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系列教材:影视摄影》是摄影学院摄影专业正式教材,也是该专业系列教材中的一部。全书共分八章,前六章主要讲述影视摄像艺术技巧,如镜头构成、光学手段、光线处理、色彩表现、动向手段和运动摄影等,对摄像技巧从基本原理到艺术实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对电视摄像手段的几个特殊性质,从电影摄影的角度给予清新的说明。是电视摄像必须掌握的知识。后两章探讨了镜头风格中的几种样式,这是当前创作中关注的几个问题。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摄像师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
刘永泗,1935年生于吉林。1956年毕业于东北美专附中,同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60年毕业留院在摄影系、照明系任教。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故事片摄影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艺术顾问、电影学院摄影系摄影艺术教研组长。刘永泗先生长期从事影视教学和艺术创作,曾在故事片《向导》、《草原枪声》、《来了一个男子汉》、《故乡旋律》、《幸运搜索》中任特技美工、摄影师。在电视剧《千里跃进大别山》、《她在深山中》、《小巷情话》和专题片《路》等任摄像和策划。著作《影视摄影光线处理》荣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书是他多年教学和影视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国影视摄影方面不可多得的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镜头构成
1-1画幅比例
1-2景别
1-2-1景别的划分
1-2-2景别表现功能
1-3角度
1-3-1角度的确定
1-3-2越轴方法
1-3-3两个特殊角度
1-3-4角度在影片中的运用
1-3-5影片《雁南飞》角度运用的特点
1-4画面构图
1-4-1基本方法
1-4-2屏幕空间的运用
1-4-3动态构图
1-5时间的处理
1-5-1关于时间的概念
1-5-2镜头长度的处理
第二章 光学镜头的使用
2-1光学镜头的性能
2-1-1焦距
2-1-2景深
2-1-3覆膜
2-2光学镜头的表现功能
2-2-1镜头的透视能力
2-2-2焦距与动感表现
2-2-3焦距与画面虚实处理
2-2-4镜头进光
2-2-5变焦距镜头表现功能
第三章 光线处理
3-1光的几种性质
3-1-1白光与色温
3-1-2亮度适应与观察方法
3-2光的分类
3-2-1按造型作用分类
3-2-2按投射方向分类
3-2-3按性质分类
3-3光线与造型
……
第四章 色彩处理
第五章 动向表现手段
第六章 运动摄影
第七章 镜头构成几种样式
第八章 摄影技巧的运用
精彩书摘
在第一章里讨论过画幅对空间的割裂,只能看到画幅内的空间影像。运动摄影打破了画幅对空间的限制。横摇和横移实质上是打破画幅左右两个边界,屏幕上展示出连续的横向空间的广度。垂直摇摄和移动(升降运动)是打破画幅上下边界对空间的限制,展示出空间的高度和深度。所以运动摄影的基本功能是展示空间的广度和高度。
摇摄
①横摇和垂直摇摄:除了展示空间广度和高度之外,可以再现运动中的主体状态。模仿人的主观视线,如同在生活中人们转动头部巡视或原地跟踪观看的动作。如果被摄对象是相同或相似,摇摄能产生数量感和情绪的积累。如在体育场上拍摄情绪激昂的球迷镜头,摇摄范围越大,表现出来的球迷数量越多,激昂的情绪就更加强烈。
②垂直摇摄:摄影机仰俯运动,在造型上能表现出空间的高度和深度,与展示空间广度的横摇或横移运动相配合是塑造屏幕空间的典型手法。垂直跟摇能表现出人和物体在垂直面上的运动。如果在一个高大对象跟前做垂直的缓慢的仰俯摇摄,能造成一种巨大的感觉或一种威胁感、压迫感。如英国影片《孤星血泪》男主角小匹普第一次与恩人海盗相遇场面:匹普受到姐姐的虐待,一个人跑到妈妈的坟地,大雾弥漫,他感觉到一种无名的恐惧,转身向家中跑去,只顾快跑没有抬头向前看,撞在什么上面。这时画面脚的特写,一双巨大的脚充满画面,镜头缓缓摇起,看到一位彪形大汉立在面前。这里缓缓的摇起,从脚开始一步步向头顶看去,把人物展示得那么高大,耸立在面前,展示出一种强烈的威胁感。
垂直摇镜头往往给人一种扩大视野的感觉。例如观众看到的主体开始时很小,然后步步扩大,如果在构图上是逐步扩大到最大,那就产生开扩感觉;反之如果逐步缩小,那就造成压缩或局促感。这种效果大都是由静态画面变成动态画面造成的。
日本影片《罗生门》开头部分,大和尚、打杂的和砍柴的,三个人物在半边破碎、半边完整的城门楼(这是对日本文明象征性的形象表现)里谈论着日本的文明道德。当柴夫叙述时,镜头从仰拍“罗生门”三个大字的牌匾开始,缓缓向下摇摄到门楼地面上,画面成大俯角,看到三个影像渺小的人物,坐在那里谈论着。摇摄的仰俯变化,表现出对日本古代文明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对现时世道的否定。垂直摇摄在这里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
③跟摇:可以展示主体在运动中的状态。例如主体做直线运动,我们在一侧跟随主体摇摄,往往镜头开始时是全景或远景画面,人物从画面深处向前跑来,到近处时画面由人物正面转变一成侧面的近景或特写,让观众看清人物形象和精神状态。然后人物由前景向画面深处跑去,又由人物的侧面近景变成人物的背影。把人物的全身和局部、正面和背面,都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不仅再现出运动状态,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这是追逐场面常用的表现手段。
……
前言/序言
什么是摄像艺术?
电视和电影是姐妹艺术,同属于综合艺术范畴。什么是综合艺术?她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认识有一段过程。近几年来人们才明确:所谓“综合艺术,就是综合到这门艺术中来的各种艺术门类都具有表现功能”。就是说摄像像演员一样具有表演功能。二者不同的是:演员用形体、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表演;而摄像是用画面进行表演。从摄影的角度来看,演员仅仅是画面构成中的一部分,一个较为重要的构图元素。他像背景、道具、光线、色彩……等一样是摄像的表情达意的手段。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证明了摄影摄像的这种表现作用。因此一位优秀的摄像和摄影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思想品格,其次要时刻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作用,最后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
影像为什么具有表现功能?
影像与画像不同,纯是科技的产‘物,与现实具有同一性。在科研范畴里影像的功能可以“替代”实物,在法庭上影像可以作为物证。但是在艺术范畴里,影像与现实存在着非同一性。因为同一物体存在着不同的表象:不同的角度物体形式不同;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物体呈现出的形态不同;不同的摄影手段获得的影像结构不同……等,这些都是物的表象。用物理学语言来说是物的现象;用哲学语言来说,物体存在着“现象与本质的差异”。所谓屏幕形象就是屏幕表象。摄影摄像就是运用屏幕表象进行表情达意。摄影摄像技巧就是研究如何运用摄影摄像的手段制造屏幕表象的技巧。
怎样学习摄像技巧?
电影艺术已经过完了100周岁,时至今日还存在着几种互相矛盾的理论。电视艺术在我国还是一门最幼小的艺术,刚刚诞生十几年。如此短促的时间里很难说有理论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学习呢?电影的成长为我们做了榜样:一百年前电影摄影也没有自己的理论,摄影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时只有向靠近的绘画和照相艺术学习,把绘画照相的构图方法拿来先用着,在运用中寻找自己的特点和方法。今天我们更方便,电视和电影更加靠近,更加相似。向电影摄影技巧学习是最好的捷径。本书以电视摄像为主,在必要时引用电影的理论和例子作为论证。
《影像之眼:捕捉时代光影的叙事密码》 本书并非直接阐述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系列教材《影视摄影》的具体章节内容,而是旨在从更广阔的视角,为摄影及影视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对视觉叙事怀有热情的所有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影像”这一宏大概念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审视摄影艺术与影视语言的演进脉络,解读那些潜藏在镜头背后的叙事逻辑与情感张力,最终启发我们如何用“影像之眼”去捕捉时代的光影,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故事。 第一章:光影的初生与叙事的萌芽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光与影始终是最原始也最深刻的表达媒介。从远古洞穴壁画上粗犷的线条,到巴洛克时期油画中戏剧性的明暗对比,人类便已在探索如何利用光影来传递信息、塑造情绪。本书的第一章,将不拘泥于具体的摄影技巧,而是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追寻光影作为视觉语言的源头。我们将回溯那些雕塑家如何赋予石块以生命的光泽,画家如何用笔触捕捉瞬间的光线变化。 当摄影术诞生,特别是胶片摄影的兴起,人类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记录现实、定格瞬间的能力。这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一场认知革命。阿尔贝·兰德、路易斯·达盖尔等先驱者们,在探索光化学反应的同时,无意中打开了新的叙事大门。早期的摄影作品,往往带着一种对现实的惊叹和记录的使命感。这些照片,以其直观性,成为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影像日记”。 而当电影这一“流动的摄影术”出现,叙事的可能性便被极大地拓展了。从爱迪生的《工厂大门》到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到站》,早期的电影镜头,是将静态的摄影语言进行串联,赋予了时间维度。观众第一次在黑暗的影院中,体验到“观看”的奇妙过程,影像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了生命般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便是叙事的基础。本章将着重探讨,光影的物理属性如何被人类智慧转化为情感的载体,如何从简单的记录走向了对现实的解读与再创造,为后续更复杂的视觉叙事奠定基础。我们将不讨论相机型号或曝光参数,而是关注光线本身的质感,以及这种质感如何在画面中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二章:从静止到动态:视觉语言的演进之路 摄影术的成熟,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本章将深入探讨,从一张张凝固的画面,到一部部流动的影像,视觉语言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和丰富的。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早期摄影师们,在构图、光线运用、以及画面表现力上,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巧妙地融入到电影的镜头语言中。爱德华·迈布里奇对动物运动的连续摄影,为我们揭示了运动的本质,也为电影的运动镜头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格里菲斯在电影叙事上的突破,比如交叉剪辑、特写镜头的使用,则彻底改变了电影的表现力,让镜头不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叙述者。他让观众能够通过镜头的切换,感知时间的流逝,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本章将重点审视那些在摄影和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视觉作品。我们将分析它们是如何通过构图的平衡与打破,光线的明暗处理,景深与焦点的运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强化画面的情绪。例如,德西卡《自行车失窃记》中对自然光的运用,赋予了影片写实的质感和深沉的人文关怀;黑泽明的《罗生门》中对光影的戏剧性处理,则构建了一种扑朔迷离的叙事氛围。这些大师们,并非简单地“拍摄”,而是“观看”和“构建”。他们懂得,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而镜头之间的衔接,则是叙事的脉络。 我们也将探讨,色彩是如何从黑白走向彩色,为影像叙事增添了新的维度。色彩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具有了强大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指向。从鲁莽的红色象征激情,到忧郁的蓝色代表哀伤,色彩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达能力。本章旨在揭示,摄影与电影在视觉语言上的共通之处,以及电影如何在此基础上,通过运动、剪辑、声音等元素,将静态的视觉艺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将不涉及具体的拍摄设置,而是关注画面本身的“说话”能力,以及这些“说话”的能力是如何随着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三章:镜头下的故事:结构、节奏与情感的共振 影像的本质是叙事,而叙事的灵魂在于如何触动人心。本章将聚焦于“故事”本身,探讨如何在视觉的框架内,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掌握恰到好处的节奏,并最终实现情感的共振。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其故事的展开离不开清晰的结构。从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到更具实验性的叙事方式,结构为故事提供了骨架。本章将分析,不同的叙事结构如何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如何通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层层递进,将观众带入情节之中。我们将审视那些巧妙运用非线性叙事的影片,它们如何通过打乱时间线,来制造悬念,引导观众进行思考和推理。 节奏,则是影像叙事的生命线。快节奏的剪辑,可以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慢节奏的镜头,则能让观众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世界中。本章将深入剖析,导演和剪辑师如何通过镜头的时长、切换的频率,以及画面的动静结合,来掌控影片的节奏,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从动作片的凌厉剪辑,到文艺片的舒缓镜头,节奏的运用是多样的,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故事本身。 情感的共振,是影像叙事最终的目标。观众之所以会被一部电影所打动,往往是因为影片中的情感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本章将探讨,导演是如何通过画面、表演、音乐等多种元素,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导观众产生共鸣。我们可以分析那些经典的“催泪”场景,它们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铺陈。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都能在恰当的时机,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 本章将以大量经典的影视作品为例,解读它们在故事构建、节奏把握以及情感传达上的独到之处。我们将关注导演的“意图”和“表达”,以及观众如何通过影像去“感知”和“理解”。我们不会讨论具体的拍摄参数,而是将焦点放在“什么”被拍出来,以及“如何”被拍出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叙事力量,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依然久久回味。 第四章:影像的语言:光影的诗学与美学 每一帧画面,都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本章将从更具诗意和美学的角度,深入解读影像所承载的语言。它不再仅仅是记录现实,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立于现实之外的存在,一种对世界的再诠释。 我们将审视光线在影像中的“性格”。是柔和的暖光,营造温馨的氛围?还是锐利的逆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是神秘的冷色调,制造悬念?还是鲜明的对比,凸显冲突?光线不仅仅是照明,更是情感的色彩,是情绪的符号。它能够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暗示环境的氛围,甚至能够隐喻故事的主题。 色彩,作为光线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传递能力不容忽视。本章将探讨,色彩的搭配如何影响画面的整体风格,如何通过色彩的饱和度、明度、色相来烘托情绪。例如,冷色调的运用,往往能营造出孤独、压抑或疏离的感受;而暖色调则常常与温暖、热情、喜悦联系在一起。色彩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被电影语言所丰富和发展。 构图,是视觉元素的组织与安排。它并非简单的“好看”,而是承载着导演的意图和审美追求。黄金分割、对称构图、对角线构图,每一种构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视觉引导作用和情感暗示。本章将分析,大师们如何通过巧妙的构图,引导观众的视线,强化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并赋予画面更深层的含义。一个人物置于画面中央,还是偏向一角,都可能传递出不同的信息。 景深与焦点的运用,也是影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浅景深能将人物与背景分离,突出主体,营造出梦幻或专注的氛围;而深景深则能让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清晰可见,强调环境的完整性或人物与环境的联系。焦点的变化,更是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制造视觉的焦点,从而影响观众对画面的理解。 本章将鼓励读者用“诗意”的眼光去审视影像,去感受光影的流动,去解读色彩的语言,去品味构图的韵律。我们将不讨论具体的技术参数,而是强调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内在的诗学与美学价值。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度解读,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何有些画面能够触动灵魂,为何有些电影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 第五章: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影像:记录、反思与创造 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像爆炸的时代。从专业的影视作品,到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影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将把视野拉回到当下,探讨影像在记录时代、反思社会、以及激发创造力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摄影和影视,作为一种强大的记录工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影像。从历史事件的纪实摄影,到日常生活的人文记录,这些影像不仅仅是客观的呈现,更是时代的印记,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本章将鼓励读者思考,作为影像的创造者,我们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如何通过影像,真实而有力量地记录下这个时代的面貌? 影像也具有强大的反思力量。纪录片、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常常通过影像揭示社会问题,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它们用镜头说话,让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得以被听见,让那些被掩盖的真相得以被揭露。本章将探讨,如何运用影像的语言,进行有深度、有温度的社会评论,如何让影像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影像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无论是个人化的表达,还是商业化的传播,影像都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从独立的短片创作,到充满想象力的概念影像,影像的边界正在不断被拓展。本章将鼓励读者,拿起手中的镜头,去捕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像叙事。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仅限于专业院校的教材。它是一次关于“影像”的对话,一次关于“观看”与“表达”的探索。希望通过这些跨越技法、直抵灵魂的解读,能够点燃读者内心对影像艺术的热情,启发读者用“影像之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记录时代的变迁,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诗篇。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摄影师、电影人,抑或仅仅是一个热爱影像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迪。让我们一起,用影像,去看见,去感受,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