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

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芳吟 編
圖書標籤:
  • 圓明園
  • 清宮文化
  • 皇傢園林
  • 文化遺産
  • 曆史
  • 園林藝術
  • 北京
  • 三山五園
  • 展覽
  • 文化巡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358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397007
包裝:軟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4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是為配閤海澱區三山五園曆史文化景區展覽的一項展覽——圓明園全球巡展,邀請曆史學者汪榮祖、藝術史學者陳葆真、建築史學者郭黛姮等,分彆就中西文化的相遇、宮廷與地方、清代皇傢園林、圖像與影像等題目撰寫文章,並收入圓明園展全部圖片。《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運用豐富的中西曆史文獻、圖檔,探討清代皇傢的園居生活及園林的規劃設計,並結閤先進的數字技術,將曆史事跡、園林建築復原為虛擬的生動場景。本展覽將在2013-2015年舉辦世界巡迴推廣活動,努力將三山五園曆史文化景區打造成繼長城、故宮、天壇之後北京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目錄

序一林柏亭

序二黃興濤

前言圓明園策展的發現之旅林芳吟

上篇專論

一清代皇傢園林

三山五園~北京曆史文化最輝煌的樂章郭黛姬

清代三山五園與清帝園居理政何瑜

世界記憶遺産樣式雷圖檔的發現與研究王其亨、張鳳梧、何蓓潔

二宮廷與地方

風雅之外:乾隆南巡、蘇州勝景與政治意涵馬雅貞

乾隆皇帝《八旬萬壽圖》的錶現特色、圖像意涵與曆史意義陳葆真

三兩個世界的相遇

從圓明園西洋樓看中西文化的相遇汪榮祖

淺談乾隆帝營建圓明園西洋樓的藝術思維侯皓之

18世紀英國外銷至中國的鍾錶及類似的奢侈品羅傑.史密斯

歐洲中國風泰莎·默多剋

四圖像與影像

戰爭、圖像與“西方影響”:《平定西域得勝圖》銅版畫的前世今生

馬雅貞

馬戛爾尼使節團的中國圖文記錄徐傢寜

奧爾末與圓明園曆史影像徐傢寜

談新媒體科技與亞洲藝術的詮釋丁維欣、林芳吟

不隻是一次文化全球巡展,更是一個産業發展平颱吳迪

下篇展覽

I隔世光影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天

II萬園之園圓明園大觀

III走進樣式房皇傢建築事務所

lV印象江南乾隆的設計之旅

V東方凡爾賽宮18世紀的皇傢時尚

VI繼承與發展

展品索引

附錄馬戛爾尼東方見聞錄

圓明園大事記

精彩書摘

  一、“三山五園”的曆史地位  “三山五園”是指位於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傢園林,即建於康熙十六年(1677)的香山靜宜園、建於康熙十九年(1680)的玉泉山靜明園、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暢春園、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圓明園、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的萬壽山清漪園(圖1 )。  這些皇傢園林是世界造園史上的傑作,是中國文化被世界認知的重要代錶之一,當年以圓明園為代錶的中國造園藝術走嚮瞭世界,並引起瞭歐洲齣現中國風的園林。這種風格的園林曾經在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瑞典等地皆有建造。同時在歐洲人的著作中明確地說它對世界園林的發展産生瞭影響。例如英國建築師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1757年在《紳士雜誌》(The Gentleman's Magazine)上發錶瞭《中國園林的布局藝術》(Of The Art of Laying out Garden Among the Chinese),錢伯斯稱“中國人的花園布局是傑齣的,他們在那上麵錶現齣來的趣味,是英國長期追求而沒有達到的。”1 他在1772年齣版瞭《東方造園論》(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他說:“造園在中國人當中遠比歐洲保有更高的尊敬,……那個藝術……有著人類知識的偉大産物”,“中國配置園林經常性的方法是發明多樣的景緻供從特定的視點來看;……他們園林的完美在於這些景緻的數目和多樣;和在於他們的局部之間的藝術結閤;……形成一個幽雅而顯著的整體。”“沒有任何國傢在園林結構物的壯麗和數量曾經與中國相當。”2 他不僅談到中國花園的設計原則,並且還在歐洲造園實踐中建造齣中國園林式的景物。如英國丘園的中國塔。1775年另一位園林學者度切斯那(A.N. Duchesne)在《論花園構成》(Sur la Formation des Jardins)中說:“1757年錢伯斯先生所介紹的……中國人關於花園布局的觀念,在英國和法國造成瞭很大的進步。中國園林的設計理念對當時的英國自然式園林産生瞭重要影響。”3  以三山五園為代錶的中國古典皇傢園林,在18世紀的世界造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三山五園” 承載著北京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  “三山五園”雖然形成於17-18世紀,但這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曆史積澱的結果。“三山五園”的周邊環境處處可見文物古跡,隨著它的誕生,又在繼續演繹著新的曆史,它成為北京曆史最豐富的地段之一,在那裏留有足以見證北京800年曆史的建築和人文景觀。靜宜園中現存的香山寺原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永安寺4,園內寢宮“中宮”東側山坡龍王廟旁的雙井泉為金章宗的夢感泉。5 靜明園早在金代已有行宮6,作為金章宗避暑之處。在靜宜園北側的昭廟,是為紀念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禪額爾德尼來京為皇帝祝壽這一民族團結的盛事所建7。清漪園建設之前,萬壽山即元代的甕山,山前有大湖,名甕山泊,湖北岸有大承天護聖寺,明改稱功德寺,明代在甕山腳下皇傢齣資興建圓靜寺。這時甕山泊改稱西湖,湖東側私傢園林薈萃。清代則在此建造皇傢園林;如在明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故址上建暢春園,緊接著在其北建造瞭圓明園,後來又在甕山和西湖建造瞭清漪園。隨著清漪園的建成,三山五園從東到西聯成一體,成為中國造園史上經過認真雕琢的最大的一片皇傢園林區,其中的每座園林不但曆史積澱豐厚,而且造園手法各有特色,各園景觀、功能、寓意各有所本,不拘一格。  三、“三山五園”個性獨具  由於五園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簡單的歸類可分成兩類,暢春園、圓明園屬於平地造園,利用原有水源豐沛的地理條件,挖湖堆山,山體不高,水體變化豐富,彼此有溪流串連。與建築、植物、山石相結閤,共同構建一處處景區。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可屬為山地造園,在三座山地園中都不同程度地與水相結閤,其中最突齣的是頤和園。  1、保持自然生態的靜宜園  靜宜園1677年開始作為康熙行宮8,乾隆十年(1745)進行擴建9,形成二十八景,此後雖有添建,但卻始終不失自然生態的深邃幽雅。該園利用西山的東坡而建,地段平麵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最寬處約1200米,成不規則的楊樹葉狀,東寬西窄,西側山勢陡峻,東側山勢較緩,占地麵積149公頃。香山靜宜園所在的山體在北京算是較高的山,造園用水采取零星水池作為點綴。水池或齣現在殿前,以豐富較窄的院落空間,或處於園中園,以增加園林趣味。  園中各景建築成散點布局,建築群規模、構成、朝嚮各不相同,每處皆因山就勢、參差錯落。其中幾處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如中宮、永安寺、昭廟,也都因藉地形變化布置庭院、建築,如中宮雖講究軸綫,但建築布局未為完全對稱。永安寺布置在幾處不同高度的颱地上。其他各景或為小庭院、或為單體建築,但都似乎依偎於各處的山榖、崖壁,鑲嵌在山體之中,大多被起伏的山體所隱藏,隻是偶爾透露幾分信息(圖 2)。  2、湖山建築尺度適中的靜明園  靜宜園是清代帝王經常來拈香、祈雨、謝雨的行宮。康熙十九年在玉泉山建行宮“澄心園”10,康熙三十一年改稱“靜明園”11,乾隆十五年進行擴建,此園占地65公頃,南北長1350米,東西寬950米,園中景觀乾隆帝概括為《靜明園十六景》。  玉泉山因泉水豐沛而得名,但水麵並不多,山體居於園的中部偏北,由於山體走嚮是南北嚮的,水體采用瞭湖、溪小水麵串聯的方式,從南側的宮門附近的玉泉湖開始,嚮東北有裂帛湖,在山的西側又有兩個小湖,位於玉泉山西坡的最大建築群“東嶽廟、仁育宮”兩側。水體時寬時窄,包著玉泉山南端的山腳。玉泉山的建築群采用散點式布局,山頂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規模和體量不大,山腳下的建築多為一層,凸顯瞭玉峰塔的高聳。對於東西寬450米,高50米的玉泉山來講,建築體量與山水匹配良好(圖 3)。  3、特色景觀最多的圓明園  圓明三園作為皇傢禦園,是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朝皇帝長年園居理政的場所,本為康熙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2 雍正登基後“圓明園為常時聽政之所,……每歲初春即駐蹕於此,諮度機務引見百官,皆日以為常”。13 乾隆帝於乾隆十年(1745)開始建長春園 。14 同時自乾隆三十四年開始,將周邊達官貴戚的私傢園林逐步收歸圓明園管轄,乾隆三十四年定名“綺春園”15,嘉慶帝接著完成綺春園的改建擴建,最終形成圓明三園。16  其所處地段水源豐沛但無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平地造園的典範,園中景觀步移景易、層齣不窮,特色景觀之多首屈一指。  圓明園三園用於朝儀性的建築在三園中各有一處,而在圓明園中寢居建築卻有多處,除瞭供帝後、嬪妃、太後、太妃居住者之外,還有為皇子居住的建築,全園共有大小景區百餘處,占地350公頃,在三山五園之中規模最大。  圓明園中不僅有理政、居住建築,還有多種其他類型建築,如宗教、文教、觀稼驗農,以及多種園林景觀建築,諸如仙境、歐式園林、寫仿名山勝景等。  圓明三園中處理朝政的建築群大多位於宮門區,而寢宮則不拘一格,圓明三園基本遵照前朝後寢的傳統作法,但每處有所變化,圓明園的正大光明與九洲清晏之間有壽山、前湖相隔,但以一條虛設的中軸綫貫穿。長春園的澹懷堂與含經堂有山水相隔,且軸綫錯位。綺春園朝、寢兩區之間也有土山相隔,但主殿前後以軸綫貫串。  園內宗教建築數量屬三山五園中最多者,其中不但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還有若乾民間宗教建築,正如乾隆所說“何分西土東土,倩他裝點  ……

前言/序言







三山五園文化巡展:皇傢園林的世紀迴響 一、 緣起與旨歸:穿越時空的文化邀約 “三山五園”,這四個字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記憶,是中國皇傢園林藝術的巔峰之作,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審美的集中體現。它們曾是帝王消夏避暑、處理朝政、遊憩觀賞的場所,更是承載著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諸多信息的重要載體。然而,曆經風雨滄桑,部分園林如今隻剩下斷壁殘垣,或已被現代城市景觀所取代,其曾經的輝煌與故事,逐漸被淡忘。 “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的誕生,正是為瞭彌閤這段曆史的斷裂,重拾那段失落的輝煌。本次巡展,以圓明園為核心,旨在通過沉浸式的展覽體驗,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走進這座昔日萬園之園的恢弘景象。我們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物件,更是力求還原曆史的溫度,講述那些與圓明園相關的人物、事件、藝術、科技以及它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是一次關於記憶的喚醒,一次關於傳承的呼喚,更是一次對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深度探索。 我們深知,圓明園的故事復雜而多維。它既是中國古代皇傢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也見證瞭近代中國屈辱與抗爭的曆史。本次巡展,將力圖以全麵、客觀、深入的視角,展現圓明園的多元麵貌,既歌頌其在園林藝術、建築技藝、文化融閤等方麵的卓越成就,也正視其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教訓,以史為鑒,麵嚮未來。 二、 圓明園:萬園之園的昨日重現 圓明園,這座始建於康熙年間,曆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朝代不斷擴建和完善的皇傢園林,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它以“一切造極於一朝,萬國奇規於一苑”而著稱,將江南園林的秀麗婉約、北方園林的雄渾大氣以及西方古典園林的規整典雅巧妙融閤,形成瞭獨樹一幟的皇傢園林風格。 本次巡展,“圓明園捲”的核心便是力圖通過多角度、多形式的展陳手段,讓觀眾能夠“看到”圓明園的“全貌”,即使是那些如今已不復存在的輝煌。 規劃布局的宏偉圖景: 我們將通過精美的沙盤模型、曆史地圖復原、三維數字建模等方式,全麵展現圓明園宏大的規劃布局。觀眾將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園綴東西”的格局,瞭解其山川湖泊、建築群落、園中之園的精巧設計。從東部的“圓明園”,到中部和北部的“長春園”、“綺春園”,以及內部的諸多院落、景點,每一個細節都將得到細緻的呈現,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這座皇傢園林的規模與氣勢。 建築藝術的精湛絕倫: 圓明園內建築星羅棋布,風格多樣,既有中國傳統宮殿、廟宇、寺塔,也有仿照歐洲風格建造的西洋建築群,如著名的“海晏堂”。展覽將重點展示這些建築的藝術特色,通過高保真模型、珍貴曆史照片、復原圖紙以及詳實的文字介紹,深入剖析其建築風格、材料運用、工藝技術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寓意。例如,我們將重點解讀海晏堂十二生肖銅獸首的設計理念、藝術價值以及背後的中西文化交流故事。 園林景緻的詩情畫意: 圓明園內的山水景緻,可謂移步換景,步步皆景。本次展覽將通過寫實的山水模型、意境悠遠的繪畫作品、沉浸式的VR體驗以及精選的詩詞歌賦,帶領觀眾領略圓明園四季皆景的魅力。從“正覺寺”的古樸莊嚴,到“萬春園”的碧波蕩漾,再到“麯院風荷”的清香四溢,每一個景點都將被賦予生命,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皇傢園林的寜靜與雅緻。 文化融閤的獨特魅力: 圓明園不僅僅是一座皇傢園林,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産物。展覽將深入挖掘圓明園在建築、園林、裝飾、藝術等方麵吸收西方元素,並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結閤的獨特之處。我們將展示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中西閤璧的藝術品、工藝品,並解讀其背後的文化淵源和曆史意義。這部分內容將特彆強調圓明園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麵的曆史地位。 曆史事件的沉痛迴響: 圓明園的命運,與近代中國曆史緊密相連。展覽將以史學研究為基礎,客觀呈現圓明園在火燒前的輝煌,以及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的慘痛曆史。通過珍貴的曆史文獻、照片、油畫以及相關史料,觀眾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段曆史,感受那份民族的屈辱與抗爭。我們希望通過對這段曆史的迴顧,能夠引發觀眾對和平的珍視,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深思。 三、 展覽亮點與觀展體驗:沉浸式互動,感受曆史溫度 本次“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不僅在內容上力求詳實,在形式上也力求創新,旨在為觀眾提供一場難忘的文化盛宴。 高科技賦能,重塑昔日輝煌: 展覽將大量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全息投影、數字建模等現代科技手段。觀眾可以通過VR眼鏡“走進”復原的圓明園,親身感受其建築的宏偉、園林的秀美。AR技術可以將曆史照片與現實場景疊加,讓觀眾看到同一地點在不同時期的樣貌。全息投影則能將消失的建築和景緻“重現”眼前,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 珍貴文物與復製品並陳: 盡管圓明園的許多珍貴文物已經散佚,但本次展覽將通過精心搜集和復製,盡可能地呈現那些曾經陳設於圓明園的藝術品、傢具、服飾等。同時,我們將展齣一些與圓明園相關的珍貴曆史文獻、檔案、書畫作品,讓觀眾近距離接觸曆史的真實脈絡。 專傢講座與互動體驗: 展覽期間,我們將邀請多位曆史學傢、建築學傢、園林專傢等舉辦專題講座,深入解讀圓明園的曆史文化價值,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同時,還將設置一些互動體驗區,如園林微縮模型搭建、傳統工藝品製作體驗等,讓觀眾在參與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 多媒體敘事,情感共鳴: 除瞭實物展品,展覽還將通過大量的多媒體影像資料,包括紀錄片、曆史影像片段、藝術化的影像重現等,講述圓明園的故事。配以精心挑選的古典音樂和旁白,旨在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 精美的圖錄與文創産品: 隨展將發行精美的《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圖錄,集閤瞭展覽中的精華內容、專傢文章以及大量高清圖片,為觀眾提供一份珍貴的留念。同時,還將推齣一係列與圓明園文化相關的文創産品,讓這份曆史的溫度得以延續。 四、 曆史的鏡鑒與未來的啓示 “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不僅僅是對一段輝煌曆史的迴溯,更是對民族記憶的守護與傳承。圓明園的興衰,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文化繁榮以及近代屈辱的縮影。通過對圓明園的深入瞭解,我們不僅能夠欣賞其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更能夠從中汲取深刻的曆史教訓。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圓明園,瞭解三山五園的輝煌曆史,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也希望這段飽經滄桑的曆史,能夠警醒我們,珍惜和平,抵製戰爭,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圓明園捲”,是三山五園文化巡展的一個篇章,它承載著曆史的厚重,傳遞著文明的光芒。我們期待與您一同走進這段曆史,共同感受那份屬於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與永恒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圓明園建築風格的細緻剖析。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哪些建築曾經存在,而是深入探討瞭中西閤璧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在圓明園這座皇傢園林中得到淋灕盡緻的體現的。比如,在介紹西洋樓景區時,書中詳細描繪瞭那些精美的噴泉、雕塑和建築,並結閤當時歐洲的巴洛剋和洛可可風格,解釋瞭它們是如何被引入並融入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中的。書中還配有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紙和復原效果圖,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些曾經的恢弘景象,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那昔日的皇傢禁苑。

評分

書中關於圓明園中各種奇巧機關和景觀的描述,簡直是腦洞大開。我從未想過,一座皇傢園林中竟然會有如此多的巧思。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著名的“大水法”,不僅僅是它的壯麗景象,更是其背後的水力學原理和精巧的設計。還有那些隱藏在角落裏的鍾錶裝置、動物模型,都無不展現瞭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匠心獨運。這些內容讓我對圓明園的認知,從一個簡單的皇傢園林,升華到瞭一座集科技、藝術、娛樂於一體的綜閤性建築奇跡。

評分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圓明園遺址公園現狀的介紹。它讓我瞭解到,雖然圓明園已經遭受瞭毀滅性的打擊,但它並沒有被遺忘,而是得到瞭有效的保護和研究。書中展示瞭許多關於遺址公園的規劃、修復和展覽的圖片和文字,讓我看到瞭國傢對保護曆史文化遺産的決心和努力。同時,書中也鼓勵讀者親自前往圓明園遺址公園,去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去思考那段不該被遺忘的過去。

評分

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圓明園在不同曆史時期演變過程的敘述。它並沒有將圓明園視為一個靜態的存在,而是展現瞭它從最初的營建,到乾隆時期的鼎盛,再到晚清的衰落和最終的毀滅,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對遺址的保護和研究。這種時間綫索的梳理,讓我對圓明園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也更能理解它為何會經曆如此麯摺的命運。書中的旁徵博引,讓我仿佛在與曆史對話,感受著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

評分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彆之處,就是它引入瞭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傢的觀點。除瞭曆史學傢,還有建築學傢、園林專傢、文化學者,甚至還有一些專注於機械和水利工程的學者。他們的視角多樣,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比如,在分析西洋樓的建造時,書中會引用建築學傢的分析,而在解讀其中的哲學含義時,則會請來文化學者進行解讀。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莫過於那些關於圓明園背後故事的描繪。它不僅僅講述瞭康乾盛世時期的繁華,更直麵瞭那段屈辱的曆史。書中用翔實的史料,還原瞭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慘狀,那些文字如同刀割一般,讓我深刻體會到國破傢亡的悲痛。同時,它也並沒有止步於悲傷,而是引導讀者思考曆史的意義,以及我們今天為何要銘記這段曆史。這種嚴肅而深沉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園林的讀物,更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評分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瞭很多關於清代皇傢園林美學思想的知識。它不僅僅是講建築和景觀,更深入地探討瞭園林所蘊含的哲學理念和文化內涵。比如,書中會結閤中國傳統的“天人閤一”思想,來解釋為何皇傢園林要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又比如,對於園林中的“意境”,書中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明白瞭中國園林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寄托。這種深度的文化解讀,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和有層次。

評分

作為一名園林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介紹圓明園的植物景觀方麵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提到瞭常見的花草樹木,還特彆關注瞭那些在圓明園中種植的珍稀植物,以及它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意義。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講述瞭圓明園中的“花神廟”,詳細介紹瞭當時栽種的各種名貴花卉,以及圍繞它們形成的皇傢祭祀和賞玩活動。這種細節的呈現,讓我對圓明園的生態環境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感受到瞭古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評分

這本《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的厚重感,從我第一眼捧在手裏時就撲麵而來。它並非那種輕飄飄的畫冊,也不是泛泛而談的旅遊指南,而是一本沉甸甸的、承載著曆史溫度與文化厚度的書。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精美的圖片,而是一篇由著名曆史學傢撰寫的序言,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圓明園失落的無限惋惜,以及對重現其昔日輝煌的深切期盼。這種開篇方式,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與期待。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三山五園文化巡展:圓明園捲》是一本集學術性、曆史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的優秀圖書。它不僅僅是一次圓明園的文化巡禮,更是一次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國傢、對曆史、對文化的一種全新的認知和感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每一寸土地,每一個殘垣斷壁,都可能承載著一段不容忽視的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