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所记录的历史过程,从1939年直至1953年,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大历史阶段。是一条清晰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伟大进程的重要历史线索;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写照;是一幅精彩纷呈地展示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套装上下册)》记录了从1939年到1953年秦基伟将军个人及他所在的部队的一些特殊经历,是客观、真实的战争记录。该日记反映了秦将军个人的成长史、反映了他所在部队的发展史和战斗史,也是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战争胜利的生动写照。该书从许多细节上丰富了军史、战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培育战斗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基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册
作者简介
序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下册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跋
1939年8月5日 芹泉镇
自三八年七月开始做工作日记亦至三九年的七月,在这刚刚的一年过程,自己文化上的进步虽然得到些成绩,但我认为是太慢了,还不能赶上我今天的工作须[需]要,确感觉到对我工作许多的限制,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中表现进步慢而并对整个工作上亦会受到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今天仍然是要继续日常工作日记,他的作用不仅是炼[练]习文字上的进步而是每天对自己思想意志上的检查,并希望诸同志时[常]检查加以批评,其目的是使这个日记的过程能促进向着规律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今天晴,午前处理电报转三个报,忽然黄政委[注:即黄镇,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晋冀豫军区政委]由集总返芹泉来了,当时兴奋的,接着谈到边游[注:即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干部有个别的变动,当时接到一二九师的命令,当时使我更感觉得抱歉的,如何能完成这大的使命,但是我决不会因自己能力弱无工作经验或者怕干不来等困难而向他屈服,相反的更须百倍努力尽自己全力向党向革命来负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来求得我的进步。
1939年8月6日?芹泉镇
午前开支部会议。我们全支计八十个党员,但到会的人数只十余人,结果没有开成,这证明我们虽是领导机关,但是工作并不严格的积极的,知[值]得今后特别注意改进的。
午后仍然继续传达八月份党的工作、青年工作及第二期整军政治工作指示,但是人员仍未全齐。
今天的工作照常。
五科工作人员不团结发生争论,经陈明义[时任太行军区司令部科长]同志分别谈话,我们认为其中主要是××同志要负责的,问题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工作原则的争论,而是自己观点错误引起民[群]众不满意造成自己工作中的威信已受损失,此问题须得继续解决的。
1939年8月7日 晴
午前接赖电话[注:赖即赖际发,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晋冀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要我同立海去政治部谈问题,由上午八时至下午三时返回。七个钟头的过程开了三个钟头的会,谈此次出征正太继续扩大新军工作的问题,回来后即检查电报信件,并发出独先(即八路军第129师先遣支队)冀游(即第129师冀西游击队)青三团的电报,督促立即查明当前敌我友及其建筑等。
午后接北平电报,由涉县出发之敌于次日进占东阳关,其人数兵力尚不明。
1939年8月8日 晴
日记本格式是从今天起把他有系统的科学起来,以至午后把这三天的工作记在这个本子上来,写了几个钟头了,现在开讨论会议了。
午前十一时东阳关之敌进占黎城县,其人数不明。
夜间各科会[汇]报检查了各科之间的关系及近来工作实施的情形,最后提今后工作制度工作关系及司令部生活问题。
独支[即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于本月五日袭击锁簧,得骆驼十三匹。
1939年8月9日 夜十二时下雨至拂晓晴
午前杨树根[时任八路军第129师先遣支队政委]李东成两同志来了,当时过去未见,结果走到我们住地还问他们是那部分的,这是由于过去未会面,想树根同志一定会谅解的吧。他们去会客室,我们仍然继续工作布置去上庄大石角搬运子弹十万发,并决定人去布置司令部、区委、直属各部门的房子。
今天阅讲了七日的新华日报社论,是巩固抗日根据地。
1939年8月10日 天雨
今天北平分别同开会干部谈话,午前谈部队的一般情形,如逃亡、补充编制、供给干部情形,午后忽然精神不好头痛,本当是请假看病,那知工作环境不许可,接连辽县[今山西左权县]工厂的人来了,当时即谈购买枪支问题,亦谈好。
今天我的老同事来了,维均同志,当时将我的皮包换去了,本当我是不大愿意,可是因老同事关系,亦只得换给他吧,这因朋友关系。
……
我被这本书所散发出的那股“本色”深深吸引。它似乎不加修饰,直接而坦诚,如同古老岩石上刻下的痕迹,未经雕琢,却自有力量。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包装和浮华所迷惑,而这样一部纯粹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影像,也折射出人性中最质朴的光辉。我设想着,在那些激烈的战斗间隙,在漫长的行军途中,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瞬间的,又是以怎样的心境将它们记录下来?是战场上的血与火,还是硝烟散尽后的沉思?是战友间的生死与共,还是对家国的深切眷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性。这种未经粉饰的叙述,反而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引发共鸣。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评分翻开这套书,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装帧的考究,都让人感受到出版者对这部作品的珍视。读着那些铅字,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便捷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如何依靠一份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去面对生死考验,去完成一项项艰巨的任务。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后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更近距离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一切的先辈们,他们的内心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与挣扎。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个段落,都可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生命。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个年代的真实图景,去聆听那些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触及灵魂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从装帧的质感,到文字的笔触,都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历史底蕴。我仿佛能够想象到,在某个静谧的夜晚,作者在灯下伏案疾书的情景,那些文字,是从何种情感的源泉中流淌而出?是战斗的记忆,是生死的感悟,还是对理想的执着?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关于人性、关于信仰、关于那个时代所有奋斗者的精神写照。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那些逝去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感受他们的牺牲,去汲取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与历史的深度连接。
评分这套书的体量相当可观,上下册的组合,预示着一段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旅程。我在书店里翻看了它的封面和目录,便被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所吸引。那些泛黄的纸张,以及精心设计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尊重。我尤其对那些带有个人印记的记录充满好奇,因为我相信,最真实的历史,往往就隐藏在个体的视角和体验之中。在那个年代,一切似乎都显得尤为朴素和直接,没有如今这样繁复的表达方式,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设想着,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是否也曾有过犹豫或挣扎?那些字句背后,又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容颜,去感受那个时代最澎湃的心跳。
评分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几页,文字的遒劲有力,如同沙场上的战鼓,敲击着我的心扉。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的硝烟味,仿佛置身于那个残酷而又充满激情的年代。每一个描述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贴近,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是鲜活生命的记录。我仿佛能听到枪炮的轰鸣,能感受到战士们的心跳,能体会到他们面对生死时的决绝与勇敢。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未经雕饰的朴实,在于其发自内心的真挚。它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写,而是以一种近乎顽固的坚持,记录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这种“本色”,是一种力量,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的灵魂。
评分圣地亚哥望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想:不知道神学院的人是如何寻找上帝的。只要有可能,他总要找一条新路走走。以前他多次路过这一带,但从未到过那座教堂。世界广袤无垠,如果他让羊群引领自己走上一段时间,定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问题是羊群不会察觉它们每天都在走新路,不会发现草场在变化,四季有区别。因为它们一门心思想着喝水吃草。
评分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第七至九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
评分如果我变成魔鬼,决定把它们一只接一只杀死,它们也只在整个羊群几乎被杀光的时候才会有所察觉,男孩想。
评分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支队组成,对外称“秦赖支队”,秦基 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为政治委员。1914年11月16日出生于湖北黄安[1](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秦罗庄。秦罗庄全村人家都姓秦,是 一个世代租种罗姓地主庄田的穷苦山村,故名秦罗庄。秦基伟8岁丧父,10岁又失去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孤身一人守着祖辈留下的破草屋苦捱时光。
评分看书前的目的很不单纯,就是通过这部书来嘲讽现在的抗战剧的。全书看完,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八路军确实不是抗战剧演的那样。也有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收获,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依旧拨不开历史的疑云,或者说,这部书也是这疑云的一部分。亲历者的历史经出版,自然就不再是他所亲历的样子。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书中得到不少的信息。全书从1937年八月一日,也就是八路军开始抗日开始。作者作为一个政治干部,他在1937年的工作除了平型关打一场以外都是以发展队伍为中心的各种工作。比如剿匪啦,接管当地政府啦,开展减租减息啦,整顿队伍啦,筹集公粮啦。有些东西用今天的眼光看有些不公平,比如农民停付一百元以上的债务。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套装上下册)》记录了从1939年到1953年秦基伟将军个人及他所在的部队的一些特殊经历,是客观、真实的战争记录。该日记反映了秦将军个人的成长史、反映了他所在部队的发展史和战斗史,也是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战争胜利的生动写照。该书从许多细节上丰富了军史、战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培育战斗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给领导买的,经济实惠发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