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土壤水资源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容相对全面,技术实用,可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以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土壤水资源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内容相对全面技术实用 可供水资源评
价、水资源管理以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
员、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土壤水资源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针对当前径流性水资源严重匮乏 非径流性水资源得到日益重
视水资源管理亦从需水管理向耗水管理转变的现实需求 对占非径流性
水资源绝对大比重的土壤水资源 在全面论述其生产、生活和生态作用
后 重申了土壤水资源内涵? 从宏观尺度开展了流域尺度土壤水资源数量
和消耗效率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首次综合考虑水资源的“有效性、可
控性和可再生性” 三大基本准则 立足于水循环全过程 提出了大尺度
土壤水资源数量和消耗效率评价理论体系 围绕水循环过程的土壤水资源
调控方向 并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松辽流域进行了初步应用
作者简介
杨贵羽,科研骨干成员和项目负责人,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等项目30多项。现已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4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0篇), 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5篇,ISTP文章2篇;参编专著7部;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至今,已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应用特奖2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优秀论文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八届青年学术三等奖1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绪论 1
1.1 土壤水及土壤水资源研究的意义 1
1.1.1 2 土壤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3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1.2 本章小结 15
第2章土壤水的资源特性及土壤水资源内涵 16
1.1.2 1 土壤水的含义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16
1 土壤水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21
1 3 土壤水资源的内涵及开展土壤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性 27
1 本章小结 34
第3章土壤水资源评价理论与定量化方法 36
2 1 土壤水资源数量评价理论 36
3. 2 土壤水资源消耗效率评价理论 44
1.1.3 3 土壤水资源的定量化工具 49
3.2 二元水循环条件下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分布式模型 55
3.3 本章小结 66
第4章黄河流域土壤水资源及其消耗效率评价 67
1.1.4 1黄河流域概况及水资源状况 67
4.2黄河流域WEP-L模型对土壤水资源的模拟 76
4. 3历史下垫面流域土壤水资源数量及其演变规律评价 81
3 4历史下垫面流域土壤水资源消耗结构和消耗效率分析 90
4.5不同下垫面情景下土壤水资源的消耗动态转化 94
1 本章小结 101
第5章海河流域土壤水资源及其消耗效率评价 105
4 1海河流域概况及其水循环要素的演变 105
5. 2海河流域模型工具WEPLAR及模拟过程的简要概述 115
5. 3 50年气象系列历史下垫面海河流域土壤水资源量 120
1.1.5 4 50年气象系列历史下垫面流域土壤水资源消耗结构和消耗效率
126
1.2 5 26年气象系列历史下垫面土壤水资源变化 132
1.1.6 6 本章小结 134
第6章松辽流域土壤水资源及其消耗效率评价 137
1.1.7 1流域概况及水资源特性 137
6.2松辽流域水循环模拟过程的简要说明 149
6.3历史下垫面松辽流域土壤水资源量 152
7.2 历史下垫面松辽流域土壤水资源消耗结构和消耗效率 159
7.3 现状下垫面土壤水资源的数量及消耗特点 165
6. 6 本章小结 168
第7章土壤水资源调控策略研究 171
7.1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71
2 农业水循环原理及基于水循环过程的土壤水资源调控意义 177
3 基于农业水循环过程的土壤水资源调控策略及调控方向 180
7.4 本章小结 182
第8章结论与展望 184
8. 1 结论 184
8.2 展望 190
参考文献 192
精彩书摘
第1 章 绪论
土壤水及土壤水资源研究的意义
土壤水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水资源的形成、转化与消耗过
程中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土壤水的数量、质量及其运动转化状态不仅与水文
水资源密切联系而且与农业气象密不可分 在水文水资源方面: 土壤水作为
“四水” (或“五水”) 转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其数量的多少和运移状况 一方
面 直接关系着大气降水的下渗和径流性水资源的动态转化 影响着区域土壤和
植被的蒸发蒸腾进而全面影响陆域水分的收支另一方面 作为区域/ 流域水
分支出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的土壤水的蒸发蒸腾消耗又通过积极参与大气与地
表、土壤层的热交换 影响着陆域的能量平衡 进而反作用于水量平衡 从而对
水循环产生间接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 土壤水作为土壤的有机构成要素之一?
不仅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 制约着土壤中养分和溶质的溶解、转移及微生物
的活动 而且作为陆面生态系统最直接的水分源泉关系着陆域农作物和植被
的长势 影响着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其数量和空间分布与农业干
旱程度与状况密切相关(王浩和杨贵羽 2009)由此可见土壤水在水资源
领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领域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发挥着极为
重要的资源作用 因此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径流性水
资源匮乏程度的日益加剧 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使得从资源角度认识土壤
水 从水量收支角度加强土壤水资源管理将成为更深层水资源管理不容忽视的
重要内容之一
与此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资源的内涵不断丰富 198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和世界气象组织
(WMO) 给出水资源的概念是: 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有
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 并为适应特定地区的水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包括
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冰川水和大气水 “从自然资源的观念出发 与人类
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天然水源” 均可作为水资源(刘昌明 2001) 以及水圈中的
任何水对人类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用价值 都可以视为水资源等有关水概念 Falkenmark (1995) 开展的“绿水” 资源研究等 都已从不同角度体现了
土壤水的资源特性和土壤水应属于水资源的范畴
尽管土壤水分自身时空变化的复杂性使得从区域、大尺度角度探讨土壤水的
难度较大 但是 随着遥测遥感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技术“3S” 技术(即RS
技术、GIS 技术和ES 技术) 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均为从区域
大尺度(区域尺度) 开展土壤水资源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此 从水资
源的概念和土壤水分动态转化的定量化技术工具方面均为开展宏观尺度土壤水资
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 面对我国径流性水资源匮乏程度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发
等现实情势分利用先进的监测计算工具 精确了解土壤水分的动态转化状
况、加强对土壤水资源特性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2002 年8 月29 日第九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指出: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仍未能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不同层面需
求的现实
为此 本书针对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土壤水的资源特点 通过总结大量相关研究
成果和有关土壤水在动态转化中的特点 从其对生产、生活和生态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方面 系统梳理土壤水的资源特性、土壤水资源的概念以及相关评价成果后 结
合土壤水分在生产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 立足于水资源的“有效性、可控性
和可持续性” 三大属性 在理论上重新定义了土壤水资源 构建了土壤水资源评价
指标体系 并结合土壤水库的补给与消耗特点 提出并推导了土壤水资源数量和消
耗转化的评价准则和界定方法 在此理论基础上 以地面监测数据、RS/ GIS 以及
分布式水文模型等先进技术为工具 对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的土壤
水资源数量和动态转化特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最后 立足于更深层的水资源需求管
理———耗水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农业水循环原理 结合我国水土资源特点 探讨了我
国土壤水资源调控的策略和调控方向
1 2 土壤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土壤水不仅参与水循环过程 而且是整个大气、植被、地表、地下水等各水
循环环节的重要纽带 同时 作为农作物生长、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最直接的水分
源泉 土壤水与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 因此 长期以来土壤水一直
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受到农业、生态和水资源等众多领域的
广泛关注 然而 由于土壤水的复杂性 因此相关研究的进展较为缓慢 且直到
1907 年土壤水毛管势提出后 土壤水研究才从早期的定性描述性研究转向定量资源分析研究 而快速发展阶段始于20 世纪50 年代 纵观土壤水的研究可集中的概
括为以下四方面: 土壤水运动机理的研究 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和
监测手段的研究 土壤水分动态转化的定量化方法研究 基于水资源特性开展的
土壤水资源研究
121 土壤水运动机理的研究
土壤水运动机理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土壤水系统为对象的研究、土壤水
与其相关子系统作用关系的研究两方面
以土壤水系统为对象的研究 按照研究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即以形态学观点
占主导的阶段和以能态学观点占主导的阶段 以形态学观点占主导的阶段主要出
现在18 世纪30 年代之前 是从土壤水存在、运动的表观现象对其进行的定性描
述 之后 由于形态学的观点不能完全从机理的角度说明土壤水的运动转化行
为 一些研究者致力于能态学观点的土壤水运动机理的探讨 对于以能态学为主
导的土壤水运动机理的定量研究是以1931 年Richards 提出的非饱和流基本方程
为基础 是从水分运动的能量驱动角度开展的 Richards 非饱和流基本方程
(Richards 1931) 为从机理上认识土壤水的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得土壤水
的研究逐步由静态走向动态 从定性走向定量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随
着测试手段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土壤水分的研究
由经验到理论 由定性到定量发生了质的转变 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从能量角度
对土壤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并涌现出大量有关土壤水定量分析的专著 如Soil
Water ( Nielsen et al 1972)、Soil and Water Physical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Hillel 1971)、Application of Soil Physics (Hillel 1980)、Computer Simulation of
Soil Water Dynamics (Hillel 1987)、?土壤水动力学? (雷志栋等 1988) 等
这也为相关应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 土壤水与各相关子系统间的作用关系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Philip
于1966 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 soil ̄plant ̄atmospheric
continuous SPAC) 概念 将土壤水运动的研究范围由非饱和土壤水子系统扩展
到土壤-植被以及大气系统 他认为尽管介质不同 界面不一 但在物理上都是
一个统一的连续体 水在该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就像连环一样 相互衔接 而且完
全可以应用统一的能量指标加以表述 这使土壤水的研究空间得以扩展 由对单
一的土壤系统的研究转向土壤、植被和大气等相关水循环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
探讨的基础(Philip 1966) 在这些方面 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 1983 年谭孝
元首次在国内提出了SPAC 水分传输的电模拟方程式以及流经SPAC 系统的水分
通量数学模型 邵明安等(1986) 利用此原理 定量分析了SPAC 系统中水流的阻力 1996 年张蔚榛在总结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出版了?地下水与土壤水动力学? 康绍忠等(1992) 在对SPAC 系统水分传输
机理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作物根区土壤水动态模拟、作物根系吸水模拟和
蒸发蒸腾模拟3 个子系统组成的SPAC 系统水分传输的动态模拟模型 荆恩春等
(1994) 通过试验分析了土壤水的运动行为 但是 由于水分在SPAC 系统中各
环节运动和变化的物理机制还存在许多不清楚的地方 如干土层和大气中的水分
扩散 液态水到气态水的相变 土面蒸发和叶面蒸腾等原理并不十分清楚 因
而 目前有关SPAC 系统中不同环节更细的研究尚处于半经验半理论阶段 仍有
较长的路需要探索
在此期间 为进一步认识土壤水在系统间的相互转化机理 还有一些研究
者 立足于土壤水运移理论 从土壤水作为影响因素和土壤水作为被影响因素两
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相继提出了土壤水溶质运移(史海滨和陈亚新 1993?
杨金忠和叶自桐 1994 李韵珠和李保国 1998)、土壤水与作物关系(邵明安?
1987 邵明安和Sinmonds 1992 尚松浩等 1997 郭群善等 1997)、土壤水
热运动(胡和平等 1992 杨邦杰和隋红建 1997)、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确定
(Buidine 1953 Garden 1956 1970 Wind 1968 Mualem 1976 邵明安?
1991 许迪 1996) 等理论 尽管这些方面的研究日臻完善 以上众多有关土壤
水运动的研究为从机理上认识土壤水的动态转化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宏
观尺度上开展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支撑 但是由于研究区域的扩大以及土壤水
空间变异性较大等特点 因此有关土壤水的研究仍有较多的方向需要探索 为合
理实施水土保持 改善流域/ 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 目前针对特定土壤、特定区
域和用水结构条件下的SPAC 系统中土壤水运动机理成为又一重要研究方面(邵
明安 等 1999 陈洪松和邵明安 2003)
1 2 2 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壤水监测方法和监测手段研究
土壤水监测是开展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前提 随着土壤水研究
范围、研究深度的逐渐扩大 不同空间尺度上土壤水监测的研究相继问世 目前
相关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两大方面 即田间和实验室等中小尺度的研究 结合遥感
遥测反演方法及技术的宏观大尺度研究
1) 田间和实验室尺度土壤水监测方法研究
田间和实验室尺度土壤水监测方法绝大多数采用的仍是传统方法 主要包
括: 经典的土钻法、张力计法、中子仪法和时域反射仪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几种
监测技术相结合的联合监测法土钻法 也称烘干法(朱祖祥 1983) 是一种公认的简单易行且有足够精
度(最经典和最准确) 的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 且是目前广泛用于探讨田间
和实验室尺度的直接测量土壤水变化行为的方法 尽管该方法为土壤水的定量研
究提供了坚实的试验基础 然而 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①利用此方法只能测定土壤含水量 且必须在已知土壤容重的条件下获得 ②在
取样和测定过程中常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 ③在进行连续土壤水监测时 必须不
断地变动取土点 由于土壤的空间变异性使所测得土壤含水量往往存在很大的差
异 造成所测定的土壤含水量不能代表真实情况
张力计法 也称负压计法 是利用土壤负压来显示土壤水状况的方法 张力
计发明于1931 年(Richards 1931) 之后为实现记录的自动化 一些研究者对
张力计进行了数据记录和传输方面的改进(Long 1984) 但其基本原理不变?
即是利用张力计测得土壤水基质势 结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推出土壤含水量
尽管张力计的使用非常广泛 但是主要体现在测量过程中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高照阳等 2004) 不适宜用于极端干旱土壤水的测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前言/序言
土壤水文过程与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土壤水更是连接地下与地表的关键要素,其数量、分布、运动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健康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土壤水文过程的科学原理,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土壤水资源的科学评价、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可行的技术方案。 一、 土壤水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水并非均一的水体,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复杂混合物。理解土壤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对作物生长和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吸着水 (Hygroscopic Water): 土壤颗粒表面吸附的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水。它与土壤颗粒有较强的吸力,难以被植物根系吸收,一旦土壤失水,吸着水会率先蒸发。 薄膜水 (Film Water): 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形成薄膜状的水层。其水量和分布受土壤孔隙度、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影响。薄膜水在土壤水分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植物可利用水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管水 (Capillary Water): 存在于土壤毛细管孔隙中的水,由土壤颗粒间的表面张力维持。毛管水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有效水分来源。其移动速度和方向受土壤孔隙结构、土壤质地以及土壤水势梯度影响。 重力水 (Gravitational Water): 充满大孔隙,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的水。它对土壤通气性有不利影响,如果存在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土壤过湿,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但同时也是补充地下水的重要来源。 除了水的形态,土壤水的性质也直接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土壤水势 (Soil Water Potential) 是描述土壤水分状态的关键指标,它综合了基质势(吸着水和薄膜水对植物的影响)、重力势(水分受重力影响的位置能量)和渗透势(土壤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影响)。理解土壤水势的变化对于预测土壤水分的移动、植物的吸水能力以及土壤水分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二、 土壤水分的测定与评价 准确评价土壤水资源的首要步骤是科学地测定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本书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土壤水分测定方法,并探讨不同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烘干法 (Oven-Drying Method): 这是测定土壤含水量最基础、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称量烘干前后的土壤质量来计算土壤含水量。虽然精确度高,但耗时较长,且无法进行连续监测。 物理法 (Physical Methods): 张力计 (Tensiometer): 通过测量土壤水分吸力来间接反映土壤水分含量。适用于土壤水分较高的情况,但对冻结和过干土壤不适用。 真空计时法 (Vacuum Weighing Method): 结合了烘干法和真空干燥的优点,能够加快干燥速度。 电学法 (Electrical Methods): 电阻率法 (Resistivity Method): 利用土壤导电性随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原理。 介电常数法 (Dielectric Constant Method): 利用不同介质(水、土壤颗粒、空气)的介电常数差异,通过测量土壤样品的介电常数来推算土壤含水量。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率最高的技术之一,包括时域反射法 (TDR) 和频域反射法 (FDR)。这些方法能够实现原位、连续、自动化的土壤水分监测。 遥感技术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器,通过测量地表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反演地表土壤水分。微波遥感在穿透云层和反演地表浅层土壤水分方面具有优势,而热红外遥感则对地表温度敏感,间接反映土壤水分状况。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宏观尺度的土壤水分评价,为区域性水资源管理提供信息。 在测定土壤水分的基础上,本书将阐述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评价指标,如土壤有效蓄水量 (Available Soil Water Storage)、土壤水分亏缺指数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 等,从而为农业灌溉、旱情监测和水土保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 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 土壤水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受多种力量驱动,在土壤中发生复杂的运移。理解这些运移规律是掌握土壤水资源动态变化的基础。 渗流 (Seepage): 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并受到重力作用时,水分会在土壤孔隙中向下移动,填充大孔隙,直到达到饱和状态或遇到不透水层。渗流速度受土壤导水率、水力坡降等因素影响。 毛管上升 (Capillary Rise): 土壤颗粒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分能够克服重力作用,从低处向上移动。毛管上升是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重要运移方式,对于维持表层土壤的湿度至关重要,但也可能导致土壤盐分向表层聚集。 扩散 (Diffusion): 当土壤水分势存在梯度时,水分会从水分势高的区域向水分势低的区域移动,即使没有明显的孔隙连通。这种水分移动方式在干旱土壤或土壤表面蒸发剧烈时尤为重要。 蒸发 (Evaporation): 土壤表层水分直接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蒸发强度受地表温度、空气湿度、风速以及土壤表面含水量等因素影响。 蒸腾 (Transpiration): 植物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将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蒸腾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也是地表蒸散发的主要组成部分。 本书将结合水文学、物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原理,详细解析驱动这些水分运移过程的力学机制,如达西定律、菲克定律等,并探讨土壤质地、结构、含水量以及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风速)对水分运移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四、 土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土壤水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更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土壤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与植被生长、土壤质量、水文循环以及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土壤水与植被生长: 土壤水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到生物量、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以及景观特征。干旱会限制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被退化,而过湿则可能引起根系缺氧、病害等问题。 土壤水与土壤质量: 土壤水参与土壤中的各种化学和生物过程,如矿物质的溶解与沉淀、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养分的迁移与循环等。适宜的土壤水分是维持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条件。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等问题都与土壤水文过程密切相关。 土壤水与区域水文循环: 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要缓冲带和调节器。土壤渗透和蓄水能力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降雨补给地下水、地表径流的产生与演变。理解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有助于预测区域水文变化趋势,并制定有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策略。 土壤水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如降雨格局改变、温度升高)会对土壤水分状况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降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的补给;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会加剧土壤蒸发,改变植物的蒸腾速率,从而影响土壤水分的动态平衡。研究土壤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评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并制定适应性策略。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优化土壤水资源配置,提升生态系统的韧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 土壤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实践 在掌握了土壤水文过程的理论知识和测定方法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 结合遥感、地面监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对特定区域的土壤水资源总量、分布特征、可利用量以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系统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规划、农业灌溉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 基于土壤水分监测和作物需水模型,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实现精准灌溉。例如,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的不同,精确计算灌溉量和灌溉频率,避免“暗习惯”式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渍化风险。 旱涝灾害预警与应对: 通过对土壤水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土壤水分亏缺或过饱和预警模型,提前预测旱涝灾害的发生风险,并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在干旱发生前,通过调控灌溉、实施节水措施等方式,缓解土壤水分胁迫;在洪涝发生时,通过加强农田排水、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设集雨工程、推广覆盖作物等措施,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减缓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在退化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通过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 可持续利用与长远规划: 展望未来,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下,实现土壤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这包括发展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高效灌溉模式、加强雨水收集利用、优化地下水补给管理,以及建立健全的土壤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体系,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力求为从事土壤学、水文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管理人员和学生,提供一本实用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著作。我们希望通过对土壤水资源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能够促进我国土壤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