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全集: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讲述的是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反应。所以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只要不过分,就不必去避讳。但是若不懂得适时疏导,轻则败坏情志,重则没完没了、使人崩溃。
烦躁、压抑、埋怨等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只有理解它们,才能管理它们。且情绪是会彼此影响的,所以学会管理情绪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大家的和谐相处。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术,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人需要情绪管理
第一节 中国人情绪现状
中国人情绪变化特别大
中国人很容易发脾气
中国人情绪不稳定时不讲理
第二节 情绪是一种反应
主观感觉对情绪的影响
生理变化对情绪的影响
表情动作对情绪的影响
行为冲动对情绪的影响
第三节 情绪是一个警讯
情绪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情绪促使人们正确应对内外情境
第四节 情绪有理性和非理性两大类
非理性信念有两大类:夸大与不符合实际
理性情绪并非不动感情
第二章 情绪负债
第一节 情绪负债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情绪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
人类从小就背负情绪债务
情绪负债亦造就人自己
第二节 情绪负债的三个来源
依赖型性格
控制型性格
竞争型性格
第三节 人们获得很多毒性教条
家庭常见的毒性教条
学校里的毒性教条
社会上的毒性教条
人心理上的毒性教条
毒性教条即情绪负债
第四节 如何解除情绪负债
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有理想
改变自己,摆脱情绪负债
第三章 慎重选择情绪
第一节 现代人具有极大选择力
选择力大,情绪不稳造成的破坏大
用理智来指导情绪
反复思考才做出反应
第二节 人们经常无意识地选择
人们一直都在做选择
最好是有意识的选择
新的选择能力很重要
人类正在有意识地演化
第四章 改善自己,改变情绪
第一节 人们经常把责任推给外界
人们觉得自己没办法控制
人们觉得情绪不好是由外力引起的
人们拥有太多的“一定”
人们提出太多的条件
人最可靠的是改变自己
第二节 怨天尤人并无实际作用
孩童时期种下的祸根
利用语言来保护自己
情绪遗产的干扰常挥之不去
培养合理的思考能力
找人出气不如自求合理
第三节 人们最好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道家主张无条件接纳自己
儒家主张没有条件的快乐
首先要坚定一个信念
所有结果都要接纳
确保自己选择的权利
第四节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与人之间有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的主要来源
人们不全好也不全坏
人们深受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人是习惯的动物
要求别人改变很困难
改变自己较具主动性
改变自己可改变别人
自己要有意识地演化
人人都要发挥参考力
第五章 情绪管理的方法
第一节 情绪管理中常见的治标方法
几种常见的治标方法
让心情变好并不简单
人要“看开”,不要“看破”
使用药品麻醉很可怕
调整心态,效果持久
治本和治标可以同时并进
第二节 如何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
不要过分注重向外看
要练习体会内在的感觉
注意情绪的“中间层”
明白情绪才能处理
第三节 情绪管理的ABC理论
ABC理论简单明了
B是情绪反应的关键
事件不容易控制
观念可以自由调整
观念有理性与非理性
观念可以使情绪改变
合理运用ABCDE模式
第四节 摆脱二分法思维的束缚
摆脱是非分明的思维方式
二分法会产生非理性观念
运用三分法思维会更加快乐
第五节 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
人是情绪的真主宰
不要把情绪当成坏事
激烈的反应对身心有害
过分压抑会变成潜意识
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行学习
第六章 几种常见情绪的管理
第一节 愤怒和忧郁的有效管理
造成愤怒的两个原因
愤怒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情绪
愤怒的三个真相
忧郁令人觉得不快乐
如何克服忧郁
第二节 难过与哀伤激发适应性
难过是一种普遍情绪
难过经常与其他情绪共现
哀伤与难过的关系十分密切
哀伤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发泄情绪要适可而止
第三节 焦虑与害怕对人的影响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大部分焦虑源自害怕失败
害怕是一种自然反应
害怕可用来保护人类自己
第四节 无助感比无力感更麻烦
无力感是沮丧的表现
最好把消极转为积极
力不能及可诉诸能人
无助感是环境造成的
无助感最好是预防而非治疗
第五节 羞愧感与罪恶感的作用
羞愧感具有内在驱动力
羞愧感是从父母、师长处获得的
过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罪恶感有三种感觉
勇敢面对罪恶感才好
……
中国人警觉性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疑心重也说明中国人警觉性高。比如那些被拐卖的人,如果对陌生人警觉性高一点的话,可能就不会被人给骗走了。有些中国人警觉性高,还表现在他们比较敏感。别人明明没有这个意思,可是他们就能听出很多意思来。
比如有的讲师在开始讲课时会说“这次要讲的”,用到了“讲”这个字;而有的讲师会说“这次要跟各位聊一聊”,有人就觉得“聊”表示讲师的东西根本不成熟;还有的讲师会说“跟各位谈一谈”,有的人就认为他要说的是很严肃的一个课题;但是有人说“这次要教各位……”,听的人心里就会犯嘀咕:“你教我?我教你还差不多。”所以,每一句话都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平常大家很少去注意这些。现在,在平常说话的时候就要小心、谨慎,用词要特别注意,不能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因为一个人只要发出信息,别人经过解读,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进而对发出信息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很容易发脾气
中国人能屈能伸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容易发脾气?因为他们的个性中有四个字——能屈能伸。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弹性是非常大的,而就是因为弹性大,情绪起伏才有高低,比如,当发现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们特别能忍耐;但是等到形势稍有好转,他们又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而西方人的这种变化没有中国人这么大,更没有什么能屈能伸的。西方人做事情都按照规定进行,该说什么就说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中国人不是,比如有的球员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教练说的话他都会注意听,教练规定的动作他也会认真做。可是慢慢地,这个球员每场球得分很高了,越来越红的时候,他就开始觉得自己是明星了,就不再听教练的话了,教练让他做什么他也不愿意做,球员开始学会端架子“耍大牌”了。
有的人之所以会觉得带领中国人工作很难,就是因为有些中国人很会“耍大牌”。如果一个人处在弱势没有办法反抗,他就会乖乖地听别人的吩咐,等到稍微有点能力,他就会“耍大牌”。中国人特别强调要“守分”,就是因为有些中国人非常不守分,稍微有一点成绩就会自我膨胀:量你也不敢把我怎么样。比如儿子没有什么出息,他就会很听父母的话,因为这样可以要钱花;儿子功成名就之后,就会觉得父母其实混得也不怎么样,就开始给父母气受了。所以中国人才要讲伦理,没
有伦理的话,父母斗不过儿子,儿子就神气了。
中国人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有的人认为别人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就是不公平。那什么叫公平?西方人的公平是大家都一样;中国人的公平是“我特殊”,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比如老板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找几个人陪他,而且他走中间,讲话的声音也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为了表示他是老板,让别人不要小看他。再比如在餐厅或别的一些公共场合,有的人讲话声音很大,他其实只是在对外发出一个信号:我是了不起的人,你不要小看我,你不要惹我,惹我我会生气。所以有时候,西方人讲话,你要听内容;中国人讲话,不需要听内容,有的人只是在对外发出上面所说的那种信息而已,没有什么内容可言。有的人讲话声音很低,很可能是他目前的形势不如别人;而有的人讲话声音特别大,就是因为他目前过得很得意,目中无人。所以中国人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小声讲话,你要去好好了解,好好运用,然后来保护自己。
中国人自尊心很强
人是应当自尊自爱的,一个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也是人格的一部分,没有自尊就不能称为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健康的人。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倡老师和父母多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但是,像世间万事万物一样,自尊也是有限度的。一个人的自尊心过强,反而会成为这个人的弱点。因为自尊心过强的人,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害怕失败,害怕比别人差,总想得到称赞,会十分“要面子”。
有些中国人的自尊心就很强,害怕被别人轻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即便是有困难,他们也会憋在心里不说出来。一个人承认钱很重要,但如果没有钱的时候他又觉得钱不怎么样。比如一个穷人看到一个富翁,他会想:“你不过有几个臭钱而已,神气什么!”这是属于自己“骗”自己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激励他去努力工作赚钱,但是也会让他“嫉妒”,甚至发展到去偷、去抢。所以你要注意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有适度的自尊心。
中国人喜欢自作主张
有些中国人很喜欢自作主张,有空就钻。比如商场里有紧急通道,平常是不让走的,可是有人就是要从那里走,如果不让他从那里过,他就开始发脾气。西方人不会这样,他们脑筋很呆板,没有这么多自作主张的表现。西方人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先看看那个地方的规定,一切按照规定去做,而中国人很少看规定。比如西方的餐厅及其他服务场所,有一条规定是:不能够对服务人员不礼貌,否则的话会被赶出去。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在酒店消费,如果让酒店赚几个钱就大惊小怪、搞得大家不安宁,酒店里的人就可以把他赶出去,中国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中国人情绪不稳定时不讲理
中国人还有一个比较让人“害怕”的地方,就是生气的时候完全不讲理。其实中华民族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民族,但是如果有人惹他生气,他就不讲理。比如一个人平常很讲道理,但是有一天突然不讲理,如果别人问他:“你怎么不讲理呢?”他会说:“你把我气成这个样子,我还讲理?!”也就是说“我不生气我就讲理,一生气我就不能讲理了”。但是有些中国人由于长期的伪装和压抑,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在生气,所以他永远不讲理,这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懂的问题。平时有什么事,如果情绪好,大家都会讲道理,很快就会形成默契,很好商量,一切都会达成共识;但是情绪不好的时候,神仙都没有用,彼此之间很难商量事情。所以有些中国人刚见面时是不太谈正经事的,大家会寒暄,说些“你最近脸色越来越好”“你的这件衣服真漂亮”之类的话。其实这就是情绪管理,只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因为寒暄几句,可以让对方情绪稳定,这时候再来谈工作就会很有效。如果一个人单刀直入,见面就谈工作,别人就会觉得不太舒服。西方人是以工作为导向的,一见面就会谈工作;而中国人很多都是一见面先不谈工作的,因为那会儿谈工作没有用,根本没有人听。比如你碰到一个人,问他那个表填好没有,他嘴巴可能会跟你讲好好好,但是他心里可能会想:你自己不会填呀,一定要我填?我手痛你知不知道!所以不要见面就谈工作,那样起不到什么作用。
中国人的管理也叫做“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要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但是现在很多领导者的情绪不稳定,如果领导的情绪不稳定,员工的情绪也会跟着不稳定;安人就是让对方情绪稳定。自己稳定,别人稳定,大家都稳定,事情就很好商量,然后大家很快把力量集合起来,把事情做好。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就是管理好情绪,所以现在在一切管理中,情绪管理第一优先。那么,情绪究竟是什么呢?
……
人一生都和情绪有关系,一生都要同它打交道。比如小孩子一开始就懂得他要会哭才有人照顾他,如果不会哭,根本就没有人理他,甚至会把他忘记。对孩子而言,哭是一种工具,因为他们还不会说话,所以要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平时谈到情绪,很多人都会往负面的方向去想,比如:“你看,又闹情绪!”表面看起来,好像情绪都是不好的。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反应。环境指的是什么?以前人们认为外界的事物才是环境,比如山水、天气、道路交通等。其实,人内在的东西也属于一种环境,即人对自己也是一种环境。
任何环境都是会变动的,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外在的以及内在的任何变动都会使人产生一种反应。比如一个人饿的时候,看到很普通的一张大饼,他的肠胃就会蠕动,就会流口水,吃大饼的时候会觉得很香;但是当人酒足饭饱之后,给他吃山珍海味,他也会觉得没什么味道,甚至会因为吃得撑了而感到恶心、难受。这些都是情绪。
什么是管理?管理一定是有方法的,没有具体的方法不是管理;管理一定是有效果的,如果做了半天还没有效果也不是管理。很多人认为情绪不能管理,认为“我就是这个脾气,我没有办法,我想改就是改不了”!其实,人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跟别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它完全是人自己在控制,相比其他事情,人的自主性更高。比如,别人如何泡茶,那是别人在决定;别人如何配置自己的电脑,那也是别人在决定。可见情绪是人本身的一种反应,是可以控制的,也是可以管理的。
序于台北市明道阁
我近期读到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打开了我对人际关系和情绪理解的新视野。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职场管理的理论,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中国人”的情感指南。书中关于“关系导向”的探讨,让我对很多日常的冲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一些小小的误会,就能演变成一场争执,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在我们的文化中,“关系”往往比“事情本身”更重要,而这种对关系的重视,也使得我们在处理矛盾时,常常会显得更加复杂和曲折。书中还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描绘了“集体情绪”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有时候会因为别人的情绪而感到不安,以及我自己的情绪,又是如何影响到周围的人。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表达不满,并非仅仅是为了发泄,而是潜意识里在寻求一种平衡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理论著作,结果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它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许多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心理现象。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情绪传染”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家庭、职场等不同场景的描绘,细致地展现了负面情绪是如何在人群中悄然蔓延的。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没有我的事,我却会突然感到烦躁不安,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孤立地感受情绪,而是深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书中还探讨了“沉默的抱怨”这一现象,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发现我身边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习惯用一种看似平和的方式表达不满,而这种“不直接”反而更容易造成误解和更大的隔阂。书里并没有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是让你先去认识和理解这种普遍存在的沟通模式,并引导你去思考背后的原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它不是在教训你,而是在邀请你一起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这本读物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感,它仿佛是一个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书中关于“抱怨的循环”的剖析,让我对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但书中通过大量具体的例子,揭示了我们是如何陷入一个又一个抱怨的怪圈,并且乐此不疲。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生气,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糟糕,而是因为我沉浸在对事情的负面解读和反复咀嚼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这种行为,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对失控感的恐惧,对外界不确定性的焦虑,以及对自身价值感的寻求。这种深入的心理挖掘,让我觉得非常震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情绪的‘自我表演’”的观点,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生气,可能也是在向外界传递一种信号,一种我需要被关注、被理解、被尊重的信号。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可以直接套用的“情绪管理手册”,但它提供了一个更深邃的视角,让我开始学习如何停止无谓的抱怨,如何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连接。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虽然书名上写着“中国式管理”,但我发现它其实更多地触及了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和人际互动中的微妙之处。书里没有直接讲什么管理技巧,但通过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有时候会轻易被一些小事惹恼。比如,书中提到的一种“面子”文化,我以前觉得是老生常谈,但作者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场景,让我体会到,“面子”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些冲突的导火索。书中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去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内卷”的讨论,虽然我平时听过这个词,但书里将它与中国人的生存哲学联系起来,让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出的急躁和不满,可能并非源于单纯的“爱生气”,而是源于一种长期累积的、复杂的情感和社会压力。这本书并没有提供“解药”,但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新视角,让我觉得,与其一味地责怪别人“爱生气”,不如先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这对我个人情绪管理和改善人际关系,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你如何“不生气”,而是在引导你去“理解生气”。我以前一直以为,生气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应该尽量克制和避免。但这本书通过很多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看到,生气背后其实蕴含着很多复杂的信息。比如,书中关于“期望落差”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现实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而我们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期望。这让我反思,我是否总是在用一种理想化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然后因为无法达到而感到沮丧和愤怒。书里还探讨了“被忽视感”对中国人情绪的影响,这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表现出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的一种呐喊。这本书没有提供具体的“情绪调节技巧”,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能够看到生气的“合理性”,并从中找到更建设性的沟通和自我关怀的方式。这种“同理心”式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和有力量。
评分大师就是大师,何须15字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
评分大师就是大师,何须15字
评分太贵,还没看,满意
评分大师就是大师,何须15字
评分书知是海!
评分一星给快递几次了送来的书,书角是弯的,什么啊,快递的责任还是发货时书就有问题,
评分大师就是大师,何须15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