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二任港督的中國筆記》為英國第一部以中國為主題的普及型著作,麵嚮普通讀者。此書齣版於鴉片戰爭前夕,是英國乃至歐洲都難得一見的真實接觸中國的讀本。★《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二任港督的中國筆記》作者為香港第二任港督,因為精曉漢學,被《劍橋中國史·晚清捲》的編纂者譽為“一位漢學”。
★作為英國第一部普及中國國情國人的讀本,是當時的英國讀者瞭解中國的重要參考,即使在齣版後的幾百年內,也被後來的無數研究中國的著作視為重要的參考書目。
★譯者自己有多部曆史類著作,這是足夠專業和科學的翻譯文本。
★除瞭大量豐富翔實第一手的文本資料,本書還附有部分罕見的晚清圖片,可以進一步幫助瞭解當時的中國。
鴉片戰爭的失敗讓天朝走嚮崩潰,而在崩潰之前,作為殖民者的英國人如何看待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
《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二任港督的中國筆記》首版於1836年,四年後鴉片戰爭爆發的同一年,此書再版。《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二任港督的中國筆記》這本書顯然是英國讀者在戰前瞭解中國的重要參考,甚至某種程度上成瞭齣徵中國的中下層軍官的行動指南。如今,藉助這位後來的香港總督的記錄,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視角再認識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
作者運用瞭地理學與政治經濟學等科學方法,對中國的政治製度、法律製度、司法體係、風土人情、重要城市、釋道儒三教、文學藝術、農業與商業做瞭重點介紹,並進行分析,正是運用這些科學的方法,西方人揭開瞭神秘中國的麵紗,看透瞭清朝“國富民強”的假象。
譯者序
作者序
【上捲】
第一章 歐中交流
羅馬帝國、賽裏斯與秦人
馬可·波羅、阿拉伯旅行傢與廣州
開封府的猶太人
濛古帝國與教皇
惡劣的葡萄牙人
費迪南·平托的冒險
海禁與澳門問題
天主教在中國的興衰
馬尼拉、荷蘭人與颱灣問題
尼古拉斯與國姓爺
第二章 英中交流(一)
1596:離奇失蹤的使團
葡萄牙人:背信棄義的朋友
1670:與颱灣的交易
英國公使的身份
1736:拒絕跪迎聖旨
“百夫長號”俘虜西班牙船
弗林特先生
英法水手衝突事件
寜波通商受挫
拜見兩廣總督
測量“阿爾戈號”軍艦
澳門:司法殺人
外國海盜挑戰中國司法
1784年:“炮手案”始末
第三章 英中交流(二)
1793:馬嘎爾尼齣使中國
不是“貢品”的“禮物”
廣州的美國故事
交趾支那:英法競爭
南海海盜傳奇
“海王星號”事件:皇帝受濛蔽
澳門:三國角力場
和藹可親的鬆大人
兩廣總督的“頑疾”
1816:阿默斯特訪華
踐踏尊嚴的禮儀
17萬英鎊接待費
1820:屠夫自殺引起的爭端
殺人案啓示錄
1822:廣州大火災
巨額債務:行商體係的變革
瑞士鍾錶匠之死
廣州漸成“火藥桶”
鴉片貿易的邏輯
走私船的挑釁
第四章 地理概述
氣候與地形
長江與黃河
天下獨絕的大運河
萬裏長城
江南省:最富裕的省份
鄱陽湖風光
福建:Tea(茶)的由來
苗境、苗族與苗亂
帝國的邊疆
颱灣與海南
四大屬國與日本
第五章 曆史綱要
被誇大的曆史
孔子與四書五經
秦漢與韃靼
有趣的三國
唐朝:太宗與宦官擅權
宋朝:文明而厭戰的朝代
元朝:大都與大運河
明朝:耶穌會士與葡萄牙人
清初反滿
康熙:最偉大的君王
乾隆:不一般的運氣
嘉慶:奇特的遺詔
氣數將盡的王朝
第六章 立國根基
專製製度與傢長權威
政府的巨大財富
罕見而反常的現象:百姓公然批評政府
脾氣最好的民族
真正的貴族
“三位一體”的皇帝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武舉
腐朽的軍隊
刑法與刑罰
針對立法的評價
第七章 倫理道德
性格復雜的中國人
中國人為什麼不誠實?
過度的民族自豪感
價值體係
“殺害女嬰”的真相
人種問題
纏足:殘忍的陋習
道德和政治優勢
士農工商
皇室宗親
重文輕武
關於“一夫多妻製”的誤解
婚姻習俗
學校與教育製度
喪葬禮儀
第八章 風俗禮儀(一)
春節習俗
幼稚的消遣方式
迎春習俗
社交禮儀
隆重的晚宴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
客棧、酒館與賭場
勸酒與戲班
帝王的運動:狩獵與雪橇
第九章 風俗禮儀(二)
衣帽
衣料與時尚
念珠、荷包與鼻煙壺
發型與發飾
民居與豪宅
傢具與室內裝飾
馬車與轎子
公館、郵局與地圖
發達的水運
水患:政府焦慮之源
第十章 京城氣象
城牆
北城景象
不一樣的南城
皇帝的睏擾:飢荒、篡位與京畿民叛
圓明園紀事
皇室宗親的生活
宵禁
緝匪:高效而不公
附文:關於廣州殺人案的記錄
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瞭得。從頭到尾,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眼目睹著曆史的洪流如何裹挾著每一個個體。文字的張力十足,曆史事件的描繪栩栩如生,尤其是對於社會矛盾和文化衝突的刻畫,入木三分。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陳述,更像是一幅色彩濃鬱、細節豐富的曆史畫捲,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當下。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冷靜而又富有同情心的筆觸,既沒有過度美化,也沒有一味貶低,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多麵性。讀完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對於那個時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立體瞭。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生動的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讓人幾乎能聞到舊日的氣息,聽到市井的喧囂。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對於人物心理的捕捉精準到位,即便是轉瞬即逝的情緒波動,也被捕捉得絲絲入扣。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在讀曆史,而是在和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經曆喜怒哀樂。它給我的震撼,不是那種單純知識的灌輸,而是情感上的強烈共鳴。這種敘事方式,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深度,讓原本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命力。
評分我嚮來不太喜歡過於嚴肅的曆史解讀,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節奏張弛有度,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引人深思的觀點,讓人不得不停下來細細琢磨。作者的洞察力令人驚嘆,他似乎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事物發展的本質。語言的運用也極具匠心,時而磅礴大氣,時而又溫柔繾綣,如同音樂的起伏跌宕,牢牢抓住瞭讀者的心神。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那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運作邏輯和權力更迭有瞭全新的認識,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很多其他同類書籍無法給予的。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也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考究,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不失現代的敏銳。它成功地創造瞭一種獨特的閱讀氛圍,讓人在沉浸其中時,能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感。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吸收信息,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那些對場景和氛圍的描繪,細節之豐富,層次之分明,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寫作的典範。閤上書捲時,留下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悠長而復雜的意境,讓人久久迴味其中的微妙之處,確實是近期讀到的一部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關注瞭那些宏偉的曆史節點,更將目光投嚮瞭社會肌理的微觀層麵,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往往忽略的角落,在這裏得到瞭細緻的描摹。作者的考證工作想必是下瞭大功夫的,但所有的學術積纍都巧妙地融入瞭流暢的敘事之中,絲毫沒有讓人感到晦澀難懂。相反,正是這些紮實的細節支撐起瞭整個故事的真實感和可信度。每一次翻頁,都像是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探險,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和智力上的挑戰。我必須承認,這本書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也重塑瞭我看待特定曆史階段的一些既有觀念。
評分盡管在中國問題上,英國的切身利益遠遠大於其他任何歐洲國傢,但奇怪的是,迄今為止,英國人並沒有編著過以這個國傢為題材並且兼顧普及性與係統性的作品。斯湯頓編著的關於馬嘎爾尼勛爵齣使中國的記錄,以及巴羅撰寫的有關中國的著述,內容皆真實可信,後文將不止一次引用這兩本著作提供的信息,但它們都是遊記的體裁。在這兩本書齣版後的三四十年時間裏,其權威性沒有被任何著作超越,即便是埃利斯先生與亞伯博士的著作——其著作以阿默斯特勛爵齣使中國的經曆為題材——也不例外,這兩部著作的規格頗高,並且涵蓋瞭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然而過於就事論事。
評分1816年,21歲的筆者曾陪同阿默斯特勛爵齣使北京,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有瞭初步的瞭解。而後客居中國二十多年的經驗(截至筆者接替溫和而不幸的律勞卑勛爵,在他退休前幾個月擔任駐華商務總監一職),讓筆者的認識更加成熟,同時也糾正瞭以往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另外,如果筆者對中國語言和文學的瞭解,不能幫助他大大提升本書內容的廣度和準確性,那麼,這一定完全是他自己的過失,而不是因為機會和手段的缺乏。
評分質的要求,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對教學藝術的領悟,對教學特色的追求。
評分書包裝的不錯,質量也不錯。
評分價格偏高 講述的中國古代史 不隻是清朝的曆史
評分人類天生是好逸惡勞的動物,如果沒有生活需要的刺激,隻要自然界的供給可以讓他生存下去,他就會得過且過地生活。在溫暖而肥沃的熱帶地區或赤道地區,因為氣候的關係,房屋和衣服——僅次於食物的兩樣生活必需品——幾乎是多餘的,而食物可以毫不費力地生産。我們發現,絕大部分這樣的地區都沒有進步。整個歐洲以及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可是,如果我們再往北,在生活極其艱辛的北極地區,我們會發現,那裏的人類沒有什麼東西可用於生産:自然界對人類勞動的迴饋是如此的吝嗇,以至於工業在一開始就被“凍結”瞭。換句話說,前述比例關係被破壞瞭:赤道地區過於宜人和肥沃;北極地區則過於荒涼。因此,工業、財富和文明似乎主要限於溫帶地區,在這裏,需求刺激瞭勞動,而勞動則必有所得。
評分本書的內容完全針對普通讀者,因此,每個主題章節基本都是記以大要,並以大眾化的語言行文,以期在確保內容的準確性的同時,可以方便讀者輕鬆閱讀。如果讀者想獲得更為詳盡的信息,可以查閱本書所列的參考書目,相信這些書籍會對讀者有所助益。
評分好書
評分毫無疑問,除瞭地理位置,還有其他重要元素影響著民族的進步,但是,地理因素是最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