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高等院校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及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1.建立了科学的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2.各章前设有导引,阐明该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3.文笔流畅、图文并茂;4.注意吸收学科国内外前沿性研究成果;5.各章节配备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温习                 
内容简介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一***规划教材》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地理专业课程重大调整之后,为新设置的“自然地理学”课程而编写的教材。根据课程调整的要求,全书既注意保持自然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注意涵盖被取消的课程在地理专业中所需的内容,结构合理、内容新颖、资料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强调环境意识,贯穿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全书共11章,包括: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行星地球;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作者简介
   刘南威教授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南海诸岛地名、航海天文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之后一直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改革开放后,曾长期担任地理系主任,兼任佛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和客座教授、嘉应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第五、六、七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科普工作三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师地球概论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广东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地理研究室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从地球看宇宙
二、地球所属的太阳系
三、地球的天然卫星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三、时间与历法
第三节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地球的表面结构
第三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地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二、矿物
三、岩石
四、矿床
五、矿产资源
第二节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地壳运动概述
二、岩层的成层构造
三、褶皱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三节  地壳运动学说
一、地槽一地台学说
二、地质力学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第四节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一、地质年代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
三、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一般特性
一、概述
二、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三、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
二、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
三、全球气温带
第三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一、气压和大气流动
二、大气环流和风系
三、气月与锋
四、大型空气涡旋
第四节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三、地形与气候
四、冰雪覆盖与气候
五、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第五节  气候类型
一、气候分类方法
二、世界气候类型
三、局地气候
第六节  气侯变化
一、气候变化的史实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
第七节  气候资源
一、光能资源
二、热量资源
三、水分资源
四、气候生产潜力
五、风能资源
第五章  水文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二、水量平衡
第二节  河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二、河流的水情要素
三、河流的补给
四、河川径流
五、河流的分类
六、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七、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湖泊和沼泽
一、湖泊
二、沼泽
第四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概述
二、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三、地下水的运动
四、地下水的类型
五、几种特殊地下水和泉
第五节  冰川
一、终年积雪和雪线
二、冰川的形成
三、冰川的运动
四、冰川的类型
五、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节  海洋
一、海水的理化性质
二、海水的运动
三、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第七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特性
二、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和管理
第六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的形成因素
一、营力因素
二、岩石因素
三、地质构造因素
四、时间因素
第二节  构造地貌
一、全球构造地貌
二、大地构造地貌
三、地质(岩层)构造地貌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二、片流地貌
三、沟谷流水地貌
四、河流地貌
五、流水地貌的发育
第四节  喀斯特(岩溶)地貌
一、喀斯特作用
二、地下水的分带与喀斯特作用
三、喀斯特地貌
四、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第五节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成地貌
二、黄土地貌
第六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一、冰川地貌
二、冻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地貌
一、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
二、海岸侵蚀及其地貌
三、海岸泥沙运动及堆积地貌
四、海岸类型
第八节  地貌类型
一、陆地地貌
二、海底地貌
第九节  灾害性地貌与防治
一、崩塌与塌陷
二、滑坡
三、泥石流
第十节  地貌资源
第七章  植物
第一节  植物与环境
一、概述
二、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三、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四、地形对植物的影响
五、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人类对植物的影响
七、植物的指示现象
第二节  植物群落
一、概述
二、植物群落的组成
三、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
五、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第三节  植被类型
一、热带植被
二、亚热带植被
三、温带植被
四、寒带植被
五、隐域植被
第四节  植物的分布与区系
一、植物分布区
二、植物区系
第五节  植被资源
一、植被资源的特性
二、森林植被资源
三、草原植被资源
第八章  动物
第一节  动物与环境
一、概述
二、自然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三、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四、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  动物的生态类群
一、动物的生活类型
二、动物群落
三、陆地动物群落
四、水域动物群落
第三节  动物的分布与区系
一、动物分布区
二、动物区系
第四节  动物资源
一、动物资源的价值和特点
二、动物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三、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第九章  土壤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
二、土壤水分与空气
三、土壤养分与酸度
四、土壤颜色与温度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一、形成土壤的两种基本作用
二、土壤剖面及其变化
三、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一、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二、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三、土壤系统分类及其土纲和分布
第四节  土壤资源
一、土壤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二、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
三、土壤的改良与资源保护
第十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整体性规律
一、概述
二、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
第二节  时间演化规律
一、周期性节  律
二、旋回性节  律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第三节  空间分异规律
一、基本规律
二、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三、垂直地带性
四、垂直地带的特征
五、地方性
六、空间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类型
二、综合自然区划
第十一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二、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三、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第二节  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发展
二、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
三、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意义
二、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所谓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一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不断地运动着,都要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复杂的联系。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主体有大小之分,环境有大小之别。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它们都有其存在的空间条件。因此,环境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许多科学的内容都涉及环境。然而,把环境作为实体来研究的主要有生物科学中的生态学、地球科学中的地理学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环境学。虽然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环境,但研究的主体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其“环境”的含义也各有差别。生态学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生物与环境的矛盾,其“环境”是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环境学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体与环境的矛盾,其“环境”是以人体为主体的污染环境;地理学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其“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理环境。
  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社会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对应于上述地理环境的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环境的经济地理学和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人文环境,是人文地理学(广义的)的研究对象。
  复习思考题
  地理环境包括哪三种环境?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是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然而它自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则仍受制于自然规律,如水库、运河的水量和流速等水情要素,与天然湖泊、河流一样,仍受制于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一样,同属于自然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圈层性。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
  ……      
前言/序言
     本教材承蒙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厚爱,自2000年7月第一版,2007年6月第二版迄今,已印刷14次,平均每年重印1次,累计发行4万余册,成为我国近年来使用较广、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学教材之一。
  第二版前言提到,本教材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及其要素组成的相对独立性和综合性来设计体系结构的,比较完整,比较合理,比较新颖。本次修订就仍然在保持教材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去旧入新,去繁就简和结合生产实际。本次修订,不少章、节多有改动。改动最多、最大的是地貌部分,其次是板块构造,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整体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应用,台风,全球变化,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太阳系、月球探测,海啸等部分。
  本次修订,得到黄少敏、龙志强、陈广叙、杨士弘、卓正大、刘洪杰、张声才、李保生、廖伟迅等老师的密切配合,使本书修订得以顺利完成,谨致谢意。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  内容概要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是一本深入探讨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性教科书。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阐述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涵盖了地球的物理要素、生物要素、人地关系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特色。  第一部分:地球的物理环境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读者对地球自然环境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基本构成:从地球的整体出发,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及其地质作用,引出了地表的主要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大气圈的构成与大气运动:深入分析了大气圈的组成成分、垂直分层及其特性。重点阐述了影响气温、气压、湿度等天气要素的因素,并详细介绍了风的形成机制、环流模式(如三圈环流、季风)以及全球性的天气现象(如锋面、气旋、反气旋)。气象要素的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也得到了充分的探讨。    水圈的构成与水循环:系统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包括海洋、陆地淡水(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详尽阐述了贯穿地球表层和大气圈的水循环过程,分析了降水、蒸发、径流等关键环节的地理意义。同时,对海洋的构成、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岩石圈的组成与地表形态:详细讲解了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岩石与矿物)及其成因分类。重点在于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内力作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火山等地质构造活动,它们塑造了山脉、高原、盆地等宏观地貌。外力作用则着重于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详细描述了流水、风、冰川、海浪等外营力如何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如河流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    土壤的形成与地域分异:阐述了土壤的构成、形成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土壤的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规律。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被纳入讨论。  第二部分:地球的生物环境  本部分聚焦于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物圈的组成与分布:介绍了生物圈的定义、组成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陆地和海洋中主要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地理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人为活动)。    生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探讨了影响生物物种和群落地理分布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包括历史演化、气候带、地形屏障、水文条件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重要性也进行了论述。  第三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  本部分强调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作用,以及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深入阐述了地球表面的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例如气候对水文和植被的影响,地貌对水系和土壤分布的制约,生物活动对土壤和大气成分的改变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系统讲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主要包括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同时,也讨论了垂直地带性(随海拔高度变化)和非地带性现象(如岛屿、特殊地形的影响)。这些规律揭示了地球表面自然地理景观的多样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简要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在漫长地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变动、生物演替等。也涉及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为理解当前和未来的环境变化提供了历史视角。  第四部分:主要区域自然地理概览  本部分选取世界上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以加深读者对前述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不同气候带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寒带气候区等典型气候区,从气候、植被、土壤、地貌等要素入手,描绘其独特的自然地理面貌和相互关系。    典型地貌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对高原、平原、山地、盆地等不同地貌区域,阐述其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主要陆地与海洋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各大洲、主要海洋等进行宏观的自然地理概览,强调不同区域的独特性。  本书特色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科学、系统、逻辑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图表和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现象,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此外,本书也关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引导读者关注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等,并思考其地理根源和解决途径。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地理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农林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是地理学爱好者了解地球自然奥秘的优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