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可供高等院校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及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旅遊管理等相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1.建立瞭科學的自然地理學教材體係;2.各章前設有導引,闡明該章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3.文筆流暢、圖文並茂;4.注意吸收學科國內外前沿性研究成果;5.各章節配備復習思考題,便於學生溫習
內容簡介
《自然地理學(第三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一***規劃教材》是教育部1998年頒布實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地理專業課程重大調整之後,為新設置的“自然地理學”課程而編寫的教材。根據課程調整的要求,全書既注意保持自然地理學科體係的完整性,又注意涵蓋被取消的課程在地理專業中所需的內容,結構閤理、內容新穎、資料豐富、圖文並茂、針對性強,突齣瞭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強調環境意識,貫穿人地關係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符閤課程改革的要求。全書共11章,包括: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行星地球;地殼;氣候;水文;地貌;植物;動物;土壤;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
作者簡介
劉南威教授為我國著名地理學傢,長期從事自然地理、南海諸島地名、航海天文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195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係,之後一直在華南師範大學地理係任教。改革開放後,曾長期擔任地理係主任,兼任佛山大學地理係主任和客座教授、嘉應大學客座教授。曾任第五、六、七屆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兼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科普工作三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師地球概論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廣東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華南師範大學港澳地理研究室主任、華南師範大學教學督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地名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一節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範圍和邊界
四、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
五、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第四節 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第二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從地球看宇宙
二、地球所屬的太陽係
三、地球的天然衛星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運動
二、地球的公轉運動
三、時間與曆法
第三節 地球的形狀和結構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二、地球的圈層結構
三、地球的錶麵結構
第三章 地殼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一、地殼的化學組成和結構
二、礦物
三、岩石
四、礦床
五、礦産資源
第二節 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一、地殼運動概述
二、岩層的成層構造
三、褶皺構造
四、斷裂構造
第三節 地殼運動學說
一、地槽一地颱學說
二、地質力學學說
三、闆塊構造學說
第四節 地殼的演化與發展簡史
一、地質年代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與發展
三、地殼構造輪廓與古地理麵貌的演變曆史
第四章 氣候
第一節 大氣的一般特性
一、概述
二、大氣的組成和結構
三、大氣水分及其相變
第二節 氣候形成的輻射和熱力因素
一、氣候形成的輻射因素
二、氣候形成的熱力因素
三、全球氣溫帶
第三節 氣候形成的環流因素
一、氣壓和大氣流動
二、大氣環流和風係
三、氣月與鋒
四、大型空氣渦鏇
第四節 氣候形成的下墊麵因素
一、海陸分布與氣候
二、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
三、地形與氣候
四、冰雪覆蓋與氣候
五、局地地麵特性與氣候
第五節 氣候類型
一、氣候分類方法
二、世界氣候類型
三、局地氣候
第六節 氣侯變化
一、氣候變化的史實
二、氣候變化的原因
第七節 氣候資源
一、光能資源
二、熱量資源
三、水分資源
四、氣候生産潛力
五、風能資源
第五章 水文
第一節 地球上的水分循環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環
二、水量平衡
第二節 河流
一、河流、水係和流域
二、河流的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補給
四、河川徑流
五、河流的分類
六、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七、河流與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第三節 湖泊和沼澤
一、湖泊
二、沼澤
第四節 地下水
一、地下水概述
二、地下水的理化性質
三、地下水的運動
四、地下水的類型
五、幾種特殊地下水和泉
第五節 冰川
一、終年積雪和雪綫
二、冰川的形成
三、冰川的運動
四、冰川的類型
五、冰川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六節 海洋
一、海水的理化性質
二、海水的運動
三、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保護
第七節 水資源
一、水資源的特性
二、水資源的評價、利用和管理
第六章 地貌
第一節 地貌的形成因素
一、營力因素
二、岩石因素
三、地質構造因素
四、時間因素
第二節 構造地貌
一、全球構造地貌
二、大地構造地貌
三、地質(岩層)構造地貌
第三節 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二、片流地貌
三、溝榖流水地貌
四、河流地貌
五、流水地貌的發育
第四節 喀斯特(岩溶)地貌
一、喀斯特作用
二、地下水的分帶與喀斯特作用
三、喀斯特地貌
四、喀斯特地貌的地帶性
第五節 風成地貌與黃土地貌
一、風成地貌
二、黃土地貌
第六節 冰川地貌與凍土地貌
一、冰川地貌
二、凍土地貌
第七節 海岸地貌
一、海岸地貌發育的因素
二、海岸侵蝕及其地貌
三、海岸泥沙運動及堆積地貌
四、海岸類型
第八節 地貌類型
一、陸地地貌
二、海底地貌
第九節 災害性地貌與防治
一、崩塌與塌陷
二、滑坡
三、泥石流
第十節 地貌資源
第七章 植物
第一節 植物與環境
一、概述
二、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三、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四、地形對植物的影響
五、生物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六、人類對植物的影響
七、植物的指示現象
第二節 植物群落
一、概述
二、植物群落的組成
三、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結構
四、植物群落的動態
五、植物群落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第三節 植被類型
一、熱帶植被
二、亞熱帶植被
三、溫帶植被
四、寒帶植被
五、隱域植被
第四節 植物的分布與區係
一、植物分布區
二、植物區係
第五節 植被資源
一、植被資源的特性
二、森林植被資源
三、草原植被資源
第八章 動物
第一節 動物與環境
一、概述
二、自然因素對動物的影響
三、生物因素對動物的影響
四、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第二節 動物的生態類群
一、動物的生活類型
二、動物群落
三、陸地動物群落
四、水域動物群落
第三節 動物的分布與區係
一、動物分布區
二、動物區係
第四節 動物資源
一、動物資源的價值和特點
二、動物資源利用中的問題
三、動物資源的保護措施
第九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的組成與性質
一、土壤礦物質和有機質
二、土壤水分與空氣
三、土壤養分與酸度
四、土壤顔色與溫度
第二節 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一、形成土壤的兩種基本作用
二、土壤剖麵及其變化
三、土壤發育的影響因素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過程
第三節 土壤的類型與分布
一、土壤的分類與分布規律
二、主要土壤類型及其分布
三、土壤係統分類及其土綱和分布
第四節 土壤資源
一、土壤資源的特點和價值
二、土壤資源的喪失與退化
三、土壤的改良與資源保護
第十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
第一節 整體性規律
一、概述
二、整體性認識的發展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進化發展
第二節 時間演化規律
一、周期性節 律
二、鏇迴性節 律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穩定性
第三節 空間分異規律
一、基本規律
二、緯嚮地帶性和經嚮地帶性
三、垂直地帶性
四、垂直地帶的特徵
五、地方性
六、空間分異規律的相互關係
第四節 自然地理環境基本規律的應用
一、土地類型
二、綜閤自然區劃
第十一章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一、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産物
二、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三、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四、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第二節 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人類主觀能動作用的發展
二、人類活動的自然地理效應
三、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第三節 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和意義
二、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三、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一節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地球錶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地理學就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科學。
所謂環境,是相對主體而言的。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每一具體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不斷地運動著,都要與周圍的事物發生復雜的聯係。那些圍繞著主體、占據一定空間、構成主體存在條件的諸種物質實體或社會因素,就是該主體事物的環境。
主體有大小之分,環境有大小之彆。大到整個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它們都有其存在的空間條件。因此,環境因主體的不同而不同,隨主體的變化而變化。
許多科學的內容都涉及環境。然而,把環境作為實體來研究的主要有生物科學中的生態學、地球科學中的地理學以及近年發展起來的環境學。雖然這三門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環境,但研究的主體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其“環境”的含義也各有差彆。生態學領域的主要矛盾是生物與環境的矛盾,其“環境”是以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為主體的生態環境;環境學領域的主要矛盾是人體與環境的矛盾,其“環境”是以人體為主體的汙染環境;地理學領域的主要矛盾是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矛盾,其“環境”是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地理環境。
作為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地理環境,是由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相互重疊、相互聯係所構成的整體。自然環境是由地球錶層各種自然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製的地理環境部分。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成的地理環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利用、改造後形成的生産力的地域綜閤體,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鎮居民點等各種生産力實體。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構成的地理環境部分,包括人口、社會、國傢以及民族、民俗、語言、文化等方麵的地域分布和組閤結構,還涉及社會上人們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
對應於上述地理環境的三部分,地理學可分為三個主要的學科,即研究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學、研究經濟環境的經濟地理學和研究社會文化環境的社會文化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構成的人文環境,是人文地理學(廣義的)的研究對象。
復習思考題
地理環境包括哪三種環境?它們的含義是什麼?
第二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
地理環境中的自然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是指那些隻受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麵貌基本上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原生自然環境,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是指那些自然條件經受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之後,自然麵貌發生重大變化的次生自然環境,如放牧的草場,經過采伐的森林、農田、魚塘、水庫、運河等。人為環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決於人類乾預的方式和強度。然而它自身的演變和作用過程,則仍受製於自然規律,如水庫、運河的水量和流速等水情要素,與天然湖泊、河流一樣,仍受製於氣候、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人為環境和天然環境一樣,同屬於自然環境。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
地球構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圈層性。整個地球是由一係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物質圈層所構成。這些地球圈層稱為地圈。
……
前言/序言
本教材承濛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厚愛,自2000年7月第一版,2007年6月第二版迄今,已印刷14次,平均每年重印1次,纍計發行4萬餘冊,成為我國近年來使用較廣、影響較大的自然地理學教材之一。
第二版前言提到,本教材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開放係統及其要素組成的相對獨立性和綜閤性來設計體係結構的,比較完整,比較閤理,比較新穎。本次修訂就仍然在保持教材體係結構不變的基礎上進行,在內容選擇上,注重去舊入新,去繁就簡和結閤生産實際。本次修訂,不少章、節多有改動。改動最多、最大的是地貌部分,其次是闆塊構造,地殼的演化與發展簡史,整體性規律,自然地理環境基本規律的應用,颱風,全球變化,植物群落對環境的指示作用,動物地理區的劃分,太陽係、月球探測,海嘯等部分。
本次修訂,得到黃少敏、龍誌強、陳廣敘、楊士弘、卓正大、劉洪傑、張聲纔、李保生、廖偉迅等老師的密切配閤,使本書修訂得以順利完成,謹緻謝意。
《自然地理學》(第三版) 內容概要 《自然地理學》(第三版)是一本深入探討地球錶層自然環境及其相互作用的綜閤性教科書。本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係統闡述瞭自然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概念、研究方法和最新進展。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涵蓋瞭地球的物理要素、生物要素、人地關係以及區域自然地理特色。 第一部分:地球的物理環境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讀者對地球自然環境基本構成要素的理解。 地球的圈層結構與基本構成:從地球的整體齣發,詳細介紹瞭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核、地幔、地殼)及其地質作用,引齣瞭地錶的主要圈層——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為後續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 大氣圈的構成與大氣運動:深入分析瞭大氣圈的組成成分、垂直分層及其特性。重點闡述瞭影響氣溫、氣壓、濕度等天氣要素的因素,並詳細介紹瞭風的形成機製、環流模式(如三圈環流、季風)以及全球性的天氣現象(如鋒麵、氣鏇、反氣鏇)。氣象要素的分布規律和地域差異也得到瞭充分的探討。 水圈的構成與水循環:係統介紹瞭水圈的組成,包括海洋、陸地淡水(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詳盡闡述瞭貫穿地球錶層和大氣圈的水循環過程,分析瞭降水、蒸發、徑流等關鍵環節的地理意義。同時,對海洋的構成、洋流的形成與分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 岩石圈的組成與地錶形態:詳細講解瞭岩石圈的組成物質(岩石與礦物)及其成因分類。重點在於地質作用(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對地錶形態的塑造過程。內力作用包括闆塊構造理論、地震、火山等地質構造活動,它們塑造瞭山脈、高原、盆地等宏觀地貌。外力作用則著重於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詳細描述瞭流水、風、冰川、海浪等外營力如何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觀,如河流地貌、風蝕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 土壤的形成與地域分異:闡述瞭土壤的構成、形成過程(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土壤的垂直結構和水平分布規律。土壤的理化性質及其對農業生産的影響也被納入討論。 第二部分:地球的生物環境 本部分聚焦於地球上生命活動的地理分布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生物圈的組成與分布:介紹瞭生物圈的定義、組成要素(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及其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作用。重點分析瞭陸地和海洋中主要植被類型(如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生態係統)的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其分布的主要地理因素(如氣候、土壤、地形、人為活動)。 生物的地理分布規律:探討瞭影響生物物種和群落地理分布的宏觀和微觀因素,包括曆史演化、氣候帶、地形屏障、水文條件以及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重要性也進行瞭論述。 第三部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區域性 本部分強調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係和整體作用,以及地球錶麵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相互作用:深入闡述瞭地球錶麵的各個圈層(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案例分析,展現瞭各要素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例如氣候對水文和植被的影響,地貌對水係和土壤分布的製約,生物活動對土壤和大氣成分的改變等。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係統講解瞭自然地理環境在空間上的差異性,主要包括由赤道嚮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和由沿海嚮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同時,也討論瞭垂直地帶性(隨海拔高度變化)和非地帶性現象(如島嶼、特殊地形的影響)。這些規律揭示瞭地球錶麵自然地理景觀的多樣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簡要探討瞭自然地理環境在漫長地質曆史中的演變過程,包括氣候變化、地質構造變動、生物演替等。也涉及瞭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演變的影響,為理解當前和未來的環境變化提供瞭曆史視角。 第四部分:主要區域自然地理概覽 本部分選取世界上若乾具有代錶性的區域,對其自然地理環境進行概括性的介紹,以加深讀者對前述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不同氣候帶的自然地理特徵:例如,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熱帶草原氣候區、地中海氣候區、溫帶季風氣候區、寒帶氣候區等典型氣候區,從氣候、植被、土壤、地貌等要素入手,描繪其獨特的自然地理麵貌和相互關係。 典型地貌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如對高原、平原、山地、盆地等不同地貌區域,闡述其自然環境的特點和差異。 主要陸地與海洋的自然地理特徵:對各大洲、主要海洋等進行宏觀的自然地理概覽,強調不同區域的獨特性。 本書特色 《自然地理學》(第三版)在內容編排上力求科學、係統、邏輯清晰。在教學方法上,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豐富的案例、圖錶和圖片,生動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現象,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認識。此外,本書也關注自然地理學領域的前沿動態,引導讀者關注當前重要的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等,並思考其地理根源和解決途徑。本書適閤高等院校地理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農林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使用,也是地理學愛好者瞭解地球自然奧秘的優質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