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紅外遙感(第2版)

熱紅外遙感(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田國良 著
圖書標籤:
  • 熱紅外遙感
  • 遙感
  • 地球物理
  • 圖像處理
  • 環境監測
  • 地質學
  • 氣象學
  • 資源調查
  • 傳感器
  • 數據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23082
版次:01
商品編碼:1140230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數字中國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頁數:58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針對當前遙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本書結閤中國的特點,係統闡述瞭熱紅外遙感基礎以及熱紅外信息探測、信息模型、定量反演和應用等方麵的發展狀況、學科前沿問題、發展趨勢和應用成果,包括熱紅外遙感在我國的攀登計劃和重大基礎研究計劃(G2000077900)中以及其他方麵取得的最新重要進展和重要成果。
  全書共12章,其中第1至6章為熱紅外遙感基礎、儀器、模型和信息定量反演的理論和方法;第7至12章為熱紅外遙感的應用,分彆總結瞭熱紅外遙感在地錶淨輻射的遙感估算,農田蒸散的定量遙感監測,土壤水分與旱情的遙感監測,城市熱環境遙感監測,森林火災的遙感監測,以及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

田國良: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傢遙感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遙感學報》副主編。作為“八五”國傢科技攻關項目“遙感應用技術研究”及“九五”國傢科技攻關重中之重項目“遙感、地理信息係統、全球定位係統技術綜閤應用研究”項目總體組組長和首席專傢,主持承擔多項國傢重大基金、攀登、973、921和國傢科技攻關等課題和項目。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三等奬3項,自然科學一等奬1項。發錶論文110篇,專著3部。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熱紅外遙感基礎 1
1.1 熱輻射的基本概念與定律 1
1.1.1 錶徵輻射特性的基本概念 1
1.1.2 熱輻射的基本定律 3
1.2 物體的熱紅外輻射特性 6
1.2.1 太陽熱紅外輻射特性 6
1.2.2 地錶熱紅外輻射特性 7
1.3 大氣熱紅外輻射傳輸方程 11
1.3.1 大氣成分及其分布 11
1.3.2 大氣的吸收、散射與輻射特性 12
1.3.3 大氣輻射傳輸方程 14
1.3.4 熱紅外輻射在大氣中的傳輸 15
1.3.5 遙感傳感器寬通道的熱紅外輻射傳輸方程 18
1.3.6 熱紅外輻射大氣傳輸計算軟件 20
1.4 熱紅外遙感研究前沿綜述 22
1.4.1 熱紅外遙感載荷發展簡介 22
1.4.2 熱紅外遙感輻射傳輸模型研究前沿 26
1.4.3 熱紅外遙感反演研究進展 28
1.4.4 熱紅外遙感應用領域展望 29
參考文獻 30
第2章 熱紅外遙感信息探測 32
2.1 熱紅外遙感係統 32
2.1.1 熱紅外遙感係統發展 32
2.1.2 熱紅外探測平颱 33
2.1.3 熱紅外遙感係統的成像特性和觀測試驗方法 36
2.1.4 熱紅外輻射方嚮特性4種野外測量方法比較 43
2.2 熱紅外設備定標 44
2.2.1 發射前的實驗室定標 44
2.2.2 星上黑體定標 48
2.2.3 在軌場地絕對輻射定標 52
2.2.4 交叉定標 61
2.2.5 小結 62
2.3 熱紅外圖像預處理 62
2.3.1 幾何校正 62
2.3.2 相對輻射校正 65
2.3.3 熱紅外遙感數據大氣校正 68
參考文獻 72
第3章 熱紅外遙感信息模型 75
3.1 熱紅外遙感信息模型概況 75
3.1.1 遙感信息模型與熱紅外遙感信息模型 75
3.1.2 熱紅外遙感信息模型的發展和認識過程 75
3.1.3 熱紅外遙感信息模型的影響因素與模型類型 78
3.2 比輻射率和溫度的概念與一般模型 78
3.2.1 有關溫度的基本概念 78
3.2.2 同溫均質錶麵比輻射率及其方嚮性 80
3.2.3 非同溫非均質錶麵的等效溫度與比輻射率 82
3.3 組分有效比輻射率及其矩陣錶達 84
3.3.1 二維平麵像元組分有效比輻射率 84
3.3.2 三維非同溫混閤像元組分有效比輻射率 85
3.3.3 組分有效比輻射率的矩陣錶達 87
3.4 考慮溫差的發射率的定義及普朗剋定律尺度效應 90
3.4.1 平麵混閤像元溫差導緻的發射率視在增量 90
3.4.2 三維結構像元多次散射導緻的發射率視在增量 90
3.5 普朗剋定律的尺度效應和地錶熱輻射公式的尺度校正 91
3.5.1 非同溫黑體平麵上普朗剋定律的尺度效應 91
3.5.2 非同溫黑體錶麵有效發射率大於1的物理意義 94
3.5.3 三維結構非同溫黑體錶麵普朗剋定律的尺度效應 95
3.5.4 真實地錶熱輻射公式的尺度校正 96
3.6 連續植被熱輻射模型 98
3.6.1 連續植被熱輻射參數與概念 98
3.6.2 連續植被冠層無散射模型 104
3.6.3 連續植被冠層一次散射熱輻射模型 105
3.6.4 作物冠層的熱紅外輻射傳輸模型的通量模型 107
3.7 行結構熱紅外遙感信息模型 113
3.7.1 行結構模型特點與簡介 113
3.7.2 行結構箱型模型 114
3.7.3 行結構孔隙率模型 115
3.7.4 行結構亮溫模型 122
3.8 熱紅外計算機模擬統計模型 136
3.8.1 濛特卡羅模擬方法簡介 137
3.8.2 植被冠層熱輻射的濛特卡羅模擬計算 139
3.8.3 連續植被熱輻射的濛特卡羅模擬結果與驗證[3] 143
參考文獻 148
第4章 熱紅外遙感計算機模擬模型 155
4.1 熱紅外輻射傳輸計算機模擬模型概述 155
4.1.1 地錶溫熱紅外輻射方嚮性計算機模擬的意義 155
4.1.2 熱輻射方嚮性模型研究現狀 157
4.1.3 植被冠層組分溫度分布模擬研究現狀 158
4.2 地錶真實場景計算機模擬 160
4.3 植被冠層組分溫度分布計算機模擬模型 161
4.3.1 ECUPID模型參數化方案 161
4.3.2 ECUPID模型敏感性分析 162
4.3.3 ECUPID模型的模擬驗證 162
4.4 植被冠層熱紅外輻射方嚮性計算機模擬模型 166
4.4.1 TRGM模型構建 166
4.4.2 TRGM模型參數化方案 168
4.4.3 TRGM模型軟件開發 169
4.4.4 TRGM模型敏感性分析 170
4.4.5 熱紅外輻射方嚮性模型的比較和驗證 176
4.5 植被冠層熱紅外輻射方嚮性計算機模擬係統及應用 181
4.5.1 模擬係統介紹 181
4.5.2 模擬係統敏感性分析 182
4.5.3 作物冠層內部溫度時空分布特徵的模擬與分析 187
4.5.4 典型農作物冠層方嚮亮溫的模擬與分析 191
參考文獻 196
第5章 地錶溫度遙感反演 200
5.1 地錶溫度遙感反演的基本理論 200
5.1.1 地錶參數遙感反演方法概述 200
5.1.2 地錶溫度反演的基本問題 203
5.1.3 地錶溫度遙感定量反演的發展 205
5.2 地錶溫度發射率分離算法 208
5.2.1 溫度發射率分離的典型算法 208
5.2.2 溫度發射率分離方法在遙感圖像數據中的應用 213
5.2.3 估算地錶發射率的其他方法 214
5.3 像元平均溫度的遙感反演 215
5.3.1 單通道法 215
5.3.2 多通道法(劈窗算法) 217
5.3.3 多時相法 223
5.4 組分溫度的遙感反演 232
5.4.1 組分溫度反演的意義和所依賴的條件 232
5.4.2 多角度基於大氣校正産品的組分溫度反演 233
5.4.3 多角度與劈窗算法結閤的組分溫度反演 239
5.4.4 其他組分溫度反演算法的可能性分析 240
5.4.5 組分溫度遙感反演的信息分析 243
5.5 地錶溫度和發射率反演的前沿問題與展望 245
參考文獻 245
第6章 熱紅外高光譜遙感反演 250
6.1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熱紅外高光譜遙感反演 250
6.1.1 基於熱紅外高光譜數據的CO2濃度反演 251
6.1.2 甲烷的熱紅外高光譜遙感反演 258
6.1.3 反演實驗和驗證 260
6.2 熱紅外高光譜數據的溫度和發射率分離 264
6.2.1 原理與方法 264
6.2.2 基於迭代的溫度與發射率分離 265
6.2.3 發射率測量 268
6.3 基於星載熱紅外高光譜數據的大氣地錶參數一體化反演 276
6.3.1 原理與方法 276
6.3.2 大氣窗口的選擇 278
6.3.3 基於星載高光譜數據的一體化反演方法 279
參考文獻 284
第7章 地錶淨輻射遙感估算 288
7.1 地錶淨輻射遙感估算概述 288
7.1.1 地錶淨輻射概念 288
7.1.2 地錶淨輻射Rn遙感估算原理 289
7.1.3 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291
7.1.4 Rn估算的不確定性分析 293
7.2 短波淨輻射遙感估算 294
7.2.1 直接估算法 294
7.2.2 下行短波輻射遙感估算 295
7.2.3 地錶反照率反演 298
7.2.4 短波淨輻射遙感估算不確定性分析 304
7.3 長波淨輻射遙感估算 305
7.3.1 長波輻射遙感估算原理 305
7.3.2 大氣下行長波輻射遙感估算模型 307
7.3.3 上行長波輻射遙感估算模型 312
7.3.4 長波輻射遙感估算的不確定性分析 313
7.4 實例分析 315
7.4.1 下行短波輻射估算 315
7.4.2 反照率反演 317
7.4.3 長波輻射估算 319
參考文獻 321

第8章 農田蒸散遙感定量監測 327
8.1 概述 327
8.1.1 自然界的蒸發與蒸散 327
8.1.2 蒸發測量與遙感蒸散估算的意義 328
8.1.3 相關的基本概念 330
8.2 農田蒸散遙感信息模型 333
8.2.1 單層模型 333
8.2.2 雙層模型 337
8.2.3 其他模型 341
8.3 遙感定量估算農田蒸散的方法 343
8.3.1 基本流程 343
8.3.2 遙感參數反演和數據準備 345
8.3.3 有效能量的計算 345
8.3.4 阻抗的計算 346
8.4 蒸散遙感的空間尺度問題 349
8.4.1 蒸散遙感的空間尺度效應分析 349
8.4.2 蒸散估算的空間尺度誤差糾正方法 356
8.5 蒸散遙感的時間尺度擴展方法 361
8.5.1 由瞬時到日蒸散的計算方法 361
8.5.2 陸麵數據同化的方法 364
8.6 驗證及不確定性分析 365
8.6.1 驗證 365
8.6.2 不確定性分析 367
參考文獻 370
第9章 土壤水分與旱情遙感監測 378
9.1 旱情概述 378
9.2 乾旱概念、指標與特徵 379
9.2.1 乾旱概念 379
9.2.2 乾旱指標 380
9.2.3 乾旱特徵 382
9.3 旱情分布特徵與旱情遙感監測概述 383
9.4 遙感與旱情監測 385
9.4.1 遙感與土壤濕度監測 385
9.4.2 遙感光譜波段與旱情監測 386
9.5 植被指數/地錶溫度與土壤濕度 388
9.5.1 地錶溫度與植被指數 388
9.5.2 LST/NDVI斜率與土壤濕度 389
9.5.3 地錶溫度與植被指數特徵空間 389
9.5.4 溫度植被乾旱指數 391
9.5.5 地錶溫度植被指數特徵空間模型 391
9.5.6 影響植被指數和地錶溫度關係的因素 394
9.5.7 空間土壤濕度概念 397
9.6 土壤水分與旱情的遙感監測模型和方法 397
9.6.1 熱慣量模型 397
9.6.2 基於能量平衡的土壤水分遙感監測模型 402
9.6.3 基於水量平衡的土壤水分遙感監測模型 404
9.6.4 作物缺水指數模型 405
9.6.5 其他方法和模型 405
9.7 旱情遙感監測係統設計與實驗 409
9.7.1 黃淮海平原地區旱情遙感監測係統 409
9.7.2 中國旱情的VCI法監測係統 410
9.7.3 中國旱情的Ts/NDVI法監測係統 418
9.7.4 中國旱情的健康指數法監測係統 419
9.8 乾旱監測與製圖 423
9.8.1 旱情監測與製圖示例 423
9.8.2 精度檢驗與評價 428
參考文獻 435
第10章 城市熱環境遙感監測 441
10.1 城市環境係統概述 441
10.2 城市熱環境特徵 443
10.2.1 基本概念 443
10.2.2 城市環境熱場的形成原因 445
10.2.3 城市熱環境特徵 446
10.3 城市熱環境遙感監測 448
10.3.1 熱紅外遙感監測主要研究內容 448
10.3.2 城市熱環境監測現狀與發展趨勢 448
10.3.3 城市熱環境模型和方法研究 451
10.3.4 城市熱環境主要參數測量和計算方法 458
10.3.5 城市熱景觀遙感監測 464
10.3.6 城市熱島遙感監測 467
10.3.7 城市熱汙染(熱異常)監測 469
10.4 城市人居熱環境評價 469
10.4.1 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意義 469
10.4.2 城市人居熱環境評價原則與步驟 470
10.4.3 城市人居熱環境評價指標 471
10.4.4 城市熱環境景觀評價體係 471
參考文獻 472
第11章 森林火災遙感監測 478
11.1 森林火災的基本特徵 478
11.1.1 森林及其燃燒 478
11.1.2 中國森林火災的規律 479
11.1.3 中國森林防火監測體係 482
11.2 林火監測方法 486
11.2.1 圖像信息增強處理 487
11.2.2 閾值法 488
11.2.3 Lee和Tag技術 488
11.2.4 應用NDVI值監測火災 489
11.2.5 MODIS火點識彆算法 489
11.2.6 基於人工神經元網絡的林火監測方法 493
11.2.7 專傢係統方法 496
11.3 係統驗證 508
11.4 森林火災預警 511
11.4.1 森林火險預報研究概況 511
11.4.2 森林火險預報研究方法 512
11.4.3 森林火險預報發展趨勢 513
11.4.4 全國森林火險預報係統的研究 514
11.4.5 全國森林火險預報係統的運行 516
參考文獻 519
第12章 熱紅外遙感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521
12.1 熱紅外遙感在地質領域的應用 521
12.1.1 熱紅外溫度地質填圖 521
12.1.2 水資源勘查 524
12.1.3 熱慣量地質填圖 525
12.1.4 熱紅外光譜地質填圖 525
12.1.5 熱紅外用於星際探測 528
12.2 紅外遙感在軍事方麵的應用 528
12.2.1 紅外偵察 529
12.2.2 紅外夜視 531
12.2.3 紅外製導 534
12.2.4 紅外隱身和紅外預警 538
12.3 秸稈焚燒熱紅外監測應用 541
12.3.1 秸稈焚燒監測的意義 541
12.3.2 秸稈焚燒像元亮溫的模擬 542
12.3.3 秸稈焚燒火點監測算法 543
12.3.4 秸稈焚燒監測結果與驗證 545
12.4 震前熱紅外溫度異常研究 547
12.4.1 震前熱異常現象 547
12.4.2 震前熱異常信息提取 549
12.4.3 應用實例和前景 553
參考文獻 562

前言/序言


熱紅外遙感(第2版):深度解析與前沿應用 《熱紅外遙感(第2版)》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熱紅外遙感技術原理、數據獲取、處理分析及其廣泛應用的大型學術專著。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匯集瞭全球頂尖的遙感科學研究者和工程師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熱紅外遙感最為詳實、最前沿的知識體係。本書內容覆蓋廣泛,從基礎理論的梳理到復雜場景的應用,均做瞭深入淺齣的闡述,力求做到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實踐的指導意義。 第一部分:熱紅外遙感基礎理論 本部分是全書的基石,係統梳理瞭熱紅外遙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理學原理。 第一章:熱力學與輻射傳輸基礎。 詳細介紹瞭黑體輻射定律(普朗剋定律、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維恩位移定律),並將其應用於理解地球錶麵及其大氣發射的紅外輻射。深入分析瞭發射率、吸收率、反射率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受到物質特性、錶麵粗糙度、角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闡述瞭大氣輻射傳輸方程,揭示瞭大氣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對紅外信號的吸收和散射作用,這是進行精確遙感反演不可或缺的知識。 第二章:紅外光譜與熱力學性質。 詳細分類介紹瞭不同類型地物(岩石、土壤、植被、水體、人造材料等)在紅外波段的光譜響應特徵。深入分析瞭這些光譜特徵與地物微觀結構、化學組成、含水量、錶麵溫度等熱力學性質之間的內在聯係。本書特彆強調瞭不同大氣窗口(如3-5微米和8-14微米)對地物信息獲取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窗口的差異性來區分地物類型。 第三章:熱慣量與地錶能量平衡。 深入探討瞭熱慣量這一關鍵的遙感參數。詳細講解瞭熱慣量( $ ho c k $) 的物理含義,即物質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並介紹瞭如何通過分析地錶晝夜溫差及其變化速率來計算和反演地錶熱慣量。本書還係統闡述瞭地錶能量平衡方程,包括太陽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感熱通量、潛熱通量等各個分量,並解釋瞭熱紅外遙感在監測和估算這些能量通量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熱紅外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 本部分聚焦於實際的熱紅外遙感數據,從傳感器原理到數據預處理,為後續的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第四章:熱紅外遙感傳感器與平颱。 全麵介紹瞭當前主流的熱紅外遙感器,包括其工作原理、探測器類型(如碲鎘汞、氧化釩等)、響應波段、空間分辨率、輻射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等關鍵參數。詳細分析瞭不同平颱(如衛星、航空器、無人機)搭載熱紅外傳感器的特點和優勢,以及它們在不同尺度和場景下的應用潛力。本書還探討瞭熱紅外傳感器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麵臨的技術挑戰,如熱穩定性、噪聲抑製等。 第五章:熱紅外數據獲取與輻射定標。 詳細闡述瞭熱紅外遙感數據在獲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如傳感器視場角、地錶坡度與朝嚮、大氣條件、太陽入射角等。重點介紹瞭輻射定標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在軌輻射定標(利用星上定標源)和地麵輻射定標(與地麵測量數據對比)。本書強調瞭輻射定標的精度對後續地錶溫度反演和發射率估算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多種定標方法的詳細步驟和注意事項。 第六章:大氣校正。 深入解析瞭大氣對紅外輻射的吸收和散射效應,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測量到的輻射值。詳細介紹瞭多種大氣校正模型,包括基於輻射傳輸方程的物理模型(如MODTRAN, DISORT等),以及基於經驗或半經驗模型的方法。本書詳細闡述瞭這些模型的輸入參數(如大氣廓綫、水汽含量、氣溶膠信息等)的獲取途徑,並給齣瞭不同校正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 第七章:地錶溫度反演。 這是熱紅外遙感的核心應用之一。本書係統介紹瞭多種地錶溫度(LST)反演算法,包括單窗算法、劈窗算法、多窗算法、基於發射率的算法(如Split-Window Algorithm, Emissivity Normalization Method等)以及基於熱慣量的算法。詳細闡述瞭這些算法的數學模型、假設條件、輸入數據要求以及它們在不同地物類型和氣候條件下的錶現。本書特彆強調瞭發射率在LST反演中的關鍵作用,並探討瞭多種估算地錶發射率的方法。 第八章:地錶發射率估算。 鑒於地錶發射率的不可測量性和其對LST反演的敏感性,本書專門闢齣章節詳細介紹發射率的估算技術。內容涵蓋瞭單通道法、多通道法、基於經驗關係的方法以及利用高分辨率數據輔助估算等。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地物的發射率變化規律,以及如何利用地物光譜特性和紋理信息來提高發射率估算的精度。 第三部分:熱紅外遙感應用 本部分將理論與數據處理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展示瞭熱紅外遙感在各領域的巨大價值。 第九章:城市熱環境監測與分析。 詳細闡述瞭熱紅外遙感在城市熱島效應監測、城市規劃、熱環境評估和緩解策略製定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城市地錶溫度的空間格局,識彆城市熱點區域,並探討其與城市形態、土地覆蓋、人口密度、綠地覆蓋等因素的關係。本書介紹瞭如何利用多時相熱紅外數據來監測城市熱環境的變化趨勢,以及如何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決策支持。 第十章:乾旱監測與農業應用。 深入探討瞭熱紅外遙感在乾旱監測、作物水分脅迫評估、灌溉管理和産量預測中的作用。分析瞭地錶溫度與土壤濕度、植被水分狀態之間的復雜關係,並介紹瞭基於地錶溫度和植被指數(如NDVI)的乾旱監測模型(如 suhu-vegetasi 關係模型)。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熱紅外數據來識彆作物缺水區域,指導節水灌溉,並為農業生産提供早期預警。 第十一章:地質與礦産資源勘查。 闡述瞭熱紅外遙感在識彆不同岩石和礦物類型、探測隱伏地質構造、尋找熱異常區域(可能與礦産資源或地熱活動相關)方麵的應用。分析瞭不同礦物在紅外波段的發射率差異,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差異來繪製地質圖件、識彆礦化帶。本書還介紹瞭熱紅外遙感在地熱資源勘探和火山活動監測中的獨特優勢。 第十二章:環境汙染與生態監測。 詳細介紹瞭熱紅外遙感在監測工業排放、城市汙水擴散、火災熱點監測、以及評估植被健康狀況和森林火災風險等方麵的應用。分析瞭汙染物排放産生的熱異常,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地錶溫度。本書探討瞭如何利用熱紅外數據來識彆和追蹤環境汙染事件,為環境保護和應急響應提供信息支持。 第十三章:海洋學與水文應用。 闡述瞭熱紅外遙感在監測海錶溫度(SST)、海洋環流、海洋鋒麵、洋流運動、以及陸地水體(如湖泊、河流)溫度和蒸發監測中的應用。分析瞭不同水體及其邊界的熱異常特徵,並介紹瞭如何利用高精度海錶溫度數據來研究氣候變化、預測海洋災害(如颱風、赤潮)以及分析水文過程。 第十四章:前沿研究與未來展望。 本章匯集瞭熱紅外遙感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和技術動態。內容包括: 高光譜與熱紅外遙感的融閤: 探討如何結閤高光譜遙感的光譜信息和熱紅外遙感的熱信息,實現更精確的地物識彆、成分反演和環境監測。 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在熱紅外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介紹如何利用先進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來提高地錶溫度反演、發射率估算、地物分類以及異常檢測的精度和效率。 熱紅外遙感與多源數據的融閤: 探討如何將熱紅外數據與其他遙感數據(如光學、微波、雷達)以及地麵觀測數據進行融閤,以獲取更全麵、更可靠的地錶信息。 高分辨率與超光譜熱紅外技術的發展: 展望下一代熱紅外遙感傳感器在空間分辨率、輻射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方麵的提升,以及它們將帶來的新的應用機遇。 熱紅外遙感在地球係統模型中的應用: 探討如何利用精確的熱紅外遙感數據來改進和驗證地球係統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和預測氣候變化。 新興應用領域: 介紹熱紅外遙感在城市基礎設施健康監測、食品安全、生物醫學等新興領域的潛在應用。 《熱紅外遙感(第2版)》通過對以上內容的深入剖析,不僅為廣大遙感科研人員、研究生、工程師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指導和技術參考,也為環境科學、地質學、農業科學、城市規劃、海洋學等多個相關學科的研究者提供瞭強有力的工具和全新的視角。本書的齣版,將極大地推動熱紅外遙感技術的理論創新和應用實踐,為解決全球性挑戰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數據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 翻開《熱紅外遙感(第2版)》,我立刻被它所展現齣的獨特視角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平常看到的“可見”世界,隻是地球信息的一個維度。通過熱紅外遙感,我們能夠“看見”那些隱藏在溫度背後的信息,感受到地錶能量的流動和變化。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熱”世界的窗戶。書中的案例分析尤為精彩,比如通過分析農作物冠層溫度的變化來評估其生長狀況,這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精準農業的討論。又比如,書中對城市熱島效應的深入剖析,不僅解釋瞭其成因,還探討瞭如何利用熱紅外遙感數據來製定城市規劃和緩解措施,這對於我們身處的快速城市化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這些應用時,並沒有使用過於生澀的語言,而是盡量將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係起來,比如提到的建築能耗監測,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身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這項技術來找到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是“看”世界,而是開始“感”世界,用一種全新的、更全麵的方式去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評分

一本震撼我心的遙感入門讀物 說實話,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遙感這個領域幾乎是一無所知,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很遙遠。然而,《熱紅外遙感(第2版)》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一種非常生動、易懂的方式,將原本聽起來高深莫測的專業知識呈現在我麵前。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帶領我走進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從最基礎的光譜概念,到熱紅外遙感技術的原理和應用,講解都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尤其喜歡其中那些豐富的插圖和圖錶,它們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比如,書中關於不同材質對熱輻射的反射和吸收差異的解釋,配閤直觀的圖示,我一下子就明白瞭為什麼同樣是地麵,有的地方會顯示齣不同的溫度。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花瞭大量篇幅介紹熱紅外遙感在實際中的應用,從農業監測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分析,再到地質勘探,這些案例讓我看到瞭這項技術巨大的潛力和價值。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洗禮,讓我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激發瞭我對這個領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引人入勝的科普讀物之一,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科學、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朋友們!

評分

一扇通往前沿科學的窗口,挑戰與啓發並存 《熱紅外遙感(第2版)》無疑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作品,但正是這種挑戰,激起瞭我最強的求知欲。這本書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帶領讀者一起探索熱紅外遙感背後的科學原理和技術難題。我曾經花費瞭大量時間去理解書中關於傳感器原理和輻射傳輸模型的章節,那些復雜的方程和參數,一開始確實讓我望而卻步。然而,當我嘗試去理解其中的邏輯和推導過程時,我逐漸體會到瞭科學研究的嚴謹和精確。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技術細節,而是將其清晰地呈現齣來,這恰恰是對讀者的一種信任和鼓勵。書中對於一些前沿研究方嚮的探討,例如地錶溫度反演算法的改進和不確定性分析,讓我看到瞭這個領域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它不僅提供瞭現有的知識體係,更指齣瞭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嚮和尚未解決的問題。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它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更鍛煉瞭我分析復雜問題的能力,讓我對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

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 《熱紅外遙感(第2版)》並非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塊需要耐心挖掘的寶藏。如果你是抱著輕鬆的心態來閱讀,可能會覺得內容有些密集,需要反復琢磨。但一旦你投入時間和精力,你會發現這本書蘊含的知識密度和深度是令人驚嘆的。作者在內容的組織上,遵循瞭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從基礎理論齣發,逐步深入到復雜的模型和算法。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精密的齒輪,緊密地咬閤在一起,共同驅動著整個知識體係的運轉。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關鍵概念時,所采用的數學推導和物理模型。雖然對我而言,有些公式的理解需要一些額外的學習,但正是這種詳盡的論證,賦予瞭這本書紮實的科學基礎。書中涉及的許多前沿研究和技術進展,也讓我看到瞭熱紅外遙感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它不僅僅是在迴顧過去的成就,更是在展望未來的方嚮。對於有誌於在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或工作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研究態度。

評分

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開啓新探索的邀請 當我閤上《熱紅外遙感(第2版)》的最後一頁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剛剛結束瞭一場精彩絕倫的旅行,卻又渴望繼續前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份真誠的邀請,邀請讀者踏上探索熱紅外遙感更深層奧秘的徵程。書中那些詳盡的案例研究,從宏觀的地球環境監測到微觀的材料特性分析,都展現瞭這項技術的無限可能。我被書中關於如何通過熱紅外數據來識彆地下水分布的討論所深深吸引,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知識點,更讓我聯想到在實際的水資源管理中,它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書中對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的重視,也讓我意識到,科學的嚴謹性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中。它讓我明白瞭,一項偉大的技術,不僅在於其原理的精妙,更在於其應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引導我獨立思考,去發現新的問題,去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讀完這本書,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覺得我已經具備瞭初步的視野和能力,可以開始嘗試去理解甚至參與到熱紅外遙感的研究和應用中。

評分

書的內容很好。書的外觀那叫一個爛,封麵全是土,各種深淺不一的磨痕,側麵各種黑手印,各種灰,而且還發黴瞭,翻開書可以看到紙張中間比較白,但三個邊都泛黃瞭,這是你京東陳年釀造的書嗎......哎擦擦將就看吧,誰讓活動半價買的呢......

評分

一本比價經典的書,很厚一本

評分

發貨快,大傢都很喜歡,質量看起來也不錯。

評分

這個商品給人感覺很好,我很喜歡。

評分

希望價格能夠更優惠一些

評分

專業書,很實用,不錯

評分

不錯,挺好的。

評分

希望價格能夠更優惠一些

評分

書的內容很好。書的外觀那叫一個爛,封麵全是土,各種深淺不一的磨痕,側麵各種黑手印,各種灰,而且還發黴瞭,翻開書可以看到紙張中間比較白,但三個邊都泛黃瞭,這是你京東陳年釀造的書嗎......哎擦擦將就看吧,誰讓活動半價買的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