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論
自然人與社會人
浪漫主義之父
法國大革命的哲人
一生坎坷的天纔
2 盧梭小傳
3 論教育
幼年時期
憑經驗學道德
有用即價值尺度
情感
關於《薩瓦副主教的信仰誓約》
從宗教信仰到社會交往
愛彌兒與蘇菲
4 論政治
論不平等的起源
社會契約論
5 藝術與信劄
第一論
論劇院
《硃麗或新愛洛綺絲》
參考書目
藝術與信劄
盧梭在藝術和文學方麵影響巨大。他開創瞭浪漫主義的先河,並且影響瞭數十位哲學傢、作傢、藝術傢、甚至科學傢。本章將綜述他的一些論文,側重於《論科學與藝術》和《緻達蘭貝爾夫人論劇院的信》兩篇,接下來再分析他的小說《硃麗或新愛洛綺絲》。這兩篇論文錶達瞭盧梭在自然和不平等方麵的觀點;而小說不僅包含瞭類似觀點,而且描述瞭“美的靈魂”——這一靈魂沒有藉助社會禮儀去摹仿自然,而是以簡樸而自然的方式讓德性流露齣來。《論科學與藝術》是盧梭的第一部重要著述,於1750年贏得瞭“第戎科學院奬”,並於1751年齣版。從這篇論文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盧梭的思路:他強調的是德性和真理,而不是公眾輿論。他駁斥的是社會和經濟方麵的不平等。
第一論
當時狄德羅在樊尚身陷囹圄,盧梭徒步去拜訪狄德羅的途中,讀到瞭第戎科學院發布的論文競賽題目。題目是“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利於道德的淨化”。盧梭參加瞭競賽,並且獲奬。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前兩名獲奬者都錶達瞭否定的觀點。這篇以《論科學與藝術》為題的論文又常常被稱作《第一論》。該文批評瞭啓濛運動在藝術和科學方麵的發展,指陳這種發展對當時社會道德所起的腐蝕作用。“我是這樣給它們排列順序的。邪惡的第一個根源是不平等;不平等造成瞭富裕;貧與富的說法都是相對而言的,在人人平等的地方就無所謂貧富。奢侈和懶惰源自富裕;美術來自奢侈,而科學來自懶惰”。(《第一論》,45頁)藝術和科學在現代的進步並不能傳授道德。
盧梭是這樣開始他的論述的。他認為,知識的滋養創造瞭需求和欲望。我們已經在《第二論》的討論中對需求和欲望略有瞭解。需求和欲望在某種程度上奴役瞭文明的鑒賞力。當然,不無諷刺的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偏離瞭軌道,用虛假的社會禮儀模糊瞭真理和德性的本來麵目:“……在我們的科學和藝術趨於完美的發展進程中,我們的靈魂也被相應地腐化瞭。”(《第一論》,7頁)接下來,盧梭簡單地敘述瞭曆史發展和由此産生的邪惡,涉及到瞭像羅馬、埃及、希臘和君士坦丁堡這樣的地方。現代中國就是體現藝術發展與人的墮落逆反關係的一個例證。相形之下,波斯、德國和斯巴達當然展示瞭對德性的熱愛,而不是對鑒賞力的虛假關注。
盧梭援引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中的話說:詩人和藝術傢宣傳虛假的知識。盧梭認為,知識的激增無益於人類。相反,它教給我們的隻是更多的謊言。盧梭此話的意思是:當我們開始學習德性的時候,我們忘記瞭如何實踐德性。(《第一論》,11頁)盧梭以勇氣為例,說明瞭學習上的閑散是如何削弱人的體力和意誌的。
在《第一論》的第二部分,盧梭直接瞭當地論及藝術和科學。他指齣,藝術和科學的目的是徒勞無益的,它們的影響具有腐蝕作用。“藝術和科學都齣自懶惰,而且輪流滋養著懶惰。因從事科學和藝術而失去的不可挽迴的時間,必然給社會造成第一個傷害”。(《第一論》,13頁)更為嚴重的是,經過傳播的知識在人們的心裏種下懷疑的種子,他們開始對信仰和政治發齣質疑。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點看來似乎與盧梭的思想有矛盾之處,一個民主的支持者和公眾輿論的反對者是不應該建議民眾不要去質疑權威或衊視輿論的。的確,這一矛盾之處十分麻煩,但盧梭的擔心在於:民眾在質疑信仰和政治的同時會拋棄所有的德性,甚至包括社會偏見,而不是去尋求真正的德性。畢竟僅有極少數人能夠理解德性。盧梭的另一個擔心是,這些尊重德性的有識之士(盧梭認為他們是有識之士),隻能把自己降低到大眾禮儀的水平,不會獲得他們真正能夠獲得的認識。
盧梭在論文的結尾處注意到那些所謂的哲學傢的智慧(特彆引用瞭斯賓諾莎和霍布斯的論點,並且提到許多其他哲學傢)。每個哲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真理,但是他們的學說恰恰又相互矛盾。盧梭進而批評瞭書籍印刷及其發行過程中的隨意性。書籍在傳播科學和藝術的同時散布道德的腐敗。
論文在結尾之處呼籲民眾恪盡職守。盧梭對於個人的職守給予瞭柏拉圖式的解釋。他說,極少數人天生就是為瞭研究科學和藝術、分辨真正的自然法則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隻能探尋自然賦予我們的東西,而不要徒勞地去努力獲得知識。幸福無法在公眾輿論中找到,隻能在實現個人的纔能中獲得。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掌握得極其老道,絕非那種堆砌術語的學術專著。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社會契約論與個體情感體驗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記得讀到關於“公意”的部分時,那種感覺就像在迷霧中尋找燈塔,每一個段落都在引導你穿透錶麵的喧囂,直擊事物的本質。作者的語言富有畫麵感和辯證性,他沒有簡單地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將讀者置於一個不斷自我質疑、自我修正的場域之中。我尤其贊嘆作者對於邏輯鏈條的構建能力,從自然狀態到政治體的形成,每一步的推導都嚴絲閤縫,但又保持著一種詩意的想象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概念的讀者,也能在理性的光芒下感受到那份原始的衝動與渴望。這種兼顧深度與可讀性的寫作手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喜悅,而不是晦澀難懂的疲憊感。
評分整本書讀完之後,留給讀者的絕非簡單的知識點總結,而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迴響”。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代社會中那些被習以為常卻又充滿矛盾的現象。作者提齣的理想公民的形象,雖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但其核心精神——對自治、對真實情感的堅守——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批判價值。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對人類潛能的無限信賴,即使麵對現實的重重限製,他依然堅持為人類的理性與道德呼喚,這份不妥協的激情,是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部思想史上的裏程碑,更像是一份寫給未來世界的、充滿挑戰性的邀請函,促使我們繼續探索如何更好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哲學的人來說,這本書在探討人性與製度關係時的細膩處理,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現有體製的批判層麵,更重要的是,它提齣瞭一個關於如何“重新塑造人”的可能性。作者在論述教育對公民精神培養的重要性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虔誠的理想主義,著實令人動容。那種對純粹、未被腐化的本真狀態的嚮往,即便在今天這個高度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下,依然閃耀著不滅的光輝。我感覺作者仿佛在用一種近乎預言的口吻,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政治自由,根源於個體心智的獨立與完整。這種對內在秩序的強調,遠比討論外在的權力分配更具穿透力,它迫使我們反思,我們究竟想要培養齣怎樣的一代人。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深沉的藍和燙金的字體搭配在一起,透露齣一種古典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厚重。我一直對十八世紀的啓濛運動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的思想交鋒比任何小說都來得跌宕起伏。翻開扉頁,作者的引言就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序麯,沒有冗長枯燥的理論鋪陳,而是用一種近乎敘事詩的筆調,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掙紮與探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開篇就設下的那個哲學悖論——人是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句話像一根尖銳的楔子,瞬間將我拉入瞭思考的深淵,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和人性弱點,導緻瞭如此諷刺的現實。這種開門見山的敘事策略,無疑為接下來的深度探討奠定瞭極高的基調,讓我對後續內容的期待值飆升,仿佛已經預見到一場思想的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值得稱道,那種適度的留白,讓密集的思想擁有瞭喘息的空間,這對於需要反復咀嚼的哲學文本來說至關重要。在某一章中,作者對“私有製”的起源及其對人類異化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那段文字的力度和尖銳程度,讓我仿佛能聽到曆史深處傳來的沉重嘆息。它不是簡單的譴責,而是一種對曆史必然性的深刻洞察,將經濟基礎與精神枷鎖之間的復雜關聯剖析得淋灕盡緻。閱讀至此,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復品味那些被精妙概括的論斷,體會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閱讀體驗,是快餐式的知識獲取無法比擬的,它要求讀者全身心地投入,並與之進行精神上的辯論。
評分法國大革命的先驅,這本書應該很不錯。
評分《最偉大的思想傢:柏拉圖》首先簡要介紹瞭柏拉圖的生平及其生活時代,而後則對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及其所遺留的著作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幫助讀者全麵、深入地領略柏拉圖的思想體係,把握其富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評分這套叢書譯自西方的著名思想傢的個案研究,由北大哲學係教授趙敦華和張世英推薦,對研究者和普通讀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養。
評分對國內洛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書
評分在京東買書比當當還劃算,速度又快,贊贊贊。
評分中山大學肖濱有一篇文章,題目好像是“介於烏托邦與利維坦之間”,
評分非常好,超值,支持京東!!!!!點贊
評分這本書一齣版,我就搞到一本,當時十分興奮。
評分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