1.1 整数的长度
3.1.2 整数的符号
3.2 字节顺序
3.3 结构的对齐与填充
3.4 网络数据传输形态
3.5 字符编码
3.5.1 字符集传输编码标准
3.5.2 文本化传输编码标准
3.6 数据校验
习题
第4章 协议软件接口
4.1 TCP/IP协议软件接口
4.1.1 协议软件接口的位置
4.1.2 协议软件接口的功能
4.2 网络通信的基本方法
4.2.1 如何访问TCP/IP协议
4.2.2 UNIX中的基本I/O功能
4.2.3 实现网间进程通信必须解决的问题
4.3 套接字
4.3.1 套接字编程接口的起源与发展
4.3.2 套接字的抽象概念
4.3.3 套接字接口层的位置与内容
4.3.4 套接字通信
4.4 Windows套接字
4.4.1 Windows Sockets规范
4.4.2 Windows Sockets的版本
4.4.3 Windows Sockets的组成
4.5 WinSock编程接口
4.5.1 WinSock API
4.5.2 Windows Sockets DLL的初始化和释放
4.5.3 WinSock的地址描述
4.5.4 套接字选项和I/O控制命令
4.5.5 处理WinSock的错误
习题
实验
第5章 流式套接字编程
5.1 TCP:传输控制协议要点
5.1.1 TCP协议的传输特点
5.1.2 TCP的首部
5.1.3 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5.2 流式套接字编程模型
5.2.1 流式套接字编程的适用场合
5.2.2 流式套接字的通信过程
5.2.3 流式套接字编程的交互模型
5.2.4 流式套接字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5.3 基本函数与操作
5.3.1 创建和关闭套接字
5.3.2 指定地址
5.3.3 连接套接字
5.3.4 数据传输
5.4 编程举例
5.4.1 基于流式套接字的回射客户端编程操作
5.4.2 基于流式套接字的回射服务器端编程操作
5.5 TCP的流传输控制
5.5.1 TCP的流传输特点
5.5.2 使用TCP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中的缓存现象
5.5.3 正确处理流数据的接收
5.5.4 接收定长和变长数据
5.6 面向连接程序的可靠性保护
5.6.1 发送成功不等于发送有效
5.6.2 正确处理TCP的失败模式
5.6.3 检测无即时通知的死连接
5.6.4 顺序释放连接
5.7 提高面向连接程序的传输效率
5.7.1 避免TCP传输控制对性能的影响
5.7.2 设置合适的缓冲区大小
习题
实验
第6章 数据报套接字编程
6.1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要点
6.1.1 使用TCP传输数据有什么缺点
6.1.2 UDP协议的传输特点
6.1.3 UDP的首部
6.2 数据报套接字编程模型
6.2.1 数据报套接字编程的适用场合
6.2.2 数据报套接字的通信过程
6.2.3 数据报套接字编程的交互模型
6.2.4 数据报套接字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6.2.5 数据报套接字的使用模式
6.3 基本函数与操作
6.3.1 创建和关闭套接字
6.3.2 指定地址
6.3.3 数据传输
6.4 编程举例
6.4.1 基于数据报套接字的回射客户端编程操作
6.4.2 基于数据报套接字的回射服务器端编程操作
6.5 提高无连接程序的可靠性
6.5.1 UDP协议的不可靠性问题
6.5.2 排除噪声数据
6.5.3 增加错误检测功能
6.5.4 判断未开放的服务
6.5.5 避免流量溢出
6.6 无连接服务器的并发性处理
6.6.1 循环无连接服务器
6.6.2 并发无连接服务器
习题
实验
第7章 原始套接字编程
7.1 原始套接字的功能
7.2 原始套接字编程模型
7.2.1 原始套接字编程的适用场合
7.2.2 原始套接字的通信过程
7.3 原始套接字的创建、输入与输出
7.3.1 创建原始套接字
7.3.2 使用原始套接字接收数据
7.3.3 使用原始套接字发送数据
7.4 编程举例
7.4.1 使用原始套接字实现ping
7.4.2 使用原始套接字实现数据包捕获
7.5 Windows对原始套接字的限制
习题
实验
第8章 网络通信中的I/O操作
8.1 I/O设备与I/O操作
8.1.1 I/O设备
8.1.2 网络通信中的I/O等待
8.1.3 套接字的I/O模式
8.2 阻塞I/O模型
8.2.1 阻塞I/O模型的编程框架
8.2.2 阻塞I/O模型评价
8.3 非阻塞I/O模型
8.3.1 非阻塞I/O模型的相关函数
8.3.2 非阻塞I/O模型的编程框架
8.3.3 非阻塞I/O模型评价
8.4 I/O复用模型
8.4.1 I/O复用模型的相关函数
8.4.2 I/O复用模型的编程框架
8.4.3 I/O复用模型评价
8.5 基于消息的WSAAsyncSelect模型
8.5.1 Windows的消息机制与使用
8.5.2 WSAAsyncSelect模型的相关函数
8.5.3 WSAAsyncSelect模型的编程框架
8.5.4 WSAAsyncSelect模型评价
8.6 基于事件的WSAEventSelect模型
8.6.1 Windows的事件机制与使用
8.6.2 WSAEventSelect模型的相关函数
8.6.3 WSAEventSelect模型的编程框架
8.6.4 WSAEventSelect模型评价
8.7 重叠I/O模型
8.7.1 重叠I/O的概念
8.7.2 重叠I/O模型的相关函数
8.7.3 重叠I/O模型的编程框架
8.7.4 重叠I/O模型评价
8.8 完成端口模型
8.8.1 完成端口的相关概念
8.8.2 完成端口模型的相关函数
8.8.3 完成端口模型的编程框架
8.8.4 完成端口模型评价
习题
实验
第9章 WinPcap编程
9.1 WinPcap概述
9.2 WinPcap结构
9.2.1 WinPcap的体系结构
9.2.2 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
9.2.3 网络组帧过滤模块
9.2.4 Packet.dll
9.2.5 wpcap.dll
9.3 WinPcap编程环境配置
9.3.1 下载WinPcap
9.3.2 安装WinPcap
9.3.3 在Visual Stdio环境下引入WinPcap
9.4 wpcap.dll的常用数据结构和函数
9.4.1 wpcap.dll的常用数据结构
9.4.2 wpcap.dll的常用函数
9.4.3 wpcap.dll的工作流程
9.5 wpcap.dll编程实例——捕获分析UDP数据
9.5.1 第一步:获取设备列表
9.5.2 第二步:打开网卡
9.5.3 第三步:设置过滤规则
9.5.4 第四步:捕获数据帧
9.5.5 第五步:分析数据帧
9.6 Packet.dll的常用数据结构和函数
9.6.1 Packet.dll的常用数据结构
9.6.2 Packet.dll的常用函数
9.6.3 Packet.dll的工作流程
9.7 Packet.dll编程实例——生成网络流量
9.7.1 第一步:获取设备列表
9.7.2 第二步:打开网卡
9.7.3 第三步:填充并初始化PACKET对象
9.7.4 第四步:发送数据
习题
实验
附录 Windows Sockets错误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3 结构的对齐与填充
  构造包含二进制数据(即多字节整数)的消息,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一个结构体,然后把该结构体覆盖在一块内存区域上,该结构中的每个字段有明确的位置和含义。
  计算机中内存空问是按照字节划分的,从理论上讲似乎对任何类型的变量的访问可以从任何地址开始。但是实际上计算机系统对于基本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存放位置都有限制,要求这些数据存储的首地址是某个数K的倍数,这样各种基本数据类型在内存中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的,而不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放,这就是“内存对齐”。内存对齐中指定的对齐数值K称为对齐模数(alignment modulus)。
  内存对齐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简化了处理器与内存之间传输系统的设计,并可以提升读取数据的速度。不过各个硬件平台对存储空间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平台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只能从某些特定地址开始存取,还有一些处理器则不管数据是否对齐都能正确工作。对于处于异构平台的网络数据通信,不同硬件平台的对齐方式使得对内存数据的理解并不相同,因此网络数据传输中的结构化定义必须考虑内存对齐会影响到变量的位置,以避免操作错误。
  微软c编译器(cl.exe for 80x86)的对齐策略是:
  1)结构体变量的首地址能够被其最宽基本类型成员的大小所整除。
  编译器在给结构体分配空间时,首先找到结构体中最宽的基本数据类型,然后寻找内存地址能被该基本数据类型所整除的位置,作为结构体的首地址。将这个最宽的基本数据类型的大小作为上面介绍的对齐模数。
  2)结构体每个成员相对于结构体首地址的偏移量(offset)都是成员大小的整数倍,如有需要,编译器会在成员之间加上填充字节。
  为结构体的一个成员开辟空间之前,编译器首先检查预分配空间的首地址相对于结构体首地址的偏移是否是本成员的整数倍,若是,则存放本成员;反之,则在本成员和上一个成员之间填充一定的字节,以达到整数倍的要求,也就是将预分配空间的首地址后移几个字节。
  3)结构体的总大小为结构体最宽基本类型成员大小的整数倍,如有需要,编译器会在最末一个成员之后加上填充字节。
  结构体总大小包括填充字节,最后一个成员除满足上面两条对齐策略以外,还必须满足第三条,否则就必须在最后填充几个字节以达到要求。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观察下面这个例子,假定定义待传输的二进制消息结构体Message,该结构体包含一个l字节字段、两个2字节字段和一个4字节字段,以不同的顺序排列,它们在内存中的位置是有很大差别的。
  ……

前言/序言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应用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应用运行在网络环境下,这就要求程序员能够在最普及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网络应用程序。目前,国内大批专门从事网络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需要网络基础扎实、编程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编程相关课程已在国内各大高校开设。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网络应用程序实现与套接字实现和协议实现之间的关联,重点阐述了windows Sockets编程和WinPcap编程的主要思想和程序设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编程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熟悉windows系统中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系统掌握网络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网络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网络技术研究、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和网络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以问题为牵引,由浅入深,辅以前后贯穿的范例实验,力求将编程方法的适用场合分析透彻,将网络编程的原理解释清楚,将网络通信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优化改进。本书共分9章和1个附录。第l~3章阐述网络编程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分布式网络应用程序的结构、TCP门口P协议基础、网络程序通信模型和网络数据的内容与形态等;第4~7章重点介绍windowsSockets编程的基本方法,包括协议软件接口、套接字的基本概念,windows Sockets中流式套接字、数据报套接字和原始套接字三种基本套接字的适用场合、通信功能、处理细节和优化策略等;第8章比较详尽地讲解了windows系统中常用的7种I/O模型的基本概念、相关函数、编程框架和应用场合;第9章重点阐述了基于WinPcap的网络数据构造、捕获、过滤和分析技术;附录部分给出了windows Sockets错误码和错误原因。
  本书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组织编写,刘琰完成了本书全部章节的撰写和示例代码编码,王清贤教授参与部分章节的编写并审校全书,刘龙和陈熹完成了本书习题和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整理。
  本书是编者根据多年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和研究相关课程教学的经验,并在多次编写的内部交流讲义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有关专家不吝赐教。
  编者
  2013年6月
《精通Windows网络编程:从基础到高级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Windows环境下网络编程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从TCP/IP协议栈的底层原理到Socket API的高级用法,再到现代网络架构的设计模式,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扎实的Windows网络编程知识体系。本书不仅适用于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更是广大对Windows网络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系统管理员以及网络工程师的必备参考。 第一部分:网络编程基础与TCP/IP协议栈 在深入Windows网络编程之前,理解底层网络协议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从零开始,逐步构建读者对TCP/IP协议栈的认知,并将其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现相结合。 第一章:网络通信概览与TCP/IP协议栈详解 1.1 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 介绍网络通信的定义、必要性以及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的由来和作用。 1.2 TCP/IP协议栈详解: 逐层深入解析TCP/IP协议栈的各个层次: 应用层: 介绍HTTP、FTP、DNS、SMTP等常用应用层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角色。 传输层: 重点讲解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特性、连接建立与释放(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可靠性机制(序列号、确认应答、超时重传、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端口号的作用。 网络层: 介绍IP(网际协议)的寻址机制(IPv4和IPv6)、数据包的封装与路由、ARP(地址解析协议)和ICM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 简要介绍MAC地址、以太网帧格式、物理介质等,理解数据如何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的物理载体。 1.3 Windows网络协议栈的实现: 探讨Windows操作系统如何实现TCP/IP协议栈,介绍Winsock(Windows Sockets API)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以及它作为应用程序接口的作用。 第二章:Winsock API入门与套接字编程基础 2.1 Winsock API介绍: 详细介绍Winsock API的组成、版本演进(Winsock 1.1, 2.x),以及它为应用程序提供的网络通信能力。 2.2 创建第一个Socket程序: Socket的创建: `socket()` 函数的使用,包括协议族(AF_INET, AF_INET6)、套接字类型(SOCK_STREAM, SOCK_DGRAM)和协议(IPPROTO_TCP, IPPROTO_UDP)的选择。 地址结构的填充: `sockaddr_in`(IPv4)和 `sockaddr_in6`(IPv6)结构的详解,包括IP地址和端口号的设置。 IP地址与端口号的转换: `inet_addr()`, `inet_ntoa()`, `htons()`, `ntohs()` 等函数的使用。 2.3 TCP客户端与服务器编程: 服务器端: `bind()` 绑定地址与端口,`listen()` 监听连接请求,`accept()` 接受客户端连接,`recv()` 和 `send()` 进行数据传输,`closesocket()` 关闭连接。 客户端: `connect()` 连接服务器,`send()` 和 `recv()` 进行数据传输,`closesocket()` 关闭连接。 2.4 UDP客户端与服务器编程: 服务器端: `bind()` 绑定地址与端口,`recvfrom()` 接收数据报,`sendto()` 发送数据报,`closesocket()` 关闭连接。 客户端: `sendto()` 发送数据报,`recvfrom()` 接收数据报,`closesocket()` 关闭连接。 2.5 Socket错误处理与调试技巧: 介绍Winsock错误代码,`WSAGetLastError()` 的使用,以及常用的调试方法。 第二部分:深入Winsock API与高级网络编程技术 在掌握了Socket编程的基本概念后,本部分将进一步深入Winsock API,探讨更高级的编程技术,以应对复杂的网络应用场景。 第三章:TCP连接管理与可靠数据传输 3.1 TCP连接状态: 详细分析TCP连接的各个状态(CLOSED, LISTEN, SYN-SENT, SYN-RECEIVED, ESTABLISHED, FIN-WAIT-1, FIN-WAIT-2, CLOSE-WAIT, CLOSING, LAST-ACK, TIME-WAIT),理解连接建立和关闭的完整过程。 3.2 阻塞与非阻塞Socket: 阻塞模式: 深入理解阻塞Socket的特点、潜在问题(如长时间等待导致程序冻结)。 非阻塞模式: `ioctlsocket()` 函数的使用,将Socket设置为非阻塞模式,以及在非阻塞模式下如何处理`EWOULDBLOCK`/`EAGAIN`错误。 3.3 TCP数据传输的优化: 缓冲区管理: 理解Socket发送和接收缓冲区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如TCP_NODELAY, SO_SNDBUF, SO_RCVBUF)来优化性能。 粘包与半包问题: 分析TCP协议的流式特性导致的粘包和半包现象,以及常见的解决方案(如固定长度、分隔符、长度字段)。 3.4 异常情况处理: 如何处理连接中断、远程主机关闭连接等异常情况。 第四章:并发网络编程模型 4.1 多线程并发模型: 基于线程池的服务器: 介绍使用多线程为每个客户端请求服务的设计模式,使用`CreateThread()` 或 C++ 11 的 `std::thread` 创建线程,以及线程同步问题。 线程池的优势与实现: 探讨线程池如何提高效率、减少线程创建和销毁的开销。 4.2 IO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 `select()` 函数: 详细讲解`select()` 函数的工作原理、FD_SET的应用,以及其局限性(文件描述符数量限制)。 `WSAEventSelect()` 和事件对象: 介绍Windows特有的事件驱动模型,通过`WSAEventSelect()` 注册感兴趣的网络事件,并使用`WSAEnumNetworkEvents()` 来获取事件状态。 `poll()` 函数(在Windows上的兼容实现): 简要介绍`poll()` 的用法,及其与`select()` 的区别。 4.3 异步IO模型(Asynchronous I/O): 重叠IO(Overlapped I/O): 深入理解Windows的重叠IO模型,`OVERLAPPED` 结构的使用,`WSASend()`, `WSARecv()` 的异步调用。 完成端口(IOCP): IOCP是Windows下最高效的并发模型。详细介绍IOCP的创建、绑定,`PostQueuedCompletionStatus()` 和 `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 的使用,以及如何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 异步IO的优势与场景: 分析异步IO模型在高并发、长连接场景下的优势,并对比不同并发模型的优劣。 第五章:高级网络编程技术与实践 5.1 DNS解析与域名服务: DNS工作原理: 介绍DNS的层级结构、记录类型(A, AAAA, CNAME, MX, NS等)以及域名解析过程。 Winsock DNS函数: `gethostbyname()`, `getaddrinfo()`, `freeaddrinfo()` 等函数的用法,实现域名与IP地址的相互转换。 IP地址与主机名解析: `getnameinfo()` 函数的应用。 5.2 Socket选项(Socket Options): `getsockopt()` 和 `setsockopt()`: 详解常用的Socket选项,如`SO_REUSEADDR`(地址复用)、`SO_KEEPALIVE`(心跳机制)、`SO_LINGER`(发送缓冲区关闭)、`IP_TOS`(服务类型)等。 TCP选项: `TCP_NODELAY`(禁用Nagle算法)的应用。 5.3 IPv6编程: IPv6地址结构: `sockaddr_in6` 详解。 IPv6 Socket API: 在IPv4和IPv6之间进行切换和兼容的编程技巧。 5.4 Socket安全: 数据加密: 引入TLS/SSL的概念,以及如何在Socket层进行加密传输。 身份验证: 讨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身份验证机制。 防火墙与端口扫描: 简要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网络应用开发与进阶 本部分将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应用开发,并介绍一些更高级的主题,帮助读者构建健壮、高性能的网络服务。 第六章:构建高性能网络服务 6.1 网络服务的设计原则: 可伸缩性、可靠性、可维护性。 6.2 消息队列与异步通信: 探讨如何利用消息队列(如RabbitMQ, Kafka)实现服务间的解耦和异步通信。 6.3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框架: 介绍gRPC, Thrift等RPC框架,以及如何在Windows环境下使用它们进行跨进程、跨语言的通信。 6.4 RESTful API设计与实现: 了解RESTful架构风格,并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HTTP库(如libcurl, WinHTTP)实现HTTP服务。 6.5 性能调优与监控: 性能瓶颈分析: 如何使用性能分析工具(如Windows Performance Recorder/Analyzer)找出程序中的性能瓶颈。 网络流量监控: Wireshark等工具的使用。 日志与告警: 如何设计有效的日志系统和告警机制。 第七章:网络编程中的陷阱与最佳实践 7.1 常见网络编程错误: 内存泄漏、资源未释放、死锁、竞态条件、缓冲区溢出等。 7.2 优雅地处理网络异常: 重连机制、熔断机制、限流机制。 7.3 跨平台兼容性考虑: 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程序如何考虑在Linux等其他平台上的兼容性。 7.4 测试驱动开发(TDD)在网络编程中的应用: 如何编写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来保障网络服务的质量。 7.5 代码重构与优化: 持续改进代码质量,提高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附录: 附录A:Windows网络编程开发环境搭建 Visual Studio的安装与配置。 常用开发工具介绍。 附录B:常用网络编程库与框架 libcurl, Boost.Asio, Poco C++ Libraries 等。 附录C:参考资料与进一步学习资源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代码和详尽的讲解,旨在帮助读者掌握Windows网络编程的核心技能,无论是开发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还是实现复杂的网络应用,都能游刃有余。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网络通信的底层原理,灵活运用Winsock API,并掌握现代网络架构的设计思想,为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网络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现代网络编程技术的全面覆盖。除了传统的套接字编程,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诸如Winsock Kernel(WSK)这样的底层网络接口,以及如何利用DirectX等高性能网络框架来优化网络通信的效率。我尝试着阅读了关于WSK的部分,虽然一开始觉得有些难度,但作者通过逐步分解复杂概念,并配合详细的API说明和示例代码,让我逐渐理解了其工作原理和优势。书中关于异步I/O模型(overlapped I/O)的讲解,更是让我看到了提升网络应用并发处理能力的可能性。我曾经在开发一个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服务器时遇到了性能瓶颈,而书中关于异步I/O的知识,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此外,作者还讨论了网络负载均衡、分布式缓存等高级话题,这些内容对于构建可扩展、高可用的网络服务至关重要,让我对未来的系统设计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非常适合我们这些非计算机科学科班出身但又需要掌握网络编程技术的读者。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一步步引导我们进入Windows网络编程的殿堂。一开始,我对于诸如IP地址、端口号、TCP/UDP这些概念总是有些模糊,但通过书中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这些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作者将TCP比作打电话,而UDP比作寄明信片,这种形象的比喻立刻消除了我对这两个协议的混淆。书中的代码片段虽然精炼,但都指向了最核心的实现逻辑,我尝试着将它们在自己的开发环境中运行,发现都能顺利工作,并且输出的结果也符合预期,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尤其喜欢书中的“疑难解答”环节,它收集了许多在实际开发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并解决,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学习的道路上给予我循序渐进的指导和支持。

评分

一本引人入胜的技术书籍,让我对Windows网络编程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从最基础的网络协议概念到复杂的套接字编程,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通过大量的代码示例,直观地展示了各种网络通信场景的实现。无论是TCP的可靠传输,还是UDP的快速连接,亦或是HTTP协议的交互细节,书中的例子都非常实用,并且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帮助读者快速理解核心原理。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关于网络数据包丢弃的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症结所在,而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恰好详细解释了可能导致丢包的原因以及调试方法,这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作者对Windows特有的API函数和机制的讲解也十分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Windows开发环境的程序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便利。书中关于多线程、异步I/O等高性能网络编程技术的讨论,更是将我的视野从简单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拓展到了更复杂的分布式系统设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强大的武器,能够自信地应对各种Windows网络编程的挑战。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它能够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Windows网络编程的精髓。开篇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网络基础知识和Windows网络编程的环境搭建,为初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书籍逐步深入到TCP/IP协议栈的详细讲解,包括套接字API的使用,以及各种网络通信模式的实现。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Windows特有的网络服务,如RPC(远程过程调用)和COM(组件对象模型)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这对于我们理解Windows生态系统中的网络交互机制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网络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的章节,更是实用性极强,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试技巧和优化策略,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安全和性能优化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Windows网络编程的开发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作为一本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去写网络程序,更是让你理解网络通信背后的安全原理。书中关于网络安全协议(如SSL/TLS)的介绍,以及如何利用Windows API实现安全的通信链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网络嗅探、端口扫描等攻击技术原理的阐述,并结合书中提供的防御措施,让我对如何构建更安全的网络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关于缓冲区溢出、注入攻击等经典安全漏洞的讲解,也十分详尽,并且给出了相应的代码示例,让我们能够亲身体验这些漏洞的危害,从而更好地进行代码审计和安全加固。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的原理和防范策略,这对于我们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知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网络安全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网络编程与信息安全之间紧密的联系。

评分

很不错的书,是我想要看的,增长知识

评分

弄,,,,,,,,?。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挺好的,很详细,适合初学者

评分

嗯。这书才翻几页...盗版。

评分

好看

评分

给力,物流快,书好是我想要的书

评分

很好很好,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