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方编译所译丛: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政治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英文版最初于1978年在美国由以出版政治学著作闻名的普伦蒂斯一霍尔出版公司出版,赢得广泛好评,成为政治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随后在1983年、1989年、2001年分别推出了第二、第三和第四版。
《东方编译所译丛: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即从第四版翻译而来。全书从理论出发并适当结合现实,对政治的广泛社会基础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影响其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方式,从经济和政治、国家和社会,公民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尤其精当地介绍了托克维尔、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森斯等一批代表学者的理论。本书既是政治社会学的最佳入门书,又堪称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导言
一、权力和权威
二、制度、网络和文化
三、社会与政治的视野:马克思、韦伯、杜尔克姆和托克维尔
四 教学指南
第二章 经济与政治:卡尔·马克思与新马克思主义者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马克斯·韦伯与新韦伯主义者
第四章 公民社会与政治:埃米尔·杜尔克姆和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第五章 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现代世界的民主政体、极权政体和威权政体
第六章 现代美国的权力与平等
第七章 现代大都市的权力与政治
第八章 政党和政治党派意识
第九章 公民政治参与:传统形式与争议形式
第十章 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建设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一、马克斯·韦伯论国家与政治韦伯的基本观点
有人认为,韦伯是世界上最后一位伟大的博学之士。作为一位涉猎法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韦伯一直试图揭示有关西方社会发展的奥秘。但与马克思有所不同,他从未形成一种宏大的理论体系。他也不相信这种宏大的理论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且重要的工具。他写道:
在精确的自然科学中,规律是极其重要而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衡量某种科学是否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对于处理具体历史现象的知识而言,最一般的规律,由于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同时也是最无价值的。某一概念的有效性,或者其涵盖度越是综合,它就越能引领我们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走出来,因为要最大可能地包容大量现象的基本要素,就必须尽可能地抽象,避免实质性的内容。在人文科学领域,具有普世意义和一般意义的知识,就其本身而言,是从来都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4
相反,通过关注马克思的著作中所缺乏的历史精确性,韦伯抨击了一些具体的却又广泛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可能针对某一社会而形成某种基本的普遍规律或原则。人们至多只能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提供一种特别的解释和理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的沧桑变迁,社会科学家所提的问题甚至都会发生变化,并在变化的过程中反映出新的问题和关注点。
广泛的追求使得韦伯不得不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他既要努力坚持一个学者的工作,又要始终不渝地积极参与日常政治活动。最终,他形成了一套自我的风格,这种风格从那时起便成为许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效仿的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主张,知识分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必须区分学者身份和行动者的身份。要是把有关学者和行动者所追求的判断混淆起来,就必然会危及到两种判断的有效性。尤其是作为一位科学家之时,他不可能公正、可靠地为公民判定适当的行动方向。同样的道理,一个学者在以教师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不应该在教室里进行争论,特别是如果这种做法不是出于教诲而是出于哗众取宠的话。韦伯写道:“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知识和科学经验教育学生,而不是在他们身上烙下教师个人的政治观点……我愿意引用历史学家的著作来证实,一旦人在科学研究中掺入了关于个人价值的判断,对事实的完整理解便将荡然无存。”
学术与科学的严肃性必然要求从知识沟通的机制中消除任何争论和攻击行为,所以,政治舞台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游戏规则。政治,就其本质而言,表现为控制稀缺的物质资源和象征性资源(或者观念上的资源)的持续冲突。任何一个想涉足这个领域的人都必须或者准备斗争,或者准备妥协,但最终都要准备在胜利者和被征服者中做出抉择。因此,如果持有一种终极的目标伦理,尤其是像自然法所坚持的天赋人权和人人生而平等的伦理观点,在政治领域中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很明显,韦伯的政治观点同其学术观点一样,与马克思有很大的区别:马克思力图在似乎相互独立的目标中寻求某种统一。然而,同马克思的观点一样,韦伯的观点也必须要根据他对西方社会的整体认识的背景中来加以理解。
在韦伯看来,西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性质,体现了职业化和日常活动的最高水平。许许多多纷繁复杂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职业或一种行业,因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职业生涯以及一套特殊的权利与义务。这个问题反过来又成为西方文明发展中一个极其广泛和普遍的趋势之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就是生活的理性化问题。在韦伯看来,理性化是指整个生活都从属于一种共同的评估和测量形式——即对达到具体目的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评估。因此,在市场上对购买商品和雇佣劳务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精确地加以计算;在法庭上,对刑罚的形式或违法者应承担的责任也能基本准确地做出判断;在战争中,迅速而有效地赢得海战和陆战胜利的最佳谋略能够方便地被设计出来。
这些形式体现在理性的官僚制度中,它是西方国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特征。韦伯认为,这种行政管理形式有利有弊。作为西方文明主要内容的结构形式,它体现了超越以前所有文明的重大技术进步。较之其他任何组织形式,它能更加迅速、准确、经济地履行职责。
……
前言/序言
政治社会学导论(第四版) 引言 本书是对政治社会学这一充满活力且至关重要的学科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探索。政治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政治学交叉领域的核心,它旨在理解政治过程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以及政治制度如何塑造社会关系。在当今世界,理解政治权力如何运作、国家如何演变、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以及社会运动如何挑战现有秩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第四版在保留前几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学术研究和全球视野,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具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关照的政治社会学导论。 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本书首先着力于梳理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我们将从“什么是政治?”这个根本性问题出发,探讨权力、权威、合法性、国家、阶级、意识形态等关键概念的定义、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将深入剖析古典和现代的政治社会学理论,包括: 马克思主义传统: 阶级斗争、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论述,以及对资本主义与民主关系的批判性分析。 韦伯主义传统: 对官僚制、合法性权威(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的经典阐释,以及理性化进程对现代国家形成的影响。 多元主义视角: 权力分散、利益集团竞争、以及政党在民主过程中的作用。 国家理论: 从重塑国家(Repressive State)到社会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再到新自由主义下的国家转型,以及对国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的探讨。 社会资本理论: 信任、规范和网络在政治参与和民主制度中的重要性。 制度主义视角: 关注政治制度(如选举制度、议会制、总统制)的结构性影响,以及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和制度变迁的机制。 文化与认同理论: 民族主义、族群性、宗教等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塑造政治冲突与合作。 通过对这些理论视角的介绍和比较,读者将能够理解不同学者是如何分析政治现象的,以及这些理论如何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构建起政治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 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学的核心议题之一。本书将详细探讨不同形式的政治参与,包括投票、政治捐款、游说、请愿、示威、公民不服从等。我们将分析: 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阶级、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政治参与动机、能力和方式。 群体身份与政治参与: 族裔、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如何塑造不同群体的政治动员和参与模式。 政党与政治参与: 政党如何动员选民,以及政党组织的结构和意识形态对参与的影响。 社会运动与政治参与: 社会运动如何兴起、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挑战现有政治议程,推动社会变革。我们将考察资源动员理论、机会结构理论、认同政治理论等对社会运动的解释。 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 非政府组织(NGOs)、社区团体、工会等公民社会组织在促进公民参与、监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 国家、政府与权力 国家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中心概念。本书将深入探讨国家的性质、演变、功能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考察: 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从早期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战争、税收、官僚制在国家构建中的作用。 国家的权力与合法性: 国家的强制力、合法性来源(如民主选举、历史传统、民族认同),以及国家权威的危机。 民主的社会条件与制度: 民主的社会根源(如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公民文化),以及民主制度的设计(如选举制度、权力制衡)如何影响民主的稳定性和运作。 威权主义与极权主义: 对非民主政体的类型、特征、合法性基础及其社会动员方式的分析。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全球化进程对国家自主性、边界管理、以及跨国政治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影响。 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 福利国家的不同模式(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社会政策在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政治冲突与合作 政治社会学也密切关注政治冲突的根源、形式和后果,以及政治合作的机制。本书将分析: 政治冲突的根源: 阶级矛盾、族群冲突、宗教对立、资源分配不均、意识形态分歧等。 政治暴力与革命: 政治暴力发生的条件,以及革命的社会动力和过程。 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 民族认同的构建、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国家形成、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 宗教与政治: 宗教在政治领域的角色,宗教保守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世俗国家的影响。 身份政治与政治动员: 以性别、性取向、环境等为基础的身份认同如何成为政治动员和政治诉求的来源。 政治协商与共识: 在多元化社会中,如何通过协商、妥协和制度设计实现政治稳定与合作。 当代政治社会学的议题 本书不仅回顾了政治社会学的经典议题,还关注当下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包括: 新自由主义与政治经济: 新自由主义政策对国家、市场、社会不平等以及民主制度的影响。 身份政治的兴起与极化: 社交媒体、文化战争以及身份认同在当代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加剧政治极化。 数字技术与政治: 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对政治传播、公民动员、民意形成以及民主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环境政治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如何成为新的政治议题,以及环境运动、绿色政党和气候变化政策的研究。 跨国政治与全球治理: 跨国移民、跨国犯罪、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何挑战国家主权,以及全球治理的兴起。 民主的倒退与威权主义的复苏: 近年来一些国家民主制度面临的挑战,以及威权主义政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方法论 在探讨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时,本书也将贯穿对研究方法的介绍。我们将讨论定性研究(如案例研究、深度访谈、民族志)和定量研究(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在政治社会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复杂的政治社会学问题。 结论 《政治社会学导论(第四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理解政治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框架。通过梳理核心理论、剖析关键议题、展示前沿研究,本书不仅帮助读者掌握政治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批判性地分析当下政治现象的能力。无论您是政治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政治和社会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本书都将是您探索政治社会学世界的宝贵向导。它鼓励读者跳出狭隘的政治视角,认识到政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塑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