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选取了湖沼、河流、灾害、农业和军事五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前三个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后两个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湖沼的研究主要是以《水经注》为中心,并旁搜他籍,将汉唐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各类湖沼如数辑出,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征、自身特点及价值所在。河流的研究亦以《水经注》为中心,对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逐一进行考索,初步探明了其源头、流经所在、流向、流程、尾闾等基本情况。研究湖沼与河流,主要是试图复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自然地理面貌的总体情况。自然灾害的研究是在全面搜集灾害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及各别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
作者简介
张文华,1975年生,陕西靖边人,历史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选题的基本背景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时空范围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的时空范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相关的学术史回顾
第二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河湖环境及其变迁
第一节 文献所见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沼
一、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辑考
二、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的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沼及其演变——以《水经注》为中心的考察
一、汉唐时期湖沼考实
二、汉唐时期湖沼的地理分布
三、汉唐时期湖沼的特点及其价值
四、汉唐时期重要湖沼的变化
第三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以《水经注》为中心的考察
一、淮水干流
二、淮北地区的主要河流
三、淮南地区的主要河流
第三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
一、灾害史料的来源、特点及统计原则
二、灾害年表及灾害发展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水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二、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三、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四、雹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五、风灾、震灾和雪灾概况
第四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地理研究
第一节 秦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布局的演变与地域开发
一、秦及汉初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地域分布特征
二、西汉中后期农业地区的演变
三、东汉时期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四、秦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隋唐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及其盛衰变迁
一、淮北地区
二、淮南地区
第五章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军事地理研究
第一节 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军事形势及其兵争路线——兼说此期淮河流域的政治地位
一、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军事形势
二、秦汉之际淮河流域战地的分布
三、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兵争路线
四、秦汉之际淮河流域的政治地位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军事争夺及其战略地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攻守大势
二、淮河流域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的攻防
三、淮北的军事重镇及其争夺
四、沿淮一带的军事设施及其攻守形势
第六章 综论
第一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整体性特征述论
一、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水环境特征
二、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区域系统及其演化
第二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演化的空间过程
一、汉唐时期农业开发的空间过程
二、汉唐时期军事部署的空间过程
第三节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诸地理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述论
一、河流、湖沼、灾害与农业
二、河流、湖沼、灾害与军事
三、农业与军事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春秋战国时代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
后记
附:文中表格目录
表2-1 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湖沼地理分布表
表2-2 汉唐时期淮北地区湖沼地理分布表
表2-3 汉唐时期淮南地区湖沼地理分布表
表2-4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湖沼周长或面积一览表
表2-5 淮河流域湖沼自然资源一览表
表2-6 淮河流域陂塘灌溉农田面积一览表
表2-7 淮河流域军事性塘堰一览表
表2-8 未见于《水经注》记载的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湖沼
表2-9 隋唐时期新修筑的陂塘
表3-1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分布表
表3-2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情况一览表
表3-3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月份分布表
表3-4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季节分布表
表3-5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水灾地区分布表
表3-6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旱灾情况一览表
表3-7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旱灾季节分布表
表3-8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旱灾地区分布表
表3-9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蝗灾情况一览表
表3-10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蝗灾月份分布表
表3-11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蝗灾季节分布表
表3-12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雹灾情况一览表
表3-13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雹灾月份、季节分布表
表3-14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雹灾地区分布表
表3-15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风灾情况一览表
表3-16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风灾月份、季节分布表
表3-17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震灾情况一览表
表3-18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雪灾情况一览表
表4-1 文献所见秦代淮河流域诸县分布表
表4-2 邹鲁、梁宋发达区人口密度表
表4-3 三辅地区人口密度表
表4-4 东汉时期淮河流域农田水利工程表
表4-5 东汉时期淮河流域各郡国人口密度表
表4-6 隋代淮北地区户口分布表
表4-7 唐代淮北地区户口变化表
表4-8 贞观、天宝年间淮北各州户口增长表
表4-9 天宝、元和年间淮北各州户数缩减情况表
表4-10 唐代淮北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一览表
表4-11 唐玄宗天宝八年十道储粮数额表
表4-12 贞观、天宝年间淮南诸州户口增长表
表4-13 唐后期淮南四州户数升降表
表4-14 唐后期淮南地区水利工程地理分布表
表4-15 唐代淮南地区田庄情况表
表6-1 汉唐时期淮河主要支流水系概况
表6-2 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军事屯戍所在县(市)分布表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时空范围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的时空范围
笔者欲以《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题,综合自然、人文诸要素’全面探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本书的研究仅是这个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黄淮关系及淮河流域自身演变的特征,可分别以1128年和1855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时段。从总体上看,前一时段(即1128年前)黄河夺淮短暂,影响有限,淮河流域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探索这个时期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一则可为同另外两个阶段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二则能够揭示出淮河流域地理环境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黄河夺淮)情况下的演变模式。
淮河流域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不同时期其流域范围和大小不尽相同。今天的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外方山,东濒黄海,北依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同黄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同长江流域分界;东西横跨9个经度(东经112度-121度),长约700公里,南北纵贯5个纬度(北纬31度-36度),宽约400公里;流贯鄂、豫、皖、苏、鲁五省,辖有40个地级市,163个县(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内部又被分裂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两个流域。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范围的变化主要在其北部和东部,北部的变迁取决于黄淮之间的关系,东部的变迁取决于苏北海岸线的进退伸缩,而归根结蒂则主要还在于黄河的变迁。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据统计,在1949年前的3000余年里,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余次,较大改道26次)。黄河变迁对淮河流域北部范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济水的变化上。济水为黄河南岸最大的分流,号为古四渎之一,其自今荥阳分河水东流,经今定陶附近,穿古巨野泽,于今山东垦利县南人海。迨及隋唐北宋,济水逐渐湮废,1855年黄河北徙后,一部分河道实际上走的是济水下游古道。大体上说,济水尚未湮废前,古巨野泽以上的一段济水即可视为淮河流域北界的西段,即大致相当于沿今荥阳市北、原阳县南、封丘县南、兰考县北、曹县西北至定陶县、巨野县一线。从理论上说,流域北界的东段是以泅水上游及沂、蒙山脉为界的,不能包括汶水流域的南部地区,但考虑到汶、泗水流域的密切关系及保持这一片地区的完整性,本书把淮河流域北界的东段扩大到汶水一线,即大致沿今莱芜县东北、奉高县、泰安市南、宁阳县东北、汶上县东北、东平县东南一线。
淮河流域东部范围的变化,主要与黄河夺淮所带来的大量泥沙有关。总体上说,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长期夺淮之前,虽不乏夺淮的历史事件,但持续时间一般较为短暂,黄河来沙量毕竟有限,因而苏北海岸线大体保持在东岗所在的今连云港、北沙、阜宁、盐城、伍佑、东台一线,无论是唐代所修的捍海堰(又称常丰堰)还是北宋所筑的范公堤,基本上都稳定在这一线上,绵历长达千余年。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与《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主题不相关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侧重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理区域或研究领域,以确保不包含您指定书目的内容。 --- 图书简介一:《明代徽州文书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张怀瑾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代徽州地区(今安徽南部)在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及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复杂变迁,主要依赖于对大量新近发现和已整理的徽州文书材料的细致解读。研究将视角聚焦于徽州宗族制度的演化、商业资本的积累与扩散、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重塑了地方社会的面貌。 第一章:徽州文书的性质与利用 本章首先界定了本书所依赖的文书类型,包括族谱、契约、田产文书、商业账簿和私人信函等。详细分析了这些一手材料的史料价值与局限性,并提出了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方法论。强调了文书作为“活的历史”证据,如何突破传统正史记载的局限,呈现出鲜活的社会肌理。 第二章:宗族重构与地方权力网络 明代徽州宗族制度经历了从血缘组织向具有强大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社会组织的转变。本章通过分析族产管理文书和祠堂重建记录,揭示了宗族资本的积累过程,以及士绅阶层如何通过对族规的制定和执行,有效地构建起一套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地方治理网络。重点考察了“睦邻”与“排他”两种机制在维系宗族权威中的作用。 第三章:徽州商业资本的积累与流向 徽商的崛起是明代商业史上的重要现象。本书运用商业契约和账册,量化分析了徽州商人跨区域经营的商品种类、利润结构和风险偏好。研究发现,徽商的商业活动并非单一的“盐、木、茶”贸易,而是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和精细化。同时,探讨了商业资本向土地和文化领域的回流现象,即“贾而好儒”的社会心理动因。 第四章:乡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通过对大量田产买卖文书的分析,本章描绘了明代徽州乡村的土地所有权结构变化。探讨了佃农与地主之间关系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动态平衡,以及商品经济渗透对传统自耕农经济的冲击。揭示了徽州地区在高度商业化的同时,如何维持表面上的社会稳定,其背后的经济压力与社会张力。 第五章:文化资本与社会身份的塑造 徽州文人阶层的兴盛与其经济基础密不可分。本章聚焦于书院的设立、科举的投入以及私人藏书的流传,分析了文化活动如何成为地方精英巩固和展示社会身份的重要手段。考察了“理学”思想在徽州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对家族伦理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影响。 结论:明代徽州模式的独特性与历史意义 本书最后总结了明代徽州在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展现出的高度整合性与地方特色。认为徽州经验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前近代区域社会如何适应、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宏观经济变迁中的独特范例,其对后世商业伦理与家族治理模式的影响深远,并为理解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区域视角。 --- 图书简介二:《中古时期西域佛教石窟的图像学与教义阐释》 作者: 罗子健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概要: 本书致力于对中古时期(约公元四世纪至十世纪)中国西域佛教石窟艺术进行深入的图像学和教义学分析。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如敦煌莫高窟的部分早期洞窟、龟兹和高昌地区的遗址。通过跨学科的方法,结合考古学发现、图像符号学和佛教经典文本的对应研究,重构西域佛教艺术在不同文化交汇点上的演变轨迹和深层宗教含义。 第一章:西域石窟艺术的地域源流与早期特征 本章首先梳理了早期佛教艺术自印度本土向中亚、再传入西域的传播路径。重点分析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对早期西域石窟造像的影响,并通过对早期壁画风格、佛像手印(Mudras)和袈裟服饰的细致比对,界定出西域石窟艺术在地理和时间轴上的初始特征。 第二章:壁画叙事结构与本生故事的地域变异 壁画是理解石窟教义传播的重要载体。本章集中考察了佛传故事、本生故事(Jataka Tales)和因缘故事的叙事结构。通过对比不同窟院的壁画布局和人物造型,揭示了粟特、印度和汉文化元素在叙事画面中的融合与取舍。尤其关注了“本生故事”在西域语境下的地方化诠释。 第三章:中土化进程中的图像符号学分析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深入传播,西域石窟的图像元素开始吸收汉文化特质。本章运用图像学方法,分析了飞天、供养人形象的服饰变化,以及经变画中场景设置的“中国化”倾向。探讨了如“西方净土变”等经典母题,在进入西域地区后,如何通过图像语言反映传教者的文化策略。 第四章:密教元素与唐代石窟造像的“金刚界”解读 在唐代中晚期,密宗(特别是金刚乘)的影响逐渐增强。本章以一些具有明确密教特征的洞窟为例,对忿怒像、多面多臂像的造型进行了详细的图像学解码。通过对照《大日经》等核心密典,阐释了这些复杂造像在空间布局、色彩运用和手印姿态上所承载的深层教义,如“即身成佛”的理念。 第五章:石窟造像的教义功能与信仰实践 石窟不仅是艺术殿堂,更是信徒修行的场所。本章从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石窟中的禅修空间、供养坛的设置,以及造像的朝向和光线利用对信徒心理和冥想实践的引导作用。探讨了不同阶层(如王室、贵族、商队)的供养行为,如何反映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宗教地位与政治诉求。 结论:中古西域石窟在佛教艺术史上的枢纽地位 本书总结认为,中古时期的西域石窟群是连接南亚、中亚与东亚佛教艺术的地理和文化枢纽。其艺术风格的不断迭代与融合,是宗教信仰在复杂多样的交流环境中不断适应与创新的生动见证,为理解中古丝绸之路上的思想流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觉史料。 --- 图书简介三:《清代中后期江南士绅的商业投资与地方慈善事业》 作者: 陆秉文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概要: 本书将目光投向清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苏、浙、皖部分地区),聚焦于该区域士绅阶层在传统儒家伦理与新兴商业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通过对地方志、宗族档案、契约文书以及私人著述的交叉印证,本书旨在揭示江南士绅如何将积累的商业利润转化为公共服务和慈善事业,从而在维持其社会精英地位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 第一章:江南士绅阶层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分层 清晰界定了清代中后期江南士绅的经济构成,区分了“学问士绅”、“候补士绅”与“兼营商业的士绅”。本章分析了土地兼并、漕运、盐业以及新出现的钱庄、典当等金融活动如何成为士绅积累财富的渠道。重点探讨了功名与财富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第二章:商业投资的“去风险化”策略 江南士绅的商业参与带有明显的保守性和防御性。本章通过分析他们对外投资的领域和结构,揭示了他们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回报稳定的行业,如长途贩运、典当业和对熟人或宗族成员的放贷行为。研究指出,商业利润的最终目的往往是强化其对土地和地方人力资源的控制。 第三章:地方公共工程与士绅的主导权 清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干预能力减弱,地方公共事务的筹资与管理更多地依赖于士绅。本章详细考察了河道修浚、桥梁堤坝、义仓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士绅的筹款能力和实际执行力。分析了士绅如何通过主持公共事业来赢取声誉、塑造地方认同并巩固其权力。 第四章:慈善事业的制度化与社会控制 慈善事业是士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在地方的体现。本书深入研究了义庄、义学的设立与运作机制,揭示了这些慈善机构如何超越单纯的济贫目标,成为士绅阶层进行社会教化、规范地方道德秩序的有效工具。重点分析了“义田”的管理制度对佃农关系的维系作用。 第五章:商人群体与士绅阶层的身份融合 随着商业的繁荣,部分富商通过捐纳、联姻或子弟科举而跻身士绅行列。本章探讨了这种身份融合的过程及其对传统士绅阶层文化价值的影响。分析了新晋精英在接受儒家伦理规范后,如何调整其商业策略,以求在社会上获得更稳固的合法性。 结论:清代江南士绅在转型期的角色定位 本书总结,清代中后期的江南士绅并非是被动的传统维护者,而是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行动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将商业资本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成功地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既保障了自身的精英地位,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治理的缺位,塑造了江南独特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