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有一片乐土,它让世界上许多人寻找了半个多世纪吗?
有个神奇的地方不仅可以呼风唤雨,还能呼唤泉水吗?
这个神奇的地方诱惑了著名美籍地理学家、探险家洛克,不惜代价租飞机拍摄一个峡谷;让著名诗人、作家晓雪惊叹“在如此壮丽神奇的景观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惨白无力”!
这个美丽神奇、吉祥如意的地方就是“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以大山、大江、大峡谷、大草原的雄奇、壮丽震撼心魄!
《中国秘境之旅:寻秘香格里拉》作者以动情的笔触抒写了香格里拉景物之美,不仅有优美、幽默、情趣,还有期待与悬念。小心啊,一打开书,不经意间她就会把你诱惑到去香格里拉的路上!
当然不必害怕过度破费,书中有抠门的绝招(有的信息比网络还超前),比如,你没有自驾车,书中会告诉你通往各景区的班车。更重要的是领你走一条环形线,由东方出发,从西方返回,不走回头路,不花冤枉钱,不出冤枉力。
香格里拉就是个盛产好照片的地方,《中国秘境之旅:寻秘香格里拉》不少片子出自高手,所以还可把《中国秘境之旅:寻秘香格里拉》当摄影画册观赏。
作者简介
张俊,作者多年来混迹于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族艺术研究会、地方志学会、蒙学研究会等省级文入聚会之所。以徐霞客为师,乘宏扬云南文化之机而经常游山玩水,几乎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跨越万水千山,扫描了中华十余个省市、欧亚十余个国家,赚得“霞客张”和“学者型作家”虚名。
蒙各路评委、编辑反复错爱:发表了有关云南旅游、历史、民俗文化的论文、散文、随笔等类文章600余篇,摄影图片1400余幅;其摄影作品、文章和个人简历被编入《中国摄影家全集》(第一卷)、《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中华诗词大全》等数十种书籍、画册;摄影作品曾走出国门在美国、法国、巴西等城市巡展。写作了《秘境腾冲》、《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西双版纳》、《寻梦丽江》等书(含与人合作);《云南古桥建筑》(上下册)、《云南古塔建筑》(上下册),赢得全国优秀图书铜奖、“云南优秀出版物”一等奖和云南重点图书奖,因两书同时印有外文,而有幸被国内外多家图书馆收藏。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天地有大美
迪庆概览
卷一 香格里拉县
走进独克宗古城
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古城中“年纪”最大的阿布老屋
世界上不数一也数三的转经筒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经堂
行走在月光古城
在独克宗古城“蘸吧”
五凤山下赛马节
云南最大的藏传佛寺
远眺松赞棘寺的最佳处
“藏族艺术博物馆”与“小布达拉官”
依拉草原与纳帕海
高原上的“冬原夏海”
融入草原天地间
牦牛与闹过国际笑话的风景
狼毒美丽后面的恐怖
漏水湖与“地球之肾”
与黑颈鹤共舞
石卡雪山览胜
高山之巅,雪山奔至眼底
景观多样四季不同
普达措国家公园·属都湖
是水墨画还是梦幻世界
罕见的金秋“油画”
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
寻宝与登仙
“活化石”鱼与“醉鱼”
走进香格里拉大峡谷
比呼风唤雨还罕见的“神通”
比“月亮峡谷”更美的地方
东巴教圣地——白水台
徒步虎跳峡
世界著名的大峡谷
老虎跨江的地方
白天的“满天星”
长江第一湾——石鼓
长江为什么在这里急转弯
看长江第一湾的最佳处
神奇的石头鼓
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茶马古道重镇——石鼓
卷二 德钦县
翻越白茫雪山
白茫雪山美呆了
例行通道成了醉人“画廊”
白茫雪山的有关“档案”
东竹林寺珍藏多
一夜飞来的佛寺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太子十三峰
世界上最美的山
动人心魄的“日照金山”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两景
应该当“第一湾”的金沙江大拐弯
梅里十三塔好观景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明永冰川
世界上罕见的低纬度冰川
半驴半人走冰川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
“驴子”骑骡子
天书.“五树同根”.环境检测器
神瀑彩虹层叠层
雨崩空留大本营
雪山中的明珠——冰湖
大峡谷中的茨中教堂
又土又洋的教堂
法国绝迹的葡萄在茨中变酒
卷三 维西县
悬崖上的古寺达摩祖师洞
走进国宝滇金丝猴的“餐厅”
昆明世博会上的“明星”
能与滇金丝猴“约会”吗
原生态的同乐村与阿尺目刮
木楞房主人轮番居住四处住房
“阿尺目刮”——山羊的歌舞
寿国寺,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
在少数民族地区看汉族古戏
在边城盛开的中原之花
“大词戏团”快变成“越剧团”了
大词戏这朵花还没有衰败
塔城的正统古典热巴舞
把妖魔迷得神魂颠倒的舞
能迷妖魔更迷人
附录1:迪庆旅游资讯
交通指南
旅游线路参考
景区旅游资讯
迪庆旅游须知
美食
购物
住宿参考
常用电话
附录2:周边景点——丽江、稻城旅游简介
精彩书摘
巴桑说出了他的“高招”,果然高,我们可以从县城出发不走回头路,一连去四个景区,先从普达措去白水台,然后到虎跳峡,一直到长江第一湾——石鼓镇。
我们立即欢呼雀跃,真是高招!大家七嘴八舌赞扬巴桑之功,竟把这位直爽的藏族汉子弄得不好意思了。他轻描淡写地说:“没有我带路,你们打听一下,坐班车照样可以走捷径。只是普达措不在班车线上,到白水台要打一段的。”
从普达措出发一路游山玩水驱车向东南,接近中午时分,远远看见在翠绿的掩映中,有一片壮观的白色在阳光下熠熠闪耀。巴桑说白地村到了,这闪光的地方就是我们要看的景点。
远观白水台,犹如一道凝滞的瀑布悬挂在苍翠欲滴的山腰,又似一块玉雕的屏障,在阳光下滟滟泛光。这是一片特殊的岩溶地貌,由于此地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泉水下流,所到之处形成白色碳酸钙沉淀物,呈现为高低错落的梯田状。
我们立即分散开来,各人寻找自己中意的角度拍了起来。
巴桑说自古以来,白水台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其随山势自高而下占地约3平方千米,形似梯田,所以纳西人传说,这是为创世之祖美利东和美利色示范纳西子孙耕田造地的模型,还起了个动听的名字“仙人遗田”。又调侃说,因为是仙人的遗产,应当重点保护,所以这田至今没有凡夫俗子敢来耕种。
白水台在纳西语中的意思是“逐渐张大的花朵”,在东巴教的教义中,白色被认为是一种吉祥色,一种神圣的色彩。这里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说,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经回来,途经白水台,被这里的美景吸引,就留下来在这里设坛传教,由此白水台便成为东巴教的圣地。第二祖师阿明什罗也在此修行,并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编写东巴典籍。
白水台的左侧有一泉台,形状好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下侧还有一石穹隆,洁白如玉,形如怀孕女子,这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场所。
拾级而上,在白水发源处有一块石壁,据说释里达多法师曾在此修行,因此这块石壁又被称为“释里达多禅定处”。我们不由得谈论起少林寺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修成得道的故事。
……
一、 序言:古老呼唤与心灵驿站 在尘世的喧嚣中,我们时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对过往纯真年代的追忆,一种对神秘未知领域的好奇。这种情绪,如同潜藏在心底深处的古老呼唤,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现代文明之外的宁静与智慧。而“中国秘境之旅:寻秘香格里拉”,恰恰是回应这呼唤的起点,是开启一次超越地理界限、深入心灵对话的旅程。 本书并非简单的旅行指南,也不是关于某个特定地区的地理概览。它是一次对“秘境”概念的深度挖掘,是对“香格里拉”这一象征性乌托邦的哲学性探寻。我们并非要去拆解一个地方的神秘面纱,而是要去感受那份神秘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精神力量和生活哲学。香格里拉,在中国人的集体想象中,早已超越了云南迪庆高原上那个具体的地理坐标,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一种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极致追求。 这趟旅程,将带领我们穿越中国广袤而多样的土地,从北国冰封的雪山到南国雨林的深处,从古老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到高原上的经幡飞扬。我们并非走马观花,而是沉浸其中,去聆听那些被时间雕刻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情感。每一条蜿蜒的小路,每一座巍峨的山峰,每一张淳朴的面孔,都将成为我们理解“秘境”二字的注脚。 本书的目标,是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激发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并最终引导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香格里拉”。这是一次关于发现、关于连接、关于回归的旅程。 二、 卷一:溯源与想象——“香格里拉”的文化基因 “香格里拉”,这个词汇如同一个美丽的咒语,在 twentieth century 的西方世界被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所传播,并在中国本土语境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解读。本卷将深入探讨“香格里拉”这一概念的文化基因,追溯其在中国人心中的演变与发展。 我们首先会审视西方文化对“香格里拉”的构建与想象。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是一个远离世俗纷争、宁静祥和、寿命悠长的世外桃源。这种想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浪漫化投射,以及对现代文明反思的某种寄托。我们将分析这种想象如何通过文学、电影等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符号,并探讨其在中国观众心中的接受与转化过程。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本土的文化源流。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理想国度、隐逸之地、神仙居所的向往。从屈原笔下《山海经》的奇幻世界,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从道教的山水神话,到佛教的净土宗思想;从古代帝王的方士求药,到文人雅士的寄情山水,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秘境”的雏形。本卷将梳理这些文化元素,揭示“香格里拉”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的深层根基,以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特别地,我们将聚焦于“香格里拉”在中国被确立为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之后,所发生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云南迪庆高原,作为“香格里拉”的官方定义地,其原有的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如何与“香格里拉”的现代叙事相融合,并在此过程中,诞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我们将探讨这种融合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例如旅游经济的兴起,以及原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此外,本卷还将涉及“香格里拉”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意义。在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香格里拉”的追寻,是否也代表了一种对慢节奏生活、自然和谐、精神丰盈的渴望?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香格里拉”的理解,来反思我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本卷将通过文献研究、文化分析、案例探讨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香格里拉”的宏观文化框架,为接下来的具体“秘境之旅”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 三、 卷二:山河画卷与人文风情——走进中国真实的秘境 如果说卷一是对“香格里拉”概念的溯源与精神解析,那么卷二则是带领读者亲身走进那些被人们视为“秘境”的中国大地,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充满魅力的山河画卷与独特的人文风情。本书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而是以“秘境”为线索,串联起中国不同区域中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角落。 我们将从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开始。这里是地球上山脉最密集、地势最起的区域之一,孕育了无数的壮丽景观和独特生态。我们将描绘玉龙雪山、梅里雪山、贡嘎山等神圣雪山的巍峨与神秘,探讨它们在当地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攀登者们与自然搏斗的勇气与智慧。我们会深入探寻那些隐藏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古老村落,如稻城亚丁的“最后的香格里拉”,这里的牛奶海、五色海,仿佛是大地遗落的宝石,诉说着亘古的传说。我们将走进丽江古城、大理古城,感受纳西族、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古老的东巴文字、白族扎染,以及白族三道茶的仪式感。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古老遗迹,戈壁荒漠的苍凉壮阔,将带领我们进入另一番“秘境”体验。我们将探访新疆的喀纳斯湖,那里碧蓝的湖水宛如宝石,被原始森林环绕,流传着神秘的湖怪传说。我们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感受驼铃声的回响,体会古代商旅的艰辛与坚韧。我们将走进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千年佛窟的神秘,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佛教艺术的辉煌。我们还将探寻青海湖的辽阔与宁静,以及塔尔寺的宗教氛围。 接着,我们将视角转向中国的腹地和南方。在四川的川西高原,除了雪山草甸,还有那些隐藏在高山峡谷中的神秘藏寨,如扎尕那,仿佛是隐藏在云端的世外桃源。我们将探访云南的元阳梯田,那依山而建的层层梯田,在日出日落时分,呈现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变幻,这是哈尼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我们还将深入到广西的桂林山水,阳朔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本书将着重描绘这些“秘境”的自然风光,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山川的壮丽、河流的灵动、植被的繁茂,以及不同季节带来的色彩变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到这些地区的腹地,去了解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我们将记录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我们将尝试理解他们信仰的内涵,倾听他们的古老歌谣,感受他们淳朴热情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滇西北,我们将描绘藏族人民对雪山的虔诚,他们对宗教仪式的遵循,以及他们与牦牛、牧羊犬共同生活的日常。在西北地区,我们将展现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他们能歌善舞的艺术天赋,以及他们在绿洲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在西南地区,我们将记录纳西族人民古老的东巴文化,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与古老文字的渊源。 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事,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聆听山谷的回响,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与当地人民进行真诚的交流。我们不只是在“看”,更是在“体验”,在“感受”。“秘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想象,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四、 卷三:心灵的回归与启示——在秘境中寻找真实的自己 “中国秘境之旅:寻秘香格里拉”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提供一份详尽的旅行攻略,也不是简单地记录风光人文。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在“秘境”的体验中,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回归与自我发现。卷三将聚焦于这一内在旅程,探讨“秘境”如何成为我们审视内心、重塑自我的一面镜子。 我们将分析,为何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会对“秘境”产生如此强烈的向往。这种向往,往往源于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的厌倦,对物质至上、精神空虚的某种反思。秘境,以其原始、纯净、宁静的特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重拾宁静的可能。在这里,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卸下伪装,重新与真实的自我对话。 本书将通过对旅行者在秘境中的亲身经历和感悟的描绘,来展现这种心灵的转变过程。或许是面对壮丽的雪山时,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宇宙的宏大,从而放下执念,获得一种超然的平静;或许是在古老的村落里,与淳朴的居民交流,体会到简单生活中的幸福与满足,从而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或许是在寂静的夜晚,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从而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新的启示。 我们将探讨,“秘境”中的自然环境,如何成为一种疗愈的力量。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壮丽的风景,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缓解身心的压力,重拾活力。本书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正念练习、冥想、或者仅仅是简单的散步,如何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达到身心和谐的体验。 此外,卷三还将深入探讨“秘境”中的人文智慧。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朴素的价值观,都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将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如何尊重自然、如何珍惜当下、如何用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香格里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状态。本书将鼓励读者,将“秘境之旅”的体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并非一定要跋山涉水,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它可能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宁静,存在于我们与家人的深厚情感,存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之中。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视角,一种引导,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力量。 最终,“中国秘境之旅:寻秘香格里拉”希望传递的核心信息是:真正的“香格里拉”,不在远方,而在心间。这场旅程,是一次向外探索的冒险,更是一次向内挖掘的修行。通过走进那些被人们视为“秘境”的地方,我们有机会遇见更广阔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遇见更真实的自己。这趟旅程的终点,也是另一段心灵旅程的起点。 五、 结语:踏上属于你的寻秘之路 “中国秘境之旅:寻秘香格里拉”并非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是一个邀请。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点燃内心深处的火焰,踏上属于自己的寻秘之旅。 也许,你会被书中描绘的壮丽山河所吸引,开始计划一次真正的行程,去亲身感受那些被誉为“秘境”的土地的魅力。也许,你会因为书中关于人文风情的记述而感动,开始关注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文化,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 更重要的是,本书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一份启示:所谓的“秘境”,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遥远与隔绝,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在内心的角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我们同样可以在日常的点滴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真谛。 “香格里拉”是一种理想,一种向往,但它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你对生活的热情,存在于你对真理的追求,存在于你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中。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心灵探索的引路人,愿你在阅读之后,能够带着一份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宁静的心灵,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中国秘境”。愿你的每一次探索,都能让你离真实的自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